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超级军霸 >

第219章

超级军霸-第219章

小说: 超级军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够打过硬仗,后来在秣陵同样如此,所以,韩武连指挥一个营作战的经验都没有,现在直接指挥一个团,还真是有些战战兢兢。

    不过,既然岳维云都点名了,认怂肯定是不行的,于是咬了咬牙站起来道:“属下一定会将202团带好,不给岳司令丢脸,也不会给陈副司令丢脸。”

    “韩参谋长不用紧张,我想战斗打响之前,陈副司令应该能够到任的,不过202团这段时间的军务,你要多操些心,要是真有人不听话,你就拿起你的步话机跟我说,我来替你训他。”岳维云直言道。

    这种可能性的确有,毕竟202团就是由原203团的第四、五、六营直接抽调过去组成的,五营长和六营长以前同韩武都是同级,现在突然就冒头成上级了,有时候使点小性子,还真是有可能。

    “司令放心,202团没有刺头。”韩武赶紧回道,开玩笑,搞不定也要想办法搞定啊,若是连自己的手下都搞不定,那领导会怎么看自己啊。

    “恩,如此就好。”岳维云点点头,随即朝着铁林看了一眼道:“铁参谋长,接下来,还是由你先来同大家说说目前的情况吧。”

    “好的。”铁林打开了手中的皮夹子后,接着道:“按照总司令预测,我们参谋部做了详细的分析,认为德军不太可能会在山东境内出手,德军应该会借助他们尚未完全竣工的胶济铁路,短时间内从青岛来到济南府,抵达济南府后,德军应该会兵分数路,……。”

    胶济铁路虽然未曾完全竣工,但是大部分路段,都完成了铁轨的铺设,只有少数地段,因为桥梁和隧道等原因,导致暂时尚未贯通,但是这并不会影响德军借助胶济铁路赶路,毕竟这样既省时,更省力。

    至于说猜测德军可能会兵分数路,这主要是岳维华提醒的,因为历史上,瓦德西就组织了四十六队“讨伐队”(其中三十三队都是德军),对直隶进行了大范围的征讨,南至正定(今石家庄),北至张家口,东至山海关,西至山西,到处都是联军的声音,到处都是烧杀,至于说是不是拳匪,这并不是关键,关键是联军想要打谁,那就打谁,就连官府都同样被抢掠不少,死伤在讨伐队手中的人,要远远超过八国联军攻打塘沽和燕京,甚至要超过东三省死在沙俄手中的百姓,这就是血淋漓的历史啊。

    算了不扯远了,回归正题。

    瓦德西敢将兵力分的这么散,一来是清军几乎不敢抵抗,真要有抵抗的,只要几封电报,清军也会自动撤离,放开一切,至于说抵抗清军的义和团,此刻都已经成了一盘散沙,同联军根本不是一个级别。

    而现在的情况,同历史上主要的区别是,除德国外其余各国都已经停战,而且因为时间问题,各国的军队也主要集中在燕京和塘沽周边,至于保定、正定、山西等地,联军基本未曾涉足,很显然,德军的第一目标,肯定是直隶东南面的保定、正定或者加上一个大名府。

    随着慈溪绞杀义和团的旨意连续颁发后,再加上义和团的主要首领在燕京死的死逃的逃,如今直隶地区的义和团,已经是一盘散沙,东躲西藏,基本上没有多少战斗力,别说德军,就是清军也能够轻易镇压。

    而德军一旦开打,势必不会让战事拖得太久了,毕竟,时间长了各国肯定会干涉,如此的话,瓦德西必然会选择速战速决。

    想要速战速决,又想要在短时间内取得最大战果,占领最大地盘,加之对手又是如此之弱小,那么瓦德西重演历史,分散兵力,以横推之势,席卷直隶东南部,几乎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我同意铁参谋长的意见。”

    “如此说来,定然是错不了。”

    ……

    果然,铁林这么一分析,众人尽皆点头称是。

    “既然大家都同意参谋部的分析,那么该怎么应对,大家都说说自己的看法吧。”岳维云言道。

    岳维云一说完,201团团长蒙脱乌拉便当仁不让的站了起来,接过预先准备好的一根细竹条,然后来到了墙面挂的直隶地图之前,指着地图言道:“我也觉得参谋长分析的很对,德军应该会乘坐胶济铁路,尽快抵达济南府,紧接着三万德军,应该会兵分两路至三路,其中从济南府、经德州府,然后直逼正定府,这一路可称之为中路,此路是必然的。”

    “第二路,我们可称之为北路,先期同样应该是经德州府,然后北上河间府,最终目标应该是保定府,此路我想也是必然的。”

    “至于第三路,自济南府,过聊城,然后直逼大名府,此路可称之为南路,然则,此路德国是否为分兵前往,则主要看德军统帅瓦德西的野心有多大,如若野心小点,则此路可能不会有。”

    “当然,不论是哪路,德军一旦出了山东地界,势必会开始不断分兵,以横推之势席卷而开,这点,我非常同意参谋长的意见。”

    “至于说,应对措施,结合我方兵力,以及我部如今的位置,我觉得南路最好舍弃,而将主要兵力,布置在中路和北路途中,这就是我的意见。”蒙脱乌拉说完回到了自己的位子上面。

    “说的不错。”

    不知道何时,岳维华突然出现在了门口,其实岳维华已经到了一会了,只是不想打断了蒙脱乌拉的分析,这才在门口站了一会。

    “总司令。”

    “总司令来了,看来今夜不用喝西北风了。”

    “总司令,您来说说看。”

    ……

    岳维华到来后,中原军分区来到直隶后的第一次军事会议,开的越发的热烈,毕竟总司令在,谁不想表现一下啊,当然,敢站起来说,肯定是有了自己的见解,人云亦云的话,估计也没人敢说。

    其实,对于德军路线问题,基本上是**不离十,尤其是岳维华再来到武隆山之前,顺道去了一趟青岛胶州湾侦查了一番,还真发现了德军主力部队正在登陆,这么一来基本上就坐实了之前的猜测。

    所以,路线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可讨论的了,甚至大家也都基本赞同蒙脱乌拉的主张,不管德军会不会兵分三路,那第三路,黑龙军都应该暂时放弃,毕竟,中原军分区只有三个步兵团,而这三个团,只有201团的战斗能够让人真正放心,而202和203团的战斗力,恐怕还需要通过数战的磨砺,才能够独挡一面。

    讨论最多的是作战细节,其实对于作战细节,黑龙军历来抠的很细,因为抠的越细,战前的准备工作就会做得越充分,战斗的时候才不会因为某些细节而导致手忙脚乱,甚至导致战败之可能。

    细节决定成败,这是岳维华经常在会议室说到的一句话。

    ……(未完待续。)

第303章 北洋三杰

    1900年9月15日,深夜。

    山东巡抚衙门,依然灯火通明,犹如白昼,府内外也是人声嘈杂,显得极为喧闹。

    作为巡抚衙门的中枢,现任山东巡抚袁世凯的书房内,则显得相对安静,不过虽然安静,但也难以掩盖书房内压抑的气氛,而造成巡抚衙门如此动静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德军终于来了。

    尽管袁世凯自上任山东巡抚后,全力镇压拳民,力保洋人,并且在慈溪对八国宣战后,袁世凯也同样加入的东南互保,将德国殖民地青岛保护的全须全尾的,但是三万德军的到来,依然让袁世凯倍感压力。

    “德军为什么会在青岛登陆,他们不应该是直接前往塘沽吗,这帮该死的洋鬼子。”

    略显沉闷压抑的书房内,到底是被打破了沉默,不过没想到先开口的居然是有北洋三杰之一的有着“冯狗”之称的冯国璋(也有人称之为“冯豹”),当然,之所以被人称之为“冯狗”,那就是因为冯国璋的狗头狗脑,所以,在如此氛围下,在老板尚未开口的情况下,冒出这么一句来,也就不奇怪了。

    冯国璋何许人也?

    冯国璋,字华甫,同袁世凯乃是同年(1859年)生人,河北河间人,乃是袁世凯的左膀右臂,早期即忠诚于袁世凯,又取悦于清廷,后期,即反对袁世凯称帝,但也能够做出妥协,同时又与南方革命军示好,在袁世凯陷入困境时,则操纵北洋将领公开对抗袁世凯,以坐收渔翁之利。

    袁世凯时代结束后,由于北洋三杰之“段虎”段祺瑞争当北洋的老大,虽然政治手腕略逊一筹,但同样以副总统的身份代理过总统之位,当然,要说冯国璋什么最厉害,那就非敛财之能莫属,敛财手段几乎是无所不用其极,甚至餐馆都能够竞卖“总统鱼”。

    当然,此时的冯国璋,还是袁世凯身边的一小弟,毕竟老板也才是一省之巡抚,他自己则是刚刚因镇压义和团“有功”,而升为后补知府而已。

    不过,虽然仅仅是后补知府,但却是袁世凯的心腹,真正的左膀右臂,虽然有点狗头狗脑,但是办事放心,深的老袁的信任,故而时常冒出两句狗话,老袁也一般不会怪罪。

    回归正题。

    “冯狗”一说话,同为北洋三杰之一的“段虎”只是轻蔑的看了一眼,心中暗自嘀咕了一句,真是狗肉上不了席,这种话也能够说得出口,德军想要从青岛登陆,自然有其道理,居然骂德军为洋鬼子,真是土包子。

    “段虎”何许人也?

    “段虎”段祺瑞,生于1865年,乃是北洋三杰最小的一位,原名启瑞,字泉之,晚号正道老人,安徽合肥人,民国时期政治家,皖系军阀首领,是华夏现代化军队的第一任陆军总长和炮兵司令,号称“六不理总理”,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的内政外交,几乎都是段祺瑞一手主导,有过“三造共和”的美誉。

    而且,段祺瑞之父也曾经在清军中当过管带,自命为“将门之子”,他在北洋武备毕业后,因为与北洋大臣李鸿章的老乡关系,在1889年被安排到德国柏林军事学校镀金,也正是因为这段经历,而得到袁世凯的赏识,被拉入小站练兵,从此傍上袁世凯这颗大树,自此青云直上。

    说到“段虎”的海归身份,就不得不提一下“段虎”的一个癖好,那就是崇拜德国,几乎崇拜到了迷信的程度,他认为什么东西都是德国的好,甚至生病了也非德国药不吃,因此,此刻听到“冯狗”骂德军才会嗤之以鼻,面露不爽。

    当然,此刻的“段虎”还仅仅是袁世凯手下的一员干将而已,主要替袁世凯练兵和统兵。

    既然提到了北洋三杰之“冯狗”和“段虎”,那就不得不提一下北洋三杰之首“王龙”了。

    “王龙”王士珍,1861年生人,字聘卿,号冠儒,直隶正定县人,被誉为“三杰之龙”,为什么称之为龙呢,就是因为他是个时隐时现的人物,当然,其能力和才智,其实也远在段虎和冯狗之上,唯一可惜的是,王龙和清王朝的关系过深,在张勋复辟中又积极参与其中,当然,凭借他的才智,还是轻松从那场闹剧中脱困,不过自此之后,退出政坛,给人一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感觉。

    说到王士珍,还有一个趣闻,那就是“王龙”本名其实不叫王士珍,而真正的王士珍另有其人。

    早年,武毅军总统聂士成向直隶各镇调用军官,朝阳镇总兵杨瑞生开了一张保单送去,其中就有守备王士珍在内,可是这位王守备不愿意改投别处,正好杨瑞生身边有个姓王的马夫,为人精细小心,杨瑞生干脆就让他顶替调了过去,这位就是后来的“王龙”了,“王龙”转入北洋武备后,又被派往小站,最终成为了老袁的手下大将。

    这就是北洋三杰。

    第一杰王士珍,性格沉稳,权谋智计过人,从政后也是时隐时现,故而得名“王龙”,其余两杰,“段虎”暴躁如虎,“冯狗”狗头狗脑,真的是人如其名。

    又扯远了,回归正题。

    冯国璋一句话,引来段祺瑞的白眼,王士珍却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依旧站在那里闭目养神,而袁世凯袁大头也似乎充耳不闻,依旧注视着窗外,似乎,窗外真的有什么东西在吸引着他一样,这让冯国璋顿感尴尬,于是干脆自顾自的坐了下来,独自在哪咕噜噜的猛灌茶水。

    冯国璋这个举动,终于让暴躁的“段虎”段祺瑞受不了,毕竟大家都是有身份的人了,而且,还是当着老板袁大头的面,是实在是大不像话了吧,于是瞪了一眼冯国璋,嘀咕道:“斯文败类。”

    “骂谁呢,伪君子。”

    冯国璋也不是好惹的,当即骂了回去,而且段祺瑞只是轻声嘀咕了一句,但是冯国璋可是喊出来的,若非这是袁大头的书房,说不定直接摔杯子都有可能。

    “两位,都消停消停吧,没看大人正愁着呢嘛。”

    王士珍笑了笑,出来做和事佬,“王龙”一生最大的“长处”,就在于不树敌,不露锋芒,又是看似唯唯诺诺,也从不疾言厉色,,这就是“王龙”王士珍。

    王士珍一开口,段祺瑞也不好不给面子,当然,主要是不想当着袁大头的面,同冯国璋计较,于是拱了拱手,对着袁大头言道:“要我说,大人也没什么好发愁的,德国人,我还是了解一点的,他们不是不讲道理的人,咱们山东可是加入了东南互保,老佛爷宣战的时候,我们还在镇压义和团,青岛,更是在我们的保护下,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德国人应该干不出这种事情。”

    “嘿嘿,那可难说,洋鬼子向来只看重利益,山东可是富庶之地,尤其是在咱们大人这一年的治理之下,又没有受到义和团运动的波及,德军在这里搜刮一遍,指定要比在直隶强,而且,德国人一向认为他们的租借地青岛太小,若是借助这次机会,趁机将整个登州(现烟台和威海)都占了,这么一来整个山东半岛可不就成了德国的地盘嘛,我觉得,这个可能性可不小。”冯国璋也直言道,虽然同段祺瑞有点针锋相对的意思,但是说的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冯国璋说完,袁大头的视线终于从窗外转移到了屋内,扫了一眼段祺瑞和冯国璋,脸上也是不喜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