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

第149章

明-第149章

小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问题”,徐增寿肯定的回答,心里一阵犯嘀咕,今天的朱棣表现特别异常,好像在故意转移大家的注意力,他刚才到底和张正心商量了些什么?

    又问了一些出征准备上的问题,询问了安东军和威北军的状态,燕王朱棣终于把话头转到调兵遣将上。提起笔在地图上又勾了几条路线,第一个任务交给了苏策宇。

    “策宇,你的骑兵独立师立刻出发,沿科尔沁部北归的路线穿越沙漠去北和林,他们部落的向导会给你带路,到了那里后联系靖远军一同在杭爱山(今天外蒙)一带布防,防止哈密三部北窜,同时也防止斡亦刺(瓦剌的前身)诸部不守信用,吞并科尔沁诸部”。

    “是”,苏策宇领命出帐而去,急促的马蹄声由近及远,草原渐渐恢复平静。

    一道道将令下达,众将陆续出帐,清点人马奔向各自的目的地。燕王朱棣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将部队以师为单位分派出去,嫡系将领王正浩所部骑步兵任务最为艰巨,将士们要沿沙漠边缘急行一千五百余里,半个月内迂回到西金山附近,防止亦力八里诸部前来救援。常茂的威北军受命缓缓沿黄河推进,逐渐把战线向亦集乃方向挤压。安东军任务最轻松,在宁夏卫掉头入关,沿古长城到临洮府,略做修整后直扑西宁,如果鞑靼土默特部的蒙古人和朵甘宣蔚司的藏人胆敢轻举妄动,安东军可以自行决定战守。

    这可能是汤和最后一次参与会战,此战结束后,北部边境基本安定,汤和也到了去指挥学院培养后辈的年龄。领命时,老将汤和的嘴角明显地抽动了一下,欲言又止。

    “正心,近卫师交给汤泉将军来带,你带一个骑兵团随老将军同去,有事多向老将军请教”。朱棣背对着汤和,没有人能看到他下令时的表情。

    “瞎指挥,被胜利冲晕了头,让汤老将军去替蓝玉做后援,还不如让定西军原地不动,由我们三路人马来收拾西路蒙古”,大帐外,直性子的李尧低声嘟囔。

    “小声,没人当你是哑巴”,安东军的大将王浩踢了他一脚,二人曾并肩在辽东作战,彼此都熟悉对方性情,所以话说得也直接。

    “燕王殿下不会介意,我又没当面顶他”,李尧不高兴的回嘴,今天的人怎么都这么怪,常茂走得早,没听见后边的调动,其他人明显听到了各路人马的分派,怎么没有人出来表示异议,就连那个最谨慎的徐军师都没说话。

    王浩摇摇头,不愿意搭理这个粗人。经过此番部署,独立师、震北军、威北军、定西军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包围圈,将哈密三部紧紧包在里边。可如果把西路蒙古从包围圈中拿掉,再用笔把定西军的位置标出来,细心的人可以发现,震北、威北、安东三路大军形成一半圆,这次,他们包围的却是战功赫赫的定西军。

    如果不是这样,张正心随着安东军去西宁卫做什么?但愿我是瞎猜。王浩郁闷的跨上战马,决战的最后时机到了。 

第十六章 莫须有(一)() 
骤雨初歇,郁郁葱葱的河塘上面,肥大的莲叶绽放出令人目眩的翠绿。不时有蛙鸣从莲叶下传来,惊飞几点蜻蜓,双翅盈盈一振,阳光下轻舞几圈,复慵懒的栖身于竖起的菡萏上,尽情吻吸那初吐的一抹嫣红。

    一杆、一凳、一笠,布政使郭璞惬意的享受着初夏的微风,鱼钩刚扔下去,浮漂还没有晃动,也许钓竿的主人本身心思就不在鱼身上,垂钓之乐,在渔而非鱼。

    花园很小,除了这半亩荷塘,已经容纳不下太多修饰,比起北平的官员府邸格局来,这里连怀柔县令的治所都不如,年初送郭璞履任,张五哥的长子正文一直陪同到太原,看了陈旧破败的布政使衙门,立刻认捐了一大笔钱供地方维修之用,郭璞拒绝不得,只好收了,转手用这笔钱买了衙门附近一所废弃的豪宅,捐献给地方作为图书馆。这个无心之举一下子成了地方奇闻,自古以来,只有百姓出钱供养官员,还没有人听说过新官到任后先掏自家腰包补贴地方的。当年郭璞等人在怀柔县令任上救助山西移民的义举也随之传开,太原百姓扶额相庆,终于盼到了一个不贪财且给百姓办实事的。

    晴朗的天气里,太原街头上有座建筑最吸引人的目光,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旁边那座精心装修后被用做图书馆的王府在阳光下愈发金壁辉煌,碧蓝的天空下,熙熙攘攘的人群身后,一座土地庙般的小建筑与街头的繁华形成极大的反差,与满街新开张的店铺相比,布政衙门显得非常寒微,但你仍然能感觉到它的力度,它的庄严,繁华与简朴、矮小与高大,对比越鲜明,给人的印象越深刻,越无法忽视他的存在。

    “我这又不是寺庙,非得金妆银饰不可,况且布政衙门没多少公事,修那么好干什么,等我告老时又不能把它卷起来带走”,曾经有人劝郭璞注意保持一下官府形象,被郭璞用这句话轻描淡写的搪塞掉了,按世俗礼法,周围那些高过官府的宅院多少也算僭越,原来的布政使没少为此事和地方士绅斗气,到了郭璞任上,再也没人提及此事,官民反而相安。一些想靠送礼巴结长官者见了郭璞这副样子,知道轻易难以达到目的,悄悄的收起了心思,认认真真的执行政令,地方吏治跟着为之一振。

    “官府就是要做官府的事,给民间制订一个相对公平的规则,维护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至于老百姓想干什么,自然有他们的道理,还是别干涉太多为妙”,年初,山西的地方官们第一次从布政使口中听到这么无为的施政纲领,不觉都愣了一下,然而真的照着郭璞的话去做时却发现,这种治政方式,好像比把教化万民天天写在脑们上更管用,至少老百姓不用为了长官的胡乱安排而负担他们的“学资”。最让当地人满意的是,新政在推行的过程中几乎没有改变他们的生活,在东边开个铺子,西边开家工厂的小打之间,城市的面貌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

    所以郭璞在山、陕二省布政使的任上干得分外轻松,山西人是天生的理财能手,有赚钱的买卖他们不会落在别人身后,北平的很多经验在这里完全可以照搬。并且比北平还占优势的地方在于,这里的矿藏更丰富,人口更密集。耕地相对稀缺的现实让山西人愿意接受新式产业,并能愉快的利用新式产业创造财富。

    任南方反贪反得热火朝天,布政使郭璞就有这个本事,他得治下平静入眼前的池水,风过去,微起波澜,旋即恢复宁静,蛙鸣接着蛙鸣,鱼戏依旧鱼戏。上任伊始,郭璞就派人仔细核查了晋、陕二省府库帐目,将一些混乱之处一一核实,亏空款项着地方官员用自家财产补救。并将几个有明显贪污嫌疑的主要人物削职为民,家产没收充公。所以朝廷反贪令下时,二省受到冲击反而有了缓冲余地,按已经追究过责任不再追究的原则,一些官员因祸得福,保住身家性命后方想起郭璞的好处来,遣人提了礼物上门来谢,被门房全部挡了驾,那门房将礼物提出大门,声音不大,却字字振耳:“大人说了,他是行布政之职,并存心救你们,所以无功不敢受禄。若是各位罪应至死,在他手里死过了,没什么好谢的”。

    有几个被郭璞留任的地方官员被人诬陷,郭璞以布政使仔细推敲了一下,发现证据明显不足,给新任刑部尚书开济写了封信,把案子消化在地方。倒是有几个钻朝廷鼓励民告官司政策谋出身的家伙,被郭璞狠狠的修理了一顿,发配到和林永远不准回乡。

    郭璞同样不喜欢杀人,但与武安国不同,郭璞对朱元璋严惩贪官也不持反对意见。虽然剥皮实草,株连亲族有疟刑之嫌,但严刑惩贪不能算恶政。他不出头只是不欲开党争之先河,内心深处,权衡对新政推行的利弊,他对目前的反贪策略还非常支持。在他看来,多好的政策到了贪官手里,由于私心做崇也会变成苛政,朱元璋杀掉这些国家蠹虫,刚好给新政的下一步推行创造有利局面。况且这些官员做得也实在过分,据报纸上已经公布的郭恒案进展,仅仅去年一年,户部盗卖的粮食就达到七百万石,自己这个同姓在收缴浙西秋粮时,居然将农民上缴国库的四百五十万石粮食截留了三百九十万石,卖掉后以秋天米贱为由,仅提取其中八十万贯钞来虚应帐目,剩余白银一百万两被郭恒与地方官黄文通、边源等人私分。此外,还有浙西各府行商上缴的税银五十万两经郭恒手后不知去向。

    这回牵扯进郭恒案的官员连发配辽东的结局都求不到,太子朱标出面为一些官员说情,请皇上参照当年胡维庸案处理方式,将一些涉案不深的官员发配到新开拓的北和林一带为官,遭到燕王朱棣的言辞拒绝,从来对哥哥尊敬有加的朱棣死活不肯收留这些官员,说是怕他们到了草原上,不思改过,反而污染了那里的官场。

    恐怕此事不能善罢甘休了,吴阁老弄得好手段,以为郭恒死后一了百了,怎禁得住朱总使明着说情,暗着拆台。朱棣这番说辞背后肯定有余瀚宇、朱江岩等松江系高人指点,包含了迎合朱元璋反贪决心的成分,也有趁机报复当年官员攻击新政的嫌疑。搅上一群立言求名的御使,杀人求荣的锦衣卫,说不定始作俑者自己都要栽进去。唯一能说动老朱放下屠刀的武安国冷了心,不知这回谁来收拾最后的残局。鱼漂微微动了动,有贪嘴的快上钩了,郭璞笑着提了提钓竿,把赶来赴宴的鱼吓跑。钓鱼是整理思路的最好方式之一,顺着这根细细的鱼线,他可以把很多错综复杂的问题整理清楚。

    如果没有武安国,郭璞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如此轻闲的置身事外,布政使大人知道自己目前的廉洁和寡欲是建立在北平各项产业所占股份及这些年治理地方的功绩上的,也就是,到了这个时候,以他的家底,已经不必靠贪污受贿来发财,每年数十万的红利足够他舒舒服服的过日子和应付官场往来;同样,凭借在北平等地推行新政的功绩和声望,不必靠贿赂上司他照样可以升迁,如果他愿意,谋个阁老之位并不困难。可如果还是八年前那样子,在怀柔县令任上一干数年,守着块穷乡僻壤,天天被心中治国平天下的志向所煎熬,自己能坚持得长久么。恐怕今年反贪刚刚开始,自己的人头已经挂到城门上了吧。

    官场的规则本身就是淘汰良吏,不贪,则无钱支付同僚往来和打点上司之资,爬不到一定位置则无法施展平生的抱负。可依靠贪赃枉法行贿受贿爬到高位上的人,有几个还能记得当年的志向,腰弯久了自然成驼背。

    又有鱼儿开始试探饵料,这官吏的心思就像池塘里的鱼一样,看得到眼前的吃食,看不到前面的上钩者。郭璞摇摇头,嘲笑着收起鱼杆。当贪官的利益大,风险小,纵使朱元璋的不过是十分之一。发财这是,有三倍的利润就有人肯舍命,何况这一本万利,风险只有十分之一的贪污生涯。所以人争相为之,古往今来哪朝都反贪,哪朝的官员都越来越贪,当贪污**成了官员的习惯,当百姓对官员的贪污行为已经麻木,离改朝换代就不远了。中原如此,塞外如此,不远前灭亡的蒙古国更是如此,那西方诸国如何呢?这事看来得问问伯辰和武安国,看看世界的另一端有什么办法。

    “知君者谓君心忧,不知者谓君何求,远在北平的伯文渊对武安国的逃避最为理解,在给武安国的信中,他尽量用武安国能懂的白话如是写道:”律法保护每个人的权利,这是百姓根本利益所在,无论其受到来自何方,何种伤害,朝廷的主要职责就是提供这样的保护;贪官的家属也是人,也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其权利亦不可随意践踏。锦衣卫非本朝刑部,动辄拿人本身已违背律法……“。

    武安国笑了笑,将伯辰的信小心翼翼折起来,放到灯上。房间里被青烟所笼罩,景物渐渐模糊。

    武安国知道自己没有伯辰说得那样高尚,自己的思绪甚至没有伯辰这个旁观者清晰。这个时空与自己所知道的历史可能曾经是条平行线,自从自己误闯进来后,两条线路已经不平行,大明朝的轨迹与自己所知道的历史越离越远,甚至脱离了另一个时空所有已知的发展方向,如今,自己也不知他会向哪方前行。越来越力不从心的感觉每每让自己萌生去意,可时时刻刻,自己又能感觉到历史老人就站在自己身后,非常耐心的观看者自己的一举一动,默默地等候着,等候着浮华和喧嚣散去,真实渐渐裸露,在阳光下闪光。

    来到刘凌的故乡两个多月了,京城和地方上的反贪风暴愈演愈烈,自己写信给朱元璋,建议他谨慎,小心有人趁机罗织罪名而邀功,朱元璋充耳不闻。提出打通由湖南入四川的大路的建议也被搁置,老朱现在是成心和自己较劲,要么回朝帮他杀人,要么什么都别干。

    户部钱钞帐目不对的案子已经查得差不多了,时刻关心着案件的的大员有户部侍郎胡益、王道亨,礼部尚书赵瑁,兵部侍郎王忠,刑部尚书王惠迪,工部侍郎麦志德,原大明六部中,廉洁的只剩下的一个吏部,还是因为吏部参与审理此事,很大程度上回护了自己手下的官员。据报载,大明户部和工部居然合伙私印假钞六百多万贯,怪不得大明宝钞如此不值钱。如果把郭恒在任数年贪污的钱粮收集清楚,居然折合到两千四百万石精米,大明朝去年全国的征收的秋粮总额不过两千万石。

    出身寒微的朱元璋在反贪上不遗余力,原来他以为是地方上的胥吏拉官员下水,新提拔的官员相对廉洁,到任越久越容易贪污,所以设立了官员异地为官,三年轮换制度。为了防止官员们在钱粮上作弊,还特意把一、二、三、四、五……百、千改成了壹、贰、叁、肆、伍……佰、阡,可官员们贪污的手段依然防不胜防。前几天大学士邵质来信中请求武安国想办法说服朱元璋适可而止,不要扩大杀戮。可官员做得如此出格,武安国还有何话可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