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天兵在1917 >

第985章

天兵在1917-第985章

小说: 天兵在1917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李晓峰回国的当口,负责航空工业的奥尔忠尼启则已经前往了美国,他将跟道格拉斯公司进行谈判,准备全套引进dc…1的技术。

    dc…1算是成功了。但是s…12却没那么顺利。首先在合金材料上西科斯基公司就遇到了极大的问题。果不其然。刚刚搞定“杜拉铝”的苏联根本不可能提供比“杜拉铝”更轻的蒙皮材料,甚至连美国也找不到这种蒙皮材料。李晓峰寄予厚望的镁合金蒙皮材料此时还在实验室里,根本就没有走上工业化。

    也就是说,如果采用“杜拉铝”作为蒙皮,s…12肯定会超重(铝合金的重量大概是镁合金的三倍),12ybrs发动机功率本来就不富裕,还达不到s…55(h…18)的800马力水准,如今还要超重。很显然,s…12的战术指标肯定是达不到了。

    “要么修改战术指标,要么给我一款功率更大的发动机,否则,我也没办法!”西科斯基撂挑子了。

    更大功率的发动机不是没有,如果采用12ycrs发动机,960马力的指标基本上能保证原本战术指标。但问题是,李晓峰上马s…12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多出来的那几百台12ybrs的问题,换用12ycrs那这批发动机不是砸手上了?

    可是不换发动机,那就得改战术指标。比如削减三分之一的载重,那么问题也自然就解决了。可s…12存在的意义就是一次性运载一个步兵班投入战斗。削减三分之一的载重,那岂不是要少拉两三个人?难道将一个步兵班拆成两半,分乘两架直升机投入战斗?

    这种搞法李晓峰也没办法接受,一来二去的这个事情就僵住了,直到维多利亚听闻之后,才嘲笑道:“亏你还自认为是聪明人,还是搞政治的,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不好解决的?”

    李晓峰很没好气地反问道:“那你说怎么解决!”

    “很简单哈,之前这批发动机让你觉得为难,那是因为苏联政府不愿意接纳12ybrs,现在这还是问题吗?”

    维多利亚一句话让李晓峰是茅塞顿开,是啊!他怎么就钻牛角尖了,他没办法解决12ybrs的问题,不代表苏联政府解决不了。…34折腾得欲仙欲死的空军很愿意摆脱这款要老命的发动机。

    李晓峰的建议一经提出,就获得了阿尔克斯尼斯的积极响应,说实话,力主发展tb…3的正是他,而对tb…3很失望的也是他,固然tb…3让图哈切夫斯基很没面子,但他这个空军老大就有面子?

    反正阿尔克斯尼斯也算是痛并快乐着,李晓峰一提出换发动机的建议,而且还都是现货,他立刻就拍板答应了。b…3基本维持原本的性能不变,而可靠性是大幅度增强了,至少再也不用机械师用手摇水泵给散热器泵水了。

    甩掉了12ybrs的包袱也就意味着s…12不用降低战术指标,这无疑是个好消息,但是对于整个s…12项目而言,发动机的问题其实不过是一个小问题,更关键的问题来自布柳赫尔。

    对于用于取代炮兵气球的那些s…11直升机,布柳赫尔反馈上来的情况看是毁誉参半,好的方面是s…11性能确实比热气球理想,使用起来很灵活很方便。但与此同时问题也是一大堆,和热气球相比直升机需要专业飞行员,这对于炮兵来说是个问题,其次,维护保养比热气球要复杂得多,需要增加的不仅仅是飞行员,还需要一票地勤配合,这对于炮兵来说几乎就是不可能实现。

    当然,这些问题还没什么,只不过制度问题,完善相应的陆军航空兵体系也就完了。但真正让炮兵们觉得头疼的是,直升机某些方面的性能缺陷让他们吐槽不能。

    震动实在是太大了,几乎跟老式的坦克和拖拉机有得一拼,飞上天之后,交流很成问题,无线电里只能听到咚咚咚的机械震动声,这和安静的热气球比起来简直是天上地下。作为炮兵的观测用具和眼睛,不能清楚的将数据传回来,飞行性能再好又有什么用?

    不光是噪音的问题,更重要的问题是直升机低劣的可靠性,对于远东地区恶劣的环境,s…11很是水土不服,出勤率低得让人无语。而且就是这种低下的出勤率中还出了好几起飞行事故,送掉了将近十条人命。炮兵观测员普遍对直升机存在恐惧心理,强烈的要求回归热气球。

    当然,像布柳赫尔这样的军事家不会如此的短视,在短期试用中他很敏锐的看到了直升机的优良特点,认为这种飞行器还是大有可为的。不过同时他也要求新的直升机必须解决以上的问题,并且尤其是强调必须要增加载重量。因为在实际使用中发现过小的机体限制了直升机的实用性。

    布柳赫尔的要求还是很合理很有远见的,李晓峰也乐于接受,所以他一面向布柳赫尔保证新的直升机会解决这些问题,另一面命令eo公司向远东派出更多的直升机、配件以及更好的飞行员和后勤。当然更重要的是命令诺基亚公司尽快拿出一款降噪耳机。

    几个月后,当降噪耳机、地勤人员抵达远东之后,也经过了这一段磨合期之后,s…11的大部分问题都得以解决,除了那个该死的震动问题是真心没办法——活塞式发动机的通病。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炮兵们开始对直升机的印象大加改观,甚至相当一部分炮兵迫不及待的要求更大更好的直升机了……(未完待续请搜索,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ps:鞠躬感谢秒杀土豆同志和尤文图斯同志!(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27 风云涌动

    (全本小说网,。)

    按理说,1934年是一个很关键的年份,随着列宁退休陷入倒计时状态,各路诸侯之间的争夺和斗争应该愈发的激烈才对。|}但是事实却是相反的,进入1934年后,苏联政坛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平静,一贯喜欢出风搞事的托洛茨基破天荒的很平静,表现的十分的淡定,似乎完全不关心列宁退休之后谁接班的问题。

    托洛茨基没有动静,斯大林倒是想制造出一些动静,在这一年刚刚开始的时候,在集体农庄等问题上不断地发表高谈阔论,不断的指责地方上的干部没有完全贯彻中央的精神,要求在本年度内让苏联境内的绝大部分农户都必须加入集体农庄。

    讲心里话,之前积极提倡搞农业集体化的是托洛茨基,一度的在这个问题上老托是最热心的,而一向“关心”农业“体恤”农民的斯大林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忽然跟托洛茨基保持一致了呢?

    原因很简单,斯大林和布哈林之间出现了矛盾,双方的合作关系趋于分裂了呗。而造成这种分裂的主要原因就是苏联正在快速进行的工业化。

    之前说过,工业化是需要外汇的,外汇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当年的苏联获取外汇的主要途径就是出口农业产品,说白了就是由国家出面剥削农民(这是事实,而且也是落后国家走上工业化走向现代化的阵痛,基本上没有哪一家能避免)。

    之前斯大林之所以跟布哈林能走在一起,最重要的原因是对抗托洛茨基。而随着列宁的态度逐渐明显。随着列宁也支持快速的将苏联进行工业化。这时候依然跟不识时务的布哈林站在一个战壕里,对斯大林来说就不是好事了。

    实际上从工业化进程开始,列宁就不断地敲打布哈林,让他跟多的跟中央保持一致,而不是不断的为那些小农经济的拥护者说话。在列宁看来,减轻农民负担减少工业投入,固然能让农民的反对声小,但是从长远看对苏联的国家建设是不利的。

    在国际市场上。苏联总不能永远当一个出口初级产品和农产品的“大国”,不能永远的被发达国家剪羊毛吧?而要改变这一状况,唯一的办法就是工业化,只有完成了工业化,苏联才不会被剥削,只有完成了工业化,苏联才能保卫革命的火种和果实。

    在这种情况下,布哈林自然是不能在列宁那里讨到太多好,甚至导师大人觉得他太不识时务了。尤其是进入1933年下半年,在集体农庄问题上。布哈林激烈的跟中央唱反调,始终不合作的前提下。导师大人不得不开始考虑,布哈林这个经济理论家真的适合留在最高领导层吗?

    尤其是在1933年下半年,在乌克兰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因为抗拒加入集体农庄而破坏农具屠杀牲畜事件之后,布哈林开始强烈地抨击农业集体化政策,完全站在了中央的对立面之后,不管是列宁还是托洛茨基对布哈林几乎是无法容忍了。

    作为一个政治敏感性很强的人,斯大林自然是观察到了列宁对布哈林的不耐烦,钢铁立刻就意识到了自己如果继续跟布哈林保持同盟关系,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就会被这位老朋友带沟里去。意识到这种危险之后,作为一个政治家钢铁采取断然行动跟布哈林划清界限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不得不说,钢铁还是很擅长见风使舵的,而他的这种做法遭到了布哈林强烈谴责,布哈林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之前我一直以为斯大林跟他名字一样坚强,一直以为他是一个真正的同情农民兄弟的人,在这一次,我明白了,他一直不过是利用农民兄弟而已。当农民兄弟失去了利用价值之后,他会毫不容情地将其抛弃……”

    如果李晓峰当时看到了布哈林的这篇日记,恐怕会哈哈大笑,会嘲笑布哈林的天真。钢铁和布哈林的差别就是一个政治家另一个却只是政治理论家。什么是政治家?审时度势见风使舵是必须的,顶风作案的那都是傻瓜,如果连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保不住,还谈什么实现政治理想?孔子在这一点上说得就很透彻——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而很显然,布哈林现在就在危墙,不,他是处于震源地带,很快一场地震就能将他撕成粉碎。回过头来说说那个农业集体化,这一项政策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从历史上1930年到1932年苏联的农业现状来看,这个政策绝对是有问题的,不光没有达到解放农业生产力的目的,反而让苏联的农业陷入了泥潭,而且这个泥潭是一踏进去苏联就再也没有出来。

    那么布哈林就说得对喽,农业集体化就是一个很糟糕的东西,应该坚决批判和抵制喽?

    也不尽然。斯大林为什么要搞农业集体化,甚至他之前的托洛茨基为什么也首倡这么搞?斯大林的理论水平凑合,托洛茨基的理论水平可是很高的,难道托洛茨基错了?

    这么说吧,苏联搞农业集体化的出发点是好的,其根本目的是改变苏联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粗放、落后和过于分散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应该说目的是好的,但是实施的手段以及对苏联的国情考虑得不够透彻,再加上官僚主义的横行无忌,后果就很惨烈了。

    从国情上来看,苏联其实和天朝很接近,取得革命胜利的时候都是一穷二白,都是落后的农业国家,而且农业生产的效率低下,根本就是一个小农经济国家。

    天朝后来也学着老大哥搞过公社化,结果也是惨不忍睹,天朝遇到的问题其实跟老大哥差不多。打击了农民积极性。吃大锅饭搞绝对的平均主义。又没有给农民留一点儿伸缩的余地。自然的不管是集体化还是公社化都搞不成。

    不过不同的是,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一开始就遇到了相当大的阻力,大部分农民都反对参加集体农庄,为此甚至直接破坏农具、屠杀牲畜和销毁存粮做对抗。而天朝最开始搞合作组和初级合作社其实还是成功的。

    为什么苏联搞集体化阻力这么大呢?那还得从内战说起,内战中不是搞了战时**吗?不是搞了余粮征集制度吗?其对农业生产的破坏是空前的,后来实在搞不下去了,列宁才用新经济政策救场,放松了勒紧在农民脖子上的绳子。

    后来评价新经济政策时。大部分书籍都直说这个政策多么多么好,解决了多少问题。但是为什么这个政策最后取缔了?如果这个政策真的那么好,干嘛不一直用下去呢?

    大部分人都说这是斯大林违背了列宁的主张,背离了列宁的路线,为了追求高速工业化而干了坏事。这个答案准确吗?废除新经济政策确实有快速工业化的原因在内,也确实是主要原因,但间接的原因是新经济政策当时其实搞不下去了。

    为什么会搞不下去呢?原因很简单,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就是允许商品自由的流通和交易,说白了就是低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本身来进行调控的,国家的主导性降低。

    而苏联农业当时是个什么状况?农民们被之前的余粮征集制度和饥荒吓得够呛。生产出的粮食大部分都储藏起来,也就是说大部分粮食并没有变成商品在市场上流通。

    市场上没有粮食。不管是工人还是小手工业者的劳动就换不来吃饱肚子。哪怕是苏联以国家意志三令五声的让农民出售粮食,可是吓破了胆的农民是打死都不听。商品流通不起来,这么一来还搞个毛的市场经济,大家总不能不吃饭吧?

    有感于农民的小农意识作怪,也有感于俄国的落后,更担心未来帝国主义新一轮的干涉,不管是托洛茨基还是斯大林能想出来的办法就是农业集体化和快速工业化。

    通过农业集体化打破小农经济的束缚,提高了生产效率,还让国家管住了不合作的农民。生产出更多的粮食,一方面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为工业化换取外汇,怎么看这都是一举数得的好事,为嘛不干?

    不得不说战时**这个玩意儿真心是一柄双刃剑,确实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帮助布尔什维克打开了局面,但与此同时,这笔账未来也是必须要还的,只不过还这笔账的代价实在太高了。

    后来苏联解体,乌克兰人对这个农业集体化和大饥荒是一肚子意见,认为苏联政府是有意的种族屠杀,客观的说乌克兰确实很惨,但是类似纳粹那样的有目的有选择的种族屠杀就有些耸人听闻了。

    应该说当时很官僚的苏联政府恐怕是真有心好好地教训一下不听话的泥腿子,有点要给他们点颜色看看,让他们变老实乖乖地去参加集体农庄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