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帝鉴 >

第22章

帝鉴-第22章

小说: 帝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怕什么。”

    得了提点,绿珠这才意识到自个儿手忙脚乱了,拍了额头,暗骂自己笨,沐三也在一旁闷笑。

    这时,院外传来一阵紧促的敲门声,沐三前去开门,只见院外围了几重官差,那穿着獬豸官服的中年男子立在门外,身旁随了一个手提宝剑的青衣男子。

    沐霖见那提剑的中年男子略有些眼熟,却认不出样貌,而那位头戴乌纱,身着二品獬豸官服的,该是受命巡抚承州诸地方兼参赞军务的右都御史冯道乾。

    冯道乾带着数名差役与那青衣男子一道步入院门,沐霖迎上来,对着冯道乾屈膝拜道:“民女见过抚台大人。”

    冯道乾暗自叹服这女子的眼力,竟能一眼认出他的身份,试探道:“早闻隐居玉清山的李先生,却不知姑娘为何孤身在此?”

    沐霖回禀道:“小女子乃李门弟子,因事入京,路过玉清山便顺道来拜望恩师。”

    冯道乾一听,讶然道:“原来是李先生高足,莫不是朔州总兵定远侯沐家的小姐?”

    “正是民女。”

    “既然如此,本官有一事借问姑娘,姑娘方才是否搭救过一位十五六少年公子?”

    沐霖不知是福是祸,正在斟酌着如何作答,这时,院中传来一声咳嗽,抬眼一看,就见阶上立了一面色苍白的灰布少年。冯道乾转眼一看,立即变了脸色,他本为京官,派遣来巡视承州,自是一眼就知阶上之人乃当今天子,此番皇帝遇刺,他救驾来迟,赶来时已不见了皇帝,只见傅元翎、郑祥等锦衣卫与刺客厮杀,便留下傅元翎在山下善后,与锦衣卫指挥使郑祥一道上山寻人,如今见了皇帝,惊得连欲下跪请罪。

    可眼尖的瞧着皇帝向他使了眼色,他心领神会,暗道一句“恕罪”,便没有见礼,倒是皇帝向他拜谢道:“晚生程在,就是方才报官之人,今日难民的事先谢过冯大人了,还有从恒源县调粮一事,也要劳烦大人出面主持。”

    冯道乾吓得连连推辞,“官府未能及时防范,以至今日出了这样的乱子,还得多谢程公子提点,难民的事我定会处置妥当。”

    “那就有劳大人了。”

    才说了几句话,皇帝已有些气虚,身子站立不稳,郑祥心急的上前扶住她,懊恼道:“是我护持不力,以至主子蒙羞,实在该死。”

    皇帝稳了稳心神,吩咐道:“无甚大碍,你先出去,待我与沐姑娘说几句就回去。”

    一旁的沐霖不禁暗自惊诧,那程在到底是何身份,身边的一个侍从竟与朝廷二品大员并列而行,还得看其脸色行事。

    郑祥虽不放心却只能听令,冯道乾也带了官兵一道退出去,在院外侯着。

    待二人走后,皇帝对沐霖问道:“你是定远侯之女?”

    沐霖不知所以的点点头,皇帝沉默了一阵,从袖中掏出一方玉佩递与沐霖,不再多说,只道:“今日一别,也不知何时能再见,这方玉佩算是留个念想,他日若有机缘,也可当个相认的物件儿。”

    茫茫人海,何从再见?沐霖瞧着那玉佩上的青龙纹,暗暗心惊,只想撇开关系,不动声色地推辞道:“君子之交淡如水,你我相识于山野,也当相忘于江湖,这玉佩你还是收回罢。”

    皇帝沉了眸子,心下黯然,却还是固执道:“你先留下,若哪一日需要便可执此玉来见我,若是不需要那就算了就当是咱们相识一场的见证。”

    沐霖见她吞吞吐吐的,苍白的脸因着急出现了一丝不自然的嫣红,心里不忍,不好再推辞,就收下玉佩,又从袖中掏出一瓶金创药,“你身上的伤这几日一定得注意,要时时清理,莫使其感染,这金创药是我师父所制,于外伤极为有效,你隔日抹一次。”

    皇帝一喜,又瞧她关心自己的伤势,更是高兴,接过金创药,临走前还不忘对她一笑,这才提步离别,留下握着玉佩独自发愣的沐霖。

    沐三与绿珠也瞧出蹊跷,待人一走,沐三忍不住赞道:“这程公子到底是什么人,好大的气派,连承州巡抚都看她的脸色行事!”

    倒是绿珠怕沐霖与他人生了什么不该的情愫,带了几分不屑几分警示地讥讽道:“再大的气派又如何,总不过是浅滩里的泥鳅,又不是什么真龙天子。”

    一句“真龙天子”,听在沐霖耳中犹如一声惊雷,她的手指用力的抚摸着玉佩上的龙纹,心渐渐下沉,俄尔又摇头哂笑,宗室子弟如此多,怎会是她。

    皇帝随郑祥及冯道乾下山后与傅元翎汇合,匆忙令锦衣卫巡查遇刺一事,米仓着火,难民暴动,一环扣一环,绝非寻常。一番拷问,虽没问出什么,却发现刺客中有鞑子,皇帝越发不安,只怕鞑靼与宗蕃勾结,届时,诸王从北境起兵,鞑靼又助纣为虐,两相应和,必搅的天翻地覆。

    及至掌灯时分,皇帝方坐马车回到御帐,玉溪见她脸上毫无血色,一身灰布棉衣,腰间的玉佩也不见了,心里一慌,问道:“皇上怎穿了这么身儿,莫不是遇上什么事儿了?”

    皇帝轻描淡写地回道:“在玉清山碰上了几个刺客,不小心受了点伤,就换了身衣服。”

    玉溪一听碰见刺客,吓得不轻,忙上前查探,她晓得皇帝身份特殊,即使生病也不让人亲近,跟着的都是几个大男人,这伤口必还未包扎擦药,遂慌忙道:“您先坐着,奴婢去司药处拿些止血的药来。”

    皇帝却罢罢手,拿了怀里的方子递给玉溪:“伤口已包扎了,你也不必忙,明日照着这个抓药就行。”

    玉溪十分惊讶,药方就罢了,连伤口都包扎了,皇帝遇着什么人,竟能让她放下心防?她脑海里突然记起玉清山那位布药的姑娘,莫不就是她,玉溪心里陡生了危机感。她又细看了一眼药方,补血益气,药性温和,倒也不错,心神不宁的收了药方。

    皇帝又坐在案前,忍着疼痛赶着看京里快马加鞭发来的折子,玉溪抬眼看了欲言又止,刚挨了刀子还这么劳累只怕会伤了元气,可如今正值多事之秋却也不敢多说。

    原来京里来了消息,晋藩辽藩钱粮一事都办妥当了,傅后还特令皇帝便宜行事,不必事事请示。并下了一道密旨,以慈圣、仁圣两位太后及伯母兄嫂的名义令秦王世子、楚王世子、淮南王等诸侄幼弟于行围后入京面见两宫太后。

    皇帝看了后暗呼好计谋,即是加恩于他们,也是挟制他们。秦、楚、淮南三王在诸王中虽比不得燕藩强大,却也举足轻重,秦王坐镇朔州,楚王、淮南王接邻江南及漕河,江浙虽有梁国公傅友诚坐镇,却还怕不足,只有保住了湖广江浙不乱,才能谈得上削藩。

    当然傅后想到了这一层,燕王又如何不知,早令朱载枥与孙延寿暗中联络几王。如今楚王朱琏的营帐里一片灯火通明,刚除了外袍正欲歇息的楚王,听下人来报了什么,他罩上就从里间走出,只见一个着宝蓝圆领衫的青年,迎来就是磕头拜道:“侄儿给九叔请安。”

    楚王并无意外,从容地命下人系衣带,他排行第九,与燕王只小个月份,在太祖朝颇受重用,封地为楚,以拱卫南京及南直隶,因着湖广富饶之地,朱琏越发养得体胖,待系了腰带,叫起后,端着满脸横肉,明知故问地道:“八哥病疾,贤侄不是留在蓟州侍奉,怎跑到承州来了,既然来了,也不觐见皇上?”

    朱载枥撩袍坐于下首,见四处无人方道:“皇帝视我燕王府为眼中钉肉中刺,父王若不病倒,只怕会凶多吉少。”

    楚王不以为意的喝茶笑道:“我看是你父王多虑了,别说蓟州八万雄兵,就是这杀叔屠兄的名声,皇帝也不敢拿你们怎么样。”

    “九叔切不可大意,就是小皇帝没那个本领,傅家那女人可早就看咱们朱家兄弟不顺眼了。”

    楚王轻斥一声,“她?这个天下还姓朱!连先帝在时都不敢拿我们怎么样,更何况她一个外姓女人!”

    朱载枥不慌不忙地接着道:“九叔也知道她是外姓女人,先帝念着兄弟情分自然好说,可她就不一定了,侄儿记得楚王府以前可有数万精兵,如今只剩下几千的王府护卫,荆州布政使名义上虽是朝廷任命,历来都由九叔定夺,如今的布政使杜审却是她傅家的走狗,只怕再过几年您想过安生日子都不行了。”

    朱琏心里有数,傅后这些年一直在暗中削弱楚王府的势力,架空其兵权及在湖广的势力,到处安插朝廷官吏,只是朱琏并无大多野心,傅后又许了不少好处,给予钱财利禄,他的三个儿子皆位列亲王,平日里杀人犯法的事儿没少做,可傅后皆未追究。于此便也够了,他也没燕王那个雄心壮志,只想富贵一生,为霸一方。

    可既然是押宝,朱琏不会傻到只跟着朝廷走,这些年与燕王也多有联络,正所谓风往哪边儿吹他就往哪边倒。朱琏又道:“朝廷容不下咱们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可又能奈我何?若真摸了老虎屁股,我也不会坐以待毙。”

    这明里顺从,暗里敷衍的话朱载枥哪里不知,他也不再多劝,笑道:“九叔现在自然不怕,只待哪一天如肃王世子那般栽了跟头就追悔莫及了。侄儿知道您老人家只想做个安乐王爷,可唇亡齿寒,您以前与傅友德有过节吧。”

    说罢就作势告退,朱琏却是脸下一变,他昔日与朝廷多有龃龉,一旦燕王倒了,朝廷自会腾出手对付他,转而又笑着挽留道:“时辰尚早,贤侄别急着走。”

    朱载枥站起身子也没见要留下,朱琏压低了嗓门又道:“太/祖爷遗训尚在,若皇帝敢动真格,我们这些宗蕃自然得替列祖列宗好好教训下不肖子孙。”

    当面得了准信朱载枥这才放下心来,于楚王他有十足的把握,坐下来后寒暄了一阵,又商议了些具体事宜,并定下盟誓,一旦天下有变,燕王在北,直下京城,楚王在南,紧逼南京。若两京不保,人心动摇,这江山还怕拿不下。

    行刺皇帝一事还未知结果,待说了几句,朱载枥就匆忙回营。这时,孙延寿也回来了,摒退了左右后,朱载枥忙问:“情况如何?”

    孙延寿面色凝重,回道:“受了重伤,具体的也不太清楚。”

    顿了顿,又道:“要不叫咱们的人打听打听消息?”

    朱载枥想了想,罢了罢手,叹道:“这个时候,还是莫要轻易用人,只怕暴露了身份,再安插人就难了。”

    孙延寿想想也是,安慰道:“她就是没死也伤得不轻,明儿就要行秋狄,她若来不了,朝廷必然军心动摇,那些两边观望的主儿肯定就会倒向咱们这一边。若是有胆来了,咱们也可以再寻机会下手!”

第二九回 英明主智斗跋扈胡 小鞑子奇勇拔头筹() 
今日日头正好,秋高马肥,倒是打猎的好日子。诸宗亲武将都身着铠甲,腰跨长剑,手持弯弓,勒马而立,威风凛凛。只待皇帝一声令下,就可扬鞭纵横,驰骋千里,射雕擒虎。

    众将都按耐住性子等皇帝莅临,可坐等右等,日头渐高都不见皇帝出行,人群中不免议论纷纷。见过了吉时皇帝还未现身,身为宗正的老郑王朱琙不安地走来走去,每年秋围皆由他协理来办,若出了差错他怎逃得了责任。

    这郑王乃太/祖皇帝长兄三子,在宗室中辈分重,名望高,遂数年来傅后都将秋狄交与他打理。他已年逾古稀,因不参与行猎,又代皇帝主持了典礼,便着了皮弁服,衣绛纱袍,冒以九缝乌纱。一身礼服走在草场上颇为不便,又上了年纪,这一急一忧害得他差点被裙衫绊倒在地,众人一阵惊呼,幸亏近处的秦王朱珂眼尖,一下子上前扶住他。

    闹得虚惊一场,郑王掏出帕子擦了擦汗,对着身旁的秦王谢道:“多谢十七弟。”

    秦王笑道:“三哥客气了。”

    郑王忧心着皇帝,无意多寒暄,翘首盼着皇帝快些来,将这帮宗亲都撂下算什么事,可前去请驾的内侍还未回,他不禁连叹了几声。

    一旁的孙延寿一阵暗喜,却故作担忧地对郑王拱手禀道:“郑王殿下,如今日头渐高,宗亲们倒是好说,只怕那些来朝的胡虏番邦等急了,失了天朝体面。”

    远处侯了一众异域奇装的外邦藩属,西域、鞑靼、东胡、高丽人都有,郑王却看了一眼那几个缠着两个大辫子,穿着裘袍的鞑子,虎视眈眈的东瞄西望,那副盛气凌人的样子,真让人头疼。太/祖皇帝分封六大塞王就是为了防范鞑靼,不料今日却成了尾大不掉之势,外虏没防住,又养了一群欺凌幼主的家奴,小皇帝这么不争气,若是不来更惹人轻视。

    郑王长居京师,得了先帝及傅后恩典,这心自然是向着朝廷的,他不由得护着为皇帝开脱道:“圣上怕是因事耽搁了,做臣子的等等也是应该的,莫要心急。”

    孙延寿暗笑一阵,却不再多言,身旁乔装的朱载枥暗自沉吟。袁阶、赵原、杨惟中等一帮朝廷大员也是心思各异,袁阶怒气冲冲,赵原也略显焦灼,杨惟中倒是镇定,又等了一阵,见人还未来,楚王却略带不满开口道:“三哥,这么长时间了,我们也不能在这干等着,你看将士们都急了。”

    郑王客气地回道:“九弟有什么好法子?”

    楚王存心起了试探的心思,“皇上不来,那咱们就亲自去请,有什么要紧的事大得过这?”

    几个朝臣怕楚王不安好心,资历老且一向耿直的袁阶先回道:“楚王殿下,这么做就是以臣逼君了,恐怕不妥。”

    楚王一听冒火了,这不是暗指他图谋不轨,他怒道:“袁大人,你这是什么意思!”

    袁阶把手套在袖子里,撇过脸却不再言语,眼见着楚王要发怒,郑王忙拉着他劝道:“九弟消消气儿,袁大人这么说也是为我们好,若是一群人去请皇上,那成什么样子,说出去也不好听。”

    楚王冷哼了一声,却也作罢,孙延寿见朝臣之间貌合神离,心里更喜,皇帝久未到场,现场已有些骚动,远坐一边的呼延特使者愤然起身,对着接待的鸿胪寺吏员好不客气的指责道:“早闻大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