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随波逐流之一代军师 >

第246章

随波逐流之一代军师-第246章

小说: 随波逐流之一代军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糜廾裰叩纳形膊换崆崾佑谒H缃窠芟稚砑涡耍匀皇窃诙>胁卧蘧庋焕矗壕闹鞴シ较蛞欢ㄊ俏庠剑裨蚪茉趸嵩诙ê#萑皇锹讲樱膊换嵯嘈沤芑嵛思腊萃瞿付炼ê!�
    当然这个消息传开之后,南楚军政各种势力并没有立刻确信,都是全力收集相关情报,江哲身份不同,他若出现在定海,将显现雍军的下一步战略,谁都能想到,江哲重入军旅,必定是雍帝之意,若非是为了南楚之战,还有什么能令这位在大雍地位超然的寒园隐士来到江南呢?陆灿首先便是令人在嘉兴寻找线索,抽丝拨茧,终于确定了江哲的确曾经出现在嘉兴。不提嘉兴荆氏族人全部消失,曾有村人看见一些黑衣雍军来去,而烟雨楼的伙计掌柜幸存下来,更是将烟雨楼中发生的事情全部相告,虽然不知那少年参赞是什么人,可是只听他所作所为,陆灿就已隐隐想到此人身份,通过情报得知这少年参赞名霍琮之后,陆灿更是心中了然,霍琮年纪尚轻,大雍又是人才济济,除非江哲亲至定海,霍琮随行,才有可能让这少年一展长才。
    另一方面,南楚从大雍内部得到的消息也确定楚郡侯江哲已经消失许久,而雍帝亲赴寒园相请之事更是沸沸扬扬,甚至有消息证实江哲的确去了东海,综合各路消息,陆灿终于确定江哲果然是随东海水军来了定海。
    等到尚维钧得到同样的情报之后,随即传来密令,暂时令宁海军山接受陆灿调遣,要求陆灿全力剿灭占据定海的雍军,当然还有一个要求,尚维钧严令陆灿铲除心腹之患——江哲。尚维钧平日虽然明里暗里指责陆灿对江哲有师徒故旧之情,不过是为了争权夺利,实际上他内心深处并不认为如此,陆氏数代辅佐赵氏王族,绝无背国的可能。对于江哲在大雍的地位,尚维钧也是心知肚明。尚维钧虽然争权夺势的私心,可是他毕竟不是全然无能,对于江哲的厉害之处他清楚得很,若非如此,从前也不会对嘉兴荆氏留情,如果不是如今已经没有挽回的余地,他也不一定会对荆氏下手。
    如今他既然认定了大雍的主攻方向乃是吴越,也就顾不上宁海的军权了,虽然只是允许陆灿调动宁海水营,而非是将军权全部交付,但是对他来说已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陆灿既不能辜负尚维钧的“好意”,而且他也有相同的看法,想到雍军在吴越劫掳的手段,不似东海水军原有的鲁莽粗率,而是精密狠辣,陆灿也相信江哲定是在定海指挥吴越水战。既然如此,就不能按照原来的计划放任雍军占据定海,若是拖个三年两载,只怕自己的精兵还未练成,雍军已经占据吴越两郡了。
    因为江哲一人,原本可能暂时陷入僵持局面的杭州湾掀起了滔天战火,尚、陆两人再次捐弃前嫌,一心对外,余杭水营和宁海水营联手向定海发起了猛攻。
    碧海之上,刚刚结束的一场恶战留下了无数的战船残骸,海面上浮尸处处,随着海流向外海漂去,敌我双方的船队向两个方向驶去,不过旬日之间,双方已经大战连场,却是未分胜负,若论水战,能与吴越水军对战的本就只有怒海求生的东海水军。
    站在船头,感受着冰凉的海风,霍琮青衣飘飘,面色有些苍白,作战之时的颠簸疾行对他来说未免有些难耐,毕竟他不是常年在海上作战行船的东海军士。远处天际之下,海鸟掠波飞过,海浪滚滚,掩去了方才海战的痕迹,霍琮心中感慨万千,想及行踪不明的恩师,又是涌起无限烦恼。
    劫掳吴越本是一件十分成功的壮举,可是回到定海之后,霍琮便挨了当头一棒,差点被坏消息击懵了,本来早应该返回的江哲居然影踪不见,只有百余名虎贲卫垂头丧气地回到定海,姜海涛和霍琮盘问之下,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却原来江哲离开嘉兴之后,不仅没有返回定海的意思,还准备由嘉兴北上,经江南运河至震泽湖,再经运河至京口,渡江穿越南楚控制的淮东,转道徐州,奔赴襄阳战场,这如何能让虎贲卫接受,此去千里迢迢,而且一路上多半都是南楚的势力范围,若是江哲的身份被南楚发觉,只怕性命不保。呼延寿出面谏止,却是无济于事。江哲说得很明白,若是呼延寿想要强行阻拦,他就要让邪影李顺带着他独自上路。争论纠缠了半天,最后呼延寿知道阻止不了,只得退让一步要求随行保护,恳求了半天,江哲才答应带上五个虎贲卫士,呼延寿只得选了四个武艺高强的侍卫和自己一同随行,而其他的虎贲卫士则被迫返回定海掩护江哲的行踪。
    得知详情之后,姜海涛和霍琮差点气晕,尤其是姜海涛,当初江哲要先随水军南下,雍帝已经是颇为担心,临行之前曾有书信给姜海涛,让他保护江哲的安全,想不到初到吴越,就被江哲摆了一道,若是江哲有什么三长两短,他如何向李贽、李显和长乐公主交待。霍琮也是头痛万分,但是他毕竟是江哲最得意的弟子,倒是觉得江哲不是轻身赴险之人,这样决定必有缘故,所以反而劝姜海涛不要担忧。
    那些虎贲卫奉命暂时留在霍琮身边,并带了江哲书信回来,江哲信上嘱咐二人,将他身在定海的消息传出来,不要让南楚军发觉他不在定海,而且说明消息传出之后,南楚军将对定海发起猛攻,让姜海涛小心。二人思索再三,只得遵行,为了作出江哲仍在定海的假相,甚至霍琮曾经染了鬓角,扮作江哲模样在船上出现。
    而南楚军的猛攻也让他们吃尽了苦头。幸而宝剑越磨越是锋利,几次海战,南楚军都没有占到身边便宜,毕竟南楚水军多半都在内陆江河作战,对于海战,还是不如东海水军。双方便这样僵持住了,幸而定海已经在普陀建立了补给根基,又夺取了吴越钱粮,虽然宁海军山阻断北上归途,却也占不到什么便宜。虽然陆灿也曾有意取普陀,夺回吴越之民,但是一来普陀难攻,二来东海水军屡次在其攻击时从后袭击,三来就是攻下普陀,想要将五十万吴越之民运回陆上,在东海水军窥伺下也殊不可能,所以最终陆灿放弃了这样的做法,只能以海战为要,茫茫碧海,化作血火战场,东南局势,俱被东海水军牵制住了,陆灿虽然善战,也无法分心襄樊战事,只能全部托付容渊负责。
第二十五章 却泛扁舟
    雍军退,哲嘉兴祭母事泄,世人皆知,人皆言哲献策掠吴越,皆责其戕害乡梓。然雍军虽劫掳,不曾虐杀黎庶,或言乃哲之功也。嘉兴父老畏雍军再往,翼骨肉重返,不敢取荆氏寸土。
    ——《南朝楚史…江随云传》
    就在南楚水军和大雍水军在海上对峙之时,我已经在震泽湖上饱览无限风光,作为激化吴越局势的罪魁祸首,我可是没有一丝悔意,战争已经是必不可免的结局,吴越战局越激烈便越能转移南楚朝野的视线,也便于蜀中、襄阳战役的进行,至于我临阵脱逃么,咳咳,东海现在不是也用不到我么。
    轻摇折扇,坐在画舫前舱之内,卷起珠帘,绶带锦袍,品着香茗,惬意地眯着眼睛享受春日的阳光,我摆足了南楚贵公子的派头,若非舟中没有歌女舞姬,倒是像极了游春的世家子弟,我又特意将灰发染成黑色,容貌也略加修饰,避免因为华发朱颜被人识破身份。吴郡虽然已经陷入了战乱,可是尚未波及到震泽湖周边的州府,吴郡人的和顺性情也让此地仍然处于平和安乐之中。毕竟陆大将军已经来了吴越,那么他们自然就不必担心了。我在湖上住了三日,八百里震泽,三万六千顷湖面,湖中有湖,山外有山,春光明媚,游人如织,丝毫看不出战乱近在咫尺的迹象。
    珠帘轻动,呼延寿走了进来,他面上的神色十分不好,走到我面前躬身一揖道:“公子,险地不可多留,还请公子示下,我们何时动身?”
    我抬起头看了他一眼,心中生出笑意,他相貌朴实敦厚,虽然多年位高权重,却没有染上颐指气使的脾性,只不过将近八尺的身高已经俊挺的身姿实在是很扎眼,再加上双目神光奕奕,双手虬筋纠结,怎么看都是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可是却被我迫着穿上家仆服饰,还真是有些古怪啊。这也难怪,呼延寿可是虎贲卫的副统领,堂堂的一品将军,怎也不像一个平常的仆役。就是他带来的五个侍卫,我也看不出哪里像家仆。不过只要他们几个人别站在一起,倒也不是过分显眼,北地口音虽然重些,平日不说话也就成了,总有办法混过去的。不过,要不是呼延寿一口一个皇命,我又不想让李贽因此对他生出不满,才不会将他留在身边呢。至于他催促我赶路,也没有什么奇怪,要知道我在南楚境内待得越久,他的责任也就越重。更何况我们此次来震泽湖,路上可是和陆灿擦肩而过的,当九江水营急急南下的时候,我正在支流上面好整以暇地看着南楚水军的艨艟呢,我倒是没有什么,不过呼延寿可是一脸的铁青,唯恐被雍军发觉我的存在。只可惜他虽然是一片好意,我却不能成全他,留在震泽湖可并非是无事生非,我可是有为而来。
    微笑着喝了一口香茗,我懒洋洋地道:“呼延,别那么着急么,难得来到震泽湖,不欣赏一下东山、西山的美景,岂不是太可惜了,何况现在南楚军正在从长江向余杭调动,与其现在上路,冒着遇到南楚军的危险,还不如等过几日,水道上比较平静之后再赶路不迟。”
    呼延寿愣了一下,也觉得有些道理,可是留在楚境过久也是不妥,想到这次未能阻止江哲行动,回去之后已经难免被问罪,若是江哲再出些意外,自己怕是没有颜面回到长安了,想到此处正欲再劝,湖面上传来一阵琵琶之声,清越缠绵,应和湖波,声声入耳。
    琵琶之声一起,我心中便是一动,闭目细听,那如泣如诉,如怨如慕的乐声几乎近在耳畔,诉不尽离情别怨,道不尽百转愁肠,一曲琵琶奏来动人心魄,好一曲昭君怨。听到一半,我睁开双目,轻轻一叹,昭君怨虽然是离别宫怨之词,却暗藏着“思汉”之意,缠绵悱恻中,乃是去国怀乡之沉痛,繁华退尽之喟叹。弹奏此曲之人,虽然弹出了绕指柔的意境,但是隐隐有落拓大方的气度,想必是忧心国事的才子。南楚繁华,江南烟水之间,不知有多少俊杰,只是南楚朝廷以诗词歌赋考较才能,纵然是皓首穷经,也难免黯然落第,而且就算是进了仕途,若无世家看重,也是没有一展长才的可能。就是陆灿,素以招纳贤才为名,也不能摆脱这种影响,他军中将领参赞,多半都和陆氏有着斩不断的渊源。想要凭借一己才能,在南楚立足并不容易,这弹奏琵琶的圣手想必也是报国无门之人,所以才会在曲中蕴藏这许多悲愤。
    无意中一瞥,却见呼延寿也站在那里听得入神,心中不由奇怪,他什么时候也欣赏起琵琶了,倒是难得,心思一转,我几乎失笑起来,澄侯苏青精擅琵琶,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呼延寿既是她的夫婿,想必耳濡目染之下,也能领略一二。
    这时,琵琶声一变,却是变得激昂壮烈,宛若铁骑突出,银瓶乍破,琵琶声中,我只觉得心跳加速,气血翻涌,面上顿时没了血色,珠帘飞起,原本在后舱入定的小顺子突然现身,飞身掠到我身后,一掌按在我背心,一缕真气渡入,片刻,我才长出一口气,平静了下来。呼延寿则是面色一寒,向外走去,显然是查探敌踪去了。
    小顺子目中寒光四射,望向琵琶传来的方向,周身透出隐隐的杀气,这时,湖上传来一个男子引吭高歌的声音道:“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微微一愣,这原本是我在江夏见陆信练兵所作之词,后来为德亲王所获,他十分喜爱,每于军中吟唱,我的词风并不以豪迈为主,这一首却是苍劲雄浑,只是自从德亲王殁后,我又投了大雍,虽然我的诗词仍然在南楚流传,但是这一首却很少有人传唱,或者是觉得我不配写出“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样的句子吧,尤其是现在,我已经公然领军攻吴越,还有人敢高声吟唱这首词,倒也难得。想到此处,方才险些被琴音所乘的恼意渐渐散去。
    一曲未终,呼延寿已经回舱禀报道:“公子,三里之外有一艘游船,乐声是从那里传出的。”
    我闻言透过珠帘向外望去,以我的目力,一眼便看到一艘没有船篷的小舟正在湖上随波起伏,舟上只有两人,一个是布衣儒服的男子,一个是黄冠的道士,那道士手中拿着撑船的竹竿,在船尾临风而立,双臂较为颀长,那男子却是高据船头,手执琵琶,背上背着长剑,正仰头向那道士说着什么,从我的方向只能看到二人侧面,但是也可看出二人气度便觉不凡,吴越乃是江南繁盛之地,地灵人杰,英才辈出,只是不能尽为南楚所用罢了。而且这两人能以琴歌震人魂魄,若非有小顺子相护,我恐怕已经受伤了。
    想到此处,我兴奋地道:“这样文武双全的人物,可不能不见。”话音刚落,还不等呼延寿出言反对,身后已经传来一声冷哼,我身子一抖,回头对小顺子笑道:“下不为例,仅此一次。”眼巴巴地望着他,只怕他出言反对,这次出走可是我费了许多力气才说服小顺子的,各种理由摆了半天,才让小顺子勉强点头,但是一路上也是闷闷不乐,我在画舫小住,他始终在后舱入定,就是和我斗气呢,否则他历来都是在我身边伺候的。
    小顺子心中本来是很不高兴的,本不愿江哲再惹是非,但是见到公子神采焕然,举止间更是多了放纵逍遥之意,再想到公子身在雍都,纵然是繁华深处,天伦之乐,却也掩不住淡淡的倦意,只有在暂时摆脱红尘琐事之后才能如此开怀,心中生出不忍,叹气道:“见就见吧。”
    我闻言心中一喜,令呼延寿出去吩咐一声,将画舫靠近游船,挑帘走出船舱,扬声道:“这位仁兄弹得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