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

第51章

明-第51章

小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狗日的高丽人拼了”!

    “末将愿与高丽人决一死战”。

    周围的将士们齐声附和,不破楼兰誓不还。

    “退兵,他们已经为大明牺牲过一次,我们不能再拿弟兄们的生命冒险,传令兵,告诫各部人马,在没有把握救出被俘将士之前,不得和敌人接触。如有人擅自出战,我将亲自送他上军事法庭。”朱棣从牙缝里重申了自己的命令。

    “殿下……。!!!”

    周围无数双眼睛落在了他的身上,朱棣知道,从这时起,所有震北军将士,会和自己同生共死。

    犹如一道光芒从天上冲下来,照在朱棣的头上。武安国眼中,此刻年青的朱棣分外高大。刹那间,一缕欣慰的感觉温暖了他的全身,一年多的日子,他煞费苦心播下的种子在这危机时刻,终于从朱棣的心中探出了头。

    平时的训练结果在此刻充分显示了出来,随着一声令下,骑兵成三列纵队护在了大军的两侧,炮兵们收起炮车,用最快的速度把炮弹和火药袋装到了马车上,在骑兵的掩护下,首先撤离了战场。紧接着,整个军队如同一个巨大的战车,调头向后方快速驶去。队伍的最后,一队队骑步兵在李陵的带领下,把成袋的钢蒺藜倒在地上。

    钢蒺藜在春日下闪着幽蓝的寒光。这是北平钢铁商团应震北军要求在铁蒺藜的基础上改进的防御利器。有四个尖角,随便抛在地上,其中必有一个朝向正上方,长度刚好是马铁厚度的一倍。纵使是周穆王的八骏,在此面前也只有无奈嘶鸣的份。

    “来如电,去如风,几个小儿在军队的训练上的确有一手”。崔浩透过花重金偷回来的望远镜,看这迅速而有序撤退的明军,由衷地赞叹。

    “传令前部李中将军,带五千骑兵尾随敌军,寻机杀伤,不可冒进”。他果断地发出了追击的命令。对方队伍未乱,旗未靡,所以不能全军押上。崔浩拿起望远镜,继续观察敌军。荒诞的一幕就出现在他眼前。

    不是敌军,而是他自己的前部人马。

    李中闻令欲引军出击,匆忙之中搅乱了俘虏的队伍。俘虏们是用长绳串在一起的,各队之间本来留有让高丽军出击的空隙。不知是受了骑兵的冲撞还是别的什么缘故,居然拌到了一起,挡住了大队的去路。当头的骑兵连打带骂一推搡,结果情形更乱,几个被打怕了的俘虏抱头鼠窜,整个队伍登时乱成了一锅粥。一条条绳子你结着我,我连着你,纵横交错地挡在了本队面前,几个本打算从俘虏身上踩过去的骑兵被绊倒在地上,气愤地抽出刀来在人群中乱砍,鲜血四溅,几个嬴弱的俘虏受伤倒地。人群以他们为中心向后一退,立刻又被周围的力量给挤回,荒乱中,无数双大脚丫子纷纷踩下。

    “笨蛋,闪开”,李中声嘶力竭,好不容易到手的立功机会就这样逝去了,他怎能不着急。可俘虏已经炸了营,一时间怎能恢复。人群推搡着,拥挤着,夹杂着被砍伤者的悲鸣和被踩在脚下的高丽士兵呻吟。

    大队步兵冲了过来,用盾牌和利刃硬挤入混乱的队伍中间,当鲜血染满了大地后,终于震住了队伍。当他们把绳索割开,清理出冲锋通道时,震北军已经不见了踪影,只有眼前的烟尘和荒原上的铁蒺藜,提醒着高丽人对手曾经存在。

    “告诉李中,不用追了,今天就在此扎营”。崔浩叹了口气,传下命令。随即,招过自己的亲兵,让他们把今天在混乱中被杀的俘虏首级砍下。“给金山各部送去,告诉他们老夫大获全胜,歼敌无数,他们想给纳哈出报仇的话,就拿出点蒙古人的勇气来,不要远远地看热闹!”。

    躲在树头等待大吃一顿的兀鹰懒懒地飞回了巢穴,几只打前哨的苍狼在荒原上徘徊。只有几十具尸体,让畜生们非常的失望。期待中的血腥一天,居然就这样闹剧般结束了。两支大军相隔三十余里,遥遥地对峙着扎下大营。

    夜色悄悄地来临,将一切罪恶掩盖在黑暗之下,奔狼原又恢复了应有的宁静。冷冷的星光怜悯地给黑色的土地上披上一层水银般的白纱。高丽大营外,几个明军战俘忙碌着,安葬了同伴的遗体。八年来,被像牲口一样呼来换去,稍不小心,就要面对皮鞭和钢刀,对于生死,他们早已麻木。但是今日,他们看到了大明旗号,看到了希望。

    “弟兄们为了不让我们送死,退兵了”。

    “他们在乎我们的存在”!

    “他们在寻找解救我们的机会,没有将我们抛弃不管”!

    “我们不能让弟兄们受到高丽人的尾随追击,不能让高丽人的诡计得逞,没有武器,但我们有中华男儿的血肉之躯”。

    一个个念头在战俘们的心头翻滚,白天的混乱场面,大半出于人为。有数十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幸存者没有太多的悲哀,这样的结局,在制造混乱时可能已经在他们的意料之中。今夜在这荒原上让同伴入土为安,他日,将用刽子手的头颅来祭奠永不瞑目的英魂。

    “我们不能不退,如果不退,不但救不出这些弟兄,弄不好,我们自己也要四面受敌”。指着沙盘,朱棣在战斗会议上向部下解释到。

    “据我所知,当年徐达将军北伐,高丽人只是断了我们的粮道,我大明士兵都是被蒙古人所虏,沦为牧奴。而今日却有大队俘虏出现在高丽军中,此乃为高丽与蒙古人再度勾结之明证。蒙古人虽然臣服,但心中必怀恨,明里不敢出兵帮高丽,暗中确不知派了多少人马,我估计,此处不出百里,必有蒙古人的大队人马环伺。待我军与高丽混战时,做收渔翁之利。”!

    众将大吃一惊,倒吸了一口冷气。燕王分析得没错,很显然,高丽人和蒙古人已经达成了某种默契。想想白天,整个侧翼都暴露在蒙古铁骑之下,大家暗自庆幸今天退兵退得及时。

    “亏得殿下果断”常茂适时地赞叹,“依殿下之见,我们如何解救被俘的弟兄”,回过神来,他第一个想到的,是陷在高丽军中的数万将士。

    “这个大家不妨讨论一下,硬攻肯定不行,两军阵前,那些手无寸铁的弟兄生还的几率不及十一”。武安国建议道。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众人一阵沉默。

    “我们不攻,高丽人也不可能打得过来,倒是一个僵局”。周衡瓮声瓮气的说道。本来以为今天会打个痛快,谁料不战而退。但想想当时的情景,他也拿不出好办法。

    “这倒是,只要我们立了营寨,无论高丽人和蒙古人,一时半会儿都不可和火器组成的死亡屏障,不过我们也不能和他们这么耗下去,毕竟高丽人在此经营多年,地头比我们熟,粮草比我们充足,一旦他们派人绕路去进攻我们的粮道,我军又危险了”!。林火风不无担忧的分析。

    “但我们的人毕竟太少了,火炮又用不上,即使冲上去把正面的高丽人冲跨了,恐怕死去的被俘将士不会比高丽人少。”

    “我们不能这么等下去,杀一个高丽人够本,杀两个赚一个,大不了最后我们把高丽人杀光了,给弟兄们报仇,我……。”。李尧激愤地说到。

    “胡说,我大明将士的命,十个高丽人也抵不上一个,杀多少高丽人,都不够本”,他的建议被李陵打断,能移动就好了,摆到高丽人阵前,让弟兄们冲马背上开枪,这样,高丽人就只有挨打的份跟着移动,敌人即使从侧面来了,也只能干瞪眼……”。

    “这叫什么打法,不成了缩头乌龟了吗”。

    “管他乌龟不乌龟呢,只要能让弟兄们流最少的血取得胜利,就是妙计”

    ……………

    大家议论纷纷,都知道不马上想出一个解决方案,时间拖得越久,对己方越不利。然而,纵使武安国这样的谨慎之人都没有料到,此时的震北军,已经陷入了一个极其危险的境地。不但有蒙古人和高丽人,几乎整个东北的所有少数民族,都在注视着这场战争。

    一群狼窥视着在原野上横冲直撞的雄狮,只要这头狮子稍有疲惫之态,立刻会被愤怒的狼群撕碎。

    该死的大明朝把辽东行省的全部土地全部低价卖给治下的百姓了,我们将无家可归。半年来,谣言在高丽人的推动下四处流传。辽东,是蒙古、女真、锡伯、达斡尔、赫哲、鄂伦春、鄂温克、克尔克孜(注:这些民族明代书生通称其为女直)世代相守的牧场。 

黑土(下1 )() 
洪武十三年春,燕王引大军北伐,高丽拒王于奔狼原,缚徐达旧部列于阵前。燕王退避三舍。

    人类也许是世间最残忍的动物,最先进、最卑鄙的手段都用在自相残杀上。历史上不过了了几句,每一个字却透满殷红。奔狼原,这个名不见闻于中原的荒野,命中注定要见证这流血漂杵的一幕。它不能也无法选择,如同当年的牧野,巨鹿。只能用自己的黑土地埋葬死者,在来年春天开出满山遍野的断肠草。摇曳的春风中,诉说一个个哀婉或悲壮的故事。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第一天相遇,燕王率大军不战而退。

    第二天、第三天,未等高丽人发动,震北军就退了。沿途,将所有收集到的木料全部带走。留给崔浩雾水满头。

    第四天,震北军在一无名缓坡上扎营,不再退让,与高丽军南北对峙。崔浩命前部压俘虏试探来后瞄准高丽人开火,高丽人,丢下几百具尸体狼狈后退,震北军趁机救回了一批战俘。

    此后,战争成胶着状态。震北军顾及自己同胞安全,不能全力进攻,高丽人亦无法突破震北军防线。高丽老帅崔浩一筹莫展。他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那坚硬的铁块,要花费多少力气,才能打成铁丝。而震北军,如果是手打的话,估计高丽举国的铁匠一年也生产不出这许。他不知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找出一个突破障碍的办法。而明军将领的指挥能力,在战斗中明显提高,一日好上一日。

    第七日夜,高丽大将朴哲元领军劫营,不小心上暗中挂下的銮铃,“叮叮当当”铃声大作,巡夜将士在玻璃灯罩的牛油大蜡和特制烟花的照明下,渐次攒射,杀敌三千。

    第八日晨,朱棣遣俘虏奉朴哲元头还于高丽。名玻璃灯罩的大蜡为探照灯,特制烟花为照明弹,赏造灯者白银一千。探照灯,乃巧匠刘威所设计,聚数支牛油大蜡于大玻璃灯罩内,三面环以铜镜,只留一面透光。透光侧,百步之内明如白昼。

    第八日夜,高丽大营反被震北军所劫。大明骑步兵师长王浩领一团人马趁夜来袭,不入高丽营寨,围着大营开枪。崔浩不知明军虚实,下令各营严守。王浩命人四下用掷弹筒投掷手雷,焚数十帐。

    第十日,金山阿里海不顾脱古思帖木儿严禁出兵之命,率纳哈出旧部七万渡辽河。在震北军大营东五里下寨。有先前怀柔之役被俘,后因伤被放回的蒙古人在军中盛传大明火炮之威,诸军踌躇不敢前,作壁上观。

    第十一日,负责外出劫明军粮道的高丽万夫长李忠与震北军后勤旅遭遇,旅长铁鹰以铁链结辎重车为城,士卒在“城”内分批放排枪。又以手雷密集投掷,惊高丽战马。双方激战至日落,高丽军渐疲,有辽东马贼苏策宇前来助战,叫嚣呐喊,现于高丽人身后。高丽军腹背受敌,溃。铁鹰命部下追杀二十余里,获马匹辎重无数。李忠仅带百余骑逃回。崔浩大怒,斩之。

    苏策宇,字子行。乃徐达旧部,最早是个不起眼的马倌。洪武初,徐达北伐兵败,子行与二十余人于乱军中逃得性命。南归路断,流落草原之上,成为马贼,劫掠为生,纵横于东蒙及辽东。后徐达残部陆续来投,渐渐成为辽东第一马贼。子行善于养马、相马,精通骑射。曾于十日内率众连劫蒙古贵族四十余家,威震草原,一时间蒙古贵族之间赌咒盟誓皆以苏某之名。去年,斥候团长王飞雨乔装入辽,追寻多日,终于如愿,传以燕王之缴。策宇接信,曰:“苦盼多年,终得此日,天不负我”,一军皆恸。

    铁鹰约苏策宇同归燕王帐下,策宇婉拒,言将送大礼一份给燕王。铁鹰不能勉强,以燕王之名,赠策宇手雷五百,并教其使用之法。

    第十三日,北辽女直诸部(女真、锡伯、达斡尔、赫哲、鄂伦春、鄂温克、克尔克孜等),率众十余万来援高丽,渡辽河,立寨于震北军西。三路大军互为犄角,只留南归一路给朱棣。

    第十四日,营外的硝烟还未散,崔浩命亲兵叫来自己的儿子崔骏哲,将一封书信交给他,命他带亲兵护卫归国。“把这封信交给你的叔叔,无论辽东之战结果如何,你不要再回来了”。这一瞬间,崔骏哲发现自己的父亲在几日内,突然苍老。

    “父亲大人,我们不是有二十万人马吗,眼前不过是小小的挫折,您何必叹气”。

    “你不用管了,此战很快就将结束。辽东不再是原来的辽东。告诉你的叔叔,如果此战失败,在没有造出和明朝一样的火器之前,不要轻言复仇二字。”

    “父亲……”。

    “去吧,别再回来了,高丽才是我们的家。告诉你的父亲提防李氏父子,我们崔家虽是世代忠良,圣眷正隆,但难免小人忌妒。”

    “父亲……。”崔骏哲鼻子忽地一酸,他不明白,为什么如此优势占尽情况下,父亲言谈中竟要和自己做生死之别。

    “去吧,别问太多了,取胜后,我自然回班师回故国”。崔浩不多说了,摆摆手让儿子退下。身为一军主帅,他永不能言败,但是,他心中却明了,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已经就输掉了,双方国力本来就不在一个等级上,自己只是存着几分侥幸之心,尽一各武夫之责而已。

    掀开帐篷向远方望去,越来越低的蓝天几乎伸手就可以摸到。荒原上,没有被马蹄践踏过的土地上青草已经近一寸多高,纵使硝烟再弥漫,也掩盖不住那股淡淡的草香,高丽不产好马,而这里马匹遍地,高丽立国以来,几乎都没有拥过这么多铁骑。“如果再有十年,不,五年足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