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到天国当附马 >

第374章

回到天国当附马-第374章

小说: 回到天国当附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幻想,他幻想着自己这个高贵的西方绅士可以有机会扭转败局,让新德里成为一座不败的堡垒,让这场新德里保卫战变成一场反败为胜的经典战役。

威廉仍然做着他的美想,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又怎能听得进去蒙哥马利一世的金玉良言,相反,他对蒙哥马利的顾忌又深了一层,如果不是大敌当前,他一定会认为蒙哥马利一世是在妖言惑众,他一定会予以严办的。

说实在的,威廉已经被盲目的自信搞晕了头,浑然认不清当前的形势已是岌岌可危了。

而蒙哥马利一世见威廉对自己的金语良言是充耳不闻,甚至是有那么一点反感,他是急在心头,但又无可奈何,这印度的事务全都是威廉做主,如果威廉不点头,不采纳他的意见,那蒙哥马利一世也只能干瞪眼,无辙可想。

难道就任由事态按此发展下去,然后到最后一发不可收拾?蒙哥马利一世很想有所作为,但他的确也是无能无力,也许这就是命。

最后,这场讨论的结果仍然是威廉一锤定音,他决定利用新德里坚固的防线对太平军的进攻进行严防死守,以求在大量杀伤太平军的基础上。伺机反击,做到反败为胜。

威廉这想法固然是不错,但却不切实际,以目前双方的实力对比来看,威廉的这种想法恐怕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充其量也就是可以多守几天,如想一举扭转整个战局。一个字,难。

而且,这个多守几天也并非全无前提条件,如果英印军真如威廉所想,有着视死如归的决心,那他们必定能够多守几天,多为太平军带来一些伤亡,这完全是有可能的,反之。那他们只有加速败亡一途了。

所以,虽说这战场仗的结局看起来似乎已无悬念,但其中的不确定因素却很多,一切只能等到战事真正结束之后,才能有所定论。

而就在威廉等人筹谋抵抗之时,太平大军到了。

太平军的百万大军抵达之后,并没有如威廉等人所料的那样先做休整并做试探性的进攻,而是直接发动了攻击。

东西两线。太平军的百万大军如山般峙立,只听号角响起。又见令旗挥舞,接着进攻便开始了。

吼!吼!吼……

嗖,嗖,嗖…。。巨大的炮口发出震天的轰鸣声,然后便见一颗颗炮弹如天外陨石般,以肉眼难以企及的速度砸向新德里外围的防线。

然后。只见响声一片,火光冲天,浓烟直冒,如雨点般的炮弹片刻之间便覆盖了英印联军的外围阵地,将外围阵地的大部都变成了一片火海。

英印联军则被太平军的一阵炮火狂攻打懵了。英军自认为火器先进,自诩为引领工业革命浪潮的日不落帝国,他们向来都是以强悍的武器装备征服着全球,可谁曾想这一次竟然被别人以强大的火力所征服。

英国人即使心里不服气,但事实摆在面前,他们想不服气都不行。

太平军东西两路,总计三百二十门火炮在一个时辰之内,朝英印联军的阵地上倾泄了数以十万计的炮弹,几乎是一举摧毁了英印联军所有外围防线的大部分防御设施。

至此,英印联军几乎已是无险可守,完全暴露在了太平军的面前。

如此一来,除了丧生在炮火当中的英印军之外,其它还活着的英印军只能直面裸对太平军的攻击。

而英印军的结果可想而知了。

就在英印军仍处于炮击余波的震撼当中的时候,太平军的骑兵已然发动了进攻。

万马奔腾,浓烟滚滚。

太平军的骑兵大声叫喊着冲向仍然硝烟弥漫的英印军阵地。

而英印军尚未从震惊中醒来,便已经暴露在太平军骑兵的刀锋之下。

太平军骑兵所过之处,大肆砍杀,英印联军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太平军的铁蹄之下悲呼哀嚎,然后一命呜呼。

而太平军这种秋风扫落叶一般的进攻将那些在外围防守的英印联军几乎收割殆尽,至于那些没有死绝的也只能四散奔逃了。

而经过骑兵的梳理之后,按照事先的部署,接下来就是太平军步兵的表演时刻,说起表演,其实犹似闲庭漫步,英印联军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哪还用太平军做什么,也许他们要做的就是如何收拾这残局,当然,对他们来说,也许这比拼命更让他们头疼。

这场仗来得迅猛,去得快速,只那么几个时辰的功夫,太平军便彻底消灭了镇守外围防线的所有英印联军,并将这些地方纳入到了太平军的控制范围之内。

而英印联军打算用这些外围的防线来迟滞甚至阻挡太平军进攻的计划也彻底落空了。

接下来,太平军百万大军便顺利推进到了新德里城下,开始合围新德里。

而新德里城内的威廉等人根本没有搞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外围的战争就已经结束了。

当太平大军围城的消息被报送到威廉手中的时候,他尚未从震惊中清醒过来。

压制,绝对的压制,火力上的绝对压制,这是第一次,第一次有军队可以用火力对英军造成完成的压制,那种炮弹横飞,山崩地裂的声响让威廉等人到目前为止都是心有余悸,他们想不明白,太平军的火器威力怎会如此之强,几乎已经远远超过了驻印英军的火力水平,基本上都要赶上英军的近卫军团了。

这给威廉等人带来了强烈的震撼,也让他们第一次对英军的战斗力产生了怀疑。

特别是一向对英军抱有绝对自信的威廉,他心底的那份自信已经被太平军一痛蛮不讲理的炮击无情地给击碎了,也将他给击清醒了。

正如蒙哥马利一世所说,他们需要援军。

只不过,此时请援,是否已为时晚矣,或许吧,死马只能当活马医,有总比没有强吧,于是,威廉以驻印总督的明义给英王发电,请求援助。

而在援军到来之前,他们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守住新德里,守住这唯一的希望。

当然,威廉此时也已明白,如想守住新德里,所有人必须摒弃一切成见,众志成城,否则,何谈守城,恐怕只能出城投降了;于是,他也收起心中的那一份私心,准备与蒙哥马利一世等人协起手来,一起共同应对太平军的威胁。

而蒙哥马利一世与辛格等几人也同样明白这个理,他们也将内部的一切恩恩怨怨都置之于外,准备团结一致对外。

而这个结果的出现,说起来还有真有点意思,太平军还没有来的时候,每个人都各怀心思,各自打着自己的算盘,而太平军来了之后,反到是让众人觉得没有退路,从而不自觉地走到了一起,换句话说,太平军到是成了摒弃成见,将威廉等人紧密团结在一起的粘合剂,有点意思。(未完待续。。)

第六百三十章 坚守的信念

虽然决定了要誓死守住新德里,但具体到如何进行这场事关生死存亡的新德里保卫战,威廉心中仍然没底。

太平军来势汹汹,势不可挡,从他们扫荡新德里周边的外围工事就可见一般。

新德里虽然有重兵把守,但外围防线已破,基本已算是一座空城,即使是老虎,一旦它失去了尖牙利齿,那还有什么可以倚仗的呢。

但是,事已至此,威廉必须守,即使明知不可为,但也必须为之,至少,他们必须守到援军的到来。

于是,英印联军准备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而在英印联军积极准备的同时,太平军对新德里的包围也已告完成,同时,他们做好了攻击准备,只要黄旭一声令下,围城的太平军便可如猛虎下山一般对新德里发起最后的攻击。

而对新德里,太平军大军现在是呈三面包围的态势,除了东西两路大军分别从两个方向上实施包围之外,为保险起见,黄旭坐不住了,他从阿萨姆关方面亲自率军赶来会师,而他新率的大军也已抵达了前线,与其它两路大军完成了对新德里的三面合围。

但为什么不是四面合围呢。

原来,这与新德里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

新德里背靠的是印度洋,而印度洋面积广阔,如想从海上封锁这一条路线,凭借太平军无敌舰队的实力,恐怕很难做到对如此大面积海域的封锁,所以,太平军能做的就是对新德里实现三面包围,然后令无敌舰队伺机而动,尽可能的封锁重要的航道。

而黄旭在到达前线之后。便立即研究部署对新德里的进攻。

正所谓兵贵神速,更何况此时太平军士气正旺,而英印联军则是完全处于下风,他们从心理与身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太平军如果此时不乘势追击,痛打落水狗。那不是太拂了上天所赐的这良机了吗?

所以,时不我待,刻不容缓,誓将余勇追残寇,莫让时机悄然逝。

而有了这次对新德里外围阵地立体作战的胜利做为依托,太平军算是尝到了这种作战方式的甜头,此次攻城,众将仍是提议优先采用火器发动进攻,利用火器的优势。率先一步打掉新德里守军的防御工事并尽可能地杀伤守军,然后,太平大军再一拥而上,彻底击垮英印军,夺取英印联军这最后的保垒。

无限的憧憬证明,胜利的天平将再一次倒向太平军。

而在绝对的的实力面前,任何的投机取巧都将失去了意义,剩下的只能是垂死挣扎。从而尽可能地延长失败的进程,这也许就是英印军需要面对的现实。

现实虽然残酷。但现实就是现实,它并不随人的意志而转移。

而太平军发起进攻的速度比英印联军想象的来得还要快,就在英印联军努力地想增强他们的防守强度的时候,太平军的进攻已经开始了。

如冰雹般的炮弹再一次被倾泄在了新德里的城头。

大炮的怒吼声响彻云霄,新德里的城头火光冲天,而火天之间。这一片天地被照耀的如同白昼。

而在强大的炮火攻势之下,新德里的守城工事几乎都已埋葬在那一片火海之中,当然,守军的死伤也是非常之惨重。

这一切都源于太平军的炮火实在是太过于猛烈了。

而就在英印军极度的惶恐不安之时,炮火突然间停了下来。

太平军第一轮的炮击宣告结束。

英印联军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死了的。说什么都已经毫无用处,而活着的则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

但总体来说,英印联军的情况很不妙,非常之不妙。

他们已经处于了崩溃的边缘。

不过,他们心中还存在着一丝庆幸,庆幸太平军的炮击在这个时候停了下来。

但是,这种庆幸只是稍微冒了一下头,便被接下来更为猛烈的炮击给砸得粉碎。

太平军的第二轮炮击又开始了。

英印联军要疯了。

炮火震天,带走了生命,带走了尘埃,也带走了一丝侥幸。

英印联军心中残存的那一点信念在太平军绝强的炮火面前被撕成了粉末。

第二轮炮击过后,英印联军基本就处在了被打残的状态之中,形势堪忧。

所幸的是,太平军的第二轮炮击之后,炮火便停了。

而随着第二轮炮击的结束,太平军的炮战似乎已经结束。

而仍然处于极度恐慌之中的英印军也是松了一口气,他们在心中默默地祷告,谢天谢天,这该死的炮火终于是停了。

但是,事情远非他们所料的那样,英印联军还没有喘上那么一口气,太平军的进攻又开始了。

这一次是太平军的攻城大军开始了进攻。

这简直是不让英印联军活了!

不过,这话到是说的实诚,还真是这样,太平军本就没想过让英印军活着。

冲天的呐喊声再一次让英印联军的心掉进了冰窖之中,那是拔凉拔凉的,但是,太平军这种一往无前,赶尽杀绝的劲头也将英印联军逼上了绝路。

英印军的路似乎也已经走绝了,反抗是死,不反抗也是死,到最后,他们只能是将心一横,豁出去了,反正都是死路一条,那只能是拼了,就是死,他们也要拉上几个垫背的,或许,有可能会杀出一条生路也说不定。

于是,英印军也疯了。

如此一来,太平军遇到了比他们想象中还要猛烈的抵抗,求生的**让英印军暴发出了空前战斗力,暂时也延缓了太平军的进攻的势头。

而太平军预想中的摧枯立朽没有发生,反而转瞬之间便陷入到了与英印联军的纠缠之中。

这显然是太平军没有想到的。

但是,战争进到了这一步,一切都已经不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切的进程以及最后的结果都取决于双方之间忘我厮杀的结束。

而就在双方大军拼命厮杀的同时,威廉收到了一条好消息。

援军不日就将抵达,英军的援军来了。

在这危急存亡之时,这确实是一条令英印军为之一振的好消息。

好消息当然要分享,它被迅速地传达到了英印军的各个作战单位,犹如一剂强性针一般唤醒了英印军更为强大的求生**。

只要援军一到,他们就有救了。

而在这种时刻,信心往往比金子更宝贵。

英印军此时就已经获得了这种信心。

而这种信心的增强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英印军对太平军的反击更加的猛烈,他们拼得更凶,因为,他们只有拼才能活。

太平军的攻势为之一滞,双方之间更是由此陷入到了僵持之中。(未完待续。。)

第六百三十一章 海上霸主

在威廉收到英军援军不日将抵达的消息之时,太平军也截获了同样的情报。

而面对这种情况,黄旭等人当然是不能让英军如意了,他们马上筹划,最后认为,既然有援军来到,那就让其肉包子送上门,有来无回。

于是,黄旭与众将领以及众谋士商议,准备暂缓对新德里的攻击,先行对付海上的英军援兵。

所以,太平军的攻势戛然而止,刚才还在拼命进攻的太平军,转过身来便如潮水般地退下了新德里的城头,暂时放弃了对新德里的攻击。

黄旭等人需要集中精力先解决英军援军的问题,这才是心头之患,而新德里城中的英印军也就是癣卑之疾罢了,只要解决掉了援军,那城内的英印军将失去最后的希望,也将不复再战之力,而太平军要解决他们,也就不再费吹灰之力。

所以,当务之急,先解决海上的援军。

而要解决从海上来的援军,那就得动用海军。

太平军的无敌般队此时正在海上,而黄旭将这一光荣的任务交给了他们。

而海军的两大头目,李鸿章与骆秉章,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