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我为战神-第5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可谓是独一份。
毛病是出在人员的选拔和油料以及零部件的供应上,最根本的就是飞行员的选拔上。根据地的人口底子太薄,飞行员的选拔条件又太高。在既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又要有相当的身体素质要求的情况之下,选拔飞行员的速度一直不快,满足不了部队发展的需要。
抗联的第一批航空兵的培训虽然只用的半年多一点的时间,但那是一种什么培训方式?所有的飞行员全部都是在全军精挑细选的有一定文化基础的连排级干部,以及在根据地内挑选的伪满国高毕业生。
这些人白天学习飞行技术,晚上学习理论和俄语。不到两个月时间的,第一批飞行员就放了单飞。为了抢速度,大半年的时间之内歇人不歇飞机的训练。第一批选拔的飞行员,在高强度的培训和训练之下,甚至出现因为过度疲劳而摔机的事件。
这种培训方式,应急可以,但是不能长久。大半年的培训时间之内,仅仅苏制波二教练机,就摔掉了近十架,因为高强度训练伤亡十余人。用江北培训抗联航空兵的空军人员的话来说,中国同志都疯了。
要是后续飞行员的培训还是按照这个标准进行的话,在目前所有航空兵培训已经全部转移到根据地内的情况来看。别说这些精挑细选的飞行学员损失不起,就连最基本的教练机都摔不起。
全军现在只有三十余架波二教练机,二十架美制教练机,十余架在哈尔滨缴获的日制九九式高级教练机和一批杂牌教练机。要是按照这个速度摔下去,用不了多久,恐怕三个航校,就一架教练机都没有了。
在第一批飞行人员毕业后,尽管急需大批的飞行人员。但经过与航空兵研究,杨震还是下定决心修改了航空兵的训练大纲。将培训事件延长到了十个月,但将飞行训练的小时数增加了十个小时。这样一来,速度更加缓慢。
更何况作为技术密集型军种的航空兵不仅需要大量有文化的飞行员,对地勤人员的文化水平同样都是有一定要求的。让一个大字不识,连发动机原理都搞不明白的家伙去修一架这个时代最高科技之一的飞机,那不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人口数量稀少,文化底子过薄,造成了选拔飞行员的吃力。尽管已经优先向航空兵调拨,但人员的缺口依旧很大。在其他军兵种同样发展迅速的情况之下,杨震总不能将所有的适合人口全部调拨给航空兵吧。
不单单航空兵,陆军中的技术密集兵种中的炮兵、装甲兵那里,甚至包括军工部门在内,也同样需要大量的知识分子。现代化军队,需要的不仅仅是能征善战的猛将,更需要为数众多的知识分子。
技术人员匮乏的问题,不仅仅出现在航空兵身上。眼下正在大规模接收江北运过来坦克的装甲兵那里,也同样出现了相当的问题。技术人员始终不够,成了陈翰章眼下最头疼的事情。无论是中央抽调来的干部,还是部队内自身选拔的干部,实战经验的确丰富。
但文化水平,却是太差。很多人那点只能勉强读懂报纸和看得懂地图的有限文化,都还是在部队学的。你让这些连abc是什么东西,化油器是什么原理都不知道的人,去学习坦克发送机维修,实在是有些勉为其难了。
坦克这个家伙虽说全身是钢铁,看起来皮糙肉厚。但实际上,作为陆军之中目前科技含量最高的兵种和装备,其内部一样娇气的紧。对其抢修能力,直接关系到这个兵种在战场上的战斗力。
在根据地内别说大学生,就连国高毕业生都远远满足不了需要,甚至适龄的征兵人口都不足的情况之下。底子过薄,包括飞行员在内的各个专业兵种技术人员选拔速度跟不上发展速度,这几乎成了杨震心里面的一个心病。
毕竟自己当初一再强调这的只能人员等装备,绝对不能出现让装备等人的情况。现在却是活生生的就摆在眼前。根据地内的实际情况,难以支撑抗联大规模的扩军。即便是攻占了哈尔滨这样的大城市,但在还要进行清查的情况之下,知识分子的供求比例,还是远远满足不了需要。
三千人,别说集中开赴东北就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就是抵达东北之后,没有一年以上的时间培训,也很难使用。没有办法,在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重庆方面掌握的情况之下,在全国教育水平都低下的情况之下,这三千人已经是中央最大的努力了在杨震从陕北飞回东北之前,中央虽然已经答应,在三个月之内,想尽一切办法为抗联补充三千名中学以上文化程度的知识分子,但却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别说这三千人单单集中,转运就需要三个月甚至更多的时间。就算抵达东北之后,没有一年以上的培训根本就无法工作,杨震也知道,这三千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干部,对于一支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甚至很多师团一级的指挥员都还是文盲的军队来说,几乎已经是倾尽所有了。从这一点上来说,中央真的是砸锅卖铁了。
尽管这些人的文化水平,杨震并不满意,但也只能暂时先将就。想想后世大学毕业生满大街都是,甚至比猪肉还便宜的情况。而眼下初中这个后世早就已经普及的水化水平却成了知识分子的现状,杨震也只能无言苦笑。
要知道在后世,除了你实在不想在学校混下去之外,一般人想不弄一个初中毕业证都难。就算街上那些拎着菜刀砍人的小混混,至少也都是一个初中毕业生。可眼下,一个初中毕业生几乎确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知识分子了。至于大学生,那更是无价之宝。
杨震想想自己从皖南抵达苏北后,干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枪毙了还没有划归新四军建制的十八集团军苏鲁豫支队一个大队政委的原因也不由的苦笑。人家还在一一五师建制内,不管做了什么,按照道理来说,绝对归不上自己这个实际上已经卸任的新四军政委管。
但在听到前来开会的刚刚调拨给新四军建制的十八集团军南下支队的一个干部说起,这个家伙以托派为名,罗织罪名一口气杀了十几名参军的抗日学生后,想起了后世自己看某些战史时候看到的某些事件后,杨震第一时间就下令将来苏北开会的这个家伙抓了起来。
在草草审讯后,杨震第一次行事自己政治委员的最终决定权。不顾众人反对,将这个经过长征的家伙下令枪毙。他杀了多少地方干部,杨震管不到也不想管,那是一一五师自己内部的事情。但十几名参军的青年学生,其中还有好几名大学生干部,剩下的也都是至少高中毕业。
这个数字,让杨震心疼的心都快淌血了:“老子想弄一名大学生都没有地方去弄,你这个家伙干脆直接杀了,妈的败家的王八蛋。你这种人渣留着有什么用?”要不是其他人拦着,尤其那位让杨震很尊重的华东局第一书记出面,杨震都差点亲手毙了他。
以杨震的性格,如果不是为了保护苏鲁豫支队的那些知识分子,他不会这么莽撞的。为了保护知识分子不受迫害,为了被冤杀的十几名青年学生,而枪毙掉掉一个经过长征团职干部,这在这支经过多次大肃反,被冤杀的干部和战士多了去的军队来说,还是第一次。
杨震这一举动,虽然引起了军内某些人的不满,也招致了许多的非议。很多人都认为他的手伸的太长了,也太过了。要是全军的干部都这么干,那谁还敢去反特?但却赢得了广大知识分子的好感。用后来新四军干部的说法是,人家是冲冠一怒为红颜,杨政委这是一怒为是为知识。
第七百章 一枝独秀不是春
主席在得知杨震的这一举动后,也只能摇头苦笑。知识分子重要,这全军都知道。但像杨震这种为了几名知识分子,就枪毙掉一个经历过长征的大队政委的还是独一份。不过,杨震这一举动虽说看似莽撞,但正符合主席在某些方面的需要。
所以中央在事后,虽说在返回延安后,也受到了一定的批评。说他没有政治头脑,但事后也就没有追究杨震什么。虽说这件事情事出有因,但也从侧面说明杨震对知识分子的重视,远在其他干部之上。
这也是后来,一般的知识分子干部听到调到抗联工作,无不欢欣雀跃的原因。除了其他原因之外,杨震对知识分子干部的重视,知识分子干部提拔的快,在其中占据了很的一部分因素。
只是杨震再怎么重视知识分子,但在现实的情况之下,对于技术人员匮乏的问题,却是始终无法有效的解决。而且这种缺乏现象,不仅仅出现在航空兵身上。眼下正在大规模接收江北运过来坦克的装甲兵那里,也同样出现了相当的问题。
技术人员始终不够,成了新调任装甲兵司令陈翰章眼下最头疼的事情。随着江北装备的陆续运抵,装甲兵所属各部队开始陆续组建和整编。而与其相对应的是,所需的技术人员和维修人员数量越来越大。
尽管在当初在组建第一批装甲部队的时候,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准备。各方面人员培养,已经远远超过装备数量所需的编制。但新装备抵达之后,部分人员,尤其是技术维修人员却仍然显得数量严重不足。
而无论是中央抽调来的干部,还是部队内自身选拔的干部。实战经验的确丰富,也真肯下功夫去学习,只是这文化水平却是差的太多,很多事情都要一点一滴的去学习。文化底子太薄,无疑又延长了学习的时间。
“人才,不,是合格的人员。”听完于明的汇报,杨震不禁有些头疼的抚了抚太阳穴。人才基础过于薄弱,部队的知识结构过低,已经成为抗联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更是成为大量新型技术装备尽快投入实战的一个严重的制约。
现在整个军区上上下下都在嗷嗷待哺,都在伸手向他这个司令员要人才。而这其中尤其以技术最为集中的航空兵缺口量最大。飞行员、地勤维修人员,都严重的匮乏。在现役人员都缺情况之下,后备人员根本就无从提起。这个局面,对杨震的后续计划能不能顺利的实施,已经带来严重的影响。
还有三个多月,苏德战争就将全面爆发。再有大半年的时间,太平洋战争也即将爆发。按照自己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要全面展开对日空袭作战的规划,以及下半年打通与关内联系的目标。对于航空兵飞行人员的需求,将是极为巨大的。
虽说眼下日军本土防空实力与德国人相比,甚至可以用薄弱来形容。没有雷达,高射炮的数量也不多,尤其缺乏高性能的大口径高炮。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其大部分的陆海军航空兵,也将南下作战,短时间之内对空袭部队造成的威胁不大。
但无论是按照自己所知的美军几年后对日空袭时的战损率来看,还是日本人一旦遭遇到空袭后,应该有的反应估算来看。按照眼下人员的储备情况,要想实现对日长期空袭这个目标还太远了。
要知道有着完整军工体系的日本人,只要下定决心,高射炮的数量可以很快的增加。其陆海军航空兵,也随时可以调回国内担任防空作战。再加上德国人极为可能的雷达技术支持,以及在战争的头两年自己能得到的轰炸机种类,这个战损率会维持在相当高的程度。
而对千里之外,四周环海的日本本土空袭,一旦轰炸机被击落,没有海军的抗联想要营救飞行员,将会是一个根本就不可能的事情。而以普通日本人对战争的态度和日本本身严密的户籍制度来看,想要让日本人保护被击落的飞行员,也根本不可能。
虽说在自己的下一步的计划中,有向美国购买潜艇以便部署在日本周围,专门营救落水飞行员。但这个目标能不能实现,还要看美国人的态度。而且在短时间之内,苏联人根本就不可能参加对日作战的情况之下,很难取得港口驻停的潜艇补给和维修也是一个相当大的问题。
这种情况也就意味着,一旦参与空袭日本的飞机被击落,飞行员基本上就没有生还的可能。这样一来,如果要持续保证对日空袭,那么对后备飞行员数量的要求,会是相当的大。按照眼下的每年不到五百人的培训速度,要猴年马月才能够凑齐?
这也是杨震为什么会对此战损失了这些飞行员,而心疼的要命。尽管他也知道,这是一支军队走向成熟,所付出的必然代价。更是正在进行的这场全民族解放战争,所必须做出的牺牲。但这种损失,还是让他心疼的直哆嗦。
看着杨震的脸色有些不好,刚刚完成汇报,此刻还沉浸在被杨震接见兴奋中的于明。虽然还沉浸在激动之中,但颇为会察言观色的这个家伙一眼就看出杨震的疲惫。小心翼翼的道:“一号,我已经汇报完毕。您先休息,我先下去了。”
杨震却没有立即放于明走,沉思了一会后杨震才开口道:“你回去和黎明说,就说我说的。你这个中队长就先不要当了,去航空司令部任作训参谋兼航校训练主任。你今后的工作,要更多的放在航校中。”
说罢,看了看因为要离开一线,而有些不情愿的于明,杨震摇了摇头道:“你在前线,只能带出一个中队,或是最多只能带出一个大队来。到后方航校,你可以带出成百上千个你。你的实战经验,正是我们眼下正急需的。”
“能在一次空战之中,就摸出敌军新式飞机的弱点。并击落了两架,这个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将你放在航校,我感觉更能发挥你的经验。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王牌飞行员,而是更多的空战高手。而且按照军区航空兵的规定,你已经达到了调回后方担任飞行教官的标准。”
听到杨震的话,于明有些不好意思的道:“一号,其实我之前在哈尔滨的上空,已经与日军这种新式战斗机交过几回手,有了一定的经验。否则,我也不可能一次就摸出他们的弱点来。毕竟一般的空战,仅仅持续十几分钟而已。”
“一次空战的时间太短了,对于摸清楚一种新式飞机的性能,这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