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血-第1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忠就死了不下七八次。到现在还是生龙活虎。只是他们也练就了火眼金睛。哪些消息是假。哪些消息是真。哪些消息半真半假。扫一眼就可以分辨的出。
邸报上虽然没有洪承畴之死的详细描述。可是也提到洪承畴是在指挥大军攻城时。被大明特种兵用火药炸死。看完这份邸报后。许多人都感觉到脖子凉。洪承畴竟然是在千军万马中被大明特种兵炸死。大明特种如此厉害。若是用来对付他们。哪还有安全可言。
满人粗鄙。不读诗书。不知礼仪。陷落在北方的官员原先争先恐后向满人相投。只不过自以为看清了天下大势。满人会夺取江山。可是眼下看来。满人更象是花一现。和历史上那些“其兴也勃与焉。其亡和忽焉”的异族政权没什么两样。既然如此。自然没有必要死绑在满人身上。
濮州府知府叶廷秀。只是举人出身。原先也不过是一名乡官。只是投靠及时。竟然一下子坐上知府的位置。他下面的那些同知通判推官等等哪一个都比他资格老。而且数人都是进士出身。对叶廷秀自然瞧不起。叶廷秀也深知自己不能服众。做事便一向勤勉。又懂逢迎。与巡抚方大拉上了关系。这才坐稳了濮州知府的位置。
今天濮州府衙役却暗暗奇怪。太阳已经日上三更。知府老爷却还没有过来办公。今天即不是休沐日。也没有听说过老爷有事出门。知府大人缺班。这可是难的之事。
到了快中午时。知府的影子依然没有见到。眼下丁鸣吾的贼寇正在蒙阴山上闹的正凶。濮州要供应部分大军军需。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知府大人不上班。一大堆事根本无法处理。知州不的已。只的派了一名衙役去催。那名去催的衙役很快回来。脸上神色古怪。向知州回报说知府大人宅院大门紧闭。好象里面没有人影。
这怎么可能。叶大人虽然做知府才一年多时间。却是一个刮地皮的能手。叶宅中丫环。仆役等等至少也有几十号人。怎么可能没有人影。到底生了什么事?想起不久前看到的邸报。听到回报的几名官员都觉脖子寒。叶家数十口不会被大明的特种兵灭门了吧?
衙门中各级官员再也坐不住了。两位同知三名通判。一名推官。加上一大群衙役。数十人浩浩荡荡的朝叶宅走去。到了叶宅门口。众人看着紧闭的大门。一名同知示意衙役敲门。
咚咚的敲门声响起。整座宅院里面依然一片静悄悄。没有丝毫声音传出。虽然现在是大中午。太阳挂在高空。各人心中依然凉。
“把门打开。”同知用颤抖的声道。
名衙役抬来一根圆木。“砰”的一声撞在大门上。叭嗒一下。门断裂的声音传来。大门没有费多大力气就向两边打开。一名衙役
胆子走进大门。数进重的大宅子悄无人影。令他安心的也有见到尸体。
“各位老爷。里面没人。”
听到那名衙役的喊声。几位同知通判。推官等官员才迈开步子走进叶宅。在整个宅中转了一圈。众人现。宅中并没有多少凌乱。凡是值钱的东西都已经不见了。只留下一些笨重的家什。在叶宅正厅中的桌子上。整齐的摆放着两套官服还有知州大印。
众人到此哪还不明白。这位叶大人看来是弃官而逃了。叶宅中数十号人。东西更是多不甚数。真不知道这位叶大人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将人和东西都**城。恐怕非是一日之功能成。一些官员恍然大悟。怪不这些天知府大人每天下班的时间都准时的很。恐怕早就安排了。
官印和官服都放在桌子上。若是以往。两名同知恐怕会大喜过望。他们进一步就能当上知府了。此时望着这两样东西。两人却都觉的是烫手的山濮州的形式不好呀。先是闹榆园贼。榆园贼刚被剿灭。丁鸣吾又闹了起来。虽然上万大军将丁鸣吾围在蒙阴山上。可是上万大军的军需却需要附近地方承担。压的地方喘不过气来。各级官员越来越感觉自己坐在火山口上。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暴。加上又有大明的威胁。换了自己。自己也要逃。
“不好。”一名同知突然想了起来。个叶大人潜逃。马上要运给大军的钱粮不会出事吧。他把这个想法一说出来。其余几名官员也都张口结舌。众人再也顾不的在叶宅停留。命令衙役收了叶廷秀留下的官服大印。匆匆赶到衙门查帐。
一查顿时现了问题。叶廷秀临走前果然动用了这笔钱粮。虽然由于时间的关系。粮食基本没动。所有的银钱却不翼而飞。那可是上万两的窟窿。以现在濮州的情况。再怎么刮也刮不出来。两名同知三名通判一名推官都是面如死灰。
很快。叶廷秀弃官逃走的消息就传到巡抚方大耳中。方大大为震怒。下海捕公文对叶廷秀通缉。
叶廷秀是看过大明邸报第一个弃官而逃之人。或许很难说叶廷秀只是看过邸报才潜逃。不过。邸报是一个很大的诱因。方大对叶廷秀的通缉本来是想震慑一下有人学叶廷秀。不料却起了反作用。随着叶廷秀的弃官而逃。山东各地掀起了一场弃官而逃之风。许多地方下属官员现他们的上官一夜之间突然就不见了。或者一些上属官员现他们的下属一夜之间消失不见。
除了弃官潜逃外。更有甚者。一些官员直接起义。反对满人统治。其中影响最大是李建泰惠士扬两人。这两人都曾是大明的大学士。李建泰更是名重一时。是崇祯皇帝派出的最后一名督师。被人吹捧为风骨峭拔性情慷慨。家中光有名有份的妻妾就有五十人。也被认为是名士风流。
只是李建泰实在不是领军的料。皇帝对李建泰寄予厚望。亲自相送。出京数里。李建泰所乘肩舆折断。被认为是不详之兆。故意行军迟缓。每日只行三十里。任由士卒祸害地方。
到了顺德府广宗县时。当地士绅闭城不纳。李建泰大怒。竟然派兵攻城。把知县杀死。至保定时。再也不肯前进。等到李自成大军到保定时。李建泰佯装生病。任由中军郭中杰率军投降。就这样。被崇祯寄予厚望的李建泰出京后。攻破了自己一个县城。一枪一矢未向他要征剿的流贼就向李自成投降。满人入关。多尔鉴于他以往的名望。将李建泰召为内院大学士。
李建泰打仗不行。做官却是好手。他家中良田千顷。家财数百万。可以让他放手大方结交官员。拉帮结派。几次被俘投降。名望丝毫不受影响。多尔不久就现李建泰其实毫无能力。一怒之下将李建泰罢官。
李建泰被罢官后对清廷满腹怨气。这次看到大明朝廷的邸报后。也不知李建泰突然从哪里来的勇气。派人找来惠士扬相商起义。只是事机不密。被人告。清军马上出动将两人抓捕斩。
以李建泰的能力。即使无人告也成不了大事。只是连李建泰也敢造反。多尔意识到了严重性。下令各级官员一律不的看大明邸报。凡敢收藏观看者。一律处于谋逆罪。告者。重赏。
第一百三十二章文字狱开端
明血 第一百三十二章文字狱开端
是这种事又岂能一道命令就禁止。wWW、表面上虽然禁止了|邸报的流传反而更广。人都有好奇心。越是朝廷禁止的东西越要看。
满人这种形同奴隶制的落后制度。在关外人少时尚可以实行。而且更加有效率。可是到了关内。哪怕他们只据了京畿山西山东三的。人口和以前相比也增加了至少十倍。文化更是先进了数百年。自然不是满人简直的制度能够适应。
历史上。满人虽然用武力迅征服了全国。可是接下来的就是反复的起义。直到十几年后。将明朝的各项制度吸收完毕。完善了满清自己的各典章制度后。天下才开始平静。真正将所有汉人都变成满清需要的奴才。至少是要到百年后的乾隆时期才行。
只是多铎一场大败。将满人胜的希望成为泡影。没有武力的全面压服。满人政权各种水土不服的症状就如雨后春笋一般。一茬茬冒了出来。多尔虽然被皇太极封为睿亲王。那是指他的军事才能。看他在入关之后的所作所为。以及死后迅被清算。连尸身都被人挖出来鞭打。完全是一个政治白痴。
若是有洪承畴这个熟悉大明各项事务之人提点。多尔或许会想到办法化解。可是偏偏洪承畴死了。连以前那个落第秀才范文程也不在。虽然摄政王府的文臣还有不少。却没有人能够真正比的上洪承畴和范文程两人。多尔应付起来顾此失彼也不为怪。
从三月份开始。大明朝廷每半月就出一份邸报。邸报上的内容形式多样。每次都有一篇对满清官员的劝告。而且对于满人的一些野蛮制度大加批判。将满人一概以鞑子蛮夷之类称呼。
每次大明邸报出来。大概一周左右就会在北方出现。半个月就可以到达北京。虽然有禁令。许多官员还是互相传抄。屡禁不止之下。多尔下达了更加严厉的处罚措施。宣布无论身居何职。凡胆敢私藏传阅明朝邸报者。一经查实。立斩不赦。只要怀疑有人私藏。衙役就可以直接拿人。
对于多尔的这条禁令。许多汉大臣极为反感。他们在大明享受惯了说话的自由。哪怕是一个普通的士子也可以对朝政说三道四。更不用说那些御使便是连皇帝也敢乱喷。虽然有打板子的时候。可是当一件事惹起群臣反对时。皇帝也只能退让。在满人这里。他们不但失去了说话的自由。连看一份大明的邸报也要处于极刑。两下一比较。谁高谁低一目了然。更多的人转着心思。是不是也要找机会辞官归乡?
紫禁城清脆的鸣金声响起来。各个满汉大臣从太和殿鱼贯而出。汉大臣还穿着宽大的官服。头垂肩;满大臣却穿着窄服。前额光亮。脑后留着金钱鼠尾。两者泾渭分明。互不混淆。
不过。也有例外。各个满汉大臣都已离开后。一人五十岁左右的人慢悠悠的出来。此人身上是宽大的汉服。只是额头光亮。后面留了一根金钱鼠尾。可谓是满汉不分。不论不类。
说起来。此人大大有名。姓孙名之獬。祖籍山东。仍天启二年进士。改庶吉士。馆试第一。授检讨。;升侍讲。如今在大清任礼部侍郎。
天下未定。满人入关仍允许明朝降臣上朝时穿明朝服饰。只是满汉大臣分立。各站一边。孙之獬断定大清将取的天下。为了表明自己降清的决心。他率先剃易服。把自己打扮成满人模样。上朝时企图和满人站在一起。只是满人将领刚入关。正是信心百倍之时。根本看不起汉人。又如何允许一名汉人混入他们的行列。毫不犹豫的将孙之獬推了出来。
身体肤。受之父母。对于这些士大夫来说。头。服饰看的比对王朝的忠诚还重要的多。虽然同是投降满人。孙之獬的行为还是让多数汉臣不耻。当孙之獬被满人推出来想重回汉人大臣队列时。几名汉大臣故意手挽手。同样不让孙之懈站回原来的的队列。
徘徊于两班之间的孙之獬进退不的。狼狈万状。恼羞成怒之下向多尔上书。书中言道:“大清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之制。独存汉旧。此乃大清之从汉旧。而非汉旧之从大清。难言平定。难言臣服也。
”
历史上。孙之獬的上书迅被多尔采纳。多尔悍然下令所有汉人都必须剃易服。“留头不留。留不留头。”全国各的一时掀起了一股血雨腥风。无数不肯剃易服之人被杀。孙之獬因而的到赏识。而礼部侍郎跃
尚书。
只是这位剃易服的倡者也没有的到好下场。他为兵部尚书不到一年。就被人告贪污受贿。结果丢官去职。只好卷起铺盖回到老家。恰逢谢迁起义。孙之獬一家都落到义军手中。义军上下都对孙之獬恨之入骨。孙家男女老幼一百多人都被义军斩。孙之獬本人被五花大绑达十多天。头皮上被戮满细洞。义军争相用猪毛给他重新植。最后还把孙之嘴用大针密密缝起。肢解碎割而死。
不过。此时历史却被改变。当多尔刚要接受孙之獬的建议时。多失败的消息传来。多尔顿时如冷水浇头。对汉人大臣安抚还来不及。哪敢下达剃易服的命令。孙之獬的上书顿时被束之高阁。
这一年多的时间。孙之獬几乎成为一个笑柄。满人看不起他。汉人更看不起他。孙之獬一怒之下。越标新立异。干脆身穿汉服。却依然留着满人头。此人也算隐忍。每次上朝。无数满汉大臣异样的目光就落到他身上。若是一般人。恐怕早已经主动提出辞官了。孙之獬却毫不理会。连顺治小皇帝也特别注意到他
久而久之。满汉大臣也都习惯了这个异类。把孙之獬当成小丑看待。也算是上朝时的一道风景。哪知道此时孙之獬心中已经酝酿起了一场风暴。
看着前面消失的各个满汉大臣。孙之獬嘴角露出一丝笑意。你们这些瞧不起本官的狗东西等着。本官注定要成为一鸣惊人。踩着你们的尸骨登上一个个台阶。
“老爷。上轿吧。”孙之心中|时。已经来到文武百官上轿的的方。一名同样留着金钱鼠尾的。穿着全身补丁麻衣的仆人弯腰向他道。在这名仆人身后。站着穿着同样破旧的三名仆人。他们中间是一顶有点破败的小轿。小轿只能勉强坐下一人。四周的帘子经过风吹日晒已经显非常破旧。横杆上许多的方油漆剥落。
“好。上轿回家。”孙之利索的进轿中。以往他每次见到这顶小都会感觉到一阵不舒服。这次却反而有点留恋。他有信心过不了多久。自己就再也不用坐这顶破轿了。即使换成八抬的绿呢大轿也不是不可能。
孙之獬虽然做着礼部侍郎的高官。只是这一年多来日子无疑过的非常窘迫。不但同僚瞧不起他。就是下属对他也毫无尊敬。这种情况下。自然没有什么外快。单靠礼部侍郎那点薪俸就是塞牙也不够。好在孙家在山东是大户。可以补贴一点。否则这一年他可能连这项破轿都坐不起。
轿子晃悠悠的抬着孙之獬回到家中。他马上吩咐仆人:“给老爷磨墨。今日老爷要向皇上写奏章。无论谁人过来一律挡驾。”
仆人小声的嘀咕:“有人来才怪?”整个孙府可以说是门可罗雀。除了老家偶尔来人外。一年也没有人上门。
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