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兴华夏-第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呀呀学语满甲板乱爬的小语曦,很快便成了“万年清”号上人见人爱的开心果,对于漫长而枯燥的远航旅程来说,她的存在让这次航程变得不再乏味沉闷。
“万年清”号一路顺利到达了上海,进入耶松船厂的船坞,开始了全面的维护和修理。
耶松船厂是英国商人同治四年(1865年)在上海设立的船舶修造厂。该厂原为美国伯维公司所有,后由英商购进,改为耶松船厂。耶松船厂是上海较早的一家大型外国木工修船与造船厂。耶松船厂有一座长112。8米,门宽16。46米,中宽15。24米的大船坞,满潮时可容吃水4。27米的船舶。对于“万年清”号这样的大型军舰来说,耶松船厂无疑是很好的选择,
在将“万年清”号入坞维修事宜安排妥当之后,林义哲便带着妻女及随从动身前往南京,专程拜会曾国藩夫妇。
而让林义哲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时任两江总督、即将调任直隶总督的曾国藩,竟然会派一艘蒸汽轮船前来迎接他!
而这艘蒸汽轮船,便是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明轮式炮舰“恬吉”号!
当林义哲来到“恬吉”号的甲板上时,内心之的激动,不亚于“万年清”号的船成下水。
事实上,“恬吉”号于1868年8月8日下水,早于“万年清”号,应该是自试验型的“黄鹄”号小轮船后,中国自制的第一艘蒸汽轮船。
“恬吉”号是一艘蒸汽明轮炮舰,全木质结构,排水量600吨,装炮5门,和“万年清”号相比,已经显得落后。熟知中国近代造船史的林义哲对于明轮船并不陌生。因为自蒸汽动力轮船问世后,最初广泛运用的就是明轮船。“恬吉”号诞生之日,正值明轮船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之际,江南制造局建造这样的轮船,其实是带有一定的保守技术试验性质。“恬吉”号除蒸汽机外,全部为江南制造局自制,蒸汽机采取的是购买二手货修整翻新。由于图纸是美国旗记铁厂以前曾经修造的舰船图纸,材料也是李鸿章购买旗记铁厂时一并购入的厂中原有储材,因而“恬吉”号的建造速度较快。
“中国造船之父”的名头,左宗棠最终还是没有能够抢到手。
——————分割线——————
求收藏!求推荐!求月票!(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五十五章 中兴名臣
(全本小说网,。)
“恬吉”号竣工后,首先在吴淞口外海面试航,由近及远又驶至浙江舟山洋面后返回。1868年9月28日从上海驶抵江宁,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亲自登舰试航,测得逆水航速为10节,“恬吉”号航试取得了成功。经曾国藩安排,“恬吉”号留用于两江,主要承担长江内河的巡防以及运输工作。
而曾国藩安排“恬吉”号前来迎接林义哲,当中所蕴含的深意,无疑是不言自明的。
林义哲一行人上了“恬吉”号,管带冯瑞光便下令直驶江宁。林义哲注意到“恬吉”号的驾驶人员包括大副二副三副竟然全是清一色的美国人,不由得十分惊奇。
“我水师目前通驾驶者全无,涤帅是以任命洋员驾船,而使我之官弁在旁观摩学习,以期日后可独当一面。”冯瑞光看出了林义哲心中的疑惑,笑着说道。
“此不失为速成之法。”林义哲点头对曾国藩的作法表示了赞同,同时也深深的感觉到,近代中国想要崛起的艰难。
好多事情,都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才行。
船到江宁,冯瑞光将林义哲一行人送至两江总督衙署,曾国藩一家人早早的便候在了内堂。
当林义哲第一眼看到曾国藩的时候,几乎不敢相信,眼前的这个面容清矍一眼望去颇有威严却又不失慈眉善目的老人,便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
此时的曾国藩,面容和林义哲在原来的时空中见到的关于他的照片已多有不同,现下的曾国藩,眉毛发须均已斑白,显得很是苍老,加上患了眼疾,气色显得不是很好,但精神头看上去还不错。
想到这位晚清名臣再过数年便将做古——当然,如果不是因为“天津教案”的巨大刺激,他也许还能多活几年——林义哲的心头莫名的感到一阵悲伤。
也许,这将是他和这位老人的最后一面了。
能否把那个对他的声誉影响极坏的“天津教案”的结局改变,延长这位可敬的老人的寿命?
林义哲强压下心头的思绪,带着陈婉等人上前给曾国藩夫妇行礼,又和曾纪泽曾纪鸿兄弟见礼,分宾主落座之后,便如一家人一般的交谈起来。
“一别经年,鲲宇已然出落得一表人才,我都不敢认了。”曾国藩看着林义哲,显得很是开心,“昔年总角幼童,已然成家立业,就仿佛一转眼的事儿,呵呵。”
“是啊!那一年,我记得鲲宇才这么点儿。”亲热地抱着林语曦的曾夫人欧阳氏笑着用手比划了一下,对陈婉说道,“生的可俊了,脸蛋儿红红的,象个小女娃娃一样,不多言不多语,也不哭闹,就是跟在婉儿身边,呵呵,后来走的那天,哭的那叫一个不舍,婉儿还记得吗?”
“记得。”陈婉笑着点了点头,看了看林义哲,眼中满是幸福的笑意,“干娘那时候怎么哄他也哄不住。”
听了她们的话,林义哲心中暗暗打鼓,生怕她们再说那些以前关于自己的细节,因为他对于这些“往事”,是一点概念也没有的。
“就是,后来还是婉儿劝他,说将来嫁给他,他才不哭了。干娘没哄住他,可是却帮你们定下了亲事。”曾夫人看着他们小夫妻,又看了看怀中幼小的林语曦,说着说着,便掉下泪来,“这一晃儿多少年没见,你们都成家了,孩子也都这么大了……”
“娘,今儿个是高兴的日子,您怎么还掉起泪来了。”曾国藩的六女儿曾纪芬笑着劝慰道。
“是啊是啊!瞧瞧,都这么多年了,都做了姥姥,还是不长进。”曾国藩笑了笑,对林义哲说道,“此次率‘万年清’来沪,诸事顺遂否?”
“回曾公,一切还算顺利,到沪后,船坞正好空着,便直接入坞修理,待船体修葺完毕之后,便重新上漆涂装,以备朝廷检阅。”林义哲答道。
“‘万年清’击灭海盗,救得商船平安之情形,我已从邸报得知,听说你当时便在船上,还亲手发枪射敌?”曾国藩又问道,“可有此事?”
“回曾公,确有此事。”林义哲说着,向庭下招了招手,早就候在那里的一名亲随上到堂前,将装着林义哲的那支狙击枪的布囊捧到了林义哲的面前。
林义哲打开布囊,将狙击枪取了出来,上前呈给了曾国藩。
曾国藩看到枪上的瞄准镜,眼中闪过讶异之色。
“这枪也是你自己弄出来的?”曾国藩接过枪,细细的验看起来。
“是。”林义哲笑着答道,“此枪亦是用曾公所赠之比国排枪枪管改制,装有千里镜,以易于取准。”
曾国藩举起枪,将左眼凑到瞄准镜前,然后举着枪望向院子,看了起来。
“既可望远,又可取准,不错不错。”曾国藩注意到了院子里放着的一个两人抬的大木箱,若有所悟,将枪放了下来,交给了身边的两个儿子,“你们看看吧,鲲宇的手艺和巧思,我看犹在洋人之上。”
曾纪泽曾纪鸿兄弟一同上前,一边观枪,一边赞叹起来。
“鲲宇学贯中西,又能学以致用,不负圣人之教,端的难得。”曾国藩慨叹道,“惜乎国内少年一代,能如鲲宇者太少。”
“曾公过誉了,晚辈愧不敢当。”
“那箱子里,便是那‘六管神机连珠枪’么?”曾国藩指着院子里的大木箱,问道。
“正是。”林义哲恭声道,“晚辈自得曾公赠枪后,不敢忽慢,昼思夜想,幸不辱命,制成此枪。此次来沪,便顺路带了来,请曾公一观。”林义哲说着,挥了挥手,示意亲随们打开箱子组枪。
“三门连珠枪,便击灭百余海盗,当真是匪夷所思。”曾国藩看着林义哲的两名亲随麻利地打开箱子,将“林氏机枪”在轮式枪架上架好,不由得悚然而惊,“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晚辈这就给曾公演示一番,请曾公亲手一试。”林义哲道。
曾国藩起身,来到了院子里,林义哲看到机枪已然架好,又亲自上前查看了一番,此时衙署内的亲兵见到总督大人要试枪,便搬来了数个草垛标靶,摆在了院子里,林义哲装弹完毕之后,将机枪枪口对向标靶,又将收集弹壳的口袋在机枪旁边挂好,然后请曾国藩在发射位坐下,教他握住了摇把。
欧阳氏夫人和曾纪芬也想让前观看,陈婉微笑着拉住了她们,示意她们不必上前,只在门口处观看即可。
曾国藩按林义哲所说,缓缓摇动摇把,“林氏机枪”的枪口瞬间喷出道道带有淡淡火苗的白烟,伴随着轻快的“突突突……”枪响,密集的子弹飞速射出,将前方的木制人形标靶打得粉碎。
林义哲帮助曾国藩缓缓的转动着枪身,有心让他体验一下扫射的感觉,伴随着子弹的扫射,不一会儿,草垛便一个接一个的起火,木质标靶则不是被拦腰击断,便是被打得粉碎,看到失去标靶的子弹竟然飞向院墙,将照壁打得石屑乱飞,林义哲赶紧示意曾国藩停手。
看到这一地碎片狼藉,坐在发射位上的曾国藩眉头紧皱,久久不能一语。
林义哲注意到曾国藩的脸色阴晴不定,心中疑惑暗生,但他并没有发问,而是静静的立在一旁。
一旁的曾氏兄弟见到父亲眉宇间似有忧愁之意,也不由得暗自心惊。
许久,曾国藩才回过神来,向后伸了伸手,林义哲会意,急忙上前,小心的将老人扶了起来。
“此枪快利竟至于此,难怪能击杀数百海盗。”曾国藩喃喃道,“太快了!……”
林义哲感觉到了曾国藩的手在微微颤抖,知道刚才的试枪给了老人太多的震撼,心下略有不忍。
“此枪构造如何?西洋之器,过于求机括之巧,巧件则易损,且制备不易,”曾国藩道,“不知此枪可否便于大批制造。”
“此枪式西国已有,正如曾公所言,有些部件过于复杂,晚辈此枪,已尽量简化,易于制备。”林义哲说道。
“那就好,那就好。”曾国藩点头道。
“此枪不足之处,在于枪管乃是铜制,射击一久,便会过热,易于炸膛,危及射手。若能改为钢制,便无此弊。”林义哲一边扶着曾国藩往回走,一边说道,“钢制枪管我国目下尚不能自产,晚辈详查比对之后,以为采用美利坚国之‘林明敦’步枪枪管为好。”
林义哲扶曾国藩回到座位上坐好,曾国藩的目光又落在了放在院子里的“林氏机枪”身上,这一次他注意到了枪旁挂着的那个用于收集弹壳的口袋,林义哲赶紧解释道:“西洋枪弹,价格昂贵,为节省起见,晚辈是以设计了这弹壳收集袋,以收集其弹壳,回收利用。”
“以此枪为战,可收以一当十之效。”曾国藩没有去评价林义哲这个看似“小气”的设计,而是突然发起感慨来,“若此枪早几年出世,东南半壁或不至蹂躏至此,我也不至于落下这‘曾剃头’的恶名了……”
——————分割线——————
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五十六章 季高谰言
(全本小说网,。)
听到曾国藩如此说,林义哲明白这位“中兴名臣”看到如此杀人利器之后此刻心中的痛苦,知道他刚才何以会有那样的表情。他知道,晚年的曾国藩,曾经纠结于自己一生杀人太多,颇有悔意,是以有方才之言。
曾国藩作为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后人对其的评价也经历了大起大落,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从后世一开始的大肆贬低到后来的极大推崇,可谓历史上少有这样身后仍能引起如此大争议的人物。
究其原因,儒家推崇“仁,义,礼”思想的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时的血腥行为带给人们的巨大反差,是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毕竟,仁义与血腥,这两个天差地别的词汇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同时出现,是多么难以解释。
而民间流传“曾剃头”、“曾屠户”的称号,是曾国藩在湖南组织团练镇压太平军时,实行的高压铁血政策而来。
而对于曾国藩的所作所为,林义哲一直是抱有深深的理解和同情。
作为一直抱有“经世济用”“忠君爱国”思想的儒者,面对的则是“百年罕遇之巨寇”,曾国藩及其湘军在同太平军战斗初期,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象他自己说的那样,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曾国藩本人就曾两次跳江亡命,所幸大难不死。即使是战绩辉煌之时,粮草、军饷、辎重、奖赏,仍事事限制他。满清贵族的排汉势力和恐惧心理,对太平军的连年征战,让他身心俱疲,曾国藩此人并非嗜血者,他是看到太平天国运动造成的危害太大,不得不压制,才无奈采取了血腥手段。
作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他承受的压力不是那些无聊又无耻的清流文人所能体会的,也非一般的文臣武将所能了解。总是在君子与魔鬼之间转变,使曾国藩的内心经受了极大的折磨。毕竟,作为一个儒者,不能通过仁义礼智信的手段来维护国家政权,而不得已通过武力镇压来实现,他的内心一直承受着剧烈的煎熬,哪怕是直到功成名就的晚年,亦是如此。
“积玩之后,当振之以猛;但愿良民有安生之日,即身得残忍严酷之名,却又如何?无聊文人之戏言,曾公大可不必理会。”林义哲道,“天下之人,知曾公者多矣,并非全是盲者。”
“说的好,呵呵。”曾国藩笑了起来,显得很是欣慰,“好久不曾听人说过这么痛快的话了。”
“闻鲲宇此言,当可浮一大白。”曾纪泽也对林义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