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姻谋天下 >

第38章

姻谋天下-第38章

小说: 姻谋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等小事哪值得他那般动气

    她思忖片刻,这才惊觉武岳的用心。

    而武承肃阴着脸,不是因为心中为难,而是恨身边有人告密。

    那个人无论是谁,自然不希望她站住脚。

    而她在燕国站不住脚,得益的人就很有限了。

    想起段良媛当初的话,阳筠心中冷笑,问了句:

    “父皇提宁王世子时,母后可在侧”

    武承肃苦笑,她还真是聪明。既然聪明至此,点头也都省了。

    阳筠果然懂了。她觉得头皮发麻,没想到有人一早就等着害她,更想不到这人会是皇后。

    和武承肃之前一样,阳筠脑中也飞快地过着崇仁殿一众宫人。

    必然是太子贴身的,或是消息灵通的。

    必然对皇后忠心,对太子则更加忠心耿耿。

    那便只能是姜华。

    阳筠不知是该敬姜华赤胆忠心、凡事都以武承肃为考量,还是该恨他从没正视自己。

    似乎在姜华眼中,她只是个能令太子宽心、能给太子解闷儿的,而从来不该是高高在上的太子妃,因为她帮不了武承肃。

    即使阳筱嫁给武承思,在未来的十年里,武承思没有机会出人头地、创下什么丰功伟绩,那么她自然还是帮不上武承肃。

    阳筠忽然觉得,姜华的聪明只在内宫,或许还有朝堂。

    而天下大事,他要么是知道的太少,要么是见识太短浅。

    若武承思果然如太子等人夸赞的那般人品出息,他想要出头,实在是容易得很。

    而功成名就的武承思虽比不上钱氏根基深厚,在朝上的影响力却不容小觑。

    若是他娶了阳筱,武承肃的天下怕是更稳许多。

    阳筠把姜华看成糊涂人,气便渐渐消了,只是面上迟迟没有恢复血色。

    看见阳筠气得脸色发白,武承肃心下已有了决定。

    姜华是不能留了。命可以给他留着,毕竟其行动也是出于忠心,只是不能让他继续贴身服侍。

    不能让他知道太多。

    武承肃在心中盘算着如何妥善处置姜华,阳筠却想起一件她险些忽略了的事。

    她想起中秋宴上宁王的垂头丧气,觉得其中必有蹊跷。

    武岳提起武承训,怕不只是截断武承肃的路这般简单。

    ps。5。15「」下红包雨了中午12点开始每个小时抢一轮,一大波515红包就看运气了。你们都去抢,抢来的币继续来订阅我的章节啊

    pp4209051(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七十八回 情可悯

    (全本小说网,。)

    从阳筠进门起,姜华便借着换热茶躲了出去,一来方便他二人说话,二来,他自己也有事需要想想清楚。

    太子殿下的脾气姜华十分了解,恐怕不能容他再在身边了。

    姜华觉得自己没错。

    他本就是皇后身边服侍的,因太子移居东宫,他才跟着出来,对皇后钱氏的主仆之情从来都在。

    后来看着太子慢慢成长,太子的喜怒哀乐都有姜华陪着一起,他愈发体会到太子的不易,因此为太子劳心劳力,毫无怨言。

    除了妥善安排衣食住行,连朝争的烦心事姜华也能私下议论两句,久而久之,姜华对太子的诚意超过了其对皇后的忠心。

    也因如此,他瞒下了尚未圆房一节,不想害了阳筠性命,令殿下过得辛苦。

    可是阳筠毕竟无用,在太子大业上没什么助力不过在百姓中有些名望而已,在朝局变幻中不拖后腿就不错了。

    殿下从未如此在意哪个,从送焦尾琴起,眼看着太子在八凤殿门口数次徘徊,姜华觉得太子有了软肋。

    他想太子做个千古帝王,不想他被人拿捏。

    卫良娣往外递消息之前,姜华已把太子动心的事告诉了皇后钱氏。钱氏原本大怒,对阳筠欲除之而后快,及发现卫氏也十分在意阳筠,这才罢了手。

    姜华不懂钱氏的诸多想法,但他相信,阳筠迟早要被钱氏女替换掉。

    直到武承肃要替阳筱谋门好亲事,姜华才又坐不住了。

    他知道拉拢一个擅长带兵的王爷对未来的天子来说有多重要,只是把宝押在才冒头的武承思身上未免太过冒险。

    宁可无视其勃勃野心,相信不倒的钱氏一族,姜华也不能任太子谋划,由着太子费劲替阳筠打算。

    太子殿下这是在拿自己的基业赌,换阳筠的通天大路。

    姜华便拿自己的性命去赌,把太子的打算告诉了钱氏;而钱氏为了娘家,把事情告诉了武岳。

    武岳的心思则简单很多,天下以后必然是儿子的,只是在他活着的时候,不允许任何人有能力和他分庭抗礼。

    众人为着各自的心思,硬是弄出一个武承训来。

    阳筠委婉提起中秋宴宁王的反常。

    “我瞧着宁王叔一言不发,陛下也视而不见,还以为是我多心,如今看来竟蹊跷得很,也不知是否与亲事有关。”

    “宁王叔平日话最多,且时常不分场合,该说的,不该说的,统统说得出口。”武承肃略皱眉,“那日我也纳闷,当时以为或许他府中有事,如今看来确实古怪。”

    阳筠抿了抿嘴唇,试探问道:

    “只是不知宁王叔闷闷不乐,究竟是因他其实不满意筱儿,却于彼时已得了皇命,还是求筱儿为媳被父皇拒绝,可有望查清楚么”

    “查清倒也不难,不过需要些时日。”武承肃低头思忖半天,缓缓摇头道,“按说不会因为对婚事不满。若父皇早与宁王叔谈及此事,不会等着我要提承思,才忽然拿承训挡着。”

    阳筠略一想也觉得有理,但还是心中难安。

    见阳筠锁着眉,武承肃柔声安慰道:

    “恐怕还是宁王叔自己有甚不如意,父皇当时只能对其视而不见,后正巧碰上此事,便打了承训的主意,权当弥补了宁王叔,能将一箭落双雕,何乐而不为呢”

    武承肃说着,又提起告密之人。

    阳筠心中有数,虽怨姜华多事,却不得不佩服其忠肠,唯恐武承肃处置不当,伤了身边服侍的心,再三劝说后,武承肃才答应暂不打发姜华。

    他也知姜华忠心,只是不能容忍其蔑视太子妃,更不能容忍自己身边的人吃里扒外,即便另一边是自己的母后。

    既然跟了他,只需要效忠便是,需要的时候出出主意,毕竟旁观者清,不需要的时候,好好服侍着也就罢了。

    他容不下一个仆人自以为是,质疑他的决定不说,还擅自行动。

    姜华的眼光只在朝局,不在天下。

    武承肃提议阳筱与武承思联姻,其实有三分冒险是为阳筠,另外七分可都是为自己打算的。

    他需要钱氏一族作支撑,却不想跟父亲一样,永远被妻族钳制。他又需要兵权稳当,外姓人带兵固然不可,同宗的王爷没有更牢固的关系,他也信不过。从长远看,扶植阳筠本是好事。

    然而武承肃不得不承认,阳筠的话也有道理阳筠讲“过可议,情可悯”,说姜华无论是用心还是结果,均无甚错处。

    错只是他擅动而已。

    武承肃果真暂时按下此事。

    姜华忐忑半日,却不见太子有何举动。

    他早做好了一切准备,或罚或遣,姜华也都不后悔,没想到殿下什么都没说。

    晚膳后,崇文馆里,依旧只有武承肃和姜华。武承肃把阳筠求情的事说了,姜华面色微动,口中谢恩。

    武承肃见了皱眉。

    次日,武承肃便以“试探无果”为借口回了武岳。

    “太子妃倒没说不可,只是说二王主从小舞刀弄枪,高阳国主一直想给她寻一个能带兵打仗的夫婿。”武承肃一脸坦然,毕竟这是事实,“儿臣以为,承训怕不能合高阳国主之意罢。”

    岂料武岳哈哈一笑,道:

    “非要带兵打仗,承思倒是个好的,只是毕竟不是世子,配不上人家二王主”

    不等太子提议人选,武岳先把武承思否了,又继续道:

    “你宁王叔平日看着不求上进,年轻时倒也领过兵,打过大大小小十数场胜仗。承训如今只是碍着世子的身份,不好学人家领兵上阵罢了,家学渊源可是有的”

    武承肃只能沉默:他总不能说世子出身的武承训,不如一个只有公子身份的堂弟吧

    武岳也不拖延,大手一挥,道:

    “这事就这么定了,成与不成总要试试。依朕看,你宁王叔倒有十分诚意,亲自来求朕数次,断不会亏待了二王主的”

    见武岳分明早有主意,不过走个过场,还先出言把自己的话堵死,武承肃心知此事确不简单。

    恐怕宁王根本没看上阳筱。

    而武承训从不忤逆父亲,阳筱若真的嫁入宁王府,想要安身立命,自己的夫君是指望不上的。

    至于宁王妃,实是个再平庸不过的人,武承训的性子倒有五分像她。

    他只盼着阳曦不答应便好。

    武岳行动很快,没几日便派了重臣去高阳求亲。

    大约过了一月有余,求亲使到了高阳,递交了国书。

    阳曦看着那国书,气得几乎要升天。

    pp4209051(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七十九回 鲍启勋

    (全本小说网,。)

    早几日阳曦便收到了阳筠的书信。

    是武承肃通过官驿站,昼夜不停,一路加急送来的。

    信中言辞恳切,说得无非是惦念众人,又提及阳筱婚事,真像普通的家书一般。

    “万望叔父替筱儿做主”,阳筠信中如是说。

    阳曦看得发懵,以为阳筠不过是思念太盛。

    月前他已有书信去魏国,委婉提及阳筱与周绰的婚事,周道昭倒直接回应,却提出周绰太小,不得不再拖一个生日。

    阳曦想要回信给阳筠,说明已与魏国重提此事并达成一致,却想起阳筠用词暧昧,并未言明周绰一事,恐怕这信送出去也不安全。

    且不说燕皇武岳会不会派人查看,燕国太子就极可能先读过,才会将信转交阳筠手中。

    一旦被燕太子发现高阳与魏国之事,十之八九要连累阳筠,连周绎一事被翻出也未可知。

    阳曦想了想,也学着阳筠的措辞,回了一封中规中矩的信。

    信才送出去四五天,想是还没到临水,忽然有燕人来拜访。

    来的是正三品端明殿学士鲍启勋,平日无甚职掌,因备顾问,出入宫廷乃是常事。

    临水城内不少百姓都知道,有一个诗书满腹的大学士平日不做正事,专给皇帝陛下进谗言。

    但鲍启勋所为也仅限谗言。

    他不过是对皇帝溜须拍马,出些损人利己的主意,真害人性命的倒也不敢多言。

    而阳曦对时事虽了解甚多,这样的事却无关要紧,从没在这等谗臣身上留心。

    因此,虽然鲍启勋风评不佳,阳曦却一无所知。他只当鲍启勋是个读书人,更是个大学士,虽未见面,心中却已高看了三分。

    收到国书后,阳曦气不打一出来,却没因此迁怒鲍启勋,依旧接见了他,不曾有丝毫怠慢。

    鲍启勋在人前倒是端端正正,他不卑不亢却又似满怀忐忑一般,把大燕国宁王世子求娶二王主一事恭敬提了,说完便垂首低眉,静立一旁。

    他也不催促阳曦,倒真像个奉命而来的文士。

    事实上,让武承训联姻,本就是鲍启勋的主意。

    在知道武岳为难之后,鲍启勋立刻动起了主意,极力怂恿武岳“先下手为强”,先开口定了武承训联姻。

    “连文贞公都甚以为意,微臣不过是拾前人牙慧罢了。”

    武岳自己倒也有主意,只是当皇帝太久了,习惯了高高在上的生杀予夺,往往做不到“以身处地以察其心”,再玩起手段来未免过于霸道。

    之所以凡耍心机多问鲍启勋,正是因为其引经据典,听着就顺耳,加上鲍行事低调缜密,出的主意常常奏效,深得武岳之意。

    一个人君,一个学士,可惜圣贤的话被他俩歪曲成这样。

    阳曦见鲍启勋谈吐不凡,态度又十分恭敬可亲,心中好感又增了两分,却不会因此答应联姻之事。

    犹豫再三,阳曦推说要“从长计议”,请鲍启勋先去馆驿歇息。

    鲍启勋果然便去歇息。

    他不过是个闲职,凭着学问顶了正三品衔,临水并不需要他赶着回去。

    才刚入仕时,鲍启勋倒也想做一番事业,却苦无上升门路。因学问好,担了陛下读书的顾问。

    陛下阴狠多疑,鲍启勋又觉怀才不遇,常年侍奉君侧,慢慢起了变化。

    自从第一次进献谗言,帮陛下出些小主意,他便一发而不可收拾。慢慢地,鲍启勋成了同僚厌弃的谗臣,却也因此升了三品,做上了学士。

    他虽屡进谗言,却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至于罗织构陷、杀人害命,鲍启勋从来不敢。他也分不清这是自己文人的操守,还是因胆小惜命、怕人报复所致,只是能守心安就好,其他小事做些也无妨。

    比如此行求亲,那武承训虽然不十分优秀,究竟也不差,能替陛下排忧解难,即便亲自走这一遭,鲍启勋也乐意得很。

    武承肃听说武岳派了鲍启勋,便觉此事有三分不妥。

    那鲍启勋最厉害的就是一张利嘴和一身的的戏,阳曦既然能因阳筠的字条妥协,难保不会被鲍启勋忽悠一番,轻易动摇。

    等阳筠歇过午觉,武承肃特意去了八凤殿,把自己的担忧和阳筠说了,问阳筠是否需要再送封信,阳筠摇头不语。

    即便是马不停蹄,信送到高阳也要几日以后,如此急躁恐惊动了皇宫不说,怕是半路信件就要被人截阅,且未必就来得及。

    若鲍启勋果然如武承肃说的那般机灵,怕叔父是撑不住的。

    更何况,这件事的关键早不在叔父,而在魏国和筱儿的态度。

    魏国还没寻到造反的借口,怎么会与燕国冲突

    阳筠最怕的就是阳筱和她从前一样,做出违心的选择。

    见武承肃说得认真,阳筠心知他未曾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