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庶女的日常 >

第180章

庶女的日常-第180章

小说: 庶女的日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登仕瞪了她一眼,丁氏也不以为意,“我们今儿早晨才接着消息,可吓了我一跳!想着您来前也不打发人送个消息,我好提早安排人在这码头上等着,可陆大说您早就派了人来,也不知是在哪里耽搁了,倒叫您在这船上多等了一夜。”

    孔氏道,“我打发了高全的小儿子来给你们送信,你也知道他们一家子都是本分人,多半是路上耽搁了,叫两个人跟着高全沿来时的路去找找,别是在哪儿病了。”

    丁氏应下了,当即就吩咐人去办。

    王登仕道,“娘,坐了这好几天的船,累了吧?车都在下头等着呢,咱回吧。”

    孔氏身边虽有一群人伺候着,到底年纪摆在那里,眼下见了儿子媳妇,哪里还愿意在船上待着?闻言便站起身,“走走走,下船。”

    当下丁氏和王登仕一人一边扶着孔氏出了船舱,因老太太年纪大了,索性搬了个圈椅来,让孔氏坐在上头,叫四个力大的家人抬着稳稳当当的下了船,早有车夫将丁氏的那辆车赶了过来,孔氏上了车,丁氏给她背后掖了个靠垫,坐在一边帮她打着扇子,“娘,路上尘土大,这车里难免闷些,我给您打扇子。”

    孔氏见丁氏额头上汗津津的,摆摆手,“我不热,你自己扇扇。”

    一应箱笼都有管事盯着,王登仕前后看了看,见一切井井有条,便叫人弄了热茶递给车上的丁氏,丁氏接过来先给孔氏倒了一杯,孔氏抿了一口,见儿子还带了十来个亲兵,就问,“怎么接我还带了那么些兵?”

    丁氏道,“他今儿也才刚从营里回城,带着这些人回来过节呢,我叫人等在城门口给他送信儿,他就直接来接您了,没打发那些人回去。”

    丁氏又道,“您这日子赶得好,明儿是团圆节,咱们一家可得好好热闹热闹,这几年我们都在外头,不能在您跟前尽孝,孩子们都想您想得不行。”

    这个儿媳妇是被孔氏当闺女养大的,孔氏一向疼她,闻言也湿了眼眶,道,“我都快八十了,还能活几年?他们哥俩儿都忙,我又不能叫你们夫妻分离,索性趁着我还能走得动,来瞧瞧你们。”

    “我就知道娘您疼我们,如今既然来了,这京城物华天宝,索性多住些日子,回头让敬臣他爹给哥哥嫂子去信,请他们直接来京城过年得了!”

    【后文多赠送字数接作者有话要说】

    作者有话要说:  以下为赠送字数,么么哒——

    “您还没见过敬臣家的二丫头,那眉眼长得跟您可像了!我平时管着一大家子的事儿,敬臣他媳妇还得帮着我,您老也疼疼孙媳妇,帮着管教管教几个小的。”

    孔老太太的性格最不耐烦做那凡事不操心的老封君,此刻听到儿媳妇求她帮忙,她自是高兴,笑道,“好,给你帮忙——”

    一行人十余辆车,进城时已经过了午,就连晌午饭也没正经吃,好在丁氏心细,早晨出门的时候就带了不少软糯点心,可以勉强囫囵饱肚子,倒是孔老太太年纪大了,饭量越发的小,只就着茶水吃了一块甘露饼就不吃了。

    丁氏不禁有些担忧,这么大年纪的人了,从青州到京城不免路途劳累,再加上年老体衰,万一再不服京城的水土,病了、难受了……她忙叫过老太太的贴身丫头,细细问了一遍,才知道这二年老太太一向吃得少,说是年纪大了要惜福。丁氏当即打发管事,让他先走一步将常去家里请平安脉的老大夫送到家里等着,一到家便先给老太太把把脉。

第227章 祖孙见面() 
曼春也没想到外祖母孔氏老太太竟赶在团圆节前来到京城; 若不是丁氏打发冯嬷嬷来送信时天色已经不早,去一趟王家回来时多半会撞上宵禁; 她即便不好直接上门拜见,至少也该请童嬷嬷代她去给老太太问安。

    听说这次老太太不仅是自己来,身边还带了大舅家的表姐表兄; 曼春不由看向童嬷嬷; 童嬷嬷笑着对冯嬷嬷道,“当初咱们姨娘离家的时候,大姑奶奶已经出嫁了,这么些年不见; 再见着只怕都不敢认了。”

    曼春想起童嬷嬷和自己讲过; 大舅家的这位大表姐辈分虽小,可排行在前,年纪比她姨娘还大三岁,比舅母丁氏也小不了多少,前些年她夫君故去了; 她没有儿女; 在夫家过得不太如意,便索性回了娘家; 服侍祖母; 照顾弟妹。

    小五上前换了新茶; 冯嬷嬷朝她点头笑笑,道,“咱们这位大姑奶奶实是个能干的; 这几年两位太太不在家,家里的事都是她管着,上上下下没有不服气的,连老太太都说,两位太太虽都在外头,可她因这个孙女却是享了清福,万事不用操心,这回老太太来京城,也是想着大姑奶奶几年没出来走动了,总憋在家里,好人也要闷坏了,如今二爷三爷都在家,又没什么要紧事,便索性带了大姑奶奶和几位小爷一起出来——你说不敢认,我跟着我们太太也是好几年没见大姑奶奶了,今儿一瞧,嗬!真真和五太太当初一个模样儿,只是高些、瘦些,再和气不过了。”

    两位嬷嬷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旧事,眼看时候不早,冯嬷嬷便提出告辞。

    曼春道,“今儿没能去迎老太太,嬷嬷代我跟舅母说一声,明儿一早我就过去请安。”

    冯嬷嬷笑道,“老太太来的突然,别说姑娘,就是我们老爷太太也吓了一跳呢。明儿姑娘不用太早,到时候还是我来接姑娘,姑娘早些歇下吧。”

    童嬷嬷客客气气地将冯嬷嬷送出门,回来见曼春坐在那里怔怔的,叫了声姑娘,曼春回过神来,问道,“明天咱们过去,是不是该添几样见面礼?别人也就罢了,给老太太的是不能免的。”

    几位表兄自不必说,年纪摆在这里,又是男女有别,见了面低头行礼就是,至于大表姐,年纪比她大了许多,提前备上一两样针线,到时候作为回礼就行了。

    童嬷嬷也有些发愁,都这个时辰了,哪里还有开门迎客的店铺?打发人去外头置办已经不可能,只能看看家里有什么,“要不……从库房里挑几匹衣料?”

    “直接送衣料未免显得不恭敬,我记得还有几匹花样好看的蜀锦,不如做件夹衣,并不怎么费事,添在礼单上也好看些——如今天渐渐凉了,年纪大的人多半畏寒,用不了几天就该换厚衣裳了,早前咱们跟舅母要过老太太的衣裳尺寸,记尺寸的那个单子放哪儿了?”

    童嬷嬷忙去找出了单子,拿给曼春瞧,“也不知她老人家是胖了还是瘦了,不如多放出两寸来。”

    “正是这个道理。”

    幸而以往曾向舅母丁氏要过老太太的衣裳尺寸,曼春便叫人开了库房,细细寻了匹八达晕,颜色也钟意,又择了秋香色的细软缎子做里子,不拘老太太喜欢色浓色淡,这个颜色总算是规规矩矩的,叫人挑不出错来。

    童嬷嬷知道她做活儿一向仔细,怕她熬坏了眼睛,便按着不肯叫她动手,喊了人来帮忙。

    衣料铺开在炕上,童嬷嬷弯着腰,手里握着柄新剪子顺着粉线一寸寸裁开布料,她如今年纪大了,虽说手上针线依旧精熟,可眼睛却已经花了,这会儿外头又已经黑透,屋里即便点着灯也不甚亮堂,这八达晕织得细密精致,若是不小心些,一剪子剪歪了,裁不齐整,缝制时图样对不上,做出来便难看了。

    见小屏在一旁捧着蜡烛,掌心护着烛光,小心翼翼不叫蜡油滴到衣料上,曼春便索性将外屋的烛台也端进来,和小屏一左一右举在童嬷嬷身侧。

    童嬷嬷抬头笑笑,“这烛台重,姑娘放边上吧,我看得见。”

    恰逢素兰进来送洗脸水,见状忙上前叫了声“姑娘”,要接过曼春手里的烛台。

    曼春道,“再拿两个烛台来,都点上,这屋里也好亮堂些。”

    “哎。”素兰应了,转身去寻烛台,又开柜子取了几支新蜡。

    四支烛台左右摆开,屋里顿时为之一亮,曼春擦了手,斜倚在炕桌旁,取了丝线比照着衣料的颜色细细挑选。

    素兰向来勤恳,自从跟了曼春,知道这个主子不难服侍,又是救她脱离苦海的,便越发上心起来,派给她的活计从来不偷懒,她会梳头,不仅会的花样多,梳出来的发髻不松不紧正舒适,点缀的钗环亦是恰到好处,如今曼春的头发便专由她来打理,她又会做人,知道自己是外来的,有好处并不吝惜分润,因此上上下下都待她和气,如今两年过去,倒是在曼春身边站稳了脚跟。

    曼春见她手上稳当,便也不多说话,待挑好了线,对童嬷嬷道,“这料子倒是不必再绣花,省了不少事,只是领子上空荡荡的也不好看,不如用金线绣一圈细边,缀一对葫芦纹。”

    “金线倒是有,”童嬷嬷道,“只是我这眼睛不行了,金线叫蜡烛光一闪,亮晃晃的看不清。”

    小屏道,“这费眼的事交给我就是了,嬷嬷还得养精蓄锐,明儿跟着姑娘出门呢。”

    曼春笑了,“既是我奉给老太太的,哪能一针不动?”拿过画了粉线的领子片儿,伸手比了比长度,道,“不就是照着画好的图样绣齐针?只要绣得细密整齐,有什么难为的?”

    童嬷嬷见劝不住她,心想这件衣裳好歹是要奉到老太太跟前的,姑娘愿表孝心,她强拦着也不好,便叫素兰去给曼春帮忙穿线。

    曼春手上伶俐,兼且针法并不繁杂,只一个熟练而已,果然不多时便绣得了,因嫌烧熨斗麻烦,便叫素兰找出汤婆子来,去厨下灌了壶热水,细细的熨平整了。

    一众人忙到了三更天,童嬷嬷查了一回第二天出门要穿的衣裳鞋袜,见样样都妥帖了,又去巡视了门户,回来见曼春已经睡熟了,方就着半盆温水梳洗了歇下。

    第二日却是好天气,一早便晴空万里,曼春叫院子里的鸟雀叽叽喳喳吵醒的时候,厨房的粥正晾到刚刚好,若不是今日有事,她还真想就这么躺上一天。

    用了饭,又稍稍等了一会儿,外头进来报说冯嬷嬷到了,曼春便和童嬷嬷、宋大家的和几个丫鬟,带着半车礼品出发去了王家。

    祖孙相见,孔氏显得很激动,不时觑着曼春的眉眼细细打量,曼春被她拉着坐在榻上,侧着身子低眉顺眼的答话,孔氏年纪大了,手却很温暖,她没有问一句唐家的事,反而问曼春平时爱吃些什么,玩些什么,读过什么书,诸如此类。

    王四姑娘挨着曼春坐,笑嘻嘻的插科打诨,很快把眼眶红红的孔氏给逗笑了,她手里剥着瓜子,剥出一小碟来就奉给孔氏,孔氏捏了两颗嚼了,她又把碟子送到母亲和堂姐跟前,这样转了一圈回来才和曼春一人一半分了吃了。

    王登仕一早领着儿子和侄儿们去了前院考校武艺,又指点弓马,把一众儿郎操练得苦不堪言,才稍稍罢手,打发他们各自梳洗换衣,因此众人见到孔氏时,皆是一脸的劫后余生,纷纷给孔氏行礼。

    王登仕点点他们,“平时不下苦功。”

    孔氏笑眯眯的,“我早和你哥哥说过,他和你一文一武,别只把劲儿使在官家事上,这些小的该管的也得管。”

    王登仕肃手道,“娘教训得是。”

    孔氏指着曼春对长子家的几个孩子介绍道,“这是你们姑母家的表妹,以前没见过的。”

    又对曼春道,“你十七舅舅家的哥哥你都认得,他们仨是你五舅舅家的,你七哥、十哥、十一哥,十一比你大几个月。”

    曼春依礼上前厮见,几人也忙作揖还礼。

    小十一仁哥儿原是家里兄弟中最小的,此刻见了比自己还小的表妹,便稀罕的看了又看,像模像样的摸出块石头塞到曼春手里,“第一回见妹妹,收下吧。”

    曼春看着手心那块卧牛的田黄石印章,有些傻眼,忙推辞,“外祖母……”

    孔氏接过印章看了看,瞪了孙子一眼,“又不着调了,你自己用的私章,你妹妹怎好收下?”

    她权当看不见小十正对小十一挤眉弄眼,指着小十一对丁氏道,“这小子在家时一向是最小的,人人哄着他,如今见着妹妹,倒充起大人来了。”

    丁氏也笑,搂过小十一来,摸着他脑瓜,“要送见面礼,也得挑个你妹妹喜欢的。”

    仁哥儿就探过头来问曼春,“你喜欢什么?”

    曼春心里好笑,道,“我看见哥哥们就很欢喜,不用送什么。”

    孔氏笑道,“好啦,你妹妹以后要常来的,你什么时候遇见好玩意儿了,记得给你妹妹捎着就是了。”

    曼春准备的礼物孔氏很是喜欢,知道这必是昨天夜里赶制的,就嘱咐丫鬟,“收好了,等天凉了拿出来穿。”

    又拉着曼春的手嘱咐,“女红针线只要会就行了,平日里可得留意些,不要伤了眼睛。”

    王家在京城的宅子买了有些年头了,造得十分疏阔大气,正房门前有两棵大树遮阴蔽日,因着老太太爱听戏,这一日还特地请了戏班来在南屋廊檐前搭了台子唱戏。

    既是中秋佳节,一曲《奔月》是少不了的,扮嫦娥的青衣看上去也不过才十三四岁,端的一副好嗓子,孔氏见她年纪小,心里怜惜,便把她叫过来问话,得知她叫“金哥儿”,四五岁就开始学戏,才上台没多少日子,答话的时候也小心翼翼的生怕惹了人不高兴,便赏了她二两银子,又叫人端糕给她吃,她谢过了,捧在手里却不肯吃,只道,“吃了甜的糊住嗓子,便不好唱了。”孔氏便随她去了。

    【后文多赠送字数接作者有话要说】

    作者有话要说:

    屋里吃席的人赏戏听戏,不用当差的丫鬟婆子们也聚在左右廊下凑个热闹。

    孔氏毕竟年纪大了,中午习惯睡一会儿,陪着孩子们看了几出折子戏,面上就露出了几分疲乏,丁氏服侍她歇下,她拉着曼春的手对丁氏道,“你这忙了半晌了,才吃了几口?快去吧,别让那几个皮猴儿胡闹。”

    丁氏给老太太掖了掖薄被,问曼春,“你困不困?”

    曼春摇摇头,“我没事儿。”

    “困了就躺下歇会儿,老太太的床软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