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抗日之我为战神 >

第1306章

抗日之我为战神-第1306章

小说: 抗日之我为战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补充进两个师团的联队,则还在本土和中国内地组建之中。日军派出这俩缩编师团,也是一个无奈的举动。不过虽说是缩编师团,但这两个师团都还是以精锐为主。比一年后部署在太平洋战场上的那些拼凑师团,作战能力要好的多。

    至于这两个不满编的师团,之所以出现在这么重要的战场上。除了一部分是因为日军大本营被太平洋战线辉煌胜利冲昏了脑子,急于趁着美国人还没有完成总动员。澳大利亚军队还有相当一部分兵力,还在北非战场与德军苦战。

    本土的兵力并不算多,整体防御体系很空虚的态势。想要趁机拿下澳大利亚,彻底的解决盟军在南太平洋反攻击基地的日军大本营。不顾眼下整个南方军兵力,已经分散到极点的现状。

    仅有的两个机动师团都不满编的实际情况,加强了从南方军其他师团,抽调的两个独立混编联队组成一个军建制之后,将其派到澳大利亚攻击作战之中。之所以这么做,不单单是因为大本营没得选择,短时间之内只有这两个师团可用。

    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在经过周密计算之后,认为以这两个兵力不足的师团,虽说无力完成整个澳大利亚攻击作战。但是击溃敌军守军一部,夺取并扩大登陆阵地,为后续兵力抵达创造条件,还是没有问题的。

    按照日军大本营通过对马来半岛作战,以及新加坡战役的估算。一个日军精锐作战中队,在战斗之中可以打垮英式编制的澳军一个团。一个步兵大队,可以击溃澳军的一个旅。一个不满编的缩编师团,就可以击溃澳军留守本土的两个师。

    派出两个缩编师团外加两个独立混成联队,作为第一波攻击部队。已经是很给澳大利亚军队面子,同时也足够登陆作战使用。所以在再三评估了澳军可能投入的兵力数量,以及双方的战斗力之后,日军派出了两个还在整编与补充中的师团。

    不过虽说狂妄自大了一点,但毕竟日军大本营还没有狂到发疯的地步。面积广大的澳大利亚,不是那些屁大的岛屿。两个不满编的师团,外加两个独立混成联队这么一点兵力,撒到整个澳大利亚,连影子都看不到。

    考虑到两个这样的师团兵力不足,实在无力攻占整个澳大利亚,以及应对接下来的美军反击。日军大本营已经从本土,抽调两个完整建制的师团,作为登陆战成功的第二梯队使用,以便扩大战果,完全彻底的占领这个面积广大的英属自治领。

    但是可抽调的运输船只有限,无法在第一时间将两个师团从本土运来。而怕错失战机的大本营,又不愿意等这两个师团赶到之后在发起进攻。同时海军又不愿意拿出更多的驱逐舰,来运输这两个师团。所以就造成了日军第一波的登陆兵力,只有这么两个缩编师团。

    第一波投入的兵力不足影响到了战局的发展,日军在陆战已经占便宜的情况之下,却并未能在第一时间彻底击溃澳军留守部队,以及美军增援部队的主要原因,未能及时的扩大战果。

    而等到两个后续师团赶到的时候,美军增援的两个步兵师、一个国民警卫队师,以及大批的坦克、重炮部队,会同新西兰两个旅,加拿大一个步兵师,也赶到了澳大利亚战场。攻占澳大利亚的战机,最终还是全部失去。

    当然未能及时扩大战果,一举彻底的围歼战场上的美澳联军。这其中也有日军南方军,在选择指挥官上出现失误的原因。如果换了那位横扫东南亚,进攻**极强,而且在战术运用上相当狡诈的山下奉文。

    即便只有两个不满编的师团,但在对手防御兵力也不多的情况之下。就算无法完成对整个澳大利亚的占领,但恐怕整个澳大利亚东半部都保不住了。至少美军残存部队,是根本就没有机会逃出去。

第三百七十五章 必然的结果

    按道理说像眼下澳大利亚这么重要的战场上,日军应该选择一个虎将或是一员猛将,来承担重任。而这样的将领,在现在的日军之中并不缺乏。比如在东南亚战场,以劣势兵力更扫马来亚半岛十几万英军,而被称之为马来之虎的山下奉文。

    但南方军在选将的时候,没有选择被称之为马来之虎的悍将。却偏偏选择了忧犹寡断不说,还坚决反对与美英开战。作诗比打仗更在行,在兵力火力都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之下,一个菲律宾战役打的拖拖拉拉,甚至用损兵折将来形容都不为过的本间雅晴中将。

    这位颇有些草木皆兵的老兄,在美澳两国海军舰队对其滩头防御阵地,几乎是不计损失的疯狂炮击之中。惊恐的认为美国海军此举,是有准备从自己背后登陆,彻底将登陆部队合围的意图。

    生怕自己被包了饺子的他,立即将正在势如破竹进攻的第十六师团,从正在追击美军的行动之中,火速调回登陆地点准备进行抗登陆作战。前方只留下了一个第五师团,外加由独立混成第四联队为基干编成的一个支队。

    而这个独立混成第四联队,在美澳航空兵不惜一切代价的轰炸之中损失惨重,已经无力进行超越追击。只能停止下追击美澳溃军行动,就地转入休整。剩下一个孤木难撑的第五师团,面对着广袤无垠的澳大利亚内陆也只能停下脚步。

    结果等到发现是虚惊一场之后,将十六师团重新调过头,试图追歼美澳军队的时候。美澳军新增援部队已经赶到,战机已经错过难以找回。在美澳军队铺天盖地的炮火,外加大量坦克的冲击之下,第一波日军登陆的两个师团,只能彻底的放弃进攻的打算。

    原本这位向来忧犹寡断的老兄,因为在菲律宾战场上的延迟,已经被大本营内定转为预备役。但南方军司令官寺内寿一元帅,在其同期好友在荷属东印度群岛作战之中,大放异彩的十六军司令官今村均中将的劝说之下,还是决定给他一个机会,让其出任十四军司令官。

    可这位老兄在菲律宾战场上犹豫不决的**病再次复发,关键时刻抽出了合围圈的部队回防。不仅让美军逃出去一部分,更让美澳联军获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可以快速的调集新的增援兵力。

    虽说他在澳大利亚战场上,依靠逃过美国海军截杀,陆陆续续登陆的两个后续师团、四个旅团,外加七个独立混成联队,以及海军被击沉军舰上逃生的水兵,最终坚持到了终战,拖住了大批美澳军队无法增援其他战场。

    但他的此次举动,也彻底葬送了日军夺取澳大利亚的希望。让日军大本营,彻底消除南太平洋上最大隐患的想法彻底落空。但后来的事情,谁也不就可能判断的那么准确。眼下的美英两国,被日军攻入澳大利亚的举动搞的是焦头烂额。

    面对着整个不利的战局,已经快要火上房的美英两国。不断要求眼下所有对日作战国家和军队之中,距离日本本土最近的抗联,加大对日军的空袭力度,以尽可能的削弱日本本土,支援太平洋战场的实力。

    皮尔逊与罗斯的催促,让杨震很反感的同时也异常的头疼。现在刚刚经历过一场大战,损失也一样不轻的抗联航空兵,眼下无论是飞机、空地勤人员,还是航空燃油,甚至是航空炸弹几乎是无所不缺。

    别说满足不了美英的需要,就是自身的防空需要,也只能暂时转交给地面防空兵。之前担任防空任务的米格三战斗机,除了战损无法补充之外。相当一部分飞机,因为苏德战争爆发之后零部件已经无来源,在损耗过大且无补充的情况之下,已经无法撑起北满的天空。

    苏制飞机发动机本身就使用寿命短,再加上高强度的使用,原有随机进口的备用发动机早就消耗余烬。现在自顾不暇的苏联人,在自己是都都尚且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之下,根本就没有精力向抗联继续出口飞机发动机。

    而自行的仿制工作,却因为缺乏技术人员和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样一款并不先进的飞机发动机,仿制工作进展相当的缓慢,迟迟拿不出合格的产品来。仿制出来的发动机,功率不足原来的三分之二,重量则增加了百分之十。

    最关键的是使用寿命,还不如原型机的三分之一。甚至有的发动机只飞一个起落下来,发动机就报废。虽说仿制出十多台,但是航空兵根本就不敢接收。这样的发动机装上飞机,那是对飞行员的犯罪。

    缺乏的不仅仅是备用发动机,刹车片、机轮、螺旋桨、机体内的管线等等关键备件,几乎是没有不缺的。一个工业基础薄弱,无系统工业体系支持的国家,想要维持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就是这么艰难。

    那批米格三战斗机,现在只有三十多架还能飞行。剩下没有战损的飞机,不是因为零部件缺乏,就是因为发动机使用寿命已经到了,无备用发动机可更换,而只能停留在地面上,成为还能飞战友的零部件捐献者。

    按照抗联航空兵的战术,高空性能优秀的米格三战斗机,主要是承担大后方空中防御。前线制空权争夺,由装备的美制战斗机承担。米格三战斗机部队无法升空作战,大后方的防空任务只能由地面高炮部队承担。

    在此次作战之前,抗联就从前线抽调回五个五七高炮连,十六个三七高炮连,以及二十一个高射机枪连,四个探照灯连,调回大后方加强后方防空力量。以弥补空中力量瘫痪,造成的防空缺口。

    相对于米格三战斗机已经无法升空作战的窘迫境地,美制P四零和P三九战斗机,因为美国人在此次会战之前,提供了一批飞机必要零部件,情况相对来说要好一些。但是在去年和今年两场连续大战之中,损失也不轻。

    现在抗联装备的两种战斗机,总数相加已经不足去年会战之前的三分之一。关键是在交给苏联人一部分,以换取更加急需的地面武器装备后,性能最好的美制P四零战斗机,现在已经无后备力量。此次会战之中的战损,迟迟无法得到补充,相对于情况还好一些的战斗机部队来说,轰炸机部队眼下正处于最困难的时候。在抗联航空兵之中承担了大部分对地攻击任务,从精确定点俯冲轰炸到战术轰炸的主力攻击机A二零攻击机,经过两年多高强度的使用不仅战损很大,飞机自身消耗也大。

    原有的陆陆续续美国援助,加上购买的二百多架,现在还能飞行的总数只剩下四十多架。在英制巴特尔轻型轰炸机只是一个唬人货,无法起到替代作用。可用于战术支援的伊尔四轰炸机,大部分又趴窝的情况之下,抗联的战术支援力量,已经滑落到了最低谷。

    轰炸机部队损失没有这么大,但是什么都缺。伊尔四轰炸机现在同样处于发动机到使用寿命,已无库存备用发动机,只能停留地面上,已经无法作战的窘迫境地。美国人虽然提供了一部分B二十五轰炸机发动机,但不仅数量不足,而且换装的工作进展很缓慢。

    美国人给的那几十架B十七和B二四轰炸机,零部件供应情况也不乐观。最关键的是航空燃油与炸弹的储备,都难以支撑哪怕是一次轰炸行动。库存空空如野的仓库,已经实在无力支撑大规模的行动。

    此次会战基本达到了预想目的,但是抗联付出的代价也同样是巨大的。飞机、坦克、火炮,几乎都急需补充。在这种情况之下,抗联别说空袭日本本土,就是自身防空能力也陷入了相当大的困境。

    没有了足够的航空燃油,甚至连航空炸弹库存都已经到底怎么去作战?美军是陆陆续续给了一部分的远程轰炸机,但是备用零部件,到现在连一个刹车轮都没有见到。战役中高强度的使用,这些飞机也都到了该检修的时候。这种情况之下,怎么去承担他们的要求?

    不过好在美英两国的总参谋部没有糊涂到底,逼着刚刚经历过一场空前血战的抗联,再发起一次进攻,为他们分散南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只是不断的采取车轮战的手段,逼着抗联去空袭日本本土。

    其实对于中途岛和南太平洋美澳两军的惨败,以及澳大利亚战场面临的危局。时刻关注着战局发展的杨震,心里自然是清楚的。对于美军为什么会打败仗,杨震心里面更加清楚。原因很简单,美军在中途岛的惨败就是他一手制造的。

    为了给美国人制造这么一场败仗,杨震甚至启动了一个潜伏在日军海军内部,自从关东军返回本土之后,就一直沉默的特殊间谍。这个日本海军飞行员出身的间谍,也是抗联安插在日本海军内部唯一的一个暗线。杨震这个时候启动这个暗桩,其决心和力度可见一般。

    开什么玩笑,要是还让历史的车轮按部就班的,按照自己知道的历史轨迹去前进。中途岛一战扭转了败局的美国人,那里会那么大方。只有将他们彻底的打疼了,他们才会知道中国战场的重要性,才能让他们更大方一些。

    至于日军进攻澳大利亚,只不过是中途岛美军惨败之后,余波引起了一个小小的涟漪而已。这一点杨震早在替美日两国海军策划中途岛海战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会出现这么一个结局。

    对于日军来说中途岛战役一旦取胜,日军势必会利用此战影响,寻找下一个进攻目标。在南太平洋战略地位异常重要,面积广大、资源丰富,最关键是兵力不多的澳大利亚,就成了首选目标。

    最关键的是在日军大本营看来,只要能彻底的占领澳大利亚,美军就失去了反攻南太平洋的跳板。没有澳大利亚这个战时的补给基地,美国人想要在西南太平洋战场进行反攻,所有的补给和物资,连同军队一起千里迢迢的从本土运来。可以大幅度减轻整个太平洋战区,日军防御可能会承受的压力。

第三百七十六章 杨震的苦心

    澳大利亚战场与其他太平洋战场有很大的区别,在澳大利亚战场需要的不单单是海空军。在面积广大的澳大利亚战场,不是那些面积只有几十,最多几百平方公里的岛屿上作战,需要更多的是陆军。这一方面经历了东南亚辉煌的日军,自认对于那些米英鬼畜来说优势更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