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跑偏的帝国:大明王朝谁当家 >

第4章

跑偏的帝国:大明王朝谁当家-第4章

小说: 跑偏的帝国:大明王朝谁当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君臣之间的这份信任并非一朝一夕培养起来的,当年朱元璋羽翼未丰,寄身于郭子兴麾下。有一次,郭子兴听信身边人的挑拨,扬言要夺回朱元璋的兵权,更要将李善长调到自己身边来工作。

    李善长听到消息后,第一时间跑到朱元璋面前表忠心。他表示除了朱元璋外,自己哪儿也不愿意去。话语说到肺腑之处,居然表现得涕泪满面。这种态度让朱元璋很受感动,从此愈发器重。

    对于朱元璋来说,李善长是一个亦臣亦师的人物。只要李善长没有犯下谋逆这样不可饶恕的罪行,朱元璋实在找不出一个与他撕破脸皮的理由。

    建国之初,朱元璋并没有想过清理李善长、徐达这些开国功臣。从他对功臣的封赏之重来看,他还是产生过与这些革命战友共同分享胜利果实的想法。

    当然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朱元璋对付功臣的条件尚未成熟。一是统一大业尚未划上圆满的休止符,还需要功臣们尽心竭力;二是朱元璋和诸臣一路走来,如果说连一点革命情分都没有,显然是不合常理的。

    洪武初年,明朝权力系统的实权派人物中的大多数都是朱元璋的同乡,也就是所谓的“淮西勋贵”。他们和朱元璋同饮淮水,『操』着同一地区的方言,有的甚至是他儿时一起讨饭放牛的穷哥们,比如写信拉他入伙的汤和。

    也正是由于地方势力的抱团,才帮助朱元璋从民间社会的最底层一步一步走向了权力的巅峰。在这里,权力结构中的“地缘效应”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创业阶段粘合了人心。

    在帝国的整个创业过程中,“淮西集团”个体之间结成了以同乡、师生、亲友为纽带的庞而杂的人际网络。这个网络在明朝初年的官场上也同样表现出了惊人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

    中国的熟人社会讲究的是差序格局,何为差序格局?用社会学家费孝通老先生的话说,就好像我们把一块石子丢在水面上,水面会形成一圈圈向外放『射』的波纹,而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圈子的中心。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向外辐『射』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累积和增加,而社会范围也正是由一根根私人联系发展起来的网络。

    一个时代的权力系统扯出来的私人网络越多,那么它所分离出来的子系统也就越多,这个时代的权力私有化成分也就会越发严重。盘根错节的网络关系等于把权力结构进行一系列的重组和再分配,它的目的指向『性』就一个,那就是把正式权力资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来使用。

    地方势力带来的是权力资源的私有化,这种私有化又将孕育出主宰官家权力的富豪权贵阶层。当士族权贵们利用自身所掌握的权力、暴力、财富、势力等完成权力资源的世袭制传递,也就意味着,作为终极资源和最高资源的官家权力,也正在进行着潜移默化的重新分配。

    “淮西集团”的产生,主要是源于制度『性』的权力管道渗透进古代中国的传统乡土观念,并使得这种“地缘『性』“的观念转化为帝国官场基因的一部分。李善长只是常例,并非特例。

第6章 换汤不换药的新时代(3)() 
至正十四年(1353)七月,朱元璋南下攻打滁阳(今安徽滁州)。在行军途中,李善长到军门求见。朱元璋听说他是地方的知名人物,就很礼貌地接待了他,双方在交流中顿生相见恨晚之意。

    李善长号称“里中长者”,朱元璋就将其留在了自己身边,任命为记室(秘书官)。在任命之前,朱元璋问了他一个问题:如今『乱』世当道,先生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我平定天下吗?

    李善长的回答是:你应该向秦末大『乱』中起家的刘邦学习,刘邦同样是草根出生,但是他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做到了三点: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刘邦凭借这三点,只用了五年的时间,便成就了一番帝业。你朱元璋的老家是濠城(今安徽凤阳),距离汉高祖的老家沛县(今江苏沛县)不远。山川王气,将会在你的身上得到应验。只要你能够效仿刘邦,将来就一定能够成就像他那样的帝王之业。

    李善长这套经世致用的理论并不亚于三国时期诸葛亮的隆中对,朱元璋对李善长为自己提供的这套夺取天下和治理天下之术非常满意。其实在这里李善长说的是儒法杂『揉』的权力博弈术,儒家只是表皮,法家才是其内在本质。他之所以能够博取朱元璋的信任,最关键的是他抓住了朱元璋心理。这时候朱元璋想的最多的是,我能够成就帝王之业。

    可不管怎样,朱元璋还是接受了这套儒法杂糅的治国理念。朱元璋早年长期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历尽生活的艰辛,对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挣扎求存的悲惨境遇感同身受。如果说朱元璋刚开始投军是为了能够混口饭吃,那么等到他真正掌握了一定权力后,内心便萌发了济世安民的想法,也就是一个帝王梦。

    也正是从厚待李善长开始,围绕在朱元璋身边的文人也渐渐开始多了起来。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朱元璋打下定远后,冯国用、冯国胜(后改名为冯胜)两兄弟前来投奔。因为二人也都是读书人,所以受到朱元璋的格外敬重。

    冯氏兄弟向朱元璋献上的一句话是:“有德昌,有势强。”也就是说,有势力固然可以强大,但是如果一个创业者能够拥有道德『操』守,那么他的事业就可以蒸蒸日上。他们又向朱元璋建议:“建康(今江苏南京)虎踞龙蟠,帝王之都,拔之以为根本,成有势之强;然后命将出师,倡仁义,收人心,不贪子女玉帛,则为有德之昌,而后天下可定。”

    当时群雄逐鹿,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冯氏兄弟能够如此明晰地把握天下大势,此等政治远见着实令朱元璋眼前为之一亮。正处于用人之际的朱元璋闻言大喜,当即任命二人为军中参谋。

    第二年(1355年),朱元璋夺取太平,当涂县的儒士、明道书院山长陶安率领地方百姓出城相迎。陶安向朱元璋进言:“海内沸腾,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

    这些投奔朱元璋的儒士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规劝朱元璋多行仁义,勿动杀念,勿掠财物,以成就他们理想中的仁义之君的光辉形象,这让朱元璋的仁义之师与那些只为财物而烧杀抢掠的造反者有了本质上的区别。

    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月,朱元璋又将闻名一方的“浙东四学士”征召到自己麾下。他们分别是青田(今在浙江文成)的刘基、龙泉的章溢、丽水的叶琛和浦江的宋濂。

    这些能人贤士的加盟,把儒家所主张的那套“顺天应人”之理和夺取天下后的治国安邦之术也同时灌输给了朱元璋。在这种政治权术的指引下,朱元璋从一个只知道造反求生存的草莽英雄变成了一统天下的霸主,一个懂得如何玩弄权术的政治高手。

    在那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无论你是属于哪一个阶层,只要你参与到争夺官家权力的斗争中,并希望能够从中获利,就不能不运用儒家思想这个屡试不爽的政治法宝。虽然在使用的方法上各有千秋,或公开以之为号召,或暗地使用。否则的话,你就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如果我们将朱元璋比作一个大学生,那么此刻围绕在他身边的那些儒生就是花钱聘来的客座教授。学生悟『性』再高,没有教授的倾心点拨,是很难做到融会贯通的。朱元璋之所以会在群雄之争笑到最后,与自己从儒生们那里所接受的儒家思想密不可分。

    朱元璋是个没有文化底子的草根,在造反起义之前,他的社会身份只有两个,一个是『乳』名叫朱重八的长工,一个是法号叫如净的游方和尚。

    草根的底子却成就了一段儒家特『色』的创业之路,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奇迹。朱元璋在自己的创业和守业阶段,大打儒家特『色』牌。朱元璋不光尊重知识分子,自己也经常用实际行动向那些儒生们靠拢,比如说朱元璋就经常在空闲时间学习充电,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史料记载,朱元璋写下的人生第一首诗《不惹庵示僧》:“杀尽江南百万兵,腰是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汉,只凭哓哓问姓名。”文字中的豪迈气象表『露』无遗,文字功底可见一斑,这哪里像是一个半文盲写的?可以不夸张地说,朱元璋是历代帝王中,自学成才的典范。谈迁《国榷》说:“吴王微时,目不知书,起兵后,日亲诸儒,浏览神解,手撰书檄,注『射』简峭,文士顾不及也。”

    在刚刚起兵时,朱元璋就率先亮出了儒家“尊王攘夷”的那面大旗。朱元璋当年北伐提出一个口号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当时长江南北的汉人已经被蒙古人和『色』目人统治了近百年,吃尽了民族压迫的苦头。朱元璋竖起的这面民族大旗,可以说是笼络人心最好的一种手段。

    在创业阶段,朱元璋又祭出了儒家思想中的高端理论——仁者无敌。朱元璋参加反元斗争的第二年,也就是从他独自带兵开始,就在严肃军纪方面大做文章。他曾经对手下的武将们说:“每攻下一城,听到你们不『乱』杀人,我就很高兴。你们要始终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鸟不会投到老鹰盘踞的树林,百兽不会进入布满陷阱的地方。百姓们会自动远离残暴的军队,去投奔不『乱』杀人的武装。”

    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攻占和州之后,他的军队在城中大肆烧杀抢掠。朱元璋首次将队伍里的大小头目全部召集起来开会,会上,他告诫那些武官:“破城时兄弟们都抢了不少女人。我规定,以后只许抢没结婚的少女,那些结了婚的,一律给我放回去!”(《皇朝本纪》)与此同时,他又召集全城的男人到州衙门前集合,把那些抢来的已婚『妇』人列队送出,让他们与自己的男人回家过日子。全城百姓奔走相告,感激涕零,朱元璋成了和州人的大恩人,他的恩德被和州百姓久久传颂。

第7章 换汤不换药的新时代(4)() 
中国老百姓是最容易满足的群体,只要能够苟安于世,他们就绝不会冒险去做不法之事。在『乱』世之中,那些握有合法伤害权的官吏只要不全力残害他们,能够给他们留下一条活路,他们就会在关键时刻投桃报李。

    朱元璋攻灭张士诚的战役中,张士诚兵尽粮绝。史料记载,当时城中的一只老鼠都能买百文钱,皮靴马鞍等都被煮食充饥。张士诚不忍城中百姓受罪,就向百姓说:“事已至此,我实无良策,只有自缚投降,以免你们城破时遭受屠戮。”百姓闻言伏地号哭,愿与士诚固守同死。由于城中木石俱尽,以至拆寺庙民居制作飞炮之料。城破之时,张士诚只烧了自己的王府,没有烧掉全城百姓的房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每逢张士诚的生日七月三十日晚上,苏州的老百姓就烧九四香(张士诚原名九四),点地灯来纪念他。

    朱元璋在元末诸军中也以“独不嗜杀”而闻名,因此赢得百姓拥戴,这是朱元璋事业得到发展壮大的根本所在。

    在守业阶段,朱元璋打得是儒家提倡的“民生牌”。朱元璋是贫苦农民出身,在他的内心深处比谁都要清楚“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的道理。《明实录》中记载这样一件事:帝国建制后,朱元璋定都南京,当他看见南京城内有一些沿街『露』宿无家可归的流民,便让那些官员在南京城内找一块空地,盖了二百六十间房屋提供给那些无家可归的人免费居住。然后朱元璋又要求江苏华亭县的官员将当地宋朝遗留下来的居养院进行翻修,好让无房的当地人居住。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朱元璋下旨将这种办法推行到全国,要求中书省官员派人深入各地寻访无衣食、无住房的穷人,然后给以衣食和住房。

    朱元璋对此的解释是:朕在当贫民的时候,曾经目睹民间的疾苦。自己恨当时不能给天下饥民以庇护,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朕扫平四海。但御宇十余年来仍不能实现当初之志,各位臣工应该帮助朕实现这个理想,如若不然,你们也就没有必要来辅助朕,所以万不能使天下有一人无衣穿、无饭吃、无房住。

    每个帝王在自己奋斗的道路上,内心都会揣着一张蓝图,或者说是自己的政治理想。

    朱元璋的理想就是要让天下的每个人(尤其是底层劳苦大众)都能够有房住、有衣穿、有饭吃。虽然这是个理想蓝图,也曾遭到官僚集团的质疑,但朱元璋仍然不遗余力地推行下去。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渗入朱元璋血『液』里的民本思想。

    在朱元璋身边的那些儒生士子中,李善长算是最为特殊的一员。不光因为他是修习法家的儒生,更主要的是他与朱元璋之间的那层微妙的权力关系。

    朱元璋曾经与李善长有过一段推心置腹地交流,朱元璋说:“如今群雄纷争,要打好仗,最要紧的是要有好的参谋人员。现在群雄中管文书与作谋士的幕僚,总喜欢说一些左右将士的坏话,从而导致文武不和,将士难以施展才能,这样的军队非败不可。将士垮了,好比鸟儿失去羽翼,主帅势孤力单,是必然要走向灭亡的,这是一个教训。你应该为我搭建一座梁,将文武官员的心连结在一起,千万不要学那幕僚的坏样。”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朱元璋的这张政治蓝图中,李善长在其中扮演着一个能够在关键时刻左右时局的重要角『色』。如果我们能够理解西汉开国丞相萧何就是靠着为刘邦转运粮饷而摘得头功,并进而荣升丞相,也就能够明白此时的李善长在朱元璋心目中居于何等重要的位置。

    朱元璋自称吴王后,就将李善长封为右相国。因为元朝是以右为大,所以说这时候的李善长已经是大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