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郎新传-第2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佶打了哈欠,对堂下百官揶揄了一句,懒散着道:“还有什么正事没有?没有的话快些散朝,朕回去补个回笼觉。”
下面百官相互看了看,他们中倒有人有些事情要启奏,只是都是些繁琐的政务,他们知道当今皇帝最是懒散,除非是非常重要的大事,比如关乎国策的,不然就算禀报了也没用。
皇帝只会撂下一句交给蔡相处理就完事,还不如退朝后直接找蔡京呢。
当下无事,百官正欲唱诺告退,谁知这时却走出一人,不紧不慢的叫住了欲离开座位的皇帝。
“陛下,臣有一事。”
“哦?”
皇帝赵佶本来睡意朦胧的要离开,可见到堂下之人出列言事后,他非但没有一丝不耐烦,反而一脸兴致的回坐到了龙椅上,对堂下之人和颜悦色的询问了起来。
“朱卿难得启事,不妨说来听听!”
堂下出列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朱勉,他一副人畜无害的模样,看起来倒像极了有教养有涵养的良人贵公子。
只是一直在下面注意朱勉的武植知道,在朱勉换上这副良人表情之前,他一直都是极为阴毒的对武植这边冷笑不已的。
想来,朱勉应该还有对付武植的后手。
不过见到赵佶对朱勉这副宠信的表情,武植心中生出了些许危机感,看来朱勉和赵佶私下里的交情丝毫不亚于自己,甚至还要高过自己啊!
…………
“臣蒙陛下信任,负责花石纲一项走遍大江南北,发现民间精巧古奇之花石多藏于富商大贾之家,而商贾之家皆富于寻常人家数倍,这种现象在江南山东等地最为普遍。”
朱勉顿了下,皇帝和百官都静静的听着,谁也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承蒙陛下英明,如今民间商业繁荣,靠经商的大富之家多如牛毛,百姓们大多弃田不种,跑去经商了………农业为立国之本,但商业繁荣也是一件好事,所以臣建议加重对商业的赋税,也好充实国库。”说着,朱勉掏出一本奏折,呈道:“这是臣的奏本。”
朱勉说完,武植最先变了变脸色,现在大宋境内虽然各地都有很多经营着很多产业的富商大贾,但是自从武植的大宋银行建立发展起来后,这大宋朝最大最富有的商人无疑就是武植了。
当然,再加上武植麾下的山东商会群体的话,就足以占据大宋商界半壁江山了。
一旦加重商业赋税,每增加一个点,光武植自己一家每年就要向朝廷多缴纳几十万贯的税收,如果结合整个山东商会,那多缴纳的税,简直就是一笔天文数字。
而朝廷既然要加赋税,还是朱勉提出来的,那增加的税率就肯定不止一个点那么少,想到这里武植隐隐担心了起来,万一朱勉心黑提出了奇高的商业税率,那么一瞬间就能把武植辛苦推动起的商业繁荣景象彻底泯灭掉!
看朱勉早就准备好的奏折,说明他早就准备这一手了,武植暗暗咬牙,这一手确实高明,一旦奏折通过,朱勉举手之间就无差别划掉了武植以及势力范围内所有商人一大笔钱财,大大削弱了武植的势力。
…………
这种关乎国家税收的大事没有武植说话的份,他只能静观其变,不理周围官员投来的幸灾乐祸的表情。
——谁都知道武植是富可敌国的大商人。
梁师成走下去接过朱勉的奏章呈给赵佶,赵佶拿到奏章后也没看,而是直接问了起来。
“朱卿以为该加多少商税为宜呢?”
赵佶是个雅人,向来对金钱完全不在乎,甚至毫无概念。
“臣以为………”
朱勉左右看了看百官,微不可察的朝武植那边阴冷的笑了下,继续道:“臣以为如今的商税三十征一实在是太低了,应该提高到盈十征一。”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顿时哗然,税率每升降一点都是关乎国运的大事,就拿农业税来说,自千年之前始皇帝一统六国后,农业税率基本就没怎么变过,但凡盛世必减税,但凡加税必激民变,这点所有士大夫都心如明镜。
商业税收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面虽然不如农业税那么重要,但是宋朝这会商业税收已经超过农业税收,成为大宋国库主要的收入来源,也变的十分重要了。
所以,商业税率变动,百官们还是持非常谨慎的态度的,现在一听朱勉一开口就要提升三倍的税率,这难免让他们惊讶不已。
朝堂上只有龙椅上的赵佶和堂下的武植面色依旧波澜不惊。赵佶是因为对这种事情不在意,而武植则是暗暗冷笑了一下,他当朱勉多心黑呢,原来不过尔尔。
“众卿以为如何?”赵佶懒散的问了一句。
赵佶的昏庸只是在任用奸臣以及个人享乐方面,对于国事,他还是懂得处理的。
“臣以为万万不可!”
慕容彦达身为户部尚书,自然要第一时间站出来说话。
“如今我大宋商业正在蓬勃发展中,尚处幼苗期,应当加以放任保护,加以重税无异于杀鸡取卵,只能毁掉商业之繁荣!”顿了下,慕容彦达继续道:“何况,税率虽然是死的,但却是跟着商业走的,商业越蓬勃发展,税收就会随之水涨船高,国库也会越充盈,不必抬高赋税!”
“国舅此言差矣,我大宋国税自几十年之前商税就已经高于农税了,商业已经兴盛几十年之久,如何还是幼苗?”朱勉显然是有备而来,反驳道:“如今我大宋国库虽然不虚,但依旧不充盈,每年收支基本持平,盈余不多,多征商税,方能力保我大宋达到唐朝贞观盛世之铜钱堆积库房绳断之奇景。”
听到这里,武植不由的鄙夷的看了看“义正严辞”的朱勉,后世随便一个高中生都知道,国家财政最健康的发展状态就是收支基本平衡,甚至有点小赤字这是最好的。
因为国家的钱可不像老百姓的钱,存款越多就代表越富裕,国家的钱是收的越多,花的越多才代表国家越富裕。因为国家税收的根本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只有收支平衡,百姓才能得到更多的实惠,国家也才会更蒸蒸日上。
宋朝这会儿国库里面的税收虽然也有不少赏赐给了官僚阶级,但根本上还是遵循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比如在全国大修官道,补充军备,建立各种福利机构……还有开封城的下水道疏通,环卫工人,城管,这些服务百姓的支出都要从国库里拿钱。
宋朝历代总管财政的三司使可是宰相级别的高官,尽管这时已经取消这个职位,但是百年积累下来的财政行政经验比之后世现代化国家也不遑多让,财官们自然懂得收支平衡的道理,所以宋朝廷花钱向来大手大脚,每个部门甚至都有花钱的指标。
……和后世政府部门一到年末就突击花钱一个道理。
武植知道,朱勉混迹官场这么久,自然是知道这个道理的,他之所以这么说,主意是对赵佶献媚,赵佶自诩为一代明君,自然向往唐太宗的丰功伟绩。
“这么说,倒有些道理……”
果然,龙椅上赵佶悠然的点了点头。
“陛下!臣也以为不该加税!”
这次跳出来的也是唐耿,他劝谏道:“税收乃是国之根本,怎可妄动?”
“确实不该加税,赋税是国计,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慎重啊!”
…………
这时,有很多官员都出面表了态。
“为何不能加税?我大宋商税不高,那些商人们个个富的流油,是该让他们出出血了!”
“就是就是……”
…………
朱勉派系的官员们立刻跳出来反驳道。
“哼!人家商人们富裕就该出血,尔等绝大多数不是比商人更为富裕,怎么不见出血?”慕容彦达瞥着那些官员冷冷道。
那些官员们顿时噤若寒蝉,他们工资高,还搜刮民脂民膏,又经常受到赏赐,所以个个也富的流油。
“国舅大人这说得是哪里话?我等蒙受皇恩,和那些商人们能一样吗?”朱勉阴阳怪气道。
“人家商人是靠能力赚钱,如何又不如你们了?”
慕容彦达听出了朱勉的意思,所以说话也丝毫不客气。
…………
“好了好了,两位爱卿先暂歇一下。”
赵佶捏了捏眉心,这国家大事最是麻烦,这只是开头的争论,之后还要讨论许久才能有个定论,一想到后面的各种争论赵佶就一阵头大。
“对了,武植!”
赵佶突然眼睛一亮,他向下看着武植的方向呼唤道:“武爱卿,你是经商起家,你对这件事怎么看?”
堂下一直笃定闭目养神的武植听闻赵佶呼唤也是一愣,他没想到这种国策之大事,赵佶居然会想到问自己的意见。
(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491章 加税就加税
(全本小说网,。)
“臣……”
武植刚走出列,他的“好邻居”工部侍郎张表立即冷言冷语的打断了他的话。
“陛下也说了,武植只不过是个商人,他肯定向着商人说话。”
张表这是先拿话限制着武植,这样武植再反对加税就是假公济私了。
“臣不……”
武植不理张表,正色着只比刚才多说一个字,便又有一道刺耳的声音打断了他的话。
“区区一个商人有什么资格商讨国是?”
说话的是朱勉。
“陛下,我们朝堂论事,您叫一位翰林画院的人来参与恐怕不合适吧,而且,这人之前只是一介商人,不仅没资格,更没经验,我建议还是让武大院长归位吧!”
朱勉话里毫不掩饰对武植的鄙夷轻视,绕是武植一直刻意低调隐忍,此刻当着满朝文武以及赵佶的面被如此羞辱,也是不由的心中气恼。
“朱大人如此看不起商人,不知道尔父又是何出身?”武植瞥着朱勉,冷冷的回了一句,“做人可不能数典忘祖啊!”
武植话音刚落,童贯和慕容彦达都是一脸奸笑了下,武植这话太不客气了,直接教训起了朱勉,而且还教训的让朱勉根本无言以对……朝堂上百官也都恍然的笑了笑,而朱勉此时脸色已经变黑了起来。
朱勉虽然出生后,他爹朱冲就已经巴结到了蔡京,在朱勉成长过程中,都是按照着官宦人家的方式和观念生活的,所以朱勉忘记了、百官们一时也都没想起,朱勉的爹地朱冲,之前就是苏州最大的商人啊!
说起来朱勉爹地朱冲的发家史和武植类似,都是经商成为大富豪后,在苏州本地乐善好施,建桥铺路,后来巴结到朝中大臣(蔡京),然后摇身一变成了权贵,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今日才能够横行霸道。
“武植,你放肆!”
朱勉对武植吼了起来。
武植连带着朱勉和他爹一起骂了,朱勉怎能不气?
“我如何放肆了?不都是顺着你的话来的?”反问一句,武植突然指着朱勉厉声回击道:“你朱勉咆哮朝堂,难道就不放肆!”
“你……”
朱勉气的黑了脸,他在朝堂横行霸道了这么久,还没有一个人这样呛过他,更没有人敢指他……但武植一字一句都铿锵有力,而且在理,朱勉一时根本找不到话反击。
见朱勉被武植压制的无言以对,而且龙椅上的皇帝只是笃定的不说话,竟然没有刻意偏袒朱勉,朝堂中的很多官员,都微妙的看了看武植,尤其是刚才弹劾武植诰命的唐耿以及宋诚等人,眼里竟亮了几分。
“武植,陛下在等着你回话,休得张狂!”
一道带着愠怒的声音传来,转头看热闹的大多数官员顿时唯唯诺诺的回过了头,因为发话的人是蔡京。
朱勉的脸色终于恢复了几分嚣张。
“是。”
武植颔首应了声。
武植知道,蔡京的呵斥明显是向着朱勉的,若不是朱勉打断武植的话,武植也不至于和他呛起来,现在蔡京居然反过来呵斥武植,这不是偏袒又是什么?不过武植也没傻到去争辩,他清楚朱勉虽然自成一派,但是根上是背靠着蔡京这棵大树的,他们沆瀣一气很正常。
这就是根基,武植现在在朝堂上完全没有根基,更没有资历,只有慕容彦达这个老友,以及童贯这个刚交好的朋友,但就算是童贯或者慕容彦达有时候想帮武植说话也不好找机会。
“爱卿,说说看,你对加商税又何高见?”赵佶意味深长的对武植笑道。
经过这么久的接触,他实在对武植的种种奇思妙想和机智佩服的很,所以这次他叫武植出来回答这个对武植两难的问题,隐隐有种捉弄的意思——朋友间的捉弄。
“陛下,朱大人说的对,臣并无参与国家大事的经验,对于此事臣不好开口………”
武植说的这么圆滑,赵佶无奈挑了挑眉毛,有些小失望。
“不过……”
“不过什么?”赵佶眼睛又亮了起来。
“不过臣虽然对国家大事没经验,但是朝廷如果有意向加商业税的话,不管最后能否推行,臣都会把自己旗下的产业利润按照十分之一的比例缴税。”武植说完,对赵佶拜了拜郑重其事道:“能为我大宋贡献这些绵薄之力,臣也是倍感荣幸。”
“武院长这说的是什么话,朝廷怎能唯独对你一家征收重税,岂不是有失天家公允?”朱勉立刻接话道,“要加税就要全大宋的商户都加才行!”
朱勉可不傻,他提出加税的目的虽然主要是为了削弱武植财力,但是他清楚整个山东商会其实都是武植的势力,如果只对武植一家征重税,岂不是让武植帮商会那帮人躲掉了重税?
“爱卿,你的心意朕懂,可朕又怎么忍心让你受委屈呢?”
赵佶心中满满的都是感动。
“君臣之道,恩义为报!陛下对臣有提携之恩,臣自当为陛下上刀山下火海,肝脑涂地在所不辞,区区钱财又何足挂齿?”
武植说出了让自己都觉得恶心的话,满朝文武都听的浑身起鸡皮疙瘩,但是身为当事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