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末皇戚 >

第6章

汉末皇戚-第6章

小说: 汉末皇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到兵卒送来饭食,菜色荤素搭配,倒也算可口,问了两人百姓现在所食是否也是如此,得到的回复令人唏嘘,他们也只是吃谷而已,至于菜色只能看自家存粮有余。

    未吃多久,外面传来一阵争吵声,几人对视一眼,皆以为出了大事,便匆匆出去。

    走到声音源头才知道,竟是被兵卒隔离的灾民私下争吵,原因只是两人无聊斗嘴,相互出言不逊,进而引发械斗。

    “王五郎,汝父卑鄙,伤了吾叔,今次河伯收了其命,正是天理,汝为何还纠缠不清?”说话的是一散发男子,此时他正拿刀横挡胸前,抵抗对面男子攻势。

    “竖子!先父纵有不是,亦非汝这黄头小儿可言。汝敢如此放肆?以为吾刀不快?”

    话刚落下,对面男子勃然大怒,又是一刀砍下。他虽然知道父亲行事不堪,可当着儿子的面辱及亡父,天下再也没有比此事更加失礼的行为了,只见他眼眸赤红,大有不杀辱父之人不罢休的意思。

    想来两人本是旧识,吃饱撑得,一方侮辱了对方的混账父亲,另一方气愤不过,只能拔刀相向。

    眼见双方愈演愈烈,大有对方不死不罢休之意,加之附近围观群众叫好,更加助长被辱父的王五郎的气焰,局势愈发不可收拾,然而伏泉一时之间却想不到太多办法。

    两汉时期,复仇之风兴盛,盖因《春秋》之义,子不报仇,非子也。著名的襄公大仇,九世报之更是影响深远,因此常有辱及父母长辈亲友者,被仇杀。东汉时,复仇之风虽减,不复先前,但仍盛行,加之社会对复仇者的同情与支持,官吏如果给复仇者减刑甚至释放,会得到百姓赞赏,所以甚少惩罚。

    本想让身边兵卒阻止,然而那屯长看了眼伏泉后却不以为意,眼中兴奋看着场中打斗二人,无意阻止。连维护巡逻的汉军如此纵容,何论百姓?

    此时场上战况异常激烈,王五郎出刀愈发猛烈,而对面之人虽在抵抗,却多是在阻挡,并无攻击之势,口中连连出言,希望善了此事,想来他也清楚王五杀了他罪行或许可以减少,而他若是杀了王五,可就事大了。

    但周围人声鼎沸,他的话一出口便淹没在滚滚人潮的呼喝声里。

    伏泉明白今日之事必须制止,否则类似于军管的防治瘟疫的政策,肯定会因为这番口角而毁坏。

    若是其他百姓也吃饱撑得相互取闹,迟早失控,更糟糕得会是其他本已被隔离的百姓失了控制,相互出来,使得瘟疫复发,后果不堪设想。

    看那屯长依然不管不顾,立即厉声喊道:“光禄勋杨公令我勘察四周,将军若任由此事蔓延不管不顾,若是众人皆出了屋子,感瘟疫者四处传播,恐防治之事休矣,到时杨公问罪,将军可自处乎?”

    那屯长听了脸色速变,狠狠看了伏泉一样,待看到他怡然不惧,恼怒的对左右曰:“速去阻止,传令再有私自出房屋者,就地革杀。”

    人都怕死,若是有价值的死去,相信没什么,但若是因为随意走动而被杀,可就不值得了,在汉军精卒的拔刀威吓下,很快这场闹剧就此收场。

    王五郎被几名兵卒架走,而那辱其父的人也灰溜溜的走了,只希望两人能化干戈为玉帛。

    雒阳的皇宫里,刚刚开始逐渐亲政的皇帝刘宏,正和入宫的光禄勋杨赐等人商讨。

    “陛下,瘟疫已得到控制,自华、张二位神医治疫以来,死于瘟疫之人日渐减少,至今不过数百人而已。”

    “恭喜陛下。”

    ……

    身边自有亲近宦官为之道喜,就连杨赐等人也不得不跟着道贺,能治理瘟疫也算是朝廷的一件大事。

    “善。”灵帝大喜,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毕竟在他做皇帝的时候,可以控制天降灾难,这不是侧面说明他很厉害,受天眷恋?

 第十三章 奖赏

    汉时多迷信,认为瘟疫乃是天灾,为上天示警,人力不可阻挡,只能靠统治者禳灾以躲祸端。数百人死亡放在现代听上去是个大数目,但在汉代真不算什么,古时一场瘟疫往往起码都导致数万人身死,家族灭绝,绝门绝户者不在少数。因此,这次雒阳瘟疫只是先期因为未救治或者救治不及时,死了数百人,对于皇帝刘宏而言,真的可以算是大功一件。

    兴奋已过,下面便是嘉奖。

    皇帝刘宏正在兴头,随口说道:“召华佗、张仲景二人入少府,各赐万钱。”

    少府中有太医令,杨赐一听便知道皇帝是想让这两神医就近在太医令下属任职,以便其病时相询。不过相处日久,深知二人秉性的他立即行礼回道:“陛下恩德,华、张两位神医莫不感激,然华佗四海为家,为民解疾,有名医风骨,意不在仕途恐不会应召。张仲景医术精湛,但其人热衷仕途,亦志不在少府,若是强求,反而不美。”

    杨赐的话说的隐晦,但刘宏经常在其身边受教如何不知,此时心情大好倒也未生怨气,笑道:“既如此,便各赐万钱,其余由夫子定夺。”夫子便是老师,皇帝叫得十分亲切,盖因杨赐曾在皇帝即位时于华光殿侍讲,教授刘宏读书,两人私下关系极好,刘宏对其很是尊敬。

    “诺。回禀陛下,另有一事,不其侯完从侄泉举荐华、张二人有功,又献防治瘟疫之策,不知如何赏赐?”

    刘宏眼色一怔,随即问道:“孤记得朕之外侄今年才虚十二岁,果是其献策乎?”虽然不喜宋后,但以往宋后常招伏泉入宫,并且其伯母是桓帝长女,刘宏的堂姐,对于这孩子还是有几分印象的。

    杨赐回道:“陛下厚福,伏泉早慧,臣以查明防治瘟疫之策必是其献无疑。”

    “善,传旨不其侯,明日带其侄入宫觐见。”

    ……

    一场封赏很快就过了,除了伏泉几人,其他人有功臣子皆有所赏,不过多是虚职而已。刘宏入宫以来,国库无钱,宫里的值钱财物也被窦氏洗卷得差不多,接手桓帝基业时可以说是一穷二白,这次能赏华佗张仲景这么多钱已是很不错了,而其他臣子能不给则不给。

    杨赐几人倒无所谓,毕竟其都出自豪门大族,家资颇富。他们出了宫门,便分道而行,毕竟若不是此时防治瘟疫,他们是不可能走到一起的。外朝中朝自古难两立,曹嵩还好毕竟只是宦官养子,其养父曹腾也未做太多害人之事,可是段颎不同,不说其他单单只是他投靠阉宦,逮捕士人,帝师杨赐就耻于与他为伍,这些天共事也未与他多说几句。

    段颎也知道如此,分别后单独率先走了,不过却未回自己府邸,而是去了中常侍王甫府上。今日未到他陪伴陛下,在府上歇息。

    进了府中,很快便被苍头引入府里,见了王甫。一番客套,便聊起正事。

    “纪明,瘟疫之事已完,那事情过几日便开始吧。”

    王甫说完,段颎立即行礼,口中称“诺”。

    “郑飒此贼最是狡猾,汝抓捕后,必须给我严加拷问,办下铁案。”

    “正要向王公禀报,坊间传闻郑飒与渤海王刘悝合谋不轨,欲谋大位。”

    王甫诧异道:“此事当真?”

    “传闻耳,不足道也。”

    “哈哈,真是天助我也。”

    两人很快便定下了如何打击王甫宫里敌对宦官的策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宦官之中也有对头,为了权利即使曾经合作,也只是一时之计而已。

    伏泉当然不知道这些事情,此刻他正回程途中,而他车上赫然坐着赠他美玉的麋良,不知何故,他出了瘟疫防治点,便看到这位徐州世叔。待麋良知道伏泉正是献了瘟疫防治之策的治瘟郎时,欣喜之极,强自要求坐上他的马车,一同回程。

    “世叔到城外疫情发生之地所为何事?”

    “特来看看,有无良机。”

    良机?对于麋氏这类大商贾来说,还未做官,那什么是良机?

    伏泉不解,问道:“区区瘟疫之地,有何良机?”

    麋良眯着眼扫视了伏泉一眼,眼中精光一闪,良久才说道:“未想汝这聪慧郎君竟不知,瘟疫之地看似险恶,其实乃富贵起家之地也。”

    伏泉一愣,疑惑道:“小侄不明,请世叔解惑。”

    “雒阳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田亩本是一地难求,而今却不然了。”

    “瘟疫?”

    “汝既已明了,吾便不多说了。余今日来此,观其他往来之人,怕是雒阳世族不少都已盯上此地了,世叔劝汝一句,若是想要购地,当尽早。”

    “受教了。”回是这样回应,可是心里却很不好受,毕竟这些受灾受瘟百姓本就疾苦,受了此等天灾,生活更加不易,而那些世家大族却已经伸好手,准备掺和进这暴利的买卖里,岂能让他不产生同情?

    “求田问舍”一向是是人们最热衷的话题之一,古今亦然。世家如何购地,麋良话语虽然简略,但已经说得很清楚了。雒阳土地本多为良田,然大水之下无数灾民无钱无粮生活,唯有卖地求活。不过此地业已发生瘟疫,有心人推波助澜之下,价格自然大跌,世家豪族此时入手自然轻而易举。待缓个几年,这些本就是沃野的土地,立马又是良田,不论出售或是自己安排家仆垦殖都是一本万利的事情。

    强取豪夺,古今类同,到头来苦的还是百姓。

    此时七月,已属盛夏光景,天气炎热,伏泉心道幸好及时止住瘟疫扩散,否则若是瘟疫突然爆发,人畜病死无数,控制不住,后果不堪设想。想到此处,心里不由对华佗、张仲景两人的医术十分敬佩,毕竟能在古时这种医疗设施如此简陋的时代,及时治疗感染百姓,历史上留下神医、医圣之名果然名不虚传。

    车队缓缓走向雒阳城,路边的官道已于来时不同,行人稠密,客商往来频繁,更有公子郎君,仕女小娘得了雒阳可以通行之令,出来踏青,大汉京都繁华热闹可见一斑。

    车外的马夫高声喊道:“少主,马上要进城了。”

    伏泉起身站在马车前,远望这满载汉族兴衰的古都,繁华依旧,一点也没有受到大水的影响,往日如何,雒阳禁令解除以后,现在还是一样。

    汉朝的肉食者们从来都不会真正关心民生疾苦,都在争权夺利,这其中有皇帝、有外戚、有宦官以及那些所谓的士人君子。

 第十四章 考校

    作为大汉京都,雒阳地处黄河中游南岸,跨伊、洛、涧几条河流,北倚邙山,南对伊阙,东据虎牢,西有崤坂,素有“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之誉,典型的王气所锺。

    王莽篡汉后,长安先后数次被攻破,人口锐减,满目荒凉,昔日的恢宏与繁盛荡然无存,光武中兴汉室,因长安残破,便定都雒阳。

    毕竟雒阳也是一个恃险防御、虎踞龙盘的地方,“调在中枢,西阻崤谷,东望荆山,南望少室,北有大岳三河之分,风雨所起,四阻之国”。居天下之中,地理位置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加之伊洛平原地力肥沃,周围水路发达,漕运便利,南来北往商贾络绎不断,可以很好的解决京师的供应问题,使皇帝坐镇中央,遥控天下,集中精力维护自己的统治。

    “董卓那厮怎就忍心将它付之一炬?”

    想到以后的雒阳的大火浩劫,伏泉心中愤怒难平,为这座见证汉族荣光的古城哀叹。

    雒阳有城门十二座,南有四门,由东向西依次为开阳门、平城门、小苑门和津门,其北门东为谷门,西为夏门,直通北宫。东门由北向南依次为上东门、中东门和耗门,西门由北向南依次为上西门、雍门和广阳门。蔡邕曾说:“平城门,正阳之门,与宫连,郊祀法驾所由从出,门之最尊者也。”以平城门为尊,既说明其为正门,又说明洛阳是朝向是座北朝南,以南为尊。

    车队到了东门,众人走旄门入城,旄门亦又称望京门,从这走离侯府最近。

    东汉定都也有一百多年,雒阳经过历代皇帝建造,也是恢弘异常。城南北长九里,东西宽六里,划分二十四街,人口十万,虽不如西汉之长安,亦为天下巨城。

    一行人回到府邸,伏泉还未歇息,便听到家中仆从议论,细听之下才知晓,自己那位便宜的皇帝姨父,明日要召伯父与他入宫觐见。

    未做他想,伏泉吃了饭食见了伏完后,便回屋倒头就睡了,毕竟他现在的身体还在发育,今日出城已是十分劳累。

    翌日,还在赖床的伏泉被夭儿早早拉起,为他梳洗打扮。今日进宫,不是平常时候,穿着打扮需十分得体。

    换了家仆送来的衣服,出了屋子,便去向伯父伯母请安,此时伏完已换好朝服,几人问好后,便吃了饭食,召唤苍头备了马车进宫去了。

    东汉的宫廷,自光武皇帝刘秀定都雒阳以来,多数皇帝都在修建,建的是恢宏大气,透露出一股厚重的历史底蕴,让人不由思索这一百多年里,宫廷里发生的许多阴暗之事。

    皇宫主要分为南、北两宫,两宫之间以有屋顶覆盖的复道连接,南北长七里。所谓复道,是并列的三条路,中间一条,是皇帝专用的御道,两侧是臣僚、侍者走的道。每隔十步还设一卫士,侧立两厢,十分威武。

    南宫的北门与北宫的南门两阙相对,有“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之誉。整个宫城平面清楚地显示出一个“吕”字形,南宫是皇帝及群僚朝贺议政的地方,北宫主要是皇帝及妃嫔寝居的宫城,地位比南宫更加重要,因而建筑极尽豪华气派。

    两人走走停停在北宫里,直到来到一处宽大的宫殿里,上书德阳殿,观其规模应是北宫附近最大的宫殿。

    殿前自有禁军卫士守卫,伏完让伏泉守候,自己上前与卫士相谈。未久,那卫士进入殿内,再而复返,身后跟着一年轻寺人。

    那寺人白面无须,面容狠厉,看了二人,行了一礼道:“奴婢张让,见过君侯、小郎君,两位随吾来,陛下在殿内久候多时。”语言虽然尊敬,不过语气里却天生有一股傲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