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田园罗冉 >

第62章

田园罗冉-第62章

小说: 田园罗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腊月里早早下了两场雪,天气就愈发的冷了。罗冉一家就早早地开始计划,采办年货。

    不同于去年,今年只需要列了单子,让铺子里的活计送过来就行。

    罗冉现在的铺子,不仅卖庄子上的东西,还会进一些其他的东西来卖。过年需要的大部分都有,就是缺的也会补齐。

    不用亲自采办年货,自然就少了一份购物的乐趣。不过闲的无事的人总会想着找事情做。

    这天,几人就去了府城,买首饰。

    郑氏头上就孤零零的一根素簪子,既然现在手头松些,罗冉想着怎么着也得多买点首饰。是女人都是个爱首饰的。前一段时间没有买,那是因为一直忙着没有空闲。

    郑氏也是想着要好好给闺女买几件首饰,就是以后也能当嫁妆。

    疼爱闺女的人家,在小的时候就开始攒嫁妆。闺女的首饰头面每一年都要增添,到长大成亲的时候,就自然成了陪送的嫁妆。郑氏不想亏待自己的闺女,就也想着,趁着家里条件好一些,能置办一件是一件。积少成多,不能太苦着自己的孩子。

    几人去的还是原来的那一家首饰铺子。

    等出来的时候,二十几两的银子没有了,多了好多件首饰。

    看着一般都是自己带的,郑氏心疼的不行,一直埋怨这罗冉花钱大手大脚。

    “娘,银子就是用来花的。现在咱们有些余钱就应该好好享受一番。你看看,我大伯娘头上插插了一根银簪子呢。上次我还偷偷看见她手腕上带了一个绿油油的镯子,一点都不便宜。”罗冉说。

    “你大伯娘是你大伯娘。我是我。一下子几十两银子花出去,真是抛费啊。要是都给你买上首饰,也能当嫁妆。”郑氏说。

    “娘,我的嫁妆慢慢攒,反正还早着呢。这次买首饰花的可不是咱们的钱,是爹的工钱。爹的一片心意,娘,你不接受?”罗冉又听到郑氏提嫁妆的事情,就故意说出这话,好转移郑氏的注意力。

    果然,郑氏脸色通红,低着头,也不说话。

    罗冉心里偷笑,娘都多大的人了,还是这么爱害羞。还向跟在一边的罗有礼眨眨眼睛。

    罗有礼脸色微红,但是还是赞许的看了看闺女,表示罗冉今天可以多买点。

    当然不放过这个机会,还是大包小包的放到马车上。

    看着卖糖葫芦的,罗冉想起了家里种的山楂树,只是还没有结果。又买了几斤的山楂,打算自己熬糖稀做糖葫芦。

    糖葫芦又叫冰糖葫芦,有的地方还叫作糖墩儿或者糖球。冰糖葫芦是传统小吃,它是将山楂用竹签串成串后蘸上麦芽糖稀,糖稀遇风迅速变硬。北方冬天常见的小吃,一般用山楂串成,糖稀被冻硬,吃起来又酸又甜,还很冰。

    不仅好吃,还具有开胃、养颜、增智、消除疲劳、清热等作用。

    冰糖葫芦在现代的时候形式就多了起来,不仅是山里红山楂还有海棠果、葡萄、麻山药、核桃仁、橘子、香蕉等。

    罗冉这次做的是山楂、苹果、橘子的糖葫芦。

    当然,分为几个步骤。先是用竹签串果,

    把挑好大小均匀的山楂,洗干净,去根去蒂,将山楂拦腰切开,用小刀挖去果核。然后将两瓣合上。橘子就直接剥开掰成瓣。苹果去皮,切成正方块。这些准备好了就可以用竹签串成串,可以几种混合着串在一根竹签上,也可以只串一种。。

第149章() 
第149章

    接下来就是熬糖稀。这个是关键步骤,关系到糖葫芦外表的色泽。熬好糖稀之后,就需要蘸糖。将锅子倾斜,可以让山楂全部都蘸到糖。将串好的山楂贴着熬好的热糖泛起的泡沫上轻轻转动,裹上薄薄一层即可。蘸糖环节看似简单,但很需要技巧。糖要蘸上薄薄而均匀的一层,即算成功。

    冰糖葫芦,出锅后外面的裹糖会迅速冷却,咬起来是咯嘣脆,完全不粘牙的。要达到这种效果,熬糖是最关键的,熬的时候一要注意火候,火候不到容易发粘,吃时会沾牙而火候太大,不仅颜色重且吃起来发苦。熬好的糖稀,肉眼可见糖浆浓稠,稠了蘸不起来,稀了挂不住,泛淡黄色,用筷子挑起可见拉丝,将筷子放入冷水中,糖稀可迅速凝固,咬一下是硬的。糖稀有轻微拉丝时,就立刻关上火,将其浇在糖葫芦上即可。否则,糖稀就会变得又干又硬,无法继续制作。不能贪图方便把糖葫芦扔锅里,不然果子就酥了。

    花了一个时辰,终于新鲜的罗氏冰糖葫芦出炉。罗冉几人做的多,各种加一块有好一百多串,都能插满两个糖葫芦靶子了。

    罗冉想着要是拿出去卖,肯定能卖的出去。

    不过花这么大的功夫,罗冉肯定不是为了赚这点小钱的。

    留着自家吃。还让人给书院的罗文宣送过去五十串,自己吃送同窗都行。

    书院里,相处了快一年了,大家都知道罗文宣家里经常送好吃的,不仅味道出奇的好,而且独特。就这样,罗文宣用吃食俘获了几个同窗的心,也交到了很多朋友,在书院过得不错。

    这次见罗文宣又拿来东西,一看竟然是糖葫芦,只是这糖葫芦竟然不全是山楂做的,一个一个也就没有客气,每人一辆串。

    就是书院的夫子,罗文宣也送上了五串过去。夫子一看竟然是这小孩的吃食,当即面上不好看。不过背着人吃了一串之后,感觉特别好吃。剩下的四串就拿回家给了家里两个几岁的孩子。

    第二天上课的时候还隐隐的夸赞了罗文宣。下课后还留下来说说话,问了几个问题。

    好大一会,夫子也没有提到正点上。后来,还是罗文宣主动说还有糖葫芦,送给夫子家的孩子当个零嘴也好。

    夫子摸着短短的胡须,心里大赞罗文宣知趣。

    颠过年后,刚进二月。积雪早已经融化,冬天只剩下一个尾巴。

    二月的风虽然冷清,但已不再凛冽刺骨,温度里有了浅浅的柔和,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春天的气息。

    柳树却早已抽出一条条翠绿的枝条,吐出一簇簇嫩绿的新芽,迎接着春姑娘的到来。到处都是浅浅嫩嫩刚露头的小草,嫩的人心情格外舒爽。

    罗冉家的氛围却紧张了起来。因为罗文宣过一段时间要去参加县试。

    早先,县里张榜公布了县试的考试时间,是二月二十日开始考,一共考五场,估计三月初二才能考完。

    这个年代,参加县试的每个考生,都要有乡邻和几名秀才联名保举,才能去参加考试。罗文名的保举人便是村长和已经中了秀才的几位同窗。

    县试考试需要报名,前几天已经拿着保举书报了名。

    现在罗文宣这一段时间已经不去书院了,正在家里准备。

    罗冉和郑氏两人天天想着法的给文宣做东西吃。吃鱼补脑,也补眼,羊肝更是补肝保护视力必不可少的。所以这几天罗家的饭桌上都少不了这两样。

    罗文宣在紧张的备考,家里其他的人也都没有闲着。郑氏更是忙碌。

    去年家里太忙没有养猪,今年,郑氏已经提了好几遍要买几头猪仔养着。

    这天吃过了早饭,又往罗文宣书房里送了一盘点心和茶水,郑氏就领着魏氏去隔壁村王大锤家抓猪羔,罗冉带着陈春燕也跟了过去。

    早几天,已经和王大锤家的媳妇说好了,多留几头小猪羔。

    到了王大锤家,一进大门,迎面而来的就是好大的猪粪味。王大锤家养着好几头母猪,几个猪圈都建在一进门的左边。与村里其他人家不同,王大锤家没有种地,家里年年都会养母猪,让母猪生小猪羔卖钱。

    这附近的几个村里,谁要是养猪,基本上都是在他家抓了猪仔。

    罗冉看了,母猪和猪仔的圈子里收拾的还算比较干净,估计是因为小猪仔抵抗力弱,要想成活壮实,就需要精心的照顾。

    现在刚下猪仔的有三只,在三个猪圈里。

    王大锤家的媳妇。拌了半盆子的猪食倒进大食槽和小食槽里,母猪和几只小猪羔看到后,都赶了起来吃着猪食,同时嗷嗷的叫唤。

    大食槽和小食槽两个高低大小不同,分别是给母猪和猪仔准备的。

    罗冉就探头往里面看,那几只小猪都很强悍,不仅霸占了好地势,吃的也很香。

    “嫂子,你看这几只吃的多欢实,上食。”上食,是他们这里的土语,意思就是能吃。

    几只小猪大都是白色的,还有一只背上有一块大人巴掌大的灰斑,一只是脖子上有两块灰斑。母猪是白色,下面猪圈里有两头猪是黑色的。

    又看了另外的两个猪圈,最后,郑氏挑了五只小猪羔,三只白皮猪,两只带灰斑的。

    王大锤就跳进猪圈把五只小猪羔都抓了出来。上称称了称,一共是一百零二斤。每斤是五十五文钱,价银一共是五千六百一十文钱。

    罗冉就掏了五两银子又数了六百一十文钱给她。

    郑氏买的不少,还是直接付现银,一次抓五头小猪羔子的人家不多见,更不用说钱付的这么痛快的了。

    王大锤媳妇高兴的接过钱,王大锤还用了自家的车帮着将小猪羔送回了家。

    家里的猪圈是新建的,就在菜园子边上,挨着墙。距离前院后院的房子都有一些距离。

    猪圈一边的墙是院墙,这边都是用剩下的碎砖垒成的,猪圈地面上还铺了一层砖头。又拉了一车的土回来,厚厚的撒在猪圈里,形成松软的地面,猪最喜欢在这样的地上打滚。

    在猪圈一个墙角,地势较高,上面再搭一个简易的棚子,留着给猪休息并且避雨的地方。。

第150章功名() 
第15章功名

    猪仔就有魏氏来照顾了,猪食主要喂的就是麦糠稻糠秸秆等等。&;&;还有剩饭菜泔水等。

    果树林里的几百只鸡鸭鹅,过年的时候没有少卖钱。不过罗冉今年没有打算扩大规模,还是几百只。

    今年又多了一个十几亩地的鱼塘,除了原来那个鱼塘里留下来的鱼苗虾苗蟹苗,已经和外面预定了足量的鱼苗虾苗蟹苗。

    现在的三个大鱼塘荷塘面积已经不以后再赚的钱都用来买庄子种田,毕竟种田为本。

    这边忙活着,文宣也去参加县试了。县试的地点就在县城,因为其管辖的地方紧挨着府城,所以县城就在府城边上。

    罗文宣都不用提前出,直接当天早上天还没有来亮,郑氏就起来做早饭,罗有礼起来收拾马车。吃晚饭,一家人就送了罗文宣进考场。

    考场来参加考试的人很多,有像文宣一样的十来岁的,也有二三十岁的成年人。考场附近车马都不许靠近,都是直接停在远处,考生提着考篮过去。

    县试是由知县主持,出题人也是知县。在科举考试中,这是第一关。县试过后还会有四月左右的府试,府试通过之后便是童生。

    童生也可以参加五六月的院试,当时通过之后便是秀才。现在罗文名就是通过了县试、府试、院试,称为了一名秀才。

    院试得到第一名的称为案。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公家按月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秀才美每年的中岁考优等的,每月都有廪米拿。而做了秀才。可以一边继续念书一边教授学生,赚取束脩。非常若是被大户人家请去,不仅有束脩,连吃穿住也会包下来。俭省些,养活一家人都不成问题。

    几天后,县试终于考完。文宣却是没有松一口气,立马投入到府试的考试准备中。

    考试成绩出来,罗文宣果然是中了,三十多名,总共录取了一百多名,算是中上。

    罗冉家也没有怎么声张,只是自家人小小庆祝了一番。罗文宣又投入了紧锣密鼓的奋战。再次带着全家进的希望进了府试考场。

    果不其然,府试也中了。罗文名已经取得童生的头衔了,这才算是迈进了人的行列。

    当然只有取得了秀才功名,才能被人称为老爷。

    院试又比县试府试难得多,所以当时罗文名也是考了两次才过。这次府试过后,罗文名就去了府城,直接住在了莫先生的家里,这一段时间就有莫先生教导。

    别看莫先生现在清闲在家,当年也是中了进士,得了一甲,是京城有名的才子。并且做了十几年的官,要罗文宣的,当然轻而易举。不过这些罗冉家都不是很清楚,反正只知道莫先生有功名教书很好就是了。

    当然在罗冉每天都往府城送好吃的之后,莫先生恨不得罗文宣每天都住在莫府。

    这天,罗冉摘了一大篮子的榆钱,回到家,让郑氏做榆钱饼。就是余钱掺了玉米面白面,和均匀,然后在锅上贴饼子,是庄户人家一道特色的吃食。

    厨房的大铁锅里,已经炖上了菜,是大骨汤熬煮的海带豆腐,刚烧开了锅,这个时候贴饼子正好。

    热腾腾的玉米面榆钱饼子,非常的香,金黄的玉米面,绿色的榆钱,使得这饼子甚是好看,玉米面的香加上榆钱清清甜甜的香,简直是热香味俱全,让人食指大动。

    又做了几样菜,装进食盒里。

    罗有礼刚吃完饭,就被郑氏催着赶紧驾车送去莫先生和罗文宣那。

    外面包着几层,天气又暖和,即使到了莫先生那,也不会凉。

    “你哥哥,怎么还不回来?”郑氏坐不住,在屋里转悠。

    “娘,哥哥刚下考场,还要拜会先生县令等。到下晌才回来的。”罗冉被郑氏转的头晕,开始劝道。

    “也不知道这几天吃了多少苦,不行我得去熬点骨头汤,给你哥哥补补。”郑氏说。

    “娘,你不是已经顿了老母鸡汤,怎么还要熬骨头汤?”现在锅子上还留了大半锅的鸡汤呢。

    “多熬点,你哥哥想喝哪种喝哪种。”郑氏说完就直接又回厨房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