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唐朝当皇帝-第1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恪的本意就是想来拜访李道宗,自然不会拒绝李道宗的邀请,他对李道宗也客气道,“王叔请!”然后两人一起步入了任城王府,而在经过任城王妃赵氏身旁时李恪也不忘了给她见礼,让自己在赵氏的心里留下了一个好影响。
而李恪之所以对赵氏的尊敬有加除了出于他是李道宗的妻室自己的婶婶之外,更重要是赵氏乃是关陇集团八大家族的赵氏一族的女子。而关陇集团现在的势力渗透到大唐的方方面面,赵氏现在虽然只是赵家嫁出去女儿,但李恪同样不敢小视她。
李恪和李道宗两人来到前厅分主宾落座,侍女奉上茶水退出客厅,李道宗这才笑道,“殿下今日在太极殿力挫吐谷浑王子慕容顺真是大快人心啊!”
“王叔过奖啦,慕容顺趁我大唐跟突厥关系势如水火的之际仗着吐谷浑区区数万骑兵就敢不将我大唐放在眼里,本王对他略施惩戒也只是打击一下他的嚣张气焰而已。”李恪谦虚道,“本王倒是对王叔当年能够横刀立马,攻城略地,拒敌骑于国门之外的壮举颇为向往!还想着有机会要跟王叔学习一些兵法韬略呢!”
“岂敢!殿下漠北一战,用三百黑衣卫击溃一千血狼卫,五千鬼面骑歼灭两万突厥骑兵后成功突围辉煌战绩已经传遍天下,就是兵部李尚书对殿下也是赞不绝口,倒是殿下自己显得有些谦虚了。”李道宗客气的说道,说完之后他紧紧的注视着李恪,想看看他究竟是什么反应。毕竟,得到大唐未尝一败的军神李靖的赞赏和肯定的人,李恪可是第一人。
“哎!”李恪并没有像李道宗想的那般对李靖的赞赏表现出很欣喜的样子,反而略带伤感的叹息道,“这次幽北草原一役鬼面骑损失将近一半人,就是胜利了也是惨胜,歼敌一千,自损八百,恪担不起李尚书的夸奖!”
“恩”李道宗不由自主的点头道,他对李恪的回答很满意,“没有一场战争是不死人,而为将者能做的就是用最少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减少不必要的牺牲而已,殿下也不要太过伤感。”
李道宗刚才这句话就是在试探李恪,想看看他是否是那种仗着自己的功勋就骄傲自大的人,现在发现李恪变现的很沉稳,他的心里突然感到了一丝安慰,同时安慰道。
而他试探李恪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自己的儿子李宗。他还在朔方的时候就听到了自己儿子李宗和李恪的亲密关系,只是苦于自己远离长安李总又不在他的身边,他不能确定李宗和李恪的关系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程度。李恪作为李世民的儿子有意储位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李道宗不想让自己的儿子参与其中,因此才会这么关心李恪和李宗的关系。
只是等到他被李世民调回长安出任礼部尚书和鸿胪寺卿后才发现李宗已经成了汉王党的主要成员,成了李恪的心腹。而他也旁敲侧击的劝过李宗退出汉王党,可是李宗不但不听他这个父亲的话,而且对李恪的推崇已经到了他都难以企及的高度。
因此,他就想亲自试探下李恪,看他是否就如同李宗推崇的那样。而李恪在幽北草原的一战,李道宗在知道李恪的辉煌战绩后不再怀疑他的统军能力,只是还想了解一下李恪做人处事的风格和品行,毕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李宗就是对李恪说的再怎么天花乱坠,对李道宗处世日久的人来说还是想亲眼见识一下。
今日太极殿挫败慕容顺的阴谋,李恪用自己行动证明他处事手段和能力,也让李道宗心里有了底。
而他刚才的试探就是想了解下李恪的品行,是否的那种取得一点点胜利就骄傲自大的人。因此,他才会搬出李靖这个大唐军人敬仰万分军神,想以此来试探李恪。没有想到李恪不但骄傲自满,而且还表现出他仁爱的一面。至此,李道宗终于放下了一颗悬着的心,他相信以李恪的能力和品行,李宗跟着他不会吃亏。
“多谢王叔的教导,本王一定会铭记王叔今天的教导。”李恪脸色有些缓和,正色的说道。
“三哥——三哥你怎么回来府上呢?也不跟我说一声,害的我现在才知道。孩儿叩见父王!”而就在这个时候,正在后院练武的李宗从下人的口中听到李恪来到了府上,便急急忙忙的来到了客厅。
“宗儿,看你毛毛躁躁的成何体统,见了殿下还不快行礼。”李道宗看到李宗冒冒失失的闯进了客厅便吼斥道。
“王叔不用责怪宗弟,他也不是故意的。”李恪急忙替李宗辩解,同时将阻止了李宗对自己的行礼,“宗弟,你都多大的人了,怎么还是这副急躁的样子,以后行事可不能这么急躁,遇事要沉着冷静,知道吗?”
“是孩儿的不对,还请父王赎罪。”李宗除了在李恪一事上忤逆过李道宗之外,平常情况下李道宗都很恭敬,他见李道宗没有发怒,便果断的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然后又对李恪说道,“三哥话我记下来,以后一定会改掉这个毛病!”
李道宗看到李宗对李恪说的话的反应就知道自己的儿子听李恪的话胜过了听自己的话,心里不由的微微叹息,脸色露出了一丝苦笑。随即,他将这一表情掩饰了过去,心里好似下了一个决定,对李恪恭敬的说道道,“既然宗儿如此听殿下的话,殿下又是他的兄长,自古长兄如父,以后宗儿就要多蒙殿下教导了。”
李恪自然明白李道宗这句话的含义,他知道李道宗已经表明了自己的心意,忙道,“王叔尽管放心,恪一定会尽力替王叔约束宗弟让他少惹事端,督促他勤练武艺。”
“那我就放心了!”李道宗看了眼前一脸欣喜的李宗,语气中透露出了一丝欣慰之情。
李恪到任城王府拜访李道宗的目的就是看看他的态度,没有想到因为李宗的缘故李道宗会这么轻易就做出了选择,心里不由的欣喜不已。
而他的目的达到,便也不想这么快就要李道宗明确的表明自己的态度,他知道这样做会将事情弄得适得其反,便跟李道宗聊了一切兵法布阵方面的东西,这才告辞了李道宗出了任城王府。
第二百二十章 不详的预感
出了任城王府,登上车架,李恪这才露出了一脸的欣喜之色。泡!书。吧*今天他之所以要亲自送李雪雁到任城王府的目的就是想探探李道宗的口风,看他对自己争储方面抱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没想到因为自己和李宗的关系,直接影响到李道宗的决定,隐喻的表明了要站在自己的一方。而更为重要的是自己还得到了军神李靖的夸奖。
对于李靖,李恪很敬佩,不管是他的军事机会才能,还是他的为人,都让李恪很仰慕。
坐在会汉王府的车架中,李恪欣喜之余,不由的在脑海里回想了一遍关于自己知道的李靖的资料。李靖出生于官宦之家,是隋将韩擒虎的外甥。而他的祖父李崇义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诠仕隋,官至赵郡太守。李靖长得仪表魁伟,由于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颇有进取之心,曾对父亲说:“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他的舅父韩擒虎是隋朝名将,每次与他谈论兵事,无不拍手称绝,并抚摩着他说:“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孙、吴,就是兵家最为推崇的孙武和吴起,可见名将韩擒虎对自己的外甥是多么的看重。
而李靖先任长安县功曹,后历任殿内直长、驾部员外郎。他的官职虽然卑微,但其才干却闻名于隋朝公卿之中,吏部尚书牛弘称赞他有“王佐之才”,隋朝大军事家、左仆射杨素也抚着坐床对他说:“卿终当坐此!”
想到这里,李恪有些奇怪,既然牛弘如此称赞李靖,怎么没有提拔他呢?还有左仆射杨素当时可谓权倾一时,而他对李靖的评价那么高,怎么就任由这样的人才从自己身边流失呢?
而当年李渊太原起兵,想要造反,李靖知道后冒死前往长安告发,虽然最后未能得逞被抓,随后被李世民所救。但是,在当时隋炀帝丧失民心,隋朝就要灭亡的时刻,李靖还有这样的忠君思想,足以表现出他的人格不凡。不久他被李世民召入幕府,用做三卫。
而让李恪敬佩的是除了李靖冒死前往江都向隋炀帝进谏以李渊谋反,以尽自己作为臣子的本分之外,他在大唐开国之后一直秉持着军人不敢政事的原则,不参与任何的政zhi斗争,这点让李恪很欣赏。
当初,李世民宣武门政变的时候,就曾派人到李靖和李绩军中,暗示支持自己。没想到李靖当场就拒绝了,说他不支持李世民,但也不会破坏他的行动。李绩作为李靖的部下,也因为李靖的缘故没能参与到这件对他来说最大功勋的政变当中来。由此可见,李靖确确实实是大唐军人不干政的楷模。
而这次李世民有意将李靖调入长安,入职兵部,除了李世民想收拢兵权之外,李恪猜想他也是有意想让李靖入职宰阁,让他封相。毕竟在大唐,封相的荣誉要高于大将军、大总管等的军职。
而李恪也通过历史了解到,李靖在入职兵部之后变得沉默寡言,听的多说的少,甚至一度隐退在家不问世事。
所以,能够在自己风头正经,在外人看来已经表明了要跟李承乾有争储之意的情况下,李靖还能直言不讳的夸奖自己,这已经打破了他对自己沉默低调的要求的底线。可见他对自己的欣赏之情不是一般的敷衍,而是真正的欣赏,发自内心的欣赏。而李恪认为李靖这样的欣赏要远比李世民的夸奖更加难能可贵多。毕竟,他知道大唐在今后对突厥的战争中,和对吐谷浑的战争中,李靖都是行军主帅,而他现在如此欣赏自己,那自己以后不管是对突厥和吐谷浑的战中取得的功勋还是今后得到军方将领的支持方面都要比李承乾和李泰要强上不少。
“恩!确实的有得必有失啊!”李恪叹道,他在车架中想的都是今天在任城王府的事情,因此,不知不觉中车架已经到了汉王府。
回到汉王府,他将朱童招的书房,询问了关于今天未能在李泰关于四国使团的确切情报。朱童自然不敢怠慢,将自己所知悉数告诉了李恪,李恪听完朱童的回答后很不满意,因为朱童对他说的这些情报李泰今天已经在祭天祭祖时对他说过,两人所说的内容没有多大出处。
“殿下,我们在长安的情报系统主要负责和关注的是朝廷局势和各部官员之间的动向,对于四国使团没有投入太大的人力,因此得到的情报也就只有这么多。”朱童发现了李恪对自己情报的不满,随即解释道。
“恩”李恪沉吟道,他不否认朱童的解释,他给朱童的命令确实的没有太多的提及四国使团,而四国使团中的高丽和吐谷浑七月十一那天才到的长安,没有投入多大的人力能得到这么多情报已经很不易了。
“从今天起你要密切监视高丽、吐谷浑和扶桑三国使团的馆驿,随行初入的人也不能放过,本王要确切知道他们此行究竟是为了什么目的。”李恪命令道,他自始至终都觉得高丽、吐谷浑和扶桑这次来到的长安的原因并不像李泰说的那么假单。
“诺”朱童答道。
李恪又跟朱童询问了一下侯若依的情况,朱童将自己知道全都告诉了李恪,李恪听后放心了不少。至少从朱童的回答中他听到候若依最近过的很少,除了情绪有些低落外,身体已经完全恢复。而她情绪的低落,李恪自然知道原因,只是自己现在还不能将过多的精力放到这件事情上,至少在没有弄清三国来长安真正的目的之前他不跟掉以轻心。
“那你出去吧!”李恪对眼前继续等待他命令的朱童说道。
“诺”朱童躬身退出了书房。
朱童离开后李恪便陷入了沉思之中。虽然今天他得到了不少的情报,有了不少的收获。可是扶桑、高丽和吐谷浑三国突然出现在长安,参加了今天的宴会之后,他有种不祥的预感,总觉得这几天长安有什么大事将要发生。
第二百二十一章 大家都有想法
今天开始恢复更新,争取每天三更一万字!
李恪在书房中为三国使团来长安的真正原因百思不解,同样李承乾和李泰还有李佑三人的在自己的书房中和自己的心腹也在商讨着关于李恪来长安的真正原因。
今天太极殿上李恪的完美表现征服了大殿上在场的每一个人,也包括李世民,因此,李承乾和李佑对李恪很妒忌,想跟心腹讨论关于李恪回长安的问题,而一贯想发展壮大李恪,想让李恪跟李承乾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李泰,今天也因为李恪在太极殿上的表现对李恪有了警惕之心。
东宫,李承乾的书房,他的心腹分列的在两边,他们分别的王仁表、崔知机和赵节三人。而真正的太子党长孙无忌、高士廉、长孙顺德、刘政会、唐敛等人都不在,他们依附于李承乾是因为长孙无忌,没有长孙无忌参与的会议他们自然视如不见。
“汉王今天在太极殿上的举动太嚣张了,简直不把孤放在眼里,可父皇一点都没有怪罪他,反而对他很欣赏,你们说说,孤该怎么办?”李承乾显得很忧心,自从李恪去了太原,再加上他娶了太子妃苏娟之后,在没有的李恪的压制及苏娟的不断努力下他急躁的脾气有所改观,已经不在像以前那么暴躁了,但他的话依然很冰冷。
“太子殿下,微臣认为汉王在太极殿上的举动得到了群臣的支持,因此皇上才会没有怪罪于他,至于说他得到皇上的欣赏”王仁表看了一眼李承乾,见李承乾表现的很淡定,便继续说道,“微臣认为这只是表面现象,要是皇上真欣赏他,他也不至于被贬到太原镇藩而回长安还需要向皇上批准。”
“启禀太子殿下,微臣也认同王舍人的意见,皇上今天对他欣赏只是限于他大殿上阻止了高阳公主的婚事,力挫吐谷浑王子慕容顺而已,”催志机也劝谏道,“要说汉王得到了皇上的欣赏,那还要看今后皇帝对他的态度才能定论,如果皇上依旧让他到镇藩太原,回长安仍需皇上批准才行的话,那么汉王何来被皇上欣赏一说呢?”
确实,李恪年初被李世民降旨到太原镇藩,这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