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和尚大自在:延参法师的静心禅-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跹娜四兀俊�
老和尚问他:“那么你现在居住的地方,都是怎样的人呢?”
年轻人回答:“我现在居住的地方有着很热情、很淳朴的人们。但是,我因为一些原因要离开那里了。我很希望找到一个和以前一样好的地方居住。”
老和尚告诉他:“这就是你要找的地方,这里的人们和你以前接触的人一样热情淳朴,欢迎你搬到这里来!”
若是我们眼中充满光明,那么看到的也是光明,所以说,我从来不信世界上有什么绝对的坏人、恶人,他们其实一样有着良善的基因,他们都是未曾开悟的佛,也需要我们善意对待。
skbshge
第十二章 三种病人()
唐朝时候,有一位玄沙师备禅师,他曾经开示大家说:“诸方长老大德经常以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不过,假如遇到盲人、聋子、哑巴这三种病人,要怎么跟他们说法,接引他们,让他们开悟呢?你拿起犍槌、拂尘,盲者看不到;你言说妙法、讲说公案,聋者听不见;向哑巴问话,他又不会回答,我们该如何对他印可呢?如果没有方法来接引这三种病人,佛法岂不被人误会是不能普度众生的吗?”玄沙师备禅师的问题,大众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当时,座中一位学僧就拿这个问题去请教云门禅师。云门禅师听完学僧的问题,对他说:“既然来向我请问佛法,怎么不礼拜呢?”学僧赶快礼拜。云门拿起手里的竹杖,猛地打了他一下,这学僧就往后退。云门禅师就说:“你不是一个瞎子嘛!”然后云门禅师又大叫道:“不要后退,走到我前面来。”那学僧岂敢不听!他就大着胆子往前面来。云门禅师说:“你听得到,你不是聋子嘛!”停了一会儿,云门问他说:“你会吗?”学僧答说不会,云门禅师便说:“你也不是哑巴。”学僧终于有所省悟。
我们本来是不聋、不盲、不哑。但是,心地不明,这和盲、聋、哑者又有什么区别呢?同样的道理,我们的生活本来不缺少快乐和幸福,无奈的是,有些人只是把注意力放在那些不怎么愉快的事情上,自己既然不愿意想着快乐的事情,又如何能期盼别人让你快乐起来呢?
skbshge
第十三章 桶水天地()
一位信徒问无德禅师,到底有没有天堂地狱。无德禅师看了他一眼,没有立刻回答,只是叫信徒提一桶水来。
信徒把水提过来后,无德禅师说水里面就有天堂地狱。信徒非常好奇,就聚精会神地望着水桶里面,许久之后,抬起头来说自己什么也没看到。
无德禅师叫他再用心看。信徒又把头埋下去看。当他把头靠近水桶时,无德禅师用力把他的头压到水桶里去。信徒痛苦地挣扎起来,眼看就要喘不过气了,这时,无德禅师才放开手。
信徒喘着气责怪禅师道:“您怎么能这样做呢?真是如地狱一样痛苦。”
无德禅师哈哈大笑,再问:“现在你觉得怎样?”
“现在呼吸自由,像在天堂一样。”这个人说。
无德禅师*地开示道:“只一会儿的工夫,你已从天堂地狱来回,为什么不相信天堂地狱的存在?”
你没有到过欧洲、非洲,你能不相信欧洲、非洲的存在吗?你不能因为你的无知,就把欧洲、非洲存在的事实否定。你没有见过、听过的很多,不能因为你没有见过、听过,这个东西就不存在。
所以,如果再有人说自己看不到幸福、看不到快乐,那么我就要告诉他,你自己感觉不到的东西不等于别人也感觉不到,更不等于不存在。要想开心快乐,首先就要相信你能体会到,如果你自己都不相信世界上有幸福存在,那么施主,您太可爱了,难怪您会过得不快乐呢!
skbshge
第十四章 花草中的人生之道()
有个信徒在佛殿虔诚地拜佛之后,来到禅院的花园散步,碰巧看到负责园艺的园头正在埋头整理花草。
只见他一会儿用剪刀熟练地把花草的枝叶剪去,一会儿把一些花草连根拔起,移到另一个盆中,一会儿给枯萎的花草浇水施肥,一会儿又把空着的土地小心挖松,真是忙得不亦乐乎。
信徒看了一会儿,不解地问道:“园头禅师,我看不懂你是怎么照顾花草的。好好的枝叶,你为什么把它剪去啊?花草都已经枯萎了,你为什么还要浇水施肥,给它特别照顾?把花草从这一盆移植到另一盆中,有必要这么麻烦吗?干枯的泥土,你去松动它干什么呢?”
园头禅师一边干活,一边反问道:“施主,请问您有孩子吗?照顾花草,和教育孩子的道理一样。人要怎么教育,花草就要怎么照顾。”
信徒听后,十分疑惑。园头禅师头就慢条斯理地说:“你看这株花,看似枝叶繁茂,生长繁荣,但是它开的花太多,有一些开得不好,有一些叶子长得太杂乱。所以要淘汰不好的花,去掉多余的枝蔓,摘掉它的杂叶,免得它们和好的花争夺养分,养分只有那么一点儿,不能浪费。为了整株花将来能长得好,必须去掉不好的。这跟教育一个人,让他改掉恶习,走上正道,不是一个道理吗?”
信徒敬佩地点头称是,但又问:“那枯枝为什么还要特别照顾呢?那不是白费力气吗?”
禅师慈悲地说道:“这些枯枝,看起来已经枯萎死去,其实里面还蕴涵着生机,若是照顾得当,它们一样会开出花朵。所以,不要以为不良子弟都无可救药,就对他们灰心放弃,只有真正地宽容他们,他们才能知道人性之善啊。”
信徒听后非常欣喜地感叹:“园头禅师,谢谢您给我上了一堂育人课程!”
大家瞧,佛法无处不在,人生处处皆学问。有禅心的人,在栽花弄草时也能领悟出很多道理。没禅心的人,即便对着他传授道理,他也听不进去,比如我的某个小徒弟,我虽然严格按照这位园头禅师的育人方法去教育他,但一直收效甚微。开始我以为是自己做得不好,原来是他难以开悟,不过我不会放弃的,毕竟还要拉着他一起卖萌呢。
skbshge
第十五章 转身就是世界()
这一日,临济禅师跟随黄檗禅师一同下田工作。临济禅师走在黄檗禅师后面,黄檗回头一看,发现临济空着手,因此就对他说:“你怎么忘记带锄头了呢?”
临济禅师回答道:“不知谁给我拿走了。”
黄檗禅师停下脚步道:“你过来,我有事跟你商量。”
临济禅师走向前,黄檗禅师竖起锄头道:“单单是‘这个’,世界之上就没有一个人能拿得动。”
临济禅师一听这话,就毫不客气地从黄檗禅师手中抢过锄头,紧紧握在手中,说道:“刚才老师说谁也拿不动‘这个’,现在为什么‘这个’在我的手中呢?”
黄檗禅师道:“手中有的未必有,手中无的未必无,你说,今天有谁给我们耕田呢?”
临济禅师道:“耕田的由他耕田,收成的由他收成,关我们何事?”
临济禅师这么说了以后,黄檗禅师一句话也没说,转身就回到僧院。
不久,沩山禅师就这件事问仰山禅师:“锄头在黄檗禅师手中,为什么却被临济夺去?”
仰山禅师答道:“强取豪夺虽然是小人,可是他的智能却在君子之上。”
沩山禅师再问仰山道:“耕种和收成,临济为什么要说不关己事呢?”
仰山禅师不回答了,反问:“难道就不能超脱对待关系之外吗?”
沩山禅师一句话不说,转身回到僧院。
哈哈,可能有很多朋友被这些对话给搞懵了,也许你会疑问,禅师们在说什么谜语呢?其实,这就是转身的世界啊。转身之后,禅心依然在,风月依旧在,人生却因你转身而变得更加精彩。那锄头是什么?不过是人心的标杆,这标杆在哪里?自然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心中的尺度规定了万物,也规定了你是凡俗之人,还是悟道之人。
skbshge
第十六章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从前,在一个小村里有座佛堂。这佛堂很小,只有一个看门人。但是据说这里供的佛却十分灵验,求啥都能如愿。因此烧香求愿的人很多,看门人看着佛每天应接不暇,很是同情,就自告奋勇地对佛说:“你下来休息一会,我来代替你站着。”佛就同意了。不过他提了一个条件:“当你站在上面时,不管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不能说话。”看门人心想,这个简单,于是就答应了。
每天来烧香的人总会提出各种各样的愿望,看门人十分惊奇,但他都忍着没有说话。直到这一天,先进来个富翁,他是来求富贵的,走时将一袋钱币落在佛堂里。紧接着,又进来个穷人,他来求佛接济,刚刚磕完头,就发现了佛堂里的钱袋,于是欣喜万分地说:“佛啊,您可真灵!”
当这个穷人拎起钱袋离开后,又进来一个年轻人,年轻人要出海远航,来祈求平安。正祈祷着,那个丢了钱的富翁匆匆跑回来,一口咬定是他吞下了自己的钱。年轻人就与他发生了争执,看门人憋不住开口说出实情,富翁就跑着去追那个穷困的人。
当他们都走后,佛气愤地说:“谁让你说话的?你给我下来!”
看门人也很气愤:“难道我说的不是真相吗?”
佛说:“不错,你说的是真相,但是,你知道吗,那个富翁的钱是准备去嫖娼的,理应丢失;那个穷人一家都快饿死了,那袋钱本可救这一家子;而最可怜的是那位年轻人,再纠缠一会儿,他就能错过那艘本该触礁沉没的船了……”看门人听后顿时无语,呆若木鸡。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很多麻烦事儿,被人误会,还要陷入争执,可这未必不是好事。通过误会,你能认清楚朋友;通过争执,你能发现自己的错处。目前状态如何,这都不重要,因为一切都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唯有保持一种淡然、乐观的心态,你才能化解并扭转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所以,亲,笑一笑吧,你会更智慧哦!
skbshge
第十七章 淡定才能走出绝境()
有这么两个人,他们从农村来到城市,几经打拼,终于赚了不少钱,过上了好日子。后来他们年纪大了,就决定回村子里安享晚年。在他们回乡的路上,一位白衣老者,手拿一面铜锣,在那里等他们。
这两个人见白衣老者鹤发童颜,仪表不凡,就好奇地问:“您在这儿做什么?”
白衣老者说:“我是专门帮人敲最后一声铜锣的人。你们两个都只剩下七天的生命,到第七天黄昏的时候,我会拿着铜锣到你们家的门外敲,你们一听到锣声,生命就终结了。”讲完,老者便消失不见了。
这两人听完直接就愣住了,想想自己真是悲哀,在城市里辛苦了那么多年,终于赚了这么多钱,要回到家乡享福了,没想到却只剩下七天的时间了。这一路上,两人都沉默不语,心中十分难过。
他们各自回家后,第一个人从此不吃不喝,每天心想:“这可怎么办哟?我只剩七天可活了!”他就这样垂头丧气,面如死灰,什么事也不做,那个老人还没到来,他就已经如同死人一般了。他一直等,等到第七天的黄昏,整个人已如泄了气的皮球。终于,那个老人来了,拿着铜锣站在他家门外,“锵”地敲了一声。一听到锣声,第一个人就立刻倒了下去,家人围过来一看,他已经死了。
而第二个人在回家之后却想:“太可惜了,我赚了那么多钱,却只剩下七天可活。我自小就离家,从没为家乡父老做过什么,我应该把这些钱拿出来,分给家乡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于是,他把所有的钱都分给了穷苦人,他带着大家又铺路又修桥,光是处理这些就让他忙得不得了,哪还记得七天以后的铜锣声。到了第七天,他要忙的事情还没做完,但是村民们都很感激他,于是大家就请人安排铜鼓戏,到他家门口来庆祝,场面非常热闹,舞龙舞狮,放了鞭炮,又放烟火,围观的人很多。
到了黄昏,白衣老者如约出现,在他家门外敲铜锣。他敲了好几声铜锣,可是大伙都在热热闹闹地说话,谁也没有听到这不一样的铜锣声。而老者知道,他再怎么敲也没用,只好走了。这个人直到过了一个多月才想起来当初的约定,他哈哈大笑道:“原来那白衣老人是变着花样地让我做善事,我真感谢他!”
在人生中,我们总会有处于绝望的时候,如果这时你的心态积极,敢于承担眼前的一切,那么不论你命定的结果如何,都不会太差。我的小徒弟很不满地过来纠正我的说法,他说:“世界上没有命定这一说,一切都是可以靠自己改变的。”我也哈哈一笑,回复他:“既然你知道,那么为何不赶快去看书学习,扭转自己考试总倒数的命运呢?”
skbshge
第十八章 真正的超然()
据说当年菏泽神会禅师初次参访六祖惠能时,惠能问:“你从远处来,路途遥远,太辛苦了。自性禅心带来了吗?可看见本体的法性是什么呢?”
神会禅师道:“报告老师,‘我’有来去,‘自性’没有来去,本体法性,普遍法界,怎可言见,抑或不见?”
惠能大师道:“好敏利的词句。”接着他的拄杖就打了下来。
神会并不退缩,反问:“老师坐禅时,是见或不见?”
惠能并没有马上回答神会的问题,而是先用拄杖打了他三下,说:“我打你,是痛或不痛?”
神会回答说:“感觉痛,但又不痛。”
惠能于是就顺着他的口气说:“我坐禅是见,也不见。”
神会便又追问道:“为什么是见,又不见呢?恳请禅师开示我!”
惠能遂开示道:“我见,是因为常见自己的过错;我不见,是因为我不见他人的是非善恶,所以是见,又是不见。至于你,如果是不痛的话,那么你便像木石一样没有知觉;如果是痛的话,那么你便像俗人一样会有怨愤之心。我要告诉你,见与不见都是两边的执着,痛和不痛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