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棺-第1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随着调查不断深入,李秘就越发感觉到困难重重,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到底想要做甚么。
若把这个问题丢给姜壁,姜壁肯定会斩钉截铁,目的便只有一个,那就是扳倒这个组织,撕开他们的伪装,让他们暴晒在阳光之下!
然而李秘却知道,想要扳倒这个组织,也漫说比登天还难,打个相近一些的比喻,那就是比推翻大明王朝还要难!
因为大明王朝在明处,大家都能够看到大明王朝的弱点在哪里,可群英会已经像病毒入侵一般,渗透到大明王朝的每个角落,而且他们在暗处,你很难寻找到他们的弱点。
李秘不是畏惧困难的人,而是他根本就没有找到扳倒这个组织的理由。
他们并没有谋反,反而引导着这个时代不断在前进,只是他们的方式不太正大光明而已。
从吕坤的叙述之中,李秘也得知,大明朝好几次危机,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群英会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将局势给稳定了下来。
吕坤甚至怀疑,英宗北伐之时的土木堡之变,著名相声演员,哦不对,啊呸,名臣于谦于少保,就是群英会的人。
当初不少人想要迁都,是于少保力主抵抗,并另立新君,彻底断绝了也先的阴谋念头,于谦联合文武百官,在太后的主持下,将郕王推立为新君,是为景帝,于谦也因此而成为了民族英雄。
除此之外,吕坤还怀疑,大明朝历史上的不少名臣,其实都是群英会的人,虽然有些匪夷所思,但李秘是宁可信其有的。
由此李秘也想到,若一定要找个扳倒群英会的理由,只怕也在这件事上了。
土木堡之变后,英宗被俘,于谦想要另立新君,保守派却选择议和妥协,为了完成大计,四朝元老张辅等保守派官员,因此受到了迫害。
而土木堡和北京保卫战,将成祖朱棣积攒下来的五十万大军,几乎全数打光,由于战争,也错过了发展经济的最好机会,便是连神机营火器的研究,也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过得几年,英宗被放回来,没隔多久就在内宫与外臣的帮助下,复辟为帝,又反过来诛杀于谦等当初那一帮有功之臣。
这一来一回两次戕害,使得大明朝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
许多史学家总想着寻找一个节点,有人说是大明灭亡,始于万历,也有人说大明毁在了魏忠贤的手里,林林总总,各种说法都有,总想找个人,为大明的灭亡背黑锅。
而自然也有不少人认为,土木堡之变,是大明由盛转衰的一个节点,从此之后大明便开始走下坡路,最终走向了灭亡。
然而李秘此时却找到了最好的背锅侠,那就是群英会!
既然这个组织引导着时代的潮流,甚至暗中操控王朝的更迭,那么大明朝的灭亡,就该由群英会来背这个锅!
在李秘的心目中,大明是最后一个纯正汉人血统,完全由汉人掌控政权的封建王朝,他是如何都不愿意看到大明灭亡的。
可李秘也非常清楚,万历过后的皇帝是一个不如一个,万历死后就是朱常洛,才当了二十几天皇帝就死了,而后便是木工皇帝,让魏忠贤把持朝政,将大明往灭亡深渊里拖行,木工皇帝驾崩之后,便是煤山上吊的崇祯皇帝了。
可以说李秘是站在了大明朝的青春尾巴上,此时的大明已经暮气沉沉,若想延续大明的气运,扳倒群英会就十分必要的。
但问题就在于,扳倒群英会这么个庞然大物,或许比杀掉皇帝所引发的动乱还要更加巨大,影响波及开来,只怕会树倒猢狲散,反倒要加速大明的灭亡!
而且李秘从来就没想过要当甚么救世主,他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定位也很明确,查查案子就已经是他的极限,想让他如周瑜那般,带兵剿匪,甚至参加不久后就要爆发的援朝抗倭战争,那些都是不可能的。
扳倒群英会的动机有些勉强,但也能说得过去,可扳倒难度太大,即便能扳倒,也没有任何好处。
如此一来,李秘对群英会的厌恶,便只能来自于他们不择手段的行事作风而已了。
可这样的行事作风便是在官场上都已经司空见惯,就为这个而立志扳倒群英会,甚至不顾大明会因此灭亡的风险,李秘又怎可能如此草率?
也就是说,李秘根本就找不到扳倒群英会的理由。
他本想出来见一见吕坤,可最终还是躲在了幔帐里头,直到吕坤与老妪从灵堂离开,他才爬了出来。
他没有扳倒群英会的理由,也看不到扳倒这个庞然大物的可能性,这个组织仍旧在发挥着作用,如同操控着天下命运的巨大机器,每时每刻都在飞速运转着。
李秘便想到了另一种可行性。
既然无法扳倒,也不能扳倒,那是否能够尝试着让他发生一点点改变?
无论是周瑜还是程昱,都没有抹杀他李秘,说明自己身上有着群英会看重的东西,只是自己仍旧没有想明白罢了。
若果自己接受收编,进入到群英会的内部,能否尝试着改变群英会的大方向,由此来挽救大明必定走向灭亡的命运?
然而李秘很快就否定了这样的想法,因为群英会最拿手的就是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自己投身其中,漫说改变这个组织,不让这个组织洗脑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想到这里,李秘已经非常的丧气,没想到兜兜转转这么一大圈,竟然得出这么一个结果来,试问他又如何能够振奋?
李秘并没有再去找那老妪,也没有找吕坤,哪怕他知道,天亮之后他们就会离开金陵,至于是回家乡,还是继续躲藏起来,李秘甚至有些不太关心了。
一个人的思想转变,要么经历了长久的洗礼,要么便是突发状况的刺激。
李秘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他突然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即便自己能调查些案子,那又如何,根本就改变不了这个朝代的命运。
若他穿越到大明往前一些的时期,或许还不会有这样的忧虑,因为自己有生之年,看不到大明朝的灭亡。
可眼下已经到了万历中后期,也就是说,若照着历史原本的轨迹,除非李秘死于非命,否则他是躲不过大明朝那场覆灭劫难的!
明知道不久的将来,煌煌大明就要日暮西山,就要就此沉沦,自己却只能当个小捕快,因为侦破一些鸡毛蒜皮的案子而沾沾自喜,这样的人生,对于一个穿越者而言,又有何意义?
因为他分明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的啊,即便他李秘只懂得查案,但明末也是冤案频发,其中就有影响极大的明末三大案,如妖书案之类,涉及政治斗争的案子更是层出不穷!
他李秘难道不该参与其中,发挥积极作用,为挽救这个朝代而做点贡献么?若一味躲避,如同诸多官员躲避妖书案一般,明哲保身,难道自己看着大明朝灭亡之时,就不会羞愧么?
想到这里,李秘浑身在轻轻颤抖!
是的,他非常的丧气,也非常的失落,可想通了这些之后,他再度振奋了起来,他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他仍旧会发挥自己的特长,但他决不能只是当个小捕快,即便只是当捕快,也不能撒手不管,他要获得足够的力量,能够参与那些大案,那些关系到大明朝命运的大案!
或许他不会打仗,他对民生经济也没有任何的才能,但在探案领域,他有着足够的自信,即使如此,打仗可以不管,搞经济可以不管,但那些关系到大明未来的大案子,必须由他李秘来说了算,决不能让这些案子,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也决不能因为这些案子的不公,加速大明的灭亡!
这一刻,李秘紧握双拳,他望着窗外,天,终于亮了,金黄色的晨光喷薄而出,便如同他的灵魂突然开了窍一般!
aa2705221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一百六十九章 心志通明闻捷邸
吕坤是找到了,但李秘却并未现身见面,更遑论交谈,不过他已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李秘也因此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他终于将心底仅剩的那一点点迷惘都消除殆尽,此时乃至于往后的他,都将明确且坚定,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他必须施展浑身解数,应对一切可能发生的危机!
走出这座小院,晨光撒在身上,在李秘的身影上笼罩一层朦胧的金光,他遥望着远处的街道,尽头有一对身影,那老妪仿佛扭头在看他,脸上许是带着笑容吧,横竖也看不清楚。
陈执悟走到了李秘身边来,朝李秘问道:“见着了?”
李秘点了点头,而后又摇了摇头:“算不上吧,见与不见,意义也不大了。”
陈执悟若有所思。
李秘转过身来,朝陈执悟道谢,而后将身上的银袋解了下来。
“辛苦道长了。”
陈执悟看着李秘的银袋,也皱了皱眉,摇头道:“贫道还没穷到这个地步。”
李秘笑了笑,将银子塞给陈执悟道:“堂堂王少司马门下客卿,又岂会穷,不过你请来的那帮道长,到底是要吃饭的,再说了,我还想让他们把这丧事办完呢……”
陈执悟想了想,也就把银子接下了。
老妪和吕坤是走了,但这灵堂和丧事却能够起到掩人耳目的作用,李秘的考量也并非没有道理。
陈执悟看了看李秘,而后朝李秘问道:“你要走了?”
李秘想了想,而后点了点头,朝陈执悟道:“小弟到底是苏州府吴县的捕快,公差也交了,到底是要回去的。”
陈执悟也点了点头,朝李秘道:“回去也好,那便祝你一路顺风了。”
虽然算不上至交,但好歹与陈执悟经历了这许多事,又有姜太一这层交情在,李秘也笑了:“道长也好好保重。”
陈执悟朝李秘稽首,想了想,却又朝李秘告诫道:“有句话还是想提醒一下捕头的,你命冲黄煞,东南大吉,于北不利,往后可不要入京才是……”
李秘微微一愕,而后笑道:“道长这是在泄露天机么?”
陈执悟也苦笑一声,朝李秘坦诚道:“便不是天机,那地方也不是人待的,似我等人士,到了那权贵之地,最终免不了沦落为别人手里的刀剑罢了。”
李秘知道这是陈执悟现身说法,他本就是宫官散官,他的师父可是大明国师邵元节,可如今他还不是龟缩在王世贞府上当客卿?
若非真心关切,陈执悟也不会如此提点李秘,李秘也由衷感激道:“小子谢过道长提点。”
见得李秘抱拳道谢,陈执悟却高兴不起来,朝李秘眼中那仍旧无法抹除的兴奋,陈执悟便问道:“你终究还是要上去的,是也不是?”
李秘轻轻吸了一口气,并未回答,而是朝陈执悟说道:“我该走了,道长保重。”
陈执悟唉了一声,朝李秘道:“能告诉我原因么?为何执意要北上?”
李秘望着北方的天空,过得许久才回头,郑重地朝陈执悟道:“因为这才够爷儿们啊……”
如此说完,李秘也是哈哈一笑,露出洁白的牙齿来,陈执悟仿佛嗅闻到一股夏天里刚刚暴晒过衣服的气味,阳光,充满了能量!
看着李秘渐行渐远的背影,这位道长也看着北方的天空,或许他也在问自己,这辈子是否还有勇气,在到北京走一遭?
李秘可再想这么多,他的方向坚定且明确,他已经心无旁骛,没有甚么能够动摇!
心中如此,李秘脚步也是轻快,不多时便回到了府衙,可奇怪的是,今日的府衙却是静悄悄得吓人!
因为青牌馆的事情,府衙也是忙活了一阵,可眼下也不至于这般清闲啊!
到了门房之后,那衙役见得李秘,赶忙迎了上来,朝李秘道:“总捕爷您可算是回来了,府尹大人正派人四处寻你呢!”
“府尹大人寻我?”
“是,你快到书房去吧,大老爷都急坏了!”
“谢谢小哥儿了!”
李秘如此应承,便快步往书房走去,这一路便见得吏舍和衙署里头,诸多官吏人头涌动,如过江之鲫一般四处游走,一个个都是行色匆匆,要知道眼下才刚天亮不久,刚刚过了点卯时辰而已啊!
也难怪外头看来静悄悄的,原来人手全都聚集到里头签押办公来了,这可不太常见啊!
怀着满腹狐疑,李秘也加快了脚步,很快便来到了张孙绳的书房,他的身边竟然围了四五个师爷,一个个都在四处搬书,不知道还以为要搬家呢!
张孙绳正在查阅着甚么,见得李秘进来,赶忙起身,朝李秘道:“李秘你小子可算是回来了!”
李秘正要行礼,张孙绳也不耐烦地摆手,李秘只好作罢,朝他问道:“到底出了甚么事,以致于府尹大人都如此慌忙?”
张孙绳轻叹一声,朝李秘道:“也不是甚么坏事,不,算是一桩天大的好事,可里头也有万千为难的麻烦……”
李秘也不好打断,但听得张孙绳接着道:“早几日苏州府传了捷报,说是苏淞各卫所,联合地方官兵,以及沿海水师,成功剿灭了横山屿的倭寇,斩首八百余,俘敌三千,各类船艇军械不可计数,朝野上下是震荡难平!”
“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大人又有何可烦恼的?”对于这个结果,李秘并没有太过惊讶,毕竟有周瑜随行,又有吴惟忠等戚家军的名将,倭寇又岂能不败。
然而张孙绳却叹了口气道:“这苏州毕竟是南直隶的辖区,朝廷让南京六部负责班师回朝的有关事宜,这事儿自然要落到我应天府衙的头上来……”
“这也是天大的好事啊,咱们也算与有荣焉,大人又何必愁眉苦脸?”李秘更是不解。
张孙绳哼了一声,朝李秘道:“苏州府那边,乃至有浙江左布政使范荣宽等人,都给陛下投递了密折,这可不是天大的好事,是头大的事才对了……”
李秘听到此处,自然也能够想到,只怕该是周瑜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