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女的日常-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要在水月庵住一夜,要带的东西就多了,衣裳首饰且不说,睡觉的被褥,吃饭洗漱用的碗筷水盆,一些用得着的小物件,这些都得带着,这还不算,还有嬷嬷和丫鬟们的东西,因此光是曼春这一个小院,连人带物就要三辆车。
曼春见姐姐身后的小丫鬟抱着花狸奴,惊讶道,“要带着它去?”
曼宁把花狸奴抱在怀里,轻轻地抚了它几下,又交还给了那小丫鬟,道,“不带它去。”
出行的人多,车马自然也就多了,最前头是抬供品的,王氏自己一辆车,曼春瞧见那位京城来的周嬷嬷和韦嬷嬷一起上了太太那辆车,她和姐姐共乘一辆,嬷嬷们围在周围,年纪小的丫鬟们挤在后头的几辆大车里,车队前后左右都有随扈骑着骡马护卫。
唐家所在的巷子原本就是官员富户聚居之处,是极清净的所在,她们出行又早,一路过来直到城门口也没见着多少人,大部分的商铺这时候还没有开门营业。
出了城,唐家的车队就停了下来。
“怎么了?怎么停了?”
曼宁顺着窗口往外张望了两眼,见前头母亲那辆车并没有什么动静,猜道,“许是要等什么人?”
等了约有一刻钟,李家也来了,不过李家的阵仗明显小得多,除了前头六七抬供品香纸,唐妍和女儿李姿坐了一辆大车,次子李博和幼子李墨各自骑着马,后头只跟了五六辆车。
两家汇合在一处,唐妍请王氏上了她的大车,王氏见了唐妍身上那件蜜合色遍地金的衫子,先夸了句“好看”,又道,“怎么才来?”
唐妍一努嘴,“还不是这几个小冤家闹腾的?”
李姿叫了声“大舅母”,王氏笑道,“乖。”
周嬷嬷也跟在后头想跟唐妍请安,王氏给唐妍使了个眼色,唐妍见这老妇人对她拜了四拜,又自称姓周,问道,“这是……?”
王氏道,“这位是伺候家里老太太的周嬷嬷。”
唐妍一挑眉,打量了两眼周嬷嬷,“——远道而来辛苦了,请起吧,你年纪大了,就不要久跪了。”
周嬷嬷见大姑太太只说了这么一句,就吩咐人启行,显然是没太把她当回事,脸上就有些挂不住。
王氏既然上了唐妍的车,她原先坐的那车便空下来了,这样一来,韦嬷嬷和周嬷嬷也不能坐了,石榴一看,连忙把同车的云珠和玉珠轰下了车,请这两人上车,又翻出早就准备好的茶点招待。
原本围在车辆外头的嬷嬷们此时都上了后头的大车,只有葛嬷嬷和童嬷嬷两个陪在姑娘们身边,靠着车门坐着,被轰下车的云珠和玉珠没有办法,只好挤到更后头的车上,不免又是一番闹腾。
一路闲话休提,到了水月庵山下时,太阳才刚挂上树梢,庵主通明和上次一样迎下山来,众人借着清晨的凉爽上了山,进了山门,便由通明领着一层层的瞻拜观玩。
待拜到最后一进殿,通明出去了一趟,回来道,“高同知、黄通判、杨通判家的太太小姐们陆续到了,陈大太太和小姐也到了。”
唐曼宁和曼春诧异地互相看了一眼,心道,今儿到底是相谁来的?
这一回因着要在庵堂过夜,唐松和李博李墨这些男孩儿们就被安排住在了山侧的院子,远离女眷们的居所,别家带来的小公子们也是如此,有仆役们照料着,倒也不用担心,唐家和李家的女眷们仍旧住上回住过的那处院子,唐妍既是长姐,就住在了后一进,王氏和女儿们住在前一进。
她们瞻拜完了,住处也已经收拾好了,唐妍和王氏一边说着话,一边等着那几家人。
周嬷嬷想要凑到唐妍跟前,无奈这位大姑太太一直在跟大太太讲话,半丝提起她的意思也没有,她给韦嬷嬷使了好几回眼色,韦嬷嬷全当没看见,周嬷嬷一看指望不了别人,就大着胆子上前一跪,道,“太太,姑太太,老奴有一事回禀。”
唐妍笑道,“哎哟,你老怎么还在这里站着?仔细别热坏了。”说着,就叫小丫鬟去给周嬷嬷搬椅子找个阴凉地儿待着。
周嬷嬷道,“姑太太体恤。老奴从京城出来的时候,家里老太太就说过,她老人家年纪大了,出不得远门,想看看外头的东西也难,要是泉州这边有什么稀奇东西,叫我们捎回去给她老人家瞧瞧,也是个热闹。听人说这水月庵有一项别处没有的,绣的观音菩萨仿佛真人似的,老奴就想,我们老太太一向礼敬诸佛,不如请一副回去,全了老太太的一颗敬诚之心。”
王氏脸上微微有些尴尬,道,“难得你也想到了,你放心吧,这事我早已跟庵里说了,等那副《白衣观音》绣好了就给老太太捎回去。”
唐妍道,“我只听人说这里的绣品好,却不知究竟好在哪里?”
王氏道,“这个方便,一会儿跟她们说一声,拿来给你瞧瞧你就知道了,外头可没有这样好的绣功。”
“我不信,难道连宫里的绣娘也不如这儿的?”
“那不一样,宫里的自然是好的,”王氏笑道,“只是这野地里生出来的花儿总和琼浆玉液浇出来的有那么些不一样的地方,等你见着就知道了。”
唐妍点点头,看看周嬷嬷,道,“嬷嬷远道而来,我家里事忙,到如今才见着嬷嬷,回头嬷嬷去我那里,我有些敬给老太太的东西,烦请嬷嬷替我捎回去。”
周嬷嬷知道今天也就这样了,恭敬地答了几句,便退下了。
王氏想起先前在府里时这周嬷嬷左看不顺眼,右看没规矩,在她耳朵边啰嗦个没完,这会子在大姑太太跟前倒是一句废话不敢提。
真是……欺人太甚!
她忍着怒意,面上却看不出来,只让两个女儿回屋歇会儿,“一会儿你们小姐妹来了有得闹呢,这会儿且让我们清静清静。”
等两个女儿一走,她就把屋里多余的人都打发了,唐妍见了,知道她必是有话要说,就也把人打发了,只留了两个嬷嬷守在门口。
王氏长长的叹了口气,面上露出愁容,“姐姐这回可得帮帮我,真愁死我了!”
唐妍道,“什么死不死的,在这里说话也没个忌讳,当心佛祖听了去。”
王氏坐近了,挨着唐妍小声的把周嬷嬷的威胁说了,“您说这叫什么事儿!长辈那里我不敢多说,可这么个老虔婆仗着自己是伺候老太太的便拿我们姑娘的前程拿捏人,真是……将来要是你侄女的婚事有个什么舛错,我、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见王氏的眼睛都红了,唐妍劝道,“我听说了,老太太要办的事儿是不成的,这儿又不是京城,便是在京城,你要想收拾谁,也得先打听打听这人能不能惹。这边但凡有些家底的都不简单,你知道他后台是哪个?”
王氏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可不就是这样?这些混账仗着府里的势顺遂惯了,都当天底下没有他们惹不起的,但凡不让他们如意,便一个个沸反盈天的。”
她擦擦眼睛,“可这些话我还不能跟外人说,若不是跟姐姐说一说,就只能憋在心里。这回您一定得帮帮我,曼宁这孩子就如我的眼珠子一般,您也是知道的,她模样长相如何就不用说,性情也是个直爽的,没有那些拐心眼儿,从她还小的时候就教给她管家理事,读书、女红没有一样落下的。”
唐妍心头生出一丝不妙,王氏道,“将来要是老太太那边真要对你侄女有什么不妥当的打算,能不能借博哥儿替她挡一挡?”
唐妍可算是体会到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是什么滋味了。
第53章 结识()
唐妍可算是体会到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是什么滋味了。
用儿子替侄女挡一挡,挡了还能脱身?
唐妍倒不是觉得大侄女有哪里不好,那孩子的确如王氏所说的,如今虽然年纪还小,可一看相貌身条,就知道以后必是个美人,虽然有些大大咧咧,看她言行举止,教养显然是极好的——可惜,她姓唐。
这是没法子的事。
虽然孩子们是无辜的,如今已过而立之年的大弟那时候也不过才十来岁,和那时的自己一样的无能也无奈,可一想到当年母亲那样憋屈的死去,年幼的弟弟又失踪,她就告诉自己,这辈子都要记得仇人是谁!
何况,王氏是个什么德性,她难道还不知道?
女儿肖母,大侄女的品性再好,有这样一个母亲,恐怕私底下也不会是什么温柔性子。
唐妍根本就不用考虑,她笑道,“你呀,真是想多了,曼宁再怎么样也是老太太的亲曾孙女,我这就写信劝劝她老人家,好歹也约束约束,免得这些刁奴再生事!”说着,就招呼人准备笔墨。
且不说唐妍这边如何应对王氏,唐曼宁嫌自己住的屋子冷清,硬是跑到曼春这里和她坐着说话,趁着屋里没有别人,曼春就问起了她们的这位大姑母。
先前每次见到大姑母的时候,总有一堆人在旁边奉承,她也没觉得有哪里不对,倒是这次周嬷嬷来,倒让她看出了不一样的地方。
周嬷嬷来了这一阵子,曼春一早一晚去太太那里请安的时候时不时的就能遇见,因此也对这位周嬷嬷有了几分了解。
怎么说呢,这位周嬷嬷可说是仗着自己是伺候太夫人的,着实不将众人放在眼里,她时常在王氏耳边唠叨规矩也就罢了,就是父亲,被周嬷嬷称作大老爷的这一位,太夫人的长孙,周嬷嬷在他面前其实也常常是挺着腰说话,并不会因为大老爷是太夫人的长孙,侯爷的长子,就对他高看一眼。
曼春曾猜测是不是因为父亲是庶出的缘故,可今天看到周嬷嬷对大姑母的态度,又隐隐觉得奇怪。
周嬷嬷对大姑母也太谦和卑下了些,大姑母是侯爷的发妻所出,听说如今这一位继祖母已经嫁过来二十余年,可见那一位去世的更早,大姑母又是女子,在大家族中原本就不可能比男子还要受重视,她又是嫁出去的,李家再显赫,她嫁得又不是长子长孙,李家姑父虽然权重,位却不高,不至于令周嬷嬷这般折腰。
那么就是有其他的原因?
曼春疑惑不解。
不过这些话总不好说得太直白,她便问道,“我看那周嬷嬷对大姑母也太恭敬了些,都不像平时的她了,她不是仗着老太太向来天不怕地不怕的?怎么还怕大姑母?”
唐曼宁竖着指头嘘了一声,起身看看外头,回来拉着她小声道,“小声些。”
曼春眨眨眼,“怎么了?”
上房传来隐隐的说话声,院子里静悄悄的,唐曼宁拽拽她的袖子,道,“刚才来的时候我看外头的景儿不错,咱们出去走走!”便叫了两个丫鬟去外头找开阔地去了。
曼春猜她也许是怕被人听见,就默不吭声的跟着她走,一直走到出了院子,拐了两个弯,才在几株满是绿意的梅树下站定了。
这里除了几棵树,便都是平地,若有谁走过来,一搭眼就能瞧见,都不用踮脚去看。
“吓了我一跳!”唐曼宁拍拍心口,吩咐两个丫鬟站远些,要是看到有人来就提醒她们,顺便白了曼春一眼,“你呀,说话也没个忌讳!”
曼春露出好奇的神色,“忌讳什么?为什么?大姑母在老太太跟前很有体面?”
“何止是有体面?”虽然周围没人,唐曼宁还是略略压低了声音,“我听人说,大姑母的生母是先帝嫡亲的妹妹临安公主,后来牵扯进谋反,死了,圣上怜惜大姑母年幼失恃,便接她进了宫,放在惠妃娘娘跟前养大的,你说尊贵不尊贵?”
曼春吃惊地半天没说出话来。
……
孙承嗣和兄弟们上了岸,很是忙了一阵子,将船和货都收拾好了,又安顿了船工和水手们,给他们发了银钱,才算是有了点空闲时间。
昨晚兄弟三个喝酒,三弟程孟星喝了个烂醉如泥,喊着要衣锦还乡,他和二弟沈凤费了番力气才把他挪回屋里。
虽然已经派人往京城沈、程两家报了信,可毕竟路程遥远,也不知如今那两家都怎么样了,沈伯母一个孀居妇人,虽开着绣坊,到底也不容易,程家的孩子多,程孟星从小进府和他一起习武,结果后来却不是最出息的,当初跟着他离家的时候,就跟叔叔婶婶赌气说不混出个人样来就不回去。
可这边一摊子家业,也不能就这么丢下。
今天都起晚了,练了会儿功夫,他回屋梳洗了,换了件体面衣裳,出门的时候正遇上沈凤,他也要出门,说要出去逛一逛走一走,孙承嗣明白,离开故土整整三年了,现在既然回来了,在外头时最想念的还是这故乡的人和故乡的景,即便暂时回不了京城,看看泉州也是好的。
两人在在城里逛了小半天,眼看就到了吃晌午饭的时候,便找了个看上去挺气派的酒家,跑堂伙计也招呼的热情,孙承嗣随手扔了个银角子给他,“来几个你们的拿手菜,再来两角好酒。”
酒菜上来,两人先碰了三杯。
店里吃饭的人渐渐多了起来,闹哄哄的挺热闹。
酒家门口传来喧闹声,孙承嗣定睛看去,见三四个人围着个和自己年龄相仿的青年走了进来,那青年穿了件彩绣蟒衣,腰上束了玉带,头上一顶抖着红缨的金冠,手里抓着只马鞭,花里胡哨看上去更像戏里的打扮,便知道多半是哪里来的富家子弟和凑趣的帮闲。
若是在京城,不要说平头百姓,就是官宦子弟,也没有敢这么穿的,蟒袍这东西,即便是宗室们也不敢轻易逾越,也只有在远离京城的富庶之地才有人敢这么不当回事。
在柜台边算账的掌柜一见他,笑容满面的就迎出来了,揖礼道,“二爷安好!”
那青年看看他,笑了,“掌柜的,几日不来,你倒是红光满面啊?听说又娶了一房?”
那掌柜的呵呵一笑,“见笑见笑,二爷,还是老样子?”
那青年左右看看,见到孙承嗣,微微一愣,便一指孙承嗣他们旁边的桌子,“今儿我坐那,还是老样子,你看着办。”
那青年坐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