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文艺生活 >

第16章

文艺生活-第16章

小说: 文艺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在报纸上看到了,那只是我写给姗姗的一首歌。”林子轩解释道。

    “我自然知道,可那些人不会管歌曲的本意,他们只会按照自己的理解看待这首歌,现在社会上思想混杂,年轻人尤其如此。”慕致远忧心道。

    自从林子轩在酒吧唱了《一无所有》之后,这首歌就像病毒一样迅速的在京城的摇滚圈子里流传开来,形成了一股风潮。

    几乎每家酒吧和歌舞厅都在唱着这首歌。

    由于林子轩没有留下原始的曲谱,那些搞摇滚的青年变着花样地翻唱这首歌,从而形成了各种不同曲风的《一无所有》。

    这个年代华国摇滚乐还处在启蒙阶段,摇滚青年都在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摇滚歌曲。

    摇滚音乐在华国属于非主流,或者说是地下音乐。

    《一无所有》摆脱了国外摇滚乐的影响,采用华国北方民歌的曲调和口语化的歌词发出震撼人心的呐喊,这是一首正宗的华国摇滚乐。

    从这一刻起,华国有自己的摇滚乐了。

    随着歌曲的传播,对这首歌的看法也产生了分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

    很多人都想知道那天晚上酒吧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一个青年上台唱了这首歌,然后就消失无踪了,这件事本身就具有传奇性。

    根据当时在酒吧里的人所说,他们看到歌曲的原唱者和一位女孩一起离开了酒吧。

    如此说来,这应该是一首爱情歌曲。

    但有人不同意,认为这是一首表达理想,渴望自由的歌曲,这首歌曲里没有矫揉造作的爱情,只有发自内心的呐喊。

    还有人觉得这是失落和迷惘的青年面对前路的孤独和宣泄。

    甚至有人说这是对社会的批判,是对过去年代的反叛。

    如果这首歌只是在酒吧和歌舞厅唱唱倒是没什么,可在十一月份京城体育馆的一场大型演唱会上,一位摇滚歌手唱了《一无所有》,引起现场观众雷鸣般的欢呼声。

    如此就把这首歌推向了社会,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林子轩看到报纸上的报道,称赞者不多,批评者倒是不少。

    在这个时代的华国,摇滚乐本来就不受待见,摇滚青年和失足青年没什么区别,都是社会上闲散的混子。

    《一无所有》造就了两个极端。

    一个是青年人特别喜欢,被奉为神曲,第二个是媒体的批判,现在国家正在大力的搞建设,图发展,你唱《一无所有》是什么意思。

    “很麻烦么?”林子轩询问道。

    “只是一首歌,倒是不麻烦。”慕致远平静道,“不过以后怕是不能在正式场合演唱了,这对你没什么,你又不去唱,也没人知道是你写的。”

    林子轩明白这是下了禁令了,无论是电视还是演唱会上都不会有这首歌的影子。

    “那就好。”林子轩放心道。

    “我是担心你会冲动,被他们架在火上烤,这才和你说一声。”慕致远提点道,“那些对这首歌过度解读的人不见得有事,你要是出头,最终倒霉的还是你自己。”

    “我平时不唱歌,那天就是有点激动,这才上去胡乱的唱了一嗓子。”林子轩说明道。

    他明白慕致远是为他好。

    所谓枪打出头鸟,那些在一旁架秧子起哄,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人最后不会被追究,而站出来充当英雄的人往往没有好下场。

    大家或许会认为这样的人是好样的,值得尊敬。

    但其中冷暖,只有自己知道。

    英雄从来都不是那么好当的,或许他原本并不想成为英雄,可被那些人高高的抬起来了,不当也不成,只好硬撑下去了。

    林子轩没打算做什么英雄,他只想着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行了。

    “你啊,以后还是少激动吧。”慕致远苦笑道。

    他从女儿那里了解到整个过程,知道当时女儿要到国外出差,俩人有点争执,林子轩才唱了这首歌,从这个角度看,这的确是一首爱情歌曲。

    只是这首爱情歌曲却在音乐圈子里掀起了偌大的波澜。

    看着这位准女婿,慕致远脑海里突然冒出了一句话。

    时势造英雄!

    无论是《顽主》还是《渴望》,包括这首《一无所有》,都和这个时代颇为契合,林子轩似乎轻易的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从而写出了小说、剧本和歌曲。

    现在国家鼓励经商,不少人都跑到南方做生意,媒体给这群人一个称呼叫做弄潮儿。

    每个时代都有那么一些人,站在潮头浪尖,笑看风云,他们就是大时代的弄潮儿。

    慕致远觉得林子轩就有成为弄潮儿的潜力,他相信自己的眼光。

    从慕家出来,林子轩和慕姗姗走在胡同里。

    天气渐渐冷了,他们都穿着厚衣服,带着帽子,略显臃肿,走起来有点笨拙。

    “怎么说了那么久,你们聊什么呢?”慕姗姗打听道。

    “咱爸对我进行了一番思想教育,让我以后绝不能亏待你,弄得我思想压力很大啊。”林子轩瞎扯道。

    “我才不信呢,我妈还可能这么做,我爸不会和你说这个。”慕姗姗揭穿道。

    “还真是知父莫若女,就是那首歌的事,这几天报纸上都在批判呢。”林子轩回答道。

    “这个啊,我和我爸说了,没多大事。”慕姗姗不以为意道,“我就想知道,你当初唱过就跑,是不是早就想到会有今天了?”

    “你当我是神仙啊,掐指一算,能知过去未来,谁能想到一首爱情歌也能惹来这么多的麻烦。”林子轩摇头道。

    “现在可有好多人正找原唱呢,你已经成为摇滚青年的偶像了。”慕姗姗取笑道。

    “我还好说,他们找不着,你还是担心自己吧,兴许就有人看电视的时候认出你来。”林子轩推测道。

    “不能吧,酒吧那么暗,应该没人注意我。”慕姗姗不确定的说道。

    “像你这么漂亮,即便在黑暗中也是自带光环,散发着万丈光芒。”林子轩夸张道。

    “我怎么听着像是讽刺啊。”慕姗姗瞪着林子轩,随时准备反击。

    “这都被你听出来了,最近水平见长,有进步,值得表扬。”林子轩夸奖道。

    “你去死吧!”慕姗姗发动攻击,朝着林子轩扑过来。

    两人在胡同里追赶着,天上飘起了细碎的雪花,这是今年冬天京城的第一场雪。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三十四章 宝岛之行

    慕姗姗又要出差了,这一次去的地方比较特殊,是海峡对岸的宝岛。

    这次除了领略宝岛的风光和美食外,还有一项任务,那就是和宝岛的电视台达成合作协议,从而能够使用宝岛电视台的资源。

    宝岛的电视综艺要比大陆丰富,也有类似在全球旅游的节目,和《方大综艺》重合。

    这类节目需要有外景主持人经常在世界各地到处跑,花费不菲。

    如果双方能够资源互补,不仅节省资金,还能促进大陆和宝岛之间的沟通和了解。

    这是民间的文化交流,对于大陆和宝岛来说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这次出差的时间不长,只有半个月左右,在元旦之前就能赶回来。

    《方大综艺》的元旦特辑就是有关宝岛的内容,相信到时候一定能给华国百姓一个惊喜。

    相对于第一次到欧洲的患得患失,慕姗姗这一次要沉稳很多,在机场和林子轩告别后,就和摄制组踏上了前往宝岛的飞机。

    由于历史原因,对于大陆人来说,宝岛带着神秘的色彩。

    一行人先来到香江,再从香江转机到宝岛,他们事先通过两岸的相关部门联系过宝岛的电视台,会有人进行接机。

    这次由华国电视台的一位高层带队,慕姗姗只负责节目的制作,不参与双方的协商。

    她对这次的宝岛之行颇为期待,以前就听说过宝岛的阿里山和日月潭,景色壮美。

    不过,林子轩却建议她多了解宝岛普通人的生活和当地的风俗文化。

    在衣食住行等平常的地方下功夫,不要太纠结于景色。

    对于欧洲,华国人没有什么感情,所以观众想看欧洲各国的美景,开阔眼界,而不是欧洲人平时怎么过日子。

    但对于宝岛,大陆观众有着复杂的感情。

    他们更想了解的是那里百姓的生活状态,即便是平常人家的一日三餐也能引起大陆观众的共鸣,至于景色倒不是那么重要了。

    慕姗姗觉得林子轩是对的,不过台里的策划还是以宝岛的景点为主。

    为此,她准备了两套策划案,一套侧重宝岛各处的美景,一套倾向宝岛的人文生活。

    来到宝岛的桃园国际机场,和慕姗姗对应的是宝岛电视台的外景主持人李绣媛,她算是慕姗姗的导游,会带着摄制组在宝岛各地游览。

    双方要先商讨一下拍摄的内容,再根据拍摄内容制定相应的路线。

    按照李绣媛的想法,只要把宝岛各地的风景浮光掠影地过一遍就差不多了。

    慕姗姗做出了一个决定,她拿出了那份关于人文生活的策划,这份策划案的重点是深入了解宝岛百姓的日常生活。

    比如市民常去的夜市,清晨的菜市场,或者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还有到市民家做客等等。

    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宝岛,更加具有生活气息,更为贴近百姓。

    这让宝岛这边的人很是吃惊,他们自己的综艺节目都没有从这个角度考虑过,有点新鲜。

    时间很紧,第二天摄制组就行动起来。

    慕姗姗和李绣媛作为搭档开始了这趟宝岛之旅。

    林子轩提醒过慕姗姗,宝岛的主持人性格更为开放,不像大陆主持人那么正式和严肃,所以在宝岛做节目就要让自己活泼起来,可以适当的开开玩笑。

    不然两人在一起做节目就会有比较,会显得自己很呆板。

    慕姗姗发现的确如此,在大陆做节目,大家在录制前都会对台词,很少即兴发挥。

    但在宝岛不是这样,李绣媛就很随意,想到什么就说什么,非常自然,就好像两人真的在逛街一样,这样拍摄出来的效果让观众感到更为亲切。

    这是两种不同的主持风格。

    慕姗姗很快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李绣媛打成一片。

    她发现虽然林子轩没有和她一起来宝岛,却好像就在她身边一样,一直在提点着她。

    中午吃饭的时候,慕姗姗和李绣媛闲聊起来。

    李绣媛原本以为大陆的主持人很难适应他们的工作方式,没想到慕姗姗的能力很强,展现了非常专业的素质,赢得了她的好感。

    “你男朋友做什么的?”李绣媛好奇道。

    “他呀……”慕姗姗想了想,笑了出来,“他是少儿栏目的播音员,专门给孩子讲故事。”

    她没有说林子轩会写诗、小说和剧本,不是她不想显摆,而是觉得没有必要。

    只有我知道你的好处就够了,何必在意其他人怎么看呢。

    李绣缓看着慕姗姗,她了解对面女孩的那个笑容,那是幸福的笑容。

    在录制节目的时候,慕姗姗也会了解和宝岛电视台的合作情况。

    宝岛电视台很重视这次和大陆电视台的合作,他们不仅想在旅游节目的资源上互相合作,更想在其他方面合作,比如电视剧方面。

    宝岛地方狭小,没有太多外景可拍,所以制作的电视剧以室内剧为主。

    他们想到大陆取景拍摄大型电视剧,也可以和大陆电视台共同制作一部电视剧。

    至于电视剧的题材和演员等方面,双方可以协商,只要能够打开这条通道,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合作机会。

    慕姗姗在宝岛忙碌,林子轩也没有闲着。

    沪城美术电影制片厂打来电话,想要把《葫芦兄弟》制作成动画片。

    这家美术电影制片厂是华国最大规模的动画片制作基地,建有动画、剪纸、行政工作楼和木偶摄影棚,华国的动画片大多出自这里。

    《葫芦兄弟》在《文艺少年》上发表后,以其有趣新颖的剧情得到了少儿读者的喜爱。

    自然引起了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关注,他们在讨论后决定拍摄《葫芦兄弟》的动画片。

    童话故事和动画片不同,童话故事用文字描述,动画片则要有各种人物的造型。

    比如,葫芦娃应该长什么样子,七兄弟之间总要有所区别,蛇精的形象等等。

    他们希望作为作者的林子轩能够提供一些参考意见,用来塑造故事里的各种形象。

    这就为难林子轩了,他不懂绘画,虽然脑子里有《葫芦兄弟》的形象,却画不出来。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三十五章 各有各的浪漫

    即便是文艺青年,也不是全能型人才,林子轩在绘画方面的确没什么天赋。

    他在《顽主》剧组闲聊的时候抱怨了几句,想找一位懂美术的人帮忙参谋。

    其实,导演米佳山就是美术专业出身,美术功底深厚,不过他正忙的焦头烂额,还要进行《顽主》的后期制作,没空和林子轩弄动画片。

    葛尤听在耳里,记在心中。

    两天后的晚上,他把林子轩找出来,要给林子轩介绍一位朋友,这人正是做美工出身。

    林子轩和两人在一家小饭馆见面,互相介绍。

    葛尤的这位朋友叫做冯晓刚,三十多岁,倒不是专业学美术出身,而是自幼喜好美术绘画,后来在部队文工团做舞美设计,有美工功底。

    三人都是京城人,吃饭喝酒瞎侃,很快就混熟了。

    冯晓刚的性子比较直爽,他和林子轩聊了聊《葫芦兄弟》的故事情节,林子轩尽量细致的把脑海中的形象描述出来,供他参考。

    “行了,你就请好吧。”冯晓刚自信满满的说道。

    林子轩放下心来,京城人好面子,既然答应下来,就会尽力去做,不会糊弄事。

    沪城美术电影制片厂原本是想林子轩前往沪城一趟,大家仔细沟通,争取把这部动画片弄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