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倾帝凰之永夜-第2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燕清秋看见的,却是眉目如画、温润和善的玉荣夫人那梳理成庄重的十字髻的髻上簪着的那一套赤金嵌红宝石发饰,在晨光的照耀下金、红两光互相闪烁,耀眼夺目,同时也晃得燕清秋的眼睛生疼。
因此,只是侧眸看了玉荣夫人一眼,燕清秋便状若无事地转回了头,继续仰着她那白皙的玉颈,看向了行走在“御路”左侧的阶梯上的那道黑红二色的身影。
而就在燕清秋侧头看向玉荣夫人又继而回眸的这一瞬,那厢,行走在“御路”左侧阶梯上的那道黑红二色的身影许是察觉到燕清秋并没有跟上他的脚步,因此,那道黑红二色的身影已经停住了拾阶而上的步伐。
于是,当燕清秋再度回眸,仰着她那白皙的玉颈,看向那道行走在“御路”左侧阶梯上的黑红二色的身影时,那道黑红二色的身影的主人,亦正站在“御路”左侧第一层的阶梯上方,侧转回身,低头看着站在“御路”下方的燕清秋。
仰着白皙的玉颈,燕清秋面色平静地看着那道背光而立的黑红二色的身影,因为背光的缘故,燕清秋无法看清那道身影的主人此时的面目表情,但是,燕清秋能看到,在无数温暖晨光的衬托下,那道站在高高的石阶上的身影,是那般地英姿伟岸、朝气蓬勃。
而站在“御路”上方的王泉,就那般静静地站在“御路”第一层石阶的最顶层,侧着身子,居高临下地看着站在“御路”下方,仰着白皙玉颈,明明双眸中充满了疑惑不解,却面色平静地看向他的燕清秋。
若近前细看,可以瞧见王泉的唇边虽依然挂着那抹傻乎乎的笑容,但王泉那双因为易容而变得狭长的丹凤眼中的神色,却十分的晦暗不明。
如此静静地与站在“御路”上方,看不清面色的王泉对视了数秒,终于,燕清秋收敛起她目光中的疑惑,淡然转身,沿着“御路”右侧的阶梯,拾阶而上。
“御路”又称“螭陛”。所谓“御路”,原为前朝天成国宫殿建筑形制,是位于宫殿中轴线上台基与地坪以及两侧阶梯间的坡道,是只有天成国历任天子才能使用的路。
后来天成国被灭,如今的九国雄起,但是在许多建筑形制以及国家礼仪、礼制上,如今的九国均沿袭了被灭国的天成国的建筑形制以及礼仪和礼制,而这只有天子才能使用的“御路”,同样也被沿袭了下来。
不过,如今的天成大陆九国在建国以后,各国皇帝进出宫殿多以乘舆代步,轿夫则只能行走于台阶,于是九国多将“御路”雕刻成祥云腾龙图案,以示如今的九国皇帝均为“真命天子”之意。
而在天成大陆如今的九国,包括已被灭国两百余年的天成国的历史上,能走上“御路”的人,一般而言只有皇帝一人。但历史上除了皇帝之外,还有三类人可以在“御路”上行走——
第一类:太上皇。皇帝的父亲出宫时,可以乘车舆行走御路。
第二类:皇后以及国之储君。不过,与“太上皇”不同的是,皇后和储君不是每次都可以行走御路的。
咱们先说皇后。无论是前朝的天成国,还是如今的天成大陆九国,皇后均只有在与皇帝“大婚”当日,才可以由皇宫正门乘凤辇进入皇宫,走一遍“御路”。
天成国未被灭时,皇后的凤辇可行到后三宫的梧桐宫,换言之,梧桐宫是天成国皇帝的洞房。而天成国皇帝的其她妃嫔被册封入宫时,只能乘一顶粉色软轿,趁着夜色,从皇城后门被送入皇宫。
虽然如今的天成大陆九国已经没有当初的天成国那般严谨的宫规了,但能享受这种由皇宫正门乘凤辇进入皇宫的待遇,并且走上“御路”的妃子,仍然只有国母“皇后”一人。至于皇帝其她被册封入宫的嫔妃,到是比前朝的天成国皇帝的那些妃嫔们的待遇要好上一些,可以乘一顶粉色软轿,由皇城侧门进入,也不需要趁着夜色了,青天白日同样可以入宫。
咱们再来说储君。储君与皇后一样,只有在储君大婚当日,储君才可携手其结发之妻“太子正妃”行走“御路”。除此之外,其余任何时间,即便是国之储君,也必须绕开“御路”,只能行走“御路”左右两侧的那两座石阶。
第三类:金科三甲。
天成国时期,天成国皇帝会在天成国的朝议正殿——太和殿兴行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殿试由天成国皇帝亲自出题、阅卷和评估,并当场确定金科三甲,即科举考试的前三名,也就是后世人们所熟悉的状元、榜眼、探花。而为彰显皇帝对人才的重视,此三人可以自太和殿沿御路出皇宫,然后骑马在京城夸耀皇家恩德。
后来天成国破,但这金科三甲的选制依然被如今的天成大陆九国所沿用,同时,金科三甲行走“御路”的礼制,也被一同沿用了下来。
无论是前朝的天成国,还是如今的天成大陆九国,除以上这三类,准确来说是四类人外,其他任何人等,不得行走“御路”,如有违者——按忤逆罪论处!
综上所述,当易容成炎子明的模样,穿着为炎子明量身定做的那套黑红二色的朝服的王泉,以及同样穿着燕国皇后为她量身定做的大红色百鸟朝凰嫁衣的燕清秋走上以巨大的石料雕刻有蟠龙,衬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左右两侧的石阶以后,仅仅身为燕国一品诰命夫人的玉荣夫人和玉灵夫人,还有那些连品级也没有的赤冰国和燕国的宫女、宦人们,他们只能绕开“御路”,从“御路”两旁的那两座石阶走上崇阳殿。
说实话,“万阶”只有九米高,如此高度,对于有内力支撑、轻功护体的王泉而言,根本算不得高。
若放在平时,一座“万阶”虽有上百级阶梯,但王泉只需几息的功夫,就能从“万阶”最下方飞跃到“万阶”最上方。
可是今时不同往日,王泉自然不能随心所欲地施展他的内力、轻功,但若这样一级阶梯一级阶梯地往上走,想当然是非常耗费时间的。
但是,无论是王泉还是燕清秋,为了维持各自形象上的庄重、端庄,他们均只能一级阶梯一级阶梯地往上走。
且不提王泉先前还站在“御路”上等了燕清秋一阵儿,便是单论王泉与燕清秋今日均穿着一身十分沉重且繁琐的朝服与嫁衣,这便在无形中让王泉与燕清秋在行走上多了份累赘,步速缓慢了些许。
又因王泉那身黑红二色的朝服与燕清秋那身大红色百鸟朝凰嫁衣的下摆均是摇曳拖地的款型,若是行走在平缓的路面上到也罢了,可过长的下摆十分不适合在阶梯上行走,稍不留神就会被绊倒!如此几重因素叠加,便更加耗费时间了。
因此,待到王泉和燕清秋几乎同时踏上“万阶”最上方,站在崇阳殿前的丹陛上时,竟花费了大半盏茶的功夫。
而就在王泉与燕清秋登上“万阶”的最上方的那一瞬,中门大开的崇阳殿内,适时地传出了喜庆却又不失庄严肃穆的渺渺丝竹、笙箫之音。
崇阳殿内鼓乐齐鸣,这意味着,今日赤冰国煦太子与燕国皓月公主的大婚庆典,已经正式开始……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四章 灼灼其华1
ps。 奉上今天的更新,顺便给『』515粉丝节拉一下票,每个人都有8张票,投票还送币,跪求大家支持赞赏!
龙楼光曙景,鲁馆启朝扉。艳日浓妆影,低星降婺辉。玉庭浮瑞色,银榜藻祥徽。云转花萦盖,霞飘叶缀旂。雕轩回翠陌,宝驾归丹殿。鸣珠佩晓衣,镂璧轮开扇。华冠列绮筵,兰醑申芳宴。环阶凤乐陈,玳席珍羞荐。蝶舞袖香新,歌分落素尘。欢凝欢懿戚,庆叶庆初姻。暑阑炎气息,凉早吹疏频。方期六合泰,共赏万年春。——《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唐·高宗·李治。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诗经·周南·桃夭》
**
华夏有周礼,天成大陆上亦有周礼,并且,与华夏的周礼大同小异。
华夏周制婚礼,承启上古至夏、商,集成于礼乐开国的西周,发扬于君子风范的春秋战国,稳定于华夏诸族最终形成汉民族的时候,在漫漫三千年里始终为华夏婚礼之蓝本,最终蔚成灿烂的云霞。
那时候的婚礼还叫做昏礼。并且,那时候的昏礼没有奢侈的聘礼,没有铺张的排场,也没有喧闹的筵席。昏礼,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可以喧闹嘈杂的事。
那时候的昏礼简朴干净,没有后世繁缛的婚宴、挑盖头、闹洞房这类繁杂的玩意儿,夫妻“共牢而食,合卺而酳”,而后携手入洞房。次日拜见舅姑,三月后告见家庙,从此,新妇正式融入夫家家族。
那时候的昏服也不是现在人们误解的大红一片,而是端庄的玄色礼服(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着天的、最神圣的色彩)。
并且,嫁女之家三日不熄烛火,在盈盈火光中思念着远去的女儿;夫家也三日不举乐,安慰着思念双亲的新娘……
整个昏礼仪式虽宁静安详,但安静细致的仪式中却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黄昏中开始的那个安静优美的仪式,映照出一个久违的文明气息——那是纯正、优美而伟大的汉文明,直指人心。
后来“昏礼”逐渐变成了“婚礼”,并且举行“昏礼”的时间,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华夏的婚礼是什么时候慢慢放在白天的已经不得而知了,也许是因为汉代以后的战乱,夜晚不安全的缘故;也许是因为感染了胡俗习惯,再加上后来的婚礼排场逐渐变大,时间变长,也就逐渐放在了上午,这样,欢庆的仪式往往持续一天。
与后世婚礼不同,先秦至两汉昏礼,女父迎婿于门外,礼节甚重,更别说刁难女婿的事了。唐《封氏闻见录》6卷五云:“近代婚嫁有障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之事。”
自从昏礼有了贺客和婚宴开始,婚礼的世俗欢庆气氛就逐渐扩展。
婚礼的欢庆的气氛本是生民常态,同时也来自华夏周边的风俗浸染。胡俗婚礼多喜庆,后世婚礼的许多杂俗,比如闹洞房,是契丹的婚俗;跨火盆,则来自满族。
原本根据周礼,婚礼是没有盖头的,但后来红盖头却成了世俗婚礼的象征。
仪礼中的婚礼不举乐,无酒筵酬宾的仪节,只在新房中为新郎新娘专设一席。到后世,宴众宾客变成了婚礼必不可少的一项,闹洞房也成了保留节目。
相较于安静细致的周制古礼,后世之人更加熟悉的婚礼流程约莫就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了罢。
《礼记·士昏礼》中有记载,周时婚礼分为六个阶段,一曰纳采,二曰问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俗称“六礼”。
而《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皆遵循《礼记·士昏礼》中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而行。
《礼记·士昏礼》以及《礼记·昏义》中的“昏”,原文作“昬”,得名于先民的亲迎礼于黄昏时进行。此时,日月渐替,含有“阳往阴来”之意,讲究天人合一的华夏先民选择了这么一个微妙的时刻,巧妙地诠释了婚义,同时也给这个仪式带上了神圣虔敬的情愫。
后来,当“昏”字加上了“女”字偏旁写作“婚礼”的时候,六礼的最后一礼——“亲迎”便不再限于静谧的黄昏了,当然这一仪式的神圣意识也逐渐淡去,直到被世人所遗忘。
华夏先民重人伦,婚礼很受重视。《礼记》云:“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华夏先民对昏礼的态度是“敬慎重正而后亲之”,昏礼称得上是“礼之大礼”。
人伦之礼,先讲男女有别,然后才能夫妇有义;在夫妇之义的基础上,才能确立父子有亲,父子的恩义扩展开来,升华到君臣之礼……故此,昏礼乃伦礼之本。
昏礼属于嘉礼之一,嘉礼以亲万民。
华夏周制“昏礼”是后世“婚礼”的范本,后世的婚礼在各种异族文化的交流中有所发展,也融合了不少新的习俗,不过从纳采至亲迎、合卺而入洞房,即使内涵风韵数易其容,但基本仪制的结构没有明显变化。
相传华夏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是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的。而天成大陆上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却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经年征战以及长达数千年的历史洪流中湮没无踪。
《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
“六礼婚制”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
原先,天成大陆古时的昏礼,也是与华夏周期的昏礼一般无二的,但是后来,在悠悠历史的发展中,天成大陆上的昏礼逐渐产生了些变化。但其变化程度,却又与华夏后期的昏礼变化大同小异。
虽然天成大陆上的许多礼制早已湮灭在历史洪流之中,不复存在,但如今天成大陆上各国的婚礼程序,却依然是遵循的这“六礼婚制”。分述如下:
一、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
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二、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