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穿越到石炭纪吃虾 >

第14章

穿越到石炭纪吃虾-第14章

小说: 穿越到石炭纪吃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琪点头,“我们多花一些时间;造一间瓦房吧。”

    何明在脑海里想象着它的样子;“用瓦片当顶,那墙呢?”

    “用粗木头搭好大骨架之后承重;用细木棍在四周充当钢筋的角色增加牢固度;然后糊泥巴墙吧;这样就比较牢固了。”

    何明接话;“还应该修一个地炕;天冷的时候可以烧柴取暖。”

    “照你的想法不是还得修个烟囱。”赵琪觉得难度有点高了。

    但何明和她说了结构之后;赵琪才发现这东西也不难,而且很实用。

    花了一上午的时间讨论好,还用木炭在地上画了设计图;两人开始干活儿了。

    这次可不是搭个茅草屋一样;只需要两天,两人大概估计了一下,不停歇地修建,也需要整整半个月。

    先是搭好屋子的骨架。四根短的骨架木,大概一米八,楔进地下,还有两根长的,大概二米二,也楔进地下。

    这样,高的骨架和矮的骨架之间就有一个高度差,在顶上放一根横木,屋顶三根木头过渡下来,就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房顶,整个骨架就完成了。

    骨架木是直径十厘米左右,强度很高的木头,楔进地下之后能抗一般的狂风。

    怎么把它们连接起来呢?因为没有钉子,两人想到了中国古代神奇的房屋技术——楔卯结构。

    楔卯结构可谓是中国古建筑的灵魂——故宫建筑群,那么多房间,建筑的修建没用一颗钉子,全是用楔卯结构连接起来的。

    当然,他们用的是最简单的那种——只需要把木头钻个洞,把另外一根楔进去就行了,这样做出来的效果竟然也很好。

    承重骨架做好了,开始完善一些小的骨架。房顶上绑了几排细一些的木头,用来放瓦片,四周的墙也用木头搭好了,木头之间缝隙很小,有一面只搭了半边,留半边的空间来装门。

    把这些都做好之后,已经过去了五天。所幸的是,温度并没有降低,住在茅草屋里还不觉得冷。

    这几天两人每日早出晚归,每天都要干很多活儿,休息得也少了。

    之后的事情是烧瓦片。

    在费劲地搬来几大篓陶土之后,两人开始搓泥巴了。

    何明把藤蔓弯曲成一个长方形固定住,做成一个框子,当瓦片的模具。

    模具放在台子上,两人就坐在地上,把模具填满,再轻轻一扣,一个规整的长方形陶土片就出来了。

    然后把它们放在一根木头上,让它们慢慢变弯定型,变成瓦片的形状,不过比一般的瓦片要长,倒像朴素版的长琉璃瓦。

    一天的功夫,两人大概做了一百五十片瓦,放在草棚子下面阴干,这样的话烧制的时候不容易开裂。

    两天后,瓦片全部阴干了,何明也搭了一个新的烧陶的窑,两个窑一起加满柴火烧瓦片,连续几个小时,瓦片被烧得炽红再冷却之后,就变成了陶瓦。

    一排正,一排反,像普通的瓦房一样,把瓦片搭建起来就可以了。

    当天下午下了场雨,里面丝毫没漏雨,瓦片也没有被吹开,这让两人很高兴。

    屋顶搭好了,这件瓦屋算是完成了一半,还有四面墙的泥巴没有糊。

    在糊墙之前,需要先把地炕修好。两人从一座小的石头山脚下搬来很多石板,形状不太规则,但大概差不多,用来做泥墙的基底。

    垒了有半米高,基本能承受住泥墙的重量了,地基也更稳固了,何明开始在靠墙的一面挖沟。

    挖一条贯通的长沟,以后这靠墙的一半就是他们睡觉的地方。

    沟上盖上石板,把石板间留下的缝隙糊住,就形成了类似管道的一个通道,让烟气可以从一头进来,带来热量,再从另一头的烟囱出去。

    因为陶土也算稀缺资源,何明并不知道森林里有多少陶土,也许挖着挖着就没了,谁也说不准,所以糊墙的土就用普通的泥巴。

    为了加强泥巴的黏度,两人往里面加入了很多植物纤维——一种类似棕榈树毛的东西。

    调好泥巴之后就开始糊,这个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因为要保温,所以泥墙除了填满木头之间的缝隙,还特意加厚了很多。

    泥墙糊满,剩下的工作就是修一个烟囱了。

    从地炕的出烟口开始,一层一层地垒上去,垒成一个圆柱形的泥巴筒子,再把口子收小一点,一个简易型的烟囱就好了。

    没有糊的那半面墙,做了一个木头门,两人研究许久,实在做不出活页,所以进屋要先把门拿下来,进去之后再把门安上去。

    除了门可以透光外,另外三面墙上都有留透光的小孔,这样就算是白天,屋子里也不会黑,要是刮风的话,就用石头把小孔堵上。

    到此,瓦房的修建工作全部完成,耗时十八天。

    壳子修好了,装修的事就再说吧,现在他们还有更重要的东西要准备。

    温度又下降了一些,两人拿出了一直舍不得穿怕穿坏的冲锋衣外套和长裤——现代的纺织技术,他们就算钻研一辈子也做不出来。

    趁着还有晴天,赵琪和何明开始腌渍晾晒各种干货。如果冬天很冷,食物缺乏的话,那将是他们唯一的食物来源了。

    最先做的是海边随处可以捡到的贝壳和海螺,两人每天早上吃完早饭,就去海边把能捡到的贝壳和海螺全部捡回来,处理干净之后晾晒在草席上,然后进森林里捕猎蜥蜴。

    下午的时候提着战利品走出森林,然后在河边用捕鱼篓捕鱼,直到天完全黑下来,才开始围着火堆,处理蜥蜴和河鱼。

    一直到很晚,两人简单收拾一下睡过去,第二天,周而复始。

    蜥蜴肉剥皮之后,用盐腌渍一晚,挂在木杆上晒两天,然后像熏腊肉一样,放在火堆上用烟熏,烟熏之后味道更好,保存的时间也更长了。

    贝壳和海螺肉摆了几张大草席,木杆上挂满了蜥蜴肉和咸鱼,在制作过程中,两人一直被腥味包围。

    赵琪擦了擦汗,“在这里待久了也闻不到腥味儿了,如入鲍鱼之肆,亦与之化矣。”

    “要是现在有苍蝇的话,这里肯定是苍蝇满天飞了。”何明也笑道。

    说话间乌云密布,赵琪瞬间警觉起来,抬头看了看天,惊道,“不好,要下雨了!”

    两人像被咬了一样跳起来,以最快的速度开始收他们的宝贵财产。

    一人拉起草席的两个角,把几张放满贝干的草席放进茅草屋,然后再冲出来把蜥蜴干和咸鱼干抬回去,终于在第一颗雨下下来之前,收完了他们的粮食。

    雨来得又大又急,但下得很快,半个小时就下完了,之后太阳又很快出来,高高地悬挂在天上。

    赵琪和何明觉得不放心,雨一停就去茅草屋检查食物有没有被淋湿。

    赵琪仔细检查茅草屋的边缘,手掌抚摸之处,透出些微的潮气,“这批蕨类叶子用了这么久了,经过潮湿、长霉和虫蛀,现在已经有些透水了,我们得尽快换个盖子。”

    说干就干,两人立马走进森林,去割了好几捆叶子回来,重新做了一个屋顶。

    旧的发黄的那些干叶子就堆在旁边,当生火的火引子了。

    经过这么多天的努力,他们的主食差不多已经准备完毕了,风干的咸鱼、蜥蜴肉和贝干堆满了半个茅草屋,在可能万物萧条,食物紧缺的冬天,他们就将靠这些过活。

    当然,有了这些还不够,作为两只杂食性动物,起码得荤素搭配一下。

    赵琪早就惦记着森林边缘的松树了,只是前段时间忙着造房子,现在他们把食物的大头准备好了,就有时间去摘费时的松果。

    他们的时间表是有严格的规划的,因为不知道秋天会有多长,有可能秋天天气凉爽的日子很长,冬天很短;也可能秋天很短,冬日昏暗漫长。

    所以做了最坏的打算,列了时间表,从生存最紧要的保暖和食物开始,列了严格的优先级。

    只有最高优先级的事情做完了,才可以做下一件事。比如在冬天来说,保暖是第一位的,所以倾尽全力修了瓦屋和地炕,花费了宝贵的半个月。

    其次是食物。他们的最坏打算,冬天将持续四个月,而外面获取不到任何食物,只能靠存粮生存,所以两个人需要240天的食物量。

    现在茅草屋里已经堆了大半间屋子,那是他们的肉类主食,大概有180天的食物量。

    他们还需要其他东西。

最后的准备() 
进入秋日以来;森林里的蘑菇好像进入了疯狂生长期。

    每当下雨之后的第二天;他们都会进入森林看一看;每次都不会空手而回;有时少一些;有时非常多;它们都会被带回去清洗干净晒干;这件事与盖房子和捕猎蜥蜴同时进行,现在已经存了很多蘑菇干,足够他们吃一个冬天。

    时间已经过了一个半月。剩下还有多少时间;谁也不知道,有可能半个月,有可能一个半月;之后会进入寒冬。

    寒冬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巨大的阴影笼罩下来,催促着他们;时刻不得停歇。

    现在已经不是蕨菜的生长季节;所以森林里已经很难找到蕨菜嫩芽了;好在之前有很多存放着的蕨菜干;所以也没大的妨碍;现在他们要是遇到也会随手采摘下来;带回去晒干。

    森林边缘需要快步行走一个半小时才能走到。在森林里走路可不那么好走,不过在这片森林里,他们已经进来过很多次;硬生生地开辟出一条路来。

    真是应了鲁迅的话: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赵琪和何明一早就出来了,一人背了一个大背篓,何明背篓底部躺着一小堆蘑菇和一些嫩蕨菜芽,一路说笑着往前走,森林里的小型蜥蜴和板足鲎们被吓得四散奔逃。

    这两天的气温有些回升,应该是在等下一场雨之后降下去,就像现代的秋老虎。

    森林逐渐开阔,久别的松林挂满了成熟的松果,给人一种丰收的感觉。

    那些松果在赵琪眼睛里简直在发金光。

    不过他们的目标不是那些在树上的松果,因为很难获取,而且很费时间,只捡地上掉的就够了。

    两人开足马力,不到一个小时就捡了满满两大背篓。

    赵琪捶了捶自己长时间弯着快断掉的老腰,“何明,你抬起来我背一下,看重不重。”

    “嗯。”何明两只手抓住背篓的边缘用力抬起,赵琪背对着他,手薅住两根绳子往肩上一搭,让何明放手,她感受一下重量。

    “松果很蓬松,还挺轻的,不重,走吧。”

    何明也背起背篓,两人没有浪费分毫时间,背上就走。

    赵琪走在前面。这段时间她和何明一起砍树、扛木头,捕猎,背东西,人瘦了不少,手臂肌肉也更强壮有力了。不过她从未吭过一声,只是默默地变得更坚韧。

    在生存面前,可不会分什么男人和女人。

    适者生存,反之则死。

    两人在一天之内来了三趟,从晨曦初现一直到浓墨夜晚,终于把这一片的松果捡完了,两人回去之后,累得沾床就睡。

    好吧,说是床,其实就是地上铺了一张草席,垫了些干草而已。上次瓦屋修好之后,里面燃了三天的火堆去除湿气,他们住进去之后一直也没时间装修一下,就这么凑合。

    松果暴晒了两天彻底晒干了,原本没有张开的鳞片也彻底张开了,赵琪把它们摊在干净坚硬的地面上,用木棍使劲敲打。

    每一个鳞片里都包含着一颗成熟的松子,在赵琪的捶打之下纷纷掉落,深棕色的种皮包裹着里面的松子,在阳光下透出一种金属质感。

    何明用一把随便捆起来的树枝作耙,把表层废弃的松果和一些渣滓刨开,赵琪用手把下面的松子捧出来。

    赵琪小心地把松子里面的渣滓挑拣出来,把灰尘吹走,何明找来一个大小合适的陶罐,把它们装进去。

    何明笑道,“这些松子应该有三十斤左右吧,超出我的预料,我以为只有二十斤。”

    “嗯。先放着,有时间再把它们炒开口吧,那些松果也是很好的点火材料,要好好保存才行。”

    降温的雨是在第二天下的,淅淅沥沥下了一整天,好像是一条分界线,这场雨之后,天气不再是天天晴朗了,总是阴一天晴一天,雨也不是半小时的倾盆大雨,而是绵绵的小雨。

    两人身上的衣服还是冲锋衣外套和长裤,现在看来有点单薄,但这是他们唯一的衣服了。

    今日无雨,何明在附近砍树劈柴,准备烧一些木炭冬天在室内取暖。

    木炭是木柴不完全燃烧形成的,需要把一大堆的木柴堆在一起,外表用湿泥巴糊住,像一个巨大的泥土瓮。

    在泥土瓮的顶上开一个小口,点燃木柴,让木柴自上而下燃烧,靠近地面的部分掏几个小孔,当火焰燃烧到小孔的时候,就用泥巴把孔封住,等木柴在缺氧的环境下燃烧完熄灭后,就成了木炭。

    费时的地方在于,这种泥土瓮是一次性的,烧一堆木炭就要糊一个,木炭烧好之后,要把干泥巴一块块掰开,把木炭装进大背篓里。

    何明烧了几大堆木炭,估算了每天的用量,这十几篓木炭只够他们用一个月的,不过,背篓不够了。

    他们的容器已经处于严重告急的状态:装干燥的东西用的背篓没了,密封保存东西的陶罐也没了,还需要再建一间草屋,用来对木柴和木炭。

    何明又开始制作这些东西,赵琪则在做能够御寒的“衣服”。

    赵琪在脑海里构想了很多种能够做衣服的材料,最后选择了两种。

    面料是他们保留下来的蜥蜴皮,填充物是一种树皮上包裹着的、灰色的絮毛,很是柔软。

    赵琪在瓦屋里坐着,旁边摆了很多处理好的蜥蜴皮和絮毛,等着她大展身手。

    蜥蜴皮洗干净之后用刀刮过里层,油脂全部刮掉了晒干了,算是比较柔软的,几十张皮子堆在一起,颜色有深有浅,有绿的有灰的,全是森林里的颜色,那些蜥蜴们就以这个作为保护色,和森林环境融为一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