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一品才俊 >

第51章

大宋一品才俊-第51章

小说: 大宋一品才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李观雪和彩云来到偏屋客厅,看见原来接待的客人是秦允明和苏迨时,顿时有了几分意外。

    秦允明望着李观雪,两个月不见,这位美女变化不大。李观雪此时穿着一件白色的单袄,只是她的袄子似乎与袭人的夹袄一样,显得小了几寸,虽然将身材衬托的很苗条,却看上去总有几分不协调。

    不过不管怎么说,李观雪这样好身材的女孩,穿什么衣服都是那么好看。

    李官人向苏迨介绍了一下自己的女儿,然后就让女儿和彩云去烧水奉茶,家里丫鬟不够用,自然只能让女儿来帮忙了。不过他对于自己目前的窘境并不尴尬,因为他知道苏迨与自己的情况相差无几,同是沾着元佑党人的关系,大家都犯不着见怪了。

    秦允明如今对李观雪的态度已经改变了不少,既然李观雪不喜欢自己,自己没必要一厢情愿单相思了。像李观雪这样的女孩子,当作花瓶欣赏就罢了,当然偶尔相敬以宾的闲聊一下也不失一件妙事。

    因此,他眼下更关注的还是李官人与苏迨是如何认识的。

    在等待沏茶这段之际,李官人特意向秦允明介绍了一番。

    原来早年李官人在陕西出任地方官,曾经与著名的理学大师张载来往甚厚。而少年时的苏迨恰恰就是拜在张载门下学习,张载去世之后,又继续留在横渠书院潜心读书。正是因为这层关系,李官人与苏迨早就结下了忘年之交。

    后来,苏迨从横渠书院修习结束,从陕西辞行前往了饶州。而李官人则在一年之后,调入京城出任朝官,途径饶州时与苏迨又会过一面。然而饶州这一会面,竟然往后将近十年时间里的最后一面。

    由于党争原因,李官人仕途不利,最终落得贬官出走的结局。

    听完了李官人的讲述,秦允明这才明白了过来,原来李官人与苏迨竟然有这么悠久的关系,这次两个人会面还真是太巧了。

    茶水送上来后,李官人让李观雪、彩云留下来侍茶,同时又向女儿介绍了一番自己曾经的旧友。

    李观雪听说苏迨是苏东坡的二公子,又见苏迨一副温文儒雅的态度,心中顿时生出了好感。除此之外,她如今不再生秦允明的气,更何况这两个月来一直都在关注秦允明的词作,对秦允明也颇有钦佩。因此在一旁侍候的时候,不知不觉之间显得勤快了一些。

    李官人与苏迨阔别重逢,要说的话很多,两个人各自畅谈分别之后的种种。

    此刻秦允明倒成了陪衬了,只能坐在一旁听两人叙旧,不过好在时不时能与李观雪聊上几句,心情还是舒坦了不少。

    苏迨虽然与李官人倾心叙旧,但心中一直还记挂着与秦允明切磋书法的事。因此在畅谈一阵之后,他很合时宜的将话题转移到秦允明身上,这才将秦允明拉到谈话之中来了。'm無彈窗閱讀'

    

第96章 太学建议() 
李官人向秦允明问道:“大郎,你我也好些时日不见了,前阵子府上发生的变故,让我心下担忧了一阵,好在你爹吉人自有天相,总算平息了下来。”

    苏迨闻此言,有些疑惑的问道:“大郎府上有事发生?”

    秦允明淡然的笑了笑,轻描淡写的将前些时日老爹入狱的事介绍了一下,并道:“不过是一场误会,家父已然正名,算不得什么大事。”

    苏迨沉思了片刻,道:“现任杭州知州黄相公,可名作黄潜善?”

    秦允明点了点头,问道:“苏二哥认识此人?”

    苏迨缓缓叹了一口气,沉声说道:“虽不曾见过,但家父出任杭州知州时,与这人有过来往,那时黄知州还只是州衙小吏。家父并不喜与此人,因为那时黄知州三试才中举,后来还听说其屡试不及第,到目前也仅仅是举人出身。”

    李官人听了这话,不由奇了道:“举人出身才短短数年时间就升任知州,这也太不符合规矩了吧?”

    秦允明自然是很认同李官人的话,在古代进士及第出身的人,一般要么是直接入翰林院任职,要么就外调地方担任县官,其间就算政绩卓著也是需要三五年的时间才能升迁。更别说一个小小举人,从一个州衙小吏要混到知州,几乎可谓是天方夜谭了。

    当然,他心里很清楚,黄潜善背后的外戚势力肯定暗中给予其不少帮助。

    他叹了一口气,这个话题再谈下去也没有什么意思,想了想之后,忽然向李官人和苏迨请教了道:“世叔、苏二哥,小子近日下了一个决心,但却不知该如何实现,还请两位指点迷津。”

    李官人与苏迨相视一眼,都笑了起来。

    “大郎不妨直言。”李官人问道。

    “这几日在家中慎思许久,如今小子年岁不小,整日吟诗作赋、挥笔掷墨虽然是文雅趣事,但终究不是正业。前几日经历家严陷狱之事,更让小子感到家中需要一位顶梁柱来主事才行,因此小子下定决心,打算用功读书学习,尽快取得功名,以求光宗耀祖!”秦允明神色十分正经的说道。

    “哦?大郎竟有这样的觉悟!”李官人不由乐了起来。

    苏迨在一旁却没有说话,脸色有些微妙的变化。

    秦允明点了点头,道:“正是。这件事小侄曾询问过县学的张夫子,不过张夫子似乎觉得我如今小有名气,若要读书取士,需从长计议才是。二位前辈都是过来人,倒是想请教二位当如何捷径取士?”

    李官人呵呵笑了笑,道:“捷径取士?我自幼六岁开始读书,直至二十五岁才中举,又经过两试方才中了进士。唉,回想起来,这读书是要下苦功的,妄想一步登天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不过以大郎你的资质,现在开始读书,用功三五年之后应该就能步入科场了。”

    秦允明虽然做好准备奋斗数年,但是他现在最担心的问题,并不是读书苦不苦,而是自己能否顺利的通过州试。州试是由州府出题,知州来审核,也就是说能不能中举全是知州说得算。

    眼下他与黄潜善结下梁子,以这厮歹毒的心胸,自然不可能对自己公正了。

    那日张师爷之所以说要从长计议,其实也是因为考虑到了这个因素。

    虽然三、五年之后黄知州有可能调任、离职或者其他原因离开了杭州。只不过这是说不准的事情,万一姓黄的老死在任上,那岂不是耽误了一辈子时间。

    “世叔,三、五年其实不算久,小侄也做好了心理准备。只是……除了正规科举之外,就没有其他方法取士了吗?”秦允明脸色有些为难的说道。

    “读书人都是如此呀?”李官人看着秦允明的样子,笑呵呵的说道。他以为秦允明年少气盛心中受不住三、五年苦心,所以才这样说的。

    顿了顿之后,他又道:“苏二郎二十六岁便中了进士,大郎若真想早日取得功名,倒是可以向苏二郎请教请教呢。”

    秦允明知道苏迨自由在横渠疏远读书,一读就是十几年的时间,虽然年仅二十六岁就中了进士,但是前面所下的功夫也不短。

    苏迨微微笑了笑,神色十分淡然,说道:“其实以大郎你现在的情况,何必要追求功名利禄呢?大郎有才华,又有家世,生活无忧无虑。官场尔虞我诈、结党营斗,倒不如一身无牵挂的潇洒呢!”

    秦允明虽然听了这话,但是却没有放进心里去,他读书的目的已经很明确了,至于其他种种是影响不了自己的决定的。

    苏迨见秦允明没有说话,以为秦允明对自己的感到郁闷了。毕竟秦允明好不容易下定决心做一件事,自己不鼓励也就罢了,却还偏偏劝其放弃,或多或少是冒失了。于是他叹了一口气,连忙又道:

    “愚兄追随恩师横渠先生多年,恩师曾教诲科场官场名利场,皆是人欲所在,能够远离那就尽量避之。只可惜愚兄迫于家境,不得不深陷其中呀。当然,大郎既然心意已决,就向着目标努力便是。如果大郎不愿意走科场的道路,不妨求得本地一些名士的推荐,上京报考太学院!”

    李官人这才想了起来,哈哈一笑,说道:“正是,以大郎你现在的名声,入太学院应该不成问题。在太学院里只需学习指定书目,每年都有考试,一旦大郎认为自己有所小成就可以参加考试。考试合格即可授官呢。”

    秦允明眼前一亮,太学那不就是古代的大学了吗?是呀,这还真是一个好办法。

    当即,他欣喜的道:“苏二哥所言极是,如此,那小弟便决定入太学读书了。”

    苏迨只是呵呵笑了笑。他的思想受张载影响太深,主张“天理克人欲”的观念。当然有时候他也会觉得自己很矛盾,虽然恩师说过远离人欲之所,但自己始终为之所困,真有一种自欺欺人的感觉。'm無彈窗閱讀'

    

第97章 切磋墨宝() 
之后,秦允明心情大好,主动向李官人提出借文法四宝,与苏二郎就在院中切磋一番。李官人欣然应了下来,让李观雪和彩云速速去准备笔墨纸砚等物。

    一阵准备,众人在偏屋客厅置了两张小桌,小桌上各置了一副笔墨。李官人先道了一句不是,说寒舍简陋,请秦允明和苏迨将就一番。

    秦允明和苏迨都不觉得介意,兴致勃勃选了桌台,各自开始落笔。

    李官人则忍不住在两人之间来回走动,欣赏二人的墨宝功力。

    李观雪和彩云研墨罢了,也饶有兴趣的在一旁细细观看,只是小丫鬟彩云什么都不懂,看到李观雪露出赞赏之色时,就叽叽喳喳忍不住问东问西。

    苏迨近日一直苦于舟马,所以笔力有所不济,但是浑厚的一手行楷果然沾有其父苏东坡的浓厚味道。他凭着记忆临摹了父亲苏东坡的一卷墨帖,正是享誉非凡的《次韵秦太虚诗帖》:

    君不见诗人借车无可载,留得一钱何足赖。晚年更似杜陵翁,右臂虽存耳先聩。人将蚁动作牛斗,我觉风雷真一噫。闻尘扫尽根性空,不须更枕清流派。大朴初散失 浑沌,六凿相攘更胜败。眼花乱坠酒生风,口业不停诗有债。君知五蕴皆是贼,人生一病今先差。但恐此心终未了,不见不闻还是碍。今君疑我特佯聋,故作嘲诗穷 险怪。须防额痒出三耳,莫放笔端风雨快。

    虽然一开始写得有些无力,可是字迹越到后面越有神韵。

    李官人对书法甚是热爱,以前有幸见过苏东坡的真迹,此时再看苏迨临摹的功力,不由赞不绝口:“虎父无犬子啊,苏二郎,你可真谓继承了令尊的衣钵,足以号称‘小东坡先生’了!好呀,好呀!”

    秦允明此刻虽然情绪畅快,但是却不打算再剽窃某某名人的著作。今次原本只是较量书法,又非比试文采,何必要自作聪明撰出一篇文章来沽名钓誉呢?他一开始看见苏迨所写的是其父的文章 索性也就直接引用了苏轼的一首词来做文本: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过一盏茶的功夫,两个人俱已搁笔。

    李官人又欣赏了秦允明的墨宝,沉思片刻,说道:“大郎笔力愈发炉火纯青。只是这一手字虽然方正利落,让人目光清新畅快,但是……若说孔武有力又仿佛暗含阴柔,若说秀美娟雅可是落笔时却极为耗力。唉……”

    秦允明哈哈笑了笑,说道:“李世叔,不妨直言,小侄可不会介意的。”

    李官人呵呵笑了一阵,这才接着道:“直言的话,其实大郎的字确实独树一帜,不论笔风还是写法,都极其考验执笔者的心力。但是这样的字,其华丽只在于表面,却欠缺内涵,就仿佛没有灵魂似的。”

    秦允明听了这话,倒是没有一丝一毫的尴尬,他对于自己所写台阁体早有质疑了。台阁体太过死板,第一次看时或许觉得字迹很精致很好看,但是看得久了就会发现其实毫无生气。所有字都是一模一样,所有笔画也是一模一样,除了很考验写字之人外,几乎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地方。

    他刚准备开口赞同,可是不料一旁的李观雪却先一步说话了。

    “爹爹的这番话有些过分了,书法之道各有精髓,只是欣赏的角度不一样罢了。有人看字迹,有人看笔力。大郎的这一手字虽然缺乏内涵,但是不可不谓是华丽。更何况天下间能写出这样字的人,其心神已经得到了极大的磨砺,能够通过写字而获得精神面貌上的改观,难道不是一件妙事吗?”

    李观雪声如泉水,清冽而流畅,不疾不徐便说完了一番话。

    李官人和秦允明听了,都有几分诧异,不过随即相视而笑了起来。

    秦允明抚掌赞叹道:“世叔之言一语中的,而观雪妹妹之言则道出了我的心声。诚如世叔所言,这一手字徒有其表、而无其实;也正如观雪妹妹的理解,我将这一手字作为一种陶冶情操、修炼品性的方式,因此才一直不肯放弃练习。”

    他顿了顿,放缓了语气说道:“如今勤练这一手字已经略有小成,因此小侄想要追求书法更高的境界,故而打算开始学习其他名家的手迹。”

    他说完,颇有深意的看了李观雪一眼,目光充满欣慰之色。

    李观雪仅仅向秦允明抱以微笑,俏丽的小脸蛋隐隐约约有些泛红。

    秦允明心中感叹了起来,看来这位冰山美人真得不曾再恼怒自己了。同时他又回想起刚才李观雪所说的一句话“能够通过写字而获得精神面貌上的改观,难道不是一件妙事吗”,兴许这一句话正是说给自己听的呢。

    “原来大郎是以字修心,这样修炼的方法真是异于常人,但我相信一定效果非凡呢!”李官人恍然的说道。

    这时,一直在默默欣赏秦允明墨宝的苏迨,忽然发出了一声感叹,说道:“大郎的字虽然少有神韵,但是小小少年有这样深厚的笔力,已然可称为是一绝了。家父曾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