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宅在古代-第1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患寡而患不均,李文柏深知其中的局限性,所以他绝不会直接把田产全部分给了穷人。
“那晚生斗胆问,那些没有田,快要饿死的穷苦百姓,该怎么办?衙门可有良策?晚生曾听闻大人在去岁冬天,以工代赈,救济百姓,为何现在查抄了施五等人的家产,反而吝啬了?大人可曾忘了,当初许下的承诺?”
人群中,一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问道。最后一句是对着刚从县衙里出来的李文柏说的。
看了看他,这个书生有些面生,应该是游学归来,或者是异乡学子游历至此。
一般年轻的读书人,大多理想高于现实,甚至是脱离了现实。他们眼中的“为官者为民请命”,更多的,是“为穷人请命”,而不是为“为所有百姓请命”。
李文柏笑了笑,说道:“本官曾经对交合百姓许下承诺,不会再让百姓们饿死。无论到了何时,本官自然都不会违背承诺。穷苦百姓很快便会拥有自己的田地,这点,本官可以保证。”
书生还想再问,李文柏却摆了摆手,道:“尔等无须多问,不久县衙便会发出布告,大家静候佳音便是。”
见李文柏如此说,书生便不再多说什么。
田产的处理公布完毕,接下来,则是施五等人其他家产的处理。
施五等人的宅邸、地产和铺面,如绸缎庄、酒楼、米庄等,则是采用拍卖的方式,价高者得,换取的钱财,充作县衙金库。至于银子和米粮,则是全部归入衙门仓廪府库,作为公用。
对于这些处理,百姓们倒是都没什么意见。宅邸、地产和铺面的争夺,都是那些小地主们的事,普通百姓们哪里会关心?
到了晚间,李文柏一个人宅在书房里,准备着接下来的各项计划。
门外传来敲门声,得到李文柏的同意后,李成推门而入。
“大人”
“嗯。”李文柏问道:“去岁腊月我让你派人去京都找会制作宣纸的纸匠,找到怎么样了?”
忙了一个冬天,李文柏都快忘了这件事了。如今交合百废待兴,李文柏想到了县城西边的那片草场,才忽然想起来,改良宣纸的事情,是时候提上日程了。
人派去京都找了几个月了,应该都洽谈好了吧。
果然,李成点点头,道:“年前京都那边来过信,说是找了两个纸匠,成功谈妥。过完年便会离京,想来,这几日便能到了吧。”
“嗯,那便好。”
李文柏点点头。
他在去年记下的改良宣纸的制作步骤,毕竟是后世参观宣纸古镇时看的工艺流程,时隔一世,很多细节早已记不清。没有纸匠的帮助,他是绝对没法完成改良宣纸的制作的。如今制作改良宣纸的秘方有了,纸匠也有了,场地便设在县城北边的草场,那里有界河水,有草地,山上还有青檀树,树皮可以用作原材料。
现在缺的,便只有芦苇、龙须草等纤维含量高的辅助材料了。
像这些材料,不仅可以用来制作改良宣纸,还可以生产一些普通的书籍用纸。
“你怎么了?有什么要说的吗?”
李文柏正思考着,突然见李成有些欲言又止,于是问道。
李成犹豫了一下,低声道:“大人今天的举措,小的有些担心。”
“你觉得不妥?”李文柏知道李成说的是田产处理的方案。
李成点了点头,担忧道:“如今整个西州的人,都看着大人手里的田产。而大人却不愿讲这些田产接济给穷苦百姓,小的担心会被有心之人以为口实。”
李文柏知道李成的意思。自古以来,百姓以耕种为生,田地对于百姓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今如此多的田产在他手里,根本就如同一堆烫手的山芋,他若是一个贪官酷吏倒也罢了。可他偏偏百姓眼中的“青天大老爷”。
既然是青天大老爷,自然便是站在百姓这一边的。查抄了这么多的田产,怎么可以不用来救济穷苦百姓呢?
不得不承认,有些时候,百姓的想法是淳朴的,同时也是强盗思维。
不过这是这个时代人思想的局限性,李文柏也不多解释什么。他不在乎暂时的恶评,只要最后交合县富了,便没人能说他什么不是。
“放心吧。”李文柏看着李成,说道:“你以为我不分田,而是让百姓买,是真的贪他们那点钱吗?一亩田十两银子的市价,县衙只卖二两。这根本就是贱卖了。我当初能以工代赈,帮难民度过寒冬。如今就能照样让那些无田的百姓,攒到买田的钱。”
李成愣住了,他不知道李文柏还有这样的想法。
“大人的意思是还要雇他们”
李文柏点头。
“可是城墙和道路都修完了,还能雇他们做什么呢?”
李文柏笑了,“你忘了,我去岁腊月收购的草场地契?”
*****
原本贴出的施五等人被查抄的财产处理方案,引起的风波还未消退。第二天一早,衙门里又贴出了新的告示。
这次是一张以县衙为名义,雇佣民工的告示。
和去年腊月的以工代赈不同,去年是干活儿给吃的,这次是干活儿直接给钱。
县衙刚刚查抄了施五等人的家产,根本不差钱。昨天刚说要卖田,今天就给你活儿干让你赚钱,这里面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告示里的雇佣内容有两个部分。
一是种草,二是开山。
种草是指种植芦苇、龙须草,开山则是指开凿北边草场上的那座端山。
芦苇、龙须草都是纤维含量很高的植物,虽然不能吃也不好看,但确实造纸所不可或缺的辅助材料。李文柏既然决定制造改良宣纸和普通书籍用纸,便必须提前种好这些必备的材料。
而那座端山,正是去年腊月,李文柏在草场上偶然发现的那座盛产端石的端山。这端山,还是他给起的名。端石,是制作后世负有盛名的端砚的主要原料。尽管端砚在这个时期还未出名,但李文柏相信,只要好好开发端山,制作出端砚,投入市场,便已定会惊起文人圈子的惊涛骇浪。
同时,改良宣纸的问世,必定也会引起文人用纸的大改革。宣纸成为富豪世家的奢侈品的时代,将会永远过去。
李文柏是商贾出身,他深知,这个世上,有两种人的购买力,是绝对不容小觑的。
一个是女人,一个就是读书人。
毕竟,这是一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
听说要种植芦苇和龙须草,不禁都有些疑惑不解,交头接耳起来,最后问道,“不知大人让大家种植芦苇和龙须草,是何用意?”
是用药吗?
可好像没听说芦苇和龙须草有什么药用价值啊。
既然不能吃,又不能用药,与野草无异,那种来做什么?
这只有做出来,才能够看得到成效,李文柏对着李二轻点头。
李二瞬间明白自家大人眼神里的意思,迈出几个步子,大声喊道:“哪来的这么多问题?让你们干活儿就干,又不会短了你们的工钱。若是不愿意,县尊大人也不强求。且自退去。”
反正给银子就成,百姓也就不再多问。
见百姓们都没什么要说的了,李二在李文柏的示意下,带着衙役兄弟们,在县衙门口,东西两个城门口,都摆了一个登记处。但凡有想报名的,都可以来登记。三天后,便可以开工。
纸和砚()
又过了一日;李成突然来报;京都来的宣纸纸匠;终于到了。
说到这两个宣纸的纸匠;李文柏也略微听李成说起过。
因为宣纸制作不易;极为珍贵;工艺向来都是不传之秘;而把纸匠请走,也变意味着,要买下人家的工艺。虽说是不传之秘;但毕竟都是商人,商人之间的事,便都是钱的;没有钱解决不了的事。
故而为了请这两个纸匠;着实花费了李文柏家里不少的银子。
终于请动两个纸匠后,长途跋涉;又各种好生照料;生怕这两个中年纸匠在路上有个三长两短;要是一不小心病死在了路上;可就什么都白搭了。
要知道;对于古人;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来说,每一次长途跋涉,都可能是要命的。
所以这两个纸匠能够平安来到交合县;着实是费了李家那边不少的心血和功夫。
两个纸匠都是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见到李文柏后,发现竟是个这么年轻的公子,都有些意外。他们心里都知道,李家花了重金把他们请到交合县,自然是看中了他们手里的工艺。本以为也是个造纸的行家,却没想到竟是个县令,而且还是如此年轻的县令。
见两个纸匠有些拘束不自在,李文柏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客套了两句,便在县衙周边安排了两间房,先让他们住下。
等到第二天一早,李文柏才把两人叫到了县衙的书房。
“不知李大人千里迢迢把我们叫到这里,可是为了宣纸的制造工艺?”
两个纸匠知道,既然他们已经被李家买下,自然就是李家的匠人了,所以见到李文柏,便直接开门见山了。
“不错。接下来一阵子,便要辛苦两位了。”李文柏心情不错,客气地说道。
两位纸匠感觉到了李文柏的客气,也放松了不少,不再那么拘谨,互相交换了个眼神,道:“既然如此,那便请大人将您的纸匠请出来吧。我等也好快点开始。”
“我的纸匠?”李文柏愣了愣,随即明白过来,笑了笑,指着自己,笑道:“不必请了,本官就是。”
这下轮到两个纸匠愣住了,两人的脸上满是惊疑,似乎觉得李文柏在开玩笑。
“大人您就是?这大人还是别取笑我等了。”
“本官可没有在说笑。”
李文柏见两人不信,也没有过多的解释,而是走到一处书架上,从上面取出了几张图纸,然后放到了案台上。
“这些图纸,乃是本官去岁腊月,绘制的,两位不妨看看,有什么建议,尽管提。”
两个纸匠对视了一眼,下意识地走到了案台旁。
当他们看到第一张图纸上的图案和文字详解时,不由得一怔,随即脸上疑惑的表情渐渐散去,转而变得认真起来。
“这是蒸煮青檀树皮然后日晒吗为何要选青檀树的皮?”
两人一边看,还一边喃喃自语。
李文柏见状,也不打扰,只是站在一旁看着。
然后他们拿开第一张图纸,翻到了第二张。
“然后是捣碎,锤薄嗯这倒是没什么奇特之处”
然后翻到了第三张,两人的表情又变得古怪起来。
“既然已经锤薄,为何还要撕碎?哦原来如此只是撕碎后,再想做成纸状,可就不易了啊。”
两人一边看,一边低声自语,亦或是商讨着。
李文柏在一旁紧紧听着,不由得脸色微变。这两人,不愧是老纸匠,自己都还没解释,他们光是看一遍图纸和文字详解,便能看出其中每一道工艺的优点和缺点。
看来还是不能小看古代工匠的智慧啊。
时间慢慢过去,大概过了两刻时间,两人终于看完了最后一张图纸和文字详解,然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此时两人脸上的表情,早已不再是最初的疑惑,而是深深的震惊。
对此,李文柏并不觉得意外。
毕竟,他们俩看到的,是后世成熟的宣纸工艺流程,虽然简略,但也是千年积攒下来的经验,在两人看来,可以说是巧夺天工了。
“依照此工艺,所造之宣纸,无论是数量还是品质,都远超当今市面上的宣纸啊。”
“大人这这图纸,是您所做?”
两人的语气里充满了震惊与钦佩,还有一丝难以察觉的怀疑。
李文柏很敏锐地听出了他们的怀疑,他本来就不打算把这个工艺流程归为自己的名下,毕竟分量太重,不是他这么一个年轻人可以担得起的。
于是便解释道:“这些工艺流程,是本官一年前在一个孤寡老纸匠那里听来的,老纸匠没多久便去世了。本官见如此工艺后继无人,觉得甚为可惜,便将当初所听所闻,凭着印象,记录在纸上。只是隔了一年了,其中难免有错漏之处,且当初那老纸匠也曾感叹此工艺尚有不足。故而,才将二位请来,将此工艺完善。正好本官,也要在交合县制造这新宣纸。”
见李文柏如此说,两个纸匠这才抚须长叹,一边惋惜老纸匠的去世,一边脸上露出了“原来如此”的表情。显然这个解释,比起李文柏亲自创出这工艺的说法,要更容易接受得多。
见两个纸匠没有怀疑,李文柏也暗自松了口气。
他对改良宣纸的所有的印象,都已经记录在了图纸之上,也没有什么可以和两个纸匠探讨解释的。于是便直接将图纸交给了他们,任由他们琢磨。
而他只有一个要求,那便是尽快将这套工艺流程的遗漏之处还有细节,都补上,然后尽快研究出一个可用于量产的改良宣纸制作新工艺。
眼下一切都才刚开始,李文柏估摸着,即便给了工艺图纸、场地和银子,等到两个纸匠将最终量产改良宣纸的方案确定下来,怎么也得十天半月的。所以主要重心,还是放在了开凿端山和种植芦苇、龙须草的事情上。
第二天一早,李二将这三日登记的雇佣名册,交了上来。
“共有多少人报名?”李文柏问道。
“回大人,大约三千余人。”李二回答道。
“这么多?”这个结果让李文柏有些惊讶,他本以为一两千就差不多了。
李二的脸上有些激动,显然也是被百姓们的热情震撼到了,笑道:“这还只是县城里以及周边乡村的百姓,若大人将报名期限再宽限几日,几个远的乡村百姓问询而至,人数只怕会更多。”
“想不到人这么多。”
除了震惊之外,李文柏的内心还是有一些担忧的。因为报名的人越多,就说明交合县原本没有收入、赋闲的百姓越多。
无论在什么年代,都是有工作,才有饭吃。如此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