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女的日常-第1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童嬷嬷叹了句,“如今安丰伯家越发好了,想结亲的只怕是更多了。”
不过,有人欢乐有人愁。
安平侯府里到处都是喜气洋洋的,独有江溆因着还没有出孝,又是寄养在外祖家,她便跟太夫人禀了,想回避一二,暂时搬去别处住几日。
太夫人却不肯,“无妨,你就在我这里住着,有外祖母呢!”转过来却叫人把林夫人找了来,“我问你,这个家你是怎么当的?”
第160章 隐约()
太夫人却不肯,“无妨,你就在我这里住着,有外祖母呢!”转过来却叫人把林夫人找了来,“我问你,这个家你是怎么当的?”
一听见这句开头,林夫人就觉得腿肚子转筋,忍气吞声道,“您这是怎么了?生这么大的气?若是有我们做的不好的地方,您说了,我们改就是了,可别把自个身子气坏了。”
太夫人冷笑一声,沉声道,“必是有谁说了什么!要不然溆姐儿怎么要搬?你去查!查出来是哪个碎嘴的,我饶不了她!”
林夫人为了给太夫人过寿的事,忙得脚打后脑勺,被太夫人传唤了来,还以为是什么要紧的吩咐,一听是这事,且又是为着江溆,她嘴上恭敬应着,心里膈应道:我服侍老的也就罢了,如今家里这样忙,还要为个小丫头大动干戈!
江溆扯扯太夫人的袖子,“外祖母,舅母这几天忙得很,怎么能为我的事给舅母添累?何况舅母和嫂子们都疼我,侄女们也都敬着我,是我想着如今还没出孝,总不好冲撞了您的喜事——”
“我的儿,”太夫人揽着江溆,叹了一声。
林夫人觑了个空,悄悄退出来了,服侍她的嬷嬷瞧见她脸色,也闭紧了嘴。
江溆终究没能从太夫人的庆僖堂搬出来,太夫人实在舍不得她,不过她到底有孝在身,又是个喜静不喜动的性子,太夫人就让人把小花厅东边的小跨院收拾出来,打理干净,搬了些寝具书本进去,暂时充作起居之处。
曼春她们听说了,便结伴去看她。
这处小跨院距离庆僖堂正房只有一墙之隔,进门正对着的墙上雕了瑞鹤仙草,正房三间,没有耳房,也没有厢房,只对面有一溜倒座房,院子里摆了不少盆栽的花木,门窗上都糊了上好的软烟罗,远远的看着,好像烟雾一般,似梦似幻。
屋里摆设也不多,若是个喜欢热闹的来了,不免觉得空旷,不过江溆却仿佛怡然自得似的,靠窗的桌子上扣了本书,显然正看到一半的时候被书的主人放下了。
但显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欣赏这样的宁静,唐曼锦前些日子吃了不少苦头,如今说话变得谨慎多了,她很不适应这样的冷清,在屋里转了一圈,皱皱眉,“咱们走吧,这儿跟雪洞似的,没什么好看的。”
唐曼宁眉梢微动,“三妹妹,你这是做什么?”
唐曼锦见大家都不动,只有她站了起来,不禁讪讪。
从庆僖堂正房的方向传来了一阵阵热闹喧哗,曼春几个原本不住在这边,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此时便都看向了江溆。
江溆侧耳听了听,神色了然,“昨儿外祖母就要留三表姐住下,是三表姐说安丰伯府里还有家事要处置,才没能留下,今天恐怕又是为了这事。”
几个小姑娘倒是头一回听说,难得有太夫人主动开口留人的时候,谁知对方还不稀罕。
说起来,唐蔷嫁出去十几年了,头一次回娘家来,何况如今她丈夫出息了,太夫人自然看重,挽留也就是应当应分的了。
头一次回娘家,在娘家多住些日子也是该当的,可安丰伯府在京城才新起了宅子,为表忠君,一大家子人赶紧先搬了过去才是要紧的。
唐蔷不免在住处的问题上和太夫人争了几句。
曼春猜测,这样的情形在从前也许是不可想象的。
小姑娘们因为阅历少,也许不能明白,但是看看太夫人对底下这些庶出孙辈们的态度,再想想红姨娘的隐忍,也不难猜出当年三姑太太出嫁之前在府里处境如何。
其实也是因为这次唐蔷的回京,曼春听人说起了红姨娘,才知道原来不仅三姑太太唐蔷,还有二姑太太唐芳,竟都是红姨娘所出。
二姑太太嫁的虽不如妹妹显赫,却也不是无名之辈,二姑老爷王守研乃是前尚书王覃之子,如今在吏部任主事,细论起来,和唐辎的太太王氏还有些沾亲带故的,二姑太太夫家清寒,自打一进了夫家的门,她便掌起了家中中馈,二姑老爷有如今的成就,二姑太太这贤内助功不可没,二姑老爷的一女三男四个孩子都是二姑太太所出,家里也没有妾,这倒是庶子庶女一大堆的三姑太太所不能比的。
让曼春好奇的是,既然两个女儿都嫁的不错,为什么红姨娘还是这般隐忍?
去跟太夫人请安的时候或早或晚常常能遇见红姨娘和方姨娘,但行事说话和方姨娘的温婉手段不同,红姨娘不怎么讲究打扮,也不化妆,脸上的褶皱让她看上去苍老得很,谁能想到她年轻时是个以色侍人的妾室?她也从不争风头,说的难听些,有时候让人觉得她就好像一截木头般毫无生气,多数时候都是别人主动与她说话,她再应和几句,说些得体的、不得罪人的话,由她挑起话头的时候实在是少之又少,而侯府里的人们对她这样好像已经习以为常,无论谁提起来,都是“啊,红姨娘可不就是这样?”
曼春隐隐觉得,太夫人虽然挑剔些,但对于身边时常陪伴之人还是颇能容忍的,尤其是像方姨娘、红姨娘和珍珠、碧玺这些大丫鬟,有时候即便说话逾越了些,太夫人也不会在意。
方姨娘可不就是仗着这一点,在太夫人和上下人等之间左右逢源搏了个好名声?
说起来,红姨娘是那样,方姨娘又是这样,那么,让祖父专宠了许多年的韩姨娘,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瞧瞧二老爷和三老爷,虽说看长相就知道这两人是兄弟,可要论起脾气秉性,就完全是两样人了——养出了这样的两兄弟,究竟哪个随了韩姨娘的性子?
曼春生出了几分好奇。
庆僖堂很快又安静了下来,江溆请侄女们吃了果子,又等了一会儿,才叫人收拾了桌子,道,“咱们去外祖母那里看看吧,不知道表姐她们走了没有。”
庆僖堂里倒是一片其乐融融的和睦景象。
听唐蔷说今天安丰伯进宫奏对去了,她一早在家摆了香案受了封赏,向宫里递了请见的折子,家里的事也都处置的差不多了,便带了孩子们来跟老太太请安来了。
太夫人见几个曾孙女簇拥着江溆进来,面上露出几分笑意,她把江溆叫到跟前,对唐蔷道,“昨儿这丫头不舒坦,在屋里待着没出来,今天才好些了。”
唐蔷虽然早就听说太夫人把唯一的亲外孙女接到了身边养着,不过这会儿还是装作不知道的样子,笑着看向江溆,“我倒是听人说起过您身边有个绝好的女孩儿,莫非就是她?”
这奉承话说的……太夫人叫江溆上前见了礼,对唐蔷道,“这是你姑姑的女儿溆姐儿,我就她这么一个宝贝疙瘩,她也只给我留了这么一个宝贝。”
唐蔷拉着江溆的手仔细看了看,柔声道,“我是你表姐,昨儿没见着,今天你好些了没?”
“有劳姐姐惦念,我已经好多了。”江溆虽长得有些柔弱,待人接物倒很大方,唐蔷拉着她的手,给她介绍了鄂家的孩子们——因为鄂东明庶出的子女太多了,和丈夫商量过后,这几天她回娘家来就只带了嫡出的鄂云溪、鄂云丰及鄂云鹤。
鄂云溪已经是个长成的少女,鄂云丰也已经十四了,只有鄂云鹤比江溆小了一岁,唐蔷便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他的身上,但鄂云鹤是个男孩儿,正是调皮的年纪,如今能稳稳当当的坐着听人说话已是不易,又怎么会照顾江溆的心情?
唐蔷眼见江溆因为被小儿子忽视而不知如何是好,抿嘴笑了笑,问江溆,“你们平时都读什么书?喜欢玩什么?”
江溆回过神来,“也没什么,左不过就是写诗文连句,做做女红。”
唐蔷不以为意,小孩子罢了,情绪挂在脸上是自然的事,就又问唐曼宁,“你呢?”
唐曼宁早在泉州的时候就常被王氏带出去应酬,这些事自然驾轻就熟,几句得体的回话很快又将气氛炒热了,不复之前微妙的尴尬。
曼春一向都很羡慕姐姐的自在,哪怕是在这样的场合中也毫不拘束,她就不行了,总觉得别别扭扭的,好像手脚没处放似的。
唐曼宁这样的性子,喜欢她的就极喜欢,不喜欢她的也不能说她不好,唐蔷就喜欢这样开朗大方的女孩儿,她看看女儿,对太夫人道,“赶明儿我去庙里还愿,您也同我们一起去吧,带上这几个小麻雀,多热闹!”
太夫人点点她,“还是这幅脾气,有什么话总不直说,你就说你喜欢这几个小姑娘,想让她陪你玩就是了,扯我这个老婆子做什么?”
唐蔷“哎哟”一声,“您啊,怎么就不能让孙女充一回聪明人?就非得揭破了不可?我可是真心的想要孝顺您,您倒把我当恶人了。”
一番话唱念做打,说的众人都笑。
第161章 改名()
鄂云溪笑得端庄,她是个明眸皓齿的高个儿姑娘,举止也很有气度。
曼春觉得,她要是换一身骑装,手里再握个马鞭,会更衬她。
曼春以前听人提起过,说人和人相处久了,脾气、饮食、习惯都会互相影响,慢慢的两个人就会越长越像,她觉得,鄂云溪和唐蔷应该就是这样,两人都是白净的皮肤,鹅蛋脸,肩背挺得笔直,说话也是差不多的腔调。
但她的弟弟鄂云丰比她长得更好,既有父亲的英武,又随了母亲的精致,加上安丰伯嫡长子的身份,听说读书也不错……
曼春随意往周围瞟了两眼,觉得自己应该没有看错,这屋里未婚的女孩儿们,无论大的小的,几乎都把目光悄悄地在他身上扫了几个来回。
便是不为男、色所诱惑,如此美人,养养眼也是好的。
曼春天马行空的想着。
那鄂云丰不知是没有知觉还是已经习惯了,无论被人如何打量,神色始终淡淡,并不在意的样子。
她忽然就想到了“饿虎扑食”这个词。
脑海里瞬间冒出许多滑稽场景,忍不住扑哧一笑。
她忙清了清喉咙。
站在母亲身后的鄂云鹤怪异的看了她一眼。
唐曼宁不知妹妹在乐什么,悄悄瞪了她一眼,小声道,“回去再乐。”
曼春强忍住了笑意,面无表情的转脸看看姐姐,却见她肤色黯淡,面有倦意,就小声问道,“你怎么了?”
唐曼宁回以一个无可奈何的眼神,“……不知怎么了,今天觉得格外的累。”
过了一会儿,曼春感觉自己手腕又被戳了两下,“干嘛呀?”
“坐不住了,陪我去茅厕吧。”
从太夫人这里出来,曼春还能听见身后的笑声,她略略平静了心绪,对唐曼宁道,“等曾祖母过完了寿辰,只怕还要再热闹一阵。”
“热闹便热闹吧,好歹是整寿,就是咱们嫌烦,自有许多人不嫌呢。”唐曼宁回头看了一眼,有些不确定,“咱们就这么走了,没事吧?”
曼春白了她一眼,“说坐不住想出来的是你,这会儿难不成还想回去?都说了要去茅厕,就是因为曾祖母这边不方便,咱们才能顺利出来,回去怎么解释啊?”
“我这不是怕有人秋后算账么……”
“谁这么闲?”
唐曼宁长这么大,还没逃过学,更不要说在给长辈请安的时候尿遁,今天她有些不舒坦,在庆僖堂待得难受,就带着妹妹出来了,说实话,要是没有妹妹陪着,估计她也就忍着了,忍到散场。
看到曼春这么不在意的样子,唐曼宁长出了一口气,嘿嘿一笑,“下回要是在学堂里坐不住了,你也得陪着我。”
“今天庆僖堂人多,别人都只顾着曾祖母和姑母她们,平时学堂里就那么几个人,先生要是再看不见,那才怪哩。”
“啊!”唐曼宁突然脸色一变、两膝并拢,双手更是握紧了曼春的手腕。
“怎么了?”
唐曼宁神色窘迫,脸色不红反白,“那个,好像……日子到了。”
曼春愣了一下,回过神来,“那还不赶快回去!”忙叫丫鬟们围拢在姐姐周围,急匆匆回去了。
曼春刚进京的时候,就告诉了王勤去某某地方寻找某户人家,希望藉此尽快找到明镜,可是意外的是,那个地方,那个她前生遇到明镜的地方,竟然没有那户人家。
明镜被拐的时候年纪应该还小,只知道自己被人抱走了以后就没再见过父亲母亲,她记不清自己的来历,也说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只知道自己随着拐子换了一个又一个地方。
如今的情形,说不定是那拐子还没搬来。
但是也没有什么好法子,只能守株待兔的等着。
这几天事情多,弄得她也没有想起这一茬来,不料今天却有了消息。
最近府里人多事忙,宋大家的被人叫去帮忙,在外头正好遇上了王勤,因往府里递消息不易,王勤便直接把东西交给宋大家的,让她捎回来。
曼春打开契书看了看,见上头写着“四丫”、“六十两”、“买断”、“生死不论”,下头还按了红红的手印和花押,又有去官府交税的凭证,便问宋大家的,“还说了什么没?”
宋大家的想了想,“说了,说那孩子眉心正中有颗美人痣,长得倒好,就是性子怯懦了些,不爱说话。”
曼春放下心来,问宋大家的,“能不能想法子把这孩子弄进来?”
宋大家的有些为难,“这恐怕……如今府里查得严哩。”
“那就再说吧。这孩子年纪太小,放在外头也叫人不放心……”曼春灵机一动,“下回你再有机会出去,帮我给王勤递个信儿,叫他把人暂且送去一条巷胡同,舅母那里正缺个乖巧听话的小丫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