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民国-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聘卿的眼光,还是这般犀利!”屋内之人的声音,有些笑意,但转过话头却问道:“商务馆的新书,出了没有?”
王士珍一愣,回过神来,马上答道:“回主子的话,还没有。”
“哦,”屋内之人显然十分的失望,“这已经过了四五个月了吧,这之前说的百套译作眼看就剩下了最后一套,为什么如此艰难,真真的让人等得心焦,这第一百套,究竟译的是什么呢?”
屋内之人自言自语了一会儿,便又问道:“那出书的日子,定了没有?”
“回主子的话,也没有!”王士珍显然也觉得很失望。
“这朱方生,究竟在做些什么呢?”屋内的人喃喃的说。
王士珍听到这话,鼻子一酸,他知道屋内之人,被囚的这几年,几乎就是靠着商务馆的这些译书打发日子,以前商务馆的书,出的规律之极,他每次送书过来,屋内的人都很高兴。有时王士珍也觉得,有了这些译书,虽然是被囚在这里,屋内的人,倒并不是十分的难过,反而很是轻松,也许这样诗书度日,是他很久以来,一直想过的生活吧。但是自入了辛亥年,这译书却一本接不上一本,新书慢的可怜。屋内被囚的人,把旧书翻了一遍又一遍,渐渐的心烦起来,终于尝到了被囚的苦楚。王士珍看在眼里,心中也是焦苦万分。可是,却也无可奈何。
“这朱方生的身份,还是没有查出来吗?”过了一会儿,屋内之人又问道。
“回主子,还没有。之前让张香涛派人问过,可那张元济口硬的很,就是不说。我也曾关照张謇,让他暗地里留意,可是这些年来,仍是没有发现这新书的来处。”
“算了,以后你也不要做这等无聊的事了。这百套译书,马上也就出完了,之后恐怕也不会有了,知道与不知道,也没有什么区别的。”屋内的声音传来,落寞的很。
王士珍这次却没有答话,百套译书马上就要出完了,出完之后,屋内之人,该要如何度过这被囚的长长岁月呢。
这时,院门处传来砰砰砰门环叩门的声音,王士珍一惊,“时辰差不多了,主子还有什么吩咐的吗?”
“没有了,你去吧。”屋内的声音,有些倦怠。
王士珍冲着屋内做了一礼,慢慢的后退着出去了,走到院门出,却听着屋内若有若无的传来几声自言自语:“朱方生,朱方生,你究竟是个怎样的男子呢?”
王士珍胸中一痛,微微叹了口气,拉开院门,走了出去。一出门,却正看见肃王府的七贝子宪奎在巷子里来回走着,似乎有什么急事。听见门响,看到王士珍出来,脸上顿时露出欢喜之色。
“王师傅,你可算出来了,”宪奎压低声音说道,“武昌传来消息,果然不出您的所料,鄂州新军造反,已经占了武汉三镇!”
虽然是在意料之中,王士珍还是吃了一惊,低低的问道,“主事之人查清楚了吗?究竟是谁?”
“据线报,是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领黎元洪率众作乱!”宪奎立刻说道。
王士珍摇摇头,“黎元洪轻谋少断,胸无大志,断无此等手段。”
这话说得宪奎一愣,但他素知王士珍见事极准,也不多言,只是更加压低声音,向王士珍问道:“这件事,要不要告诉门主?”
王士珍回头看了看那座宅子,摇摇头,“此事还未明朗,先不要告诉主子,省的主子伤神。”
“阿玛也是这个意思,”宪奎点点头,“恭亲王和良统制已经派人去请了,我们赶紧回去吧!”
王士珍点点头,两人便快步向巷口行去,等到出了巷口,才翻身上马,飞也似的打马去了。
等两人到了肃王府,却见肃亲王善耆、恭亲王傅伟和禁卫军统制良弼都坐在客厅,沉默不语。
王士珍见三人这般模样,心里奇怪,问道:“鄂州新军作乱,虽然麻烦,却是意料之中,你们何至如此?”
肃亲王善耆苦笑一下,从桌上拿起一份电文,递给王士珍,说道:“这是刚刚收到的,聘卿看看再说吧!”
王士珍接过电文,见上面寥寥十六个字:
“嗟尔清朝,气数已尽!帝制须死,民国当立!”
王士珍看罢,不觉得有何异常之处,这样的话,哪个造反的没有说过?当年洪杨之乱时,也曾有过这般的言语。
但他看到落款之时,却一下子惊住了。那落款写道:
“越州故人,践赴十年之约!”
“越州故人?莫非说的是越州的那个少年?”王士珍问道。
“只怕就是此人。我们在武昌的探子说,武昌主事的,其实是几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算起来,那朱方两家的遗孤,正是这般年龄。那领头的,自称是朱崇祯。以明末皇帝的年号为名,看来是要一雪当年的仇怨”善耆在一旁说道。
“哼!这朱崇祯实在无信!”恭亲王傅伟在一旁恨恨的说道,“当年门主是如何与他作约的,‘十年之后,花开之时,月圆之夜,紫禁之巅,不见不散,一了恩仇!’可是现在十年之期未到,他就犯我清室!”
王士珍仔细想了想,却摇头说道:“当年门主与他相约,只是说在京城等他。他在武昌闹事,倒也算不得违约。”
“可这十年之期还没有到啊!”傅伟见王士珍这般说,心里有些怒气。
“朱崇祯生于越州,估计当时说的是洋人的历法,此时据洋人历法的新年,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他估计便是想趁这段时间,拿下两湖,甚至整个南国,然后挟破国之威,来赴这十年之约的!”王士珍低声说道,“真真的好谋划,我说各地的保路之事为何闹的如此喧腾,原来是他洪门在背后出手!”
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良弼开口问道:“现下这种情势,我们要如何做?”
王士珍没有回答,反而问道:“摄政王那里,是如何应对的?”
“他打算派你的老师,荫昌出马,统率北洋四镇兵马前去平叛!”良弼笑着说道。
众人知道他在笑什么,这北洋新军,多数是他们清门编练,良弼也曾在北洋军中任过统领,其中的骄兵悍将,多半只会听从他们的话。况且,那领兵的荫昌,也是正白旗出身的满人。可以说,平叛的军队,从上到下,全都是他们一系的人马。如何会听摄政王的话?
王士珍也笑了,说道:“这武昌之事,说好不好,说坏不坏。我们却是正好借这个时机,把门主接出来。”
“哦,此话怎讲?”众人齐声问道。
“很简单,养寇自重!”王士珍一笑。
skbshge
第十三节 传檄()
日头升了又落,天色亮了又黑,这一天一天也就这么过去。也许不仅仅是这一天,一生也就这么过去了。
天色已经大明,踩着晨曦出工的刘老农已经忙活完了一块地,这时正坐在田头的高垄上,嘴里咂摸着旱烟,喘上一口气。
要说今年的收成,还真是不错。估摸着交完今年的租子,勉强也能够全家一年的口粮了。这可真是难得的光景。刘老农今年五十二了,他仍然记得当年闹长毛的时候,村子里是过的什么样的光景。那时十室九空,没被拉去打仗的,差不多的也都饿死了。自己能活下来,真不知道是老天瞎了眼还是开了眼。
刘老农盯着眼前金灿灿的稻子,默默的抽着手里的旱烟,想的却是明年的生计。今年虽然收成不错,但是听说年初的时候北边闹了水灾,又吃起了人。这几个月东南西北有好几个地界,也都因为饿的发慌,闹了起来,被官府调兵,杀了好几百十口子的人。这江州镇自古以来就是十年九灾,如今世道也不太平,虽说现在勉强能算是个小丰收,却又不知道,这一季的粮食,究竟能有多少落到自己的肚子里。
刘老农正有一搭没一搭的想着,忽然前面路上传来一阵奔马的声音。老农赶紧站了起来,用手搭了一个凉篷看过去,只见远远的官道上,两骑马飞也似的跑过来,看那衣服,分明是朝廷新军的服装。
看到这个,老农的心里,没来由的紧了几紧。要说这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不怕天来不怕地,只要能有块好地,靠着双手,就能养活自己的一大家子人,传宗接代,什么也不愁。可唯独就怕那当兵的,当兵的都是些什么人?白吃白喝不干活,临走还要白拿。当年闹长毛的时候,就是这样。长毛贼过来,村子就洗一遍;朝廷的军勇过来,村子还是洗一遍。那年月,狗都不愿意活。
长毛早没了,洋人也不敢打了。如今这年月,好端端的,又跑什么马呢?莫不是、哪里又造反了吧?
刘老农心里嘀咕着,拿眼直直瞪着那两个骑兵。两骑马速很快,一眨眼就冲了过来,近了些时,刘老农发现两人背后都插着两个旗子。当年刘老农跟着村子的秀才认过几个字,看的分明,红旗金字,上面写的八个大字:“驱满兴汉”“武昌汉军”!两骑马飞奔而过刘老农,并不稍停,打马便飞奔而去。
刘老农呆呆的看着两骑马越跑越远,带起尘土飞扬。老农忽然回过神来似的转身撒开脚丫就向村子里跑去,一边跑一边大喊道:“闹兵灾啦!闹兵灾啦!闹——兵——灾——啦——”跑了几步,刘老农又似回了魂,赶紧着跑回来,胡乱在地里的稻堆上搂上一把稻子,挣命也似的往村子里奔去。过了还没一袋烟的功夫,村子里便冲去了无数的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拿着各式的农具;所有人,无论男女老少,都端着一副拼命的架势,眼瞪得溜圆,脚奔的飞快,冲到稻田里,舍了命也似的将那些稻子往自己家里搬去……
日头慢慢的从山的背后,爬到了山的头顶,南国的金秋时节,如果不落雨,倒是暖暖的,让人觉得十分的舒服。张振武与蒋方震骑在马上,领着一路人马沿着长江,正向九江口疾行。
八月十九夜,武昌一夜光复,之后便成立了鄂州州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司湖北行政;尊朱崇祯为汉王,统筹全国光复。朱崇祯在武昌整军七日,之后便兵分三路,第一路,由蔡济民、熊秉坤、方孝孺领队,徐少斌为先锋,北上抢占义阳三关,这一路因着军情紧急,整军两日之后便先行出发;第二路,由蒋翊武、吴兆麟、方信孺领队,马荣为先锋,南下湖南,进逼长沙,经略湖广;第三路,由马雷、张振武、蒋方震领队,金兆龙为先锋,也未等整军完毕,便提前三日出发。沿长江东向,先下九江,再图江浙;张廷辅与邓玉麟,领兵扫荡湖北,朱崇祯自坐镇武昌大本营。
武昌光复之后,蒋方震清点物资,竟发现武昌城的藩库之中,居然有四千万的存银,而那楚望台军械所,也有足够的枪炮,但朱崇祯却并未大肆扩军,光复之前,武汉三镇的新军,不足两万之数,光复之后,朱崇祯汰弱存强,竟只保留了一万余的正规汉军,淘汰下来的,便或做辎重营,或去重建武昌。
眼看着全国还没地方响应,清廷又派了豫军来攻,此时有钱有枪,不说扩军,反而缩编。众人对朱崇祯的做法,都有些异议。但朱崇祯只是轻飘飘解释了一句:“战事最多两月,便可消解。国家积贫积弱,扩军这种无谓之事,不做也罢。”
战事不出两月?众人对朱崇祯这个判断,都将信将疑。
整军之后,朱崇祯便分兵经略,这更引得蒋翊武等人心中不安,蒋方震也不愿这么早就分兵攻略。在整军之时,他便与朱崇祯争论的十分厉害,因为分兵自古就是兵家大忌,当年洪杨的前车之鉴也就在眼前,可是朱崇祯的一番话,却让他哑口无言。
“此时民怨沸腾,天下可传檄而定;我所担心的,一是有人趁机割据地方,二是列强趁火打劫。当此时节,只有兵贵神速,迅速扫平南国,展开南北议和,半年内结束纷争,才是上策。”
一番话,蒋翊武等人心中,都只有以死报国之念了!
是啊,现在如果再来一场洪杨之乱,恐怕中华真就会亡了。这个国家,委实已经经不起过分的折腾了。
现在,只能尽自己所能,将战事尽快结束,如此,才不负朱崇祯的知遇之恩。蒋方震抬头看了看天,心中默默的说道。
“云堂师傅,我有些奇怪,为什么我们经过的村子,大多十室九空,就是有人的村子,见到我们,也都跑的厉害?”
问话的是朱林,朱崇祯的幼弟,现在不过十一岁,本来行军打仗,危险至极,蒋方震实在不愿带这样的贵人,但朱崇祯一再坚持,主帅马雷又没有反对。他只好收了下来。
听到朱林的问话,马雷哈哈一笑,说道:“我久不在故国,这件事,还是要请教张蒋二位来了。”
张振武与蒋方震相互看了一眼,见对方眼里都是一副无可奈何,蒋方震苦笑一下,向朱林解释道:“中国自古兵贼一家,百姓防兵如防贼。他们知道我们要过来,当然会跑,不但人跑,连粮食和财物,都会一并卷包拿走。等我们过去了,他们再回来。”
朱林骑在一匹小马上,歪着头想了一会儿,说道:“怪不得当年岳家军,简简单单一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就能收天下百姓的心,看来故国的军队,实在太是不堪了!”
蒋张二人又是苦笑了一下,都没有接口。这军队劫掠之事,有时候的确是笔无可奈何的糊涂账。
谁知朱林忽然说道:“我们汉军,申明纪律了没有?”
马雷笑笑说道:“我们这一路,不过三千人,又多有振武堂的弟兄带着,那等腌臜龌龊的事情,我们汉军自然不会做的。”
听到马雷的话,朱丘点点头,说道:“本该如此,要是有人乘乱劫掠百姓,当斩无赦。大哥说乱世用重典,我们之所以尽快出兵,也是怕人趁乱劫掠百姓,扰乱地方。”
蒋方震想不到朱林小小年纪,居然说出这番话来,不由的大为吃惊。心里暗想:“这朱方两家的少年,果然个个不俗,朱崇祯自不必多言,那方孝孺博览经史,方信孺枪械娴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