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明-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报纸虽然没有消息,作为皇帝的朱元璋倒是利用新式印刷的快捷,将《逆臣录》印制了上万份,传到各省布政司以警后人。
传媒作为朝廷的口舌,朱允炆并不反对,可是把自己的工匠都没收走了,要不是在苏州还留了一些种子,恐怕自己连印点东西还要东奔西跑的去找印刷作坊,最后在自己的坚持之下,朱元璋说已经交与礼部管理,用于印刷大明教化的书籍。
对于报纸一事,再次搁置,让朱允炆有些后悔不应该那么快的献宝,而应该在京城内先用宫门抄将其稳定展成型后,再提出报纸的事情,现在什么都晚了。
这让他无比的担忧,今后再有此类的事情怎么办,飞机大炮他早不出来,但是凭借着后世达的资讯,诸如改良火药、改良火枪、杂交稻种……等等很多东西,他相信自己提出设想,在大明是有机会实现的,可是实现了又能如何呢?
武器改良了,大批的装备给诸藩王,让他们造自己的反,革自己的命?但是朱元璋知道之后,肯定会这么干,怎么办?
只有隐瞒,而隐瞒的最好办法,就是控制住他最得力的锦衣卫。不排除朱元璋还有其他神秘的力量,可是控制住锦衣卫足于让他老眼昏花、失去大部分的判断力,那样自己才能放心的去做每一件事。
正在出神的想着,突然有宦官来报:“驸马都尉梅殷求见太孙殿下!!”
朱允炆心里大喜,又要见到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了,看看时间已近傍晚,马上吩咐准备酒席,要留驸马都尉在东宫用膳。
梅殷,字伯殷,是汝南侯梅思祖的侄子,传言说其“天性恭谨,有谋略,便弓马”,非常受朱元璋的器重。将次女宁国公主下嫁他。朱元璋共有十六位驸马都尉,但最喜爱的,却是梅殷。做了皇帝以后的朱元璋,非常重视文治,曾委任以梅殷为山东学政,还嘉奖梅殷“精通经史,堪为儒宗”,在朝中声望甚隆。
刚刚想到要交好朝臣,这边就来了重量级的人物,驸马都尉虽然不能授实职,但是梅殷交游广阔,而且声望很高,倒是个十分强大的臂助。怎么能不让他喜出望外呢?更重要的是,现在小维和杨蝶在宁国公主府居住,那可是梅殷的地盘,难道这次前来拜访,是这两个丫头出了什么事情不成。
想到这儿,朱允炆心里顿时有些不安,杨蝶还好一点,特别是哪个小维,可能是跟随爷爷闯荡江湖惯了,成天大大咧咧的,不会是她吧。
ps:晚上十点左右还有一章,请大家支持,由于本书成绩不好,下周就没有推荐了,所以对本书有些兴趣的大大,可以收藏起来慢慢的养着,也许能为大大们打空闲时间,谢谢大家。;
第五十八章 太孙纳妃
梅殷所尚是宁国公主,洪武皇帝朱元璋的第二个女儿。十四岁的时候嫁给梅殷,至今已经有十六年了。
宁国公主是朱允炆的亲姑姑,记得刚穿越依稀有些记忆的时候,还来看望过自己。因为其和太子朱标同父同母的关系,所以和东宫走的相当熟络,而太子的吕妃、常妃也经常去宁国公主府串门,两家极为融洽。
但是驸马都尉作为外戚,为了避嫌,梅殷能来东宫也是一个异数,本来朱允炆以为是小维闯祸,却没有想到自己却是想错了。
梅殷的此次到来,正是为了皇太孙的纳妃而来。原来朱元璋让郭宁妃负责替皇太孙甄选正妃、侧妃。宁国公主去宫中时正好听说,拜见了郭宁妃后,就托梅殷前来支会一声。
朱允炆本来就没有奢望自己作为储君,婚姻大事能够自己决定,总算是遇到了杨蝶和小维,虽然心里颇有好感,但也没有奢望能够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纳她们入宫。
也不是觉得她们不好,只是在潜意识中觉得,双方身份悬殊太大,在自己没有完全当家作主,而又十分强势之前,势必会遭到朱元璋和一班腐儒们的大肆抵制,说不定还会造成*人才离心,对自己以后对付朱棣造成一定的困难。
所以一直想着蓝玉所说的,娶冯胜的孙女,在朱允炆理解,蓝玉之所以让自己这样做,一来是看出了冯胜的危险,希望自己能和冯胜有了直接关系,到时间朱元璋下手的时候总要顾及一些情面。第二,可以使朱允炆有了一些军方的势力,到时间不会武将可用。
蓝玉和燕王朱棣共事多年,深知燕王的用兵能力,到现在为止,大明几乎几个人可以和其正面对抗,何况,大明天下精锐骑兵皆出自于北方,能率领大军和骑兵正面对抗的人,现在如今只有冯胜一人而已。傅友德也逊其三分。
朱允炆自以为分析的很透彻,一直也在寻找办法希望能够说服朱元璋,至少在冯胜遭到杀身之祸前,身为宋国公的冯胜和自己还是比较门当户对的,而当梅殷说出事情的原委时,他才现,自己又被所知道的历史诱导了。而且错的十分厉害,就算是冯胜因为自己的穿越历史改变而未曾被干掉,自己想娶她的孙女,也是妄想。
驸马都尉梅殷说出,朱允炆才明白事情的真相,原来朱元璋汲取历朝后宫乱政的教训,于洪武元年修纂《女训》作为管理后妃的“家法”。在后妃的甄选上,为防范朝中权臣与后宫勾结,规定“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间。”而且偏重于选择清贫之家的女子,试图以此辅佐皇帝去节俭勤政。
从这条看来,朱元璋的出点是好的,可是到了自己的面前,现在估计连小维和杨蝶的机会都比冯胜的孙女大了很多。
自己怎么才能保住冯胜,怎么才能和除了藩王之外的军方势力拉上关系呢?记得看过的小说中,老朱只给自己留了两员大将,分别是耿炳文和郭英。但这两员大将善守不善攻。造成了后世历史中的建文帝空有百万大军,却处于被动挨打状态,最终被朱棣各个击破,以至于兵溃如山倒。
傅友德已经被自己弄死去牵制张定边展水军了,老朱不死,他是休想有出头之日,估计就算出头也免不了被诛九族的命运。
现在常年在北方作战并有很多经验的就是冯胜,怎么办。
朱允炆突然觉得自己有些清心寡欲起来,正在谈论自己的婚事,却满脑子想的全是今后的未雨绸缪,正在愣之间,突然听到有人在轻轻的唤着自己,定神看去,之间驸马都尉梅殷的脸上露出怪诞之色。
不由的尴尬的笑了笑,道了个歉,请梅殷继续说下去。也不为意,停下来喝了一口茶,又继续讲了下去。
大明储君的正妃,按照礼制,除了没有治内权(东宫内的治内权掌握在皇后手中)之外。地位仅仅在皇后之下,妃嫔之上,可以说是很崇高的。另外还有一点梅殷不顾逾越特地强调了一下,大明洪武年间,自从马皇后,也就是皇太孙的奶奶去世之后,朱元璋就再也没有立过皇后,治内权一直朱元璋交与郭宁妃代管。
如果没有生变故,储君正妃就是预备皇后,很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朱元璋将后宫的治内权交给储君正妃。
而且,今后在大明的重要仪式上,不但皇帝、皇后要出席,皇太孙和正妃也要出席,通常会坐在帝后的左下方。太孙衣装与皇帝差别不大,太孙正妃也同皇后一般,身着凤冠霞帔——只是皇后的凤冠是“六屏”,太孙正妃的凤冠是“四屏”而已。
说道此处,梅殷特别的看了朱允炆一眼,而后者知道他指的是杨蝶的独臂,佯作不解,一晃而过。听梅殷继续讲解,才知道选妃是多么麻烦的一件事情。
就像朱允炆后世中英语专业考级那样,四六八级逐级过关,一直到最后,才有资格坐在自己的身侧,待到自己登基后母仪天下。其过程大致分为“八级”,逐级加以筛选淘汰。
说是像英语考级,又像是“快乐女生”大选,分为海选、初选、复选、精选、留宫、晋嫔、选三和钦定八级。
过程极为繁琐复杂,海选要从全国挑选十三至十六岁之间的少女五千人,皇家支付路费后定时让少女父母送女儿上京参加初选,初选淘汰一千人左右,复选再筛掉二千人,精选后只有一千人进入宫中参加甄选,叫做留宫。
通过留宫、晋嫔。也就剩下五十人,则自动晋级为嫔妃。最后就是由后宫主持或太妃从五十人中选出三个供皇上钦定。分为正妃一人,侧妃两人。
五千人中百中取一,在后世资讯、交通达的时候还无所谓,可是放在朱允炆所在的大明,其难度可想而知了。为皇太孙纳妃,从年初就开始启动了。现在晋嫔在即,而年底十二月初七,正是朱允炆的生日。;/dd》
第五十九章 驸马的话
看到朱允炆陷入了震惊后的沉思,梅殷还以为是仍旧在牵挂宁国公主府内那两个姑娘,笑道:“殿下送到公主府那两个姑娘还是不错的,要不要我给礼部打个招呼,算是在苏州送来的淑女之列?”
继而摇头叹息道:“闻听你姑姑说,二女皆为上上之选,那个小维还尚可,只是那个杨蝶却是只有一只手臂,恐难过六局一司那些女官的审查,着实不易啊。”
听到此话,朱允炆心想,要真的论起来,杨蝶的机会比小维大的多了。看来梅殷并不知道详情,要是知道绝对不会这样说,朱元璋的心理,恐怕宁愿要一个断臂的儿媳,也不会要一个昔日对手的孙女。更何况张定边当年差点没有要了朱元璋的命。
再想一下,杨蝶那半只手臂要入皇室,估计也是难上加难,他还没有听说古代有那个皇帝的老婆是残废,让老朱同意,估计是做梦。当下也不给梅殷解释,遂问道:“不知道现在关于甄选到哪一步了,是不是需要孤王亲自去定啊!”
纵然是知道部分历史,但是对于后宫怎么运作,朱允炆还真的是不知道,当看到梅殷的一脸黑线,就明白自己错了。
梅殷哭笑不得,要不是他和宁国公主成亲那年,皇太孙出生,而宁国公主和太子的关系也极好,两家走动颇多的话,他真的怀疑东宫的那些老师是怎么教导皇太孙的,因为甄选储君妃子,特别是正妃,一般的情况下,储君是没有决定权的,一般由皇上和皇后钦定,不过现在皇太孙问出来了,他也不好回答,只好勉强回道:“这个微臣也不知道,可能是由皇上钦定后再通知殿下吧!!”
若有所思的点点头,朱允炆也不再纠缠这个问题,正巧宦官上来禀报说晚膳已经备好,请太孙殿下和驸马入席。
就餐时,梅殷想了一会,还是示意朱允炆屏退左右侍候的宦官宫女,而后面容一整,遂道:“殿下,刚才臣是替宁国公主你的姑姑传达消息,现在饭席之上,想以姑父的身份说几句话,有些话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知道梅殷此人正直刚烈,既然这般说,那肯定是很重要的事情,忙回答说:“姑父有话请讲,允炆洗耳恭听就是。”
“殿下知不知道,这次在苏州险些闯出大祸了?”梅殷不像是在危险耸听,他也不是那样的人,可是在苏州,不过是开始建议通贸易、开海禁,可是朱元璋都没有实现,而办学深的人心,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成立参议处和国士院,难道是这个问题。
朱允炆脑子急的转动着,参议处自己已经带回了京城,参议处中6家、曹家的两个家主已经奉旨回到临濠,而国士院现在形同虚设,应该不会触动朱元璋的逆鳞啊。
看着皇太孙的一脸茫然,梅殷就知道他还不明白,继续说道:“殿下可知道,圣上下旨,命在临濠居住之苏州人,由宋国公押送,已经尽数迁往辽东为国效力,受燕王约束,所有田产物业皆用钞抵之。殿下还知不知道,圣上马上就会下令禁钱用钞,特别针对江浙呢?”
听说此话,朱允炆脑子轰的一响,将手中的筷子扔在桌子上,起身求证道:“姑父可是说那些捐资六艺书院的苏州大户?皇祖父、皇祖父怎么能这样呢?那将允炆置于何地?”
“还不止!苏州知府吴雪凡,迁任琼州知府,这次算是当上了知府,可是在琼州那天涯海角,只要陛下不话,他是休想再回来了!”
本来已经心惊肉跳的朱允炆,刚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听闻此话,一口茶水差点没有喷出来,迟迟艾艾的说:“这关吴雪凡什么事情啊!”
“殿下以为,吴雪凡所写的策论陛下没有看到吗?“恢复苏州奢华”,看来他不将琼州变得奢华起来,此生都不要再想到回来了。这还算殿下的面子,要是换成其他人,一班商人选出的人,陛下怎能容他?”
没有想到朱元璋的反应是那么剧烈,手段是如此狠辣,临濠那些大户,不过是想回到故土而已,捐资那么多钱,谁知道换来的是离的更远。心里一下子沮丧起来,难道自己这个孙儿再朱元璋眼里真的不算什么吗?
这么以来,那些豪门大户不把自己恨到骨头里面,任是谁也会想是自己过河拆桥,自己整顿展江南,届时对抗北方朱棣的方法刚刚开始,就被朱元璋破坏的干干净净,还把人都赶到朱棣那里,不是和自己对着干吗?
这一会,朱允炆真的有些怀疑朱元璋本来就想把皇位传给老四朱棣了,要不怎么下那么大的功法来破坏自己名声,还把那些有钱人全部都赶到辽东朱棣那里呢?
好像看出了朱允炆的担心,梅殷说道:“这些与殿下无关,是那些商贾自不量力,殿下才给他们半分颜色,唯利是图的本色就露了出来。这个下场也是他们自找的。”
“怎么能和允炆没有关系呢?这样以来,在百姓的眼里,不是等于孤王在悬崖边上画了一个圈,怂恿他们往下跳吗?”
“不错,殿下是画了一个圈,但是也要他们心甘情愿跳才行啊,据我猜测,陛下这次是被吓着了。才不顾殿下的声誉对这班商贾下手。”
听到梅殷这样说,朱允炆恢复了一些冷静,忙问:“此话怎讲?”
“殿下想想,圣上将其迁移至临濠,等于变相幽禁他们,为什么呢?难道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