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的复兴-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十二章 履新涪陵郡()
在牛鞞(简阳)上船,经过汉安(内江)到达江阳(泸州),由此向东,就由沱江进入了长江水道。然后沿长江东下,经过江州(重庆),到达枳县。在枳县转而向南,就从长江水道转入了乌江。沿着乌江一路逆行四百余里。关仪的这支队伍,前后历时二十余天,终于到达了自己的任所:涪陵郡涪陵县。
一路之上,还是出了不少乱子。但靠着廖勇等人的勤勉,关仪多次虎着脸呵斥,加上这群公子哥虽然不太靠谱,但并不是无可救药的废材,总算是有惊无险的完成了这一千多里的上任之路。
随着旅途越来越接近目的地,公子哥们也好,陈寿等三位幕僚也罢,原先的嘻哈、轻松的神情都不见了。看着乌江两岸笔直的赤壁,以及赤壁之上连乔木都无法存活的稀薄土壤。关仪的幕僚们个个眉头紧锁——这是个什么鬼地方啊!
原涪陵郡的太守是庞统的儿子庞宏,在历史的本位面,在尚书台工作的他由于不鸟尚书令陈袛。被陈袛将其从朝廷里赶了出来,又将其一直按在涪陵郡太守的位置上多年不得动弹。最后在乌江行船时庞宏的座船撞上水下暗礁而倾覆身亡。这一次关仪主动要求到涪陵郡上任,陈袛就把庞宏给调动到了犍为郡。那个地方可没有长江乌江这样的大江大河。所以庞宏的命运就此改变了。
庞宏和关仪交接的时间很短,一方面庞宏本身是很有能力的人,品德也很不错。所以涪陵郡的各种政务井然有序,钱粮账簿清清楚楚。而另一方面则是,这么个偏僻小郡,也实在没啥可以交接的。
涪陵郡,下辖五县。在延熙十一年以前,涪陵郡的人口在三万口以上。延熙十一年涪陵郡土豪徐巨造反。蜀汉车骑将军邓芝将其镇压后,狠杀了一批人,然后又迁徙了涪陵郡土著豪族大约五千口到CD平原居住。所以现在的涪陵郡,世家大族几乎是不存在的。这是关彝挑选这里做太守的诸多原因中很重要的一点。
目前涪陵郡郡治所在的涪陵县,地理位置位于涪陵郡的正中。在册户口一千三百户,五千二百口。
西北角的汉平县,在册户口九百二十户,四千零二十五口。
东南的汉复县,在册八百八十户,三千七百口。
东北角的万宁县,在册户口一千零三十户,四千七百余口。
西南角的丹兴县,在册户口六百七十五户,三千两百口。
合计,全郡账面人口四千八百零五户,两万零八百二十五口。
全郡在册耕地135650亩,人均不足7亩。其中,水田不足四万亩。其余的都是旱田或者山地零星的土块。按照本地太守府的统计,这里的亩产极低。水田亩产稻谷不足三石(蜀汉承汉制,每石大约合27公斤),而旱田只能种小麦,亩产也不足四石。
太守府的府库里现有钱三万,存粮七千石。有属员二十人。郡兵一百五十人。其他的,就什么都没有了。
看着账面上惨淡的数据,就算是主动申请来这里避难,事先有充分思想准备的关仪也傻了眼。
他都傻了眼,更别说完全没有思想准备,满腔热血,准备来地方大展拳脚的四位公子哥了。
简单:这个,呵呵,好像,少爷我被我爹给骗惨了。
孙刚:嗯,此地风景倒是很好,哈哈哈哈~~~
张遵:呃,一百五十个郡兵?我算啥?好像我这个都尉还比不上一个军候管的人多吧?
赵毅:……
至于陈寿、李密、廖勇三个,更是只有摇头苦笑了。
“好哪!收拾下心情。左右,擂响太守府的大鼓。让府里的属员们都来开会!”
可是关小七派人去找了好久才在一片藤蔓中找到了太守府的大鼓——毫无疑问,这家伙已经多年没有用过了。
因为知道今天是太守交接,所以涪陵郡五个县的县长都在(没有哪个县是上了万户的大县,这些家伙全是县长而不是县令)。太守府的属员们也难得的集中在了一起。因此,这次开会倒没有等多久。
“嗯,诸位来得甚齐,吾心甚慰。自我介绍一下,本官是朝廷新任的绥靖将军、涪陵郡太守关彝关子丰。随本官一起上任的,还有涪陵郡都尉张遵张令行,这位是……。”
介绍完了自己带来的幕僚,关仪也让本地的郡县两级官员做了自我介绍后清了清嗓子:“本官初来咋到,对涪陵郡的情况完全不清楚。所以还要烦请各位僚属不吝赐教。嗯,待会请从郡丞开始,每一位同僚都请谈一谈你们对涪陵郡的看法,若要涪陵郡大治,我等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
穿越者的会议风格让这个时代的人多少有些不适应,不过关仪可顾不了这么多——这涪陵郡的情况可真的把他给郁闷到了。
接下来的会议开得让关仪很不爽,或许是这个时代的官僚还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民煮”。或许是这些官僚都是人精——长官哪里是听我们的意见,分明是要我们表态嘛。所以大多数官僚发言的时候,都言之无物,重点都是表态:在新太守的带领下,我们一定好好工作。有了关太守的大才,涪陵郡的大治指日可待云云。
就在关仪内心不住摇头,对这些官腔感到极不耐烦昏昏欲睡的时候,一个中年官吏的发言让他精神为之一振!
“启禀太守,属下是汉平县主薄马过马改之。在属下看来,这涪陵郡的情况,无非就是三少三多三恶。”
嗯?名过?字改之?神雕大侠也穿越到这个世界来了?
“敢问是哪三少,哪三多,哪三恶?还请改之细细为吾道来。”
“诺,太守。这三少,就是田少、汉民少、产量少。三多,就是山多、蛮夷多、野兽多。三恶,就是水恶、盗恶、兽恶。”
“嗯,三少三多吾听明白了。这三恶能具体谈谈么?”
“诺。太守。下官先来说这水恶。本地有大江纵贯全境,但此江之水却不能直接饮用。长期饮用此水的人,久之必然腹痛如绞,生不如死。而且此地山势险峻,落差极大。故而一到夏季,山洪暴发,塌方断道随处可见。故而称水恶。”
“再来说说这盗恶。本地田少,每亩单产量也少。普通汉民要想吃饱已是千难万难。偏偏本地蛮夷村寨又极多,这些村寨所处地域田地更少,产出也很少。为了吃饱,各地村寨互相劫掠,抑或联合起来劫掠汉民。又或者部分汉民和蛮夷在本地豪强的带领下集体为盗——前些年间的徐巨之乱。先车骑邓将军(邓芝)也是花了好大力气才镇压下去。即便今日,后将军(宗预)的永安军也要经常到本郡来镇压各路匪盗。”
“最后说说这兽恶。本地山高林密,草木繁盛。因此各种飞禽走兽数量极多。山林之中,以老虎、野猪、黑熊为尊。黑熊倒也罢了,只要不进入其领地,也与人秋毫无犯。秋冬季节,这黑瞎子也就冬眠去了。可是老虎与野猪就不同,一到秋冬季节,就成群结队的骚扰我汉民和各个蛮夷的村寨,野猪一般也就是毁坏粮田、捣毁粮仓。这老虎可是要吃人的啊!下官这里有个记录:延熙十二年,涪陵县被老虎吃掉的,有三十五人。延熙十五年,丹兴县被老虎吃掉了二十三人。去年,也就是延熙十九年,汉平县被老虎吃掉了五十五人!这还只是下官这里找到了尸骨确认了的,至于失踪后尸骨无存无法确定死因的,更是倍于此数!”
“所以,涪陵郡要想大治,最根本的就是就是解决粮食问题。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不解决粮食问题,这蛮夷与我汉民的争端无法解决,蛮夷、汉民此起彼伏的叛乱无法解决,百姓不得不进入深山老林寻找食物而被野兽戕害的问题无法解决……可惜……”马过惨然一笑,双手一摊:“此地山势过于险峻,比之南中都有过之而不及。当年丞相平定南中后,教导南中百姓营造梯田,故而南中粮田大增。而这涪陵郡,可是连梯田都没法造啊。”
呵呵,就算能造梯田也没用,这里的岩石层都是石灰岩,存不住水的。造了梯田水也都漏掉了。不过,这马过很厉害嘛,看问题居然如此深入,而且还能背《管子》。这哪里是涪陵郡这偏僻小郡能够培养出来的?分明就是从小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世家子弟嘛。可是世家子弟怎么会做主薄这样的事务官?而且是多个县的主薄转来转去就是升不上去?嗯?!姓马,而且年龄,难道?
一道闪电从关仪的脑海中划过,他突然福临心至的问了一句:“改之实乃大才,敢问改之令尊高姓大名?”
马过的脸色一下子变得不正常起来,稍后,才深深的俯下身道:“惭愧,家父姓马名谡,字幼常。”
果然如此!
“呵呵呵,改之不必如此。令尊确有街亭之败,但家祖不也丢了荆州么?”
“太守!”听到关仪不惜把关羽拿出来开刷以安慰自己,马过一下子就被彻底感动了,他根本就不知道,对于关仪来说,关羽也不过是个NPC。拿关羽来开刷,对他一点都没负担。
“改之所言,句句真知灼见,吾今日得见大贤矣。粮食问题,彝已有腹案。一年之内,当可有一定改观。呵呵呵,改之,汝这个罪将之子,可否与我这罪将之孙一起,携手改变这涪陵郡的穷山恶水呢?”
“固所愿也!不敢辞!”
——————————分割线————————
1、根据重庆地方志记载,即便是到了明朝,重庆主城区这个地方都以老虎多著称,更不要说远离重庆主城,到现在都比较落后的渝东南地区了。古代的生态环境不是今天的我们可以想象的。古人的生存环境之恶劣,也不是今天的我们可以想象的。
2、马谡因为丢失街亭被诸葛亮斩杀的时候,已经三十九岁了。史书记载诸葛亮事后很关照马谡的子女,说明马谡是有子女的。但是马谡的子女具体叫什么,后来在蜀汉的情况怎么样,史书就没有记载了。所以这个马过马改之纯属杜撰。
第十三章 捕猎大队长()
时间进入蜀汉延熙二十年的四月。新任涪陵郡太守关彝关子丰发布了一连串的命令。
第一道命令:除恶水令。
古人不知道为什么长期直接饮用乌江水会导致腹痛,作为穿越者的关仪可是门儿清:由于乌江流域的大山主要都是微溶于水的石灰岩,所以乌江水里的碳酸钙过多。长期直接饮用,人体当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结石。胆结石、肾结石发作起来的疼痛,比妇女生孩子的疼痛也差不了多少,甚至还犹有过之。
在现代社会,自来水厂会通过各种方法让这些矿物质沉淀出来。这个时代关仪当然是做不到了。不过,简单的将清水蒸煮后,水里面的碳酸钙绝大多数都会附着在容器的内壁上,这也就达到了减少矿物质含量的目的。因此,关仪的除恶水令的主要内容就是:大家要喝开水,不要喝生水。喝开水,不但不容易得各种结石导致腹痛,而且也减少各种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蜀汉的这一套官僚体系是诸葛亮建立的。总体而言比较清廉高效。这些年虽然随着陈袛的不作为和黄皓的乱政,这套官僚体系在开始缓慢的堕落,但至少现在,蜀汉的老百姓们还是愿意相信并服从政府的。新来的太守上任后才几天,就提出了解决恶水的办法,老百姓们虽然并不是特别的相信,但还是老老实实的去执行了。
第二道命令:采集蕨根令
解决涪陵郡粮食问题的终极大杀器当然是跟随关仪一起穿越过来的那颗超级土豆。可是农作物的生长是有周期的。即使关仪不计成本搞了小温室出来,让土豆不停的生长。可是现在毕竟时间太短,他到了涪陵郡后,在那花费不菲的四颗土豆苗下,一共才收获到三十五颗土豆。于是他把这三十五颗土豆分成一百四十块,又种了下去。
不过今年上半年也就只能如此了。土豆在地下发育的环境要求是:地下土壤温度不能超过25度。所以今年上半年最多能收获一季。顶天一千多颗土豆。还是无法大规模种植。而涪陵郡的粮食问题又急需解决。怎么办呢?
托《舌尖上的中国》的福,关仪知道了蕨根的汁液也含有丰富的淀粉。是可以食用的。而涪陵郡这个地方呢?由于土层较薄,蓄水性也差,高大的乔木是很少的。但是蕨根这一类的东西,真的不要太多。
在采集蕨根令里,关仪详细的讲述了如何分辨蕨菜,如何搜寻其根脉,如何在其根脉中获取淀粉,如何将淀粉转化为可以食用的蕨粑的方法。
蕨菜,作为一种野菜。在粮食自给率严重不足的涪陵郡,一直都是当地居民用来果腹的主食野菜之一。但是这个时代的人,还不知道原来和蕨根比起来,蕨菜根本就不值一提。可以说,采集蕨根令一出,新太守的威望一下子就竖起来了。连带的前一道命令也得到了更好的执行。
第三道命令:整顿郡兵令。
涪陵郡的产出极少,加之道路不通,虽然和东吴接壤,却无法通行大兵团。所以,虽然这里土著和汉民的叛乱此起彼伏,但蜀汉政府并不愿意在这里屯驻较大的兵力——得不偿失啊。实在是这里的叛民们闹得太凶了,就就近调动巴东郡的永安军团来镇压。因此,涪陵郡的常驻郡兵只有区区一百五十人。
这一次几大公子哥出来做事,CD那边各家家主都很重视,也大力的支持。所以几个公子哥都带了不少的家将家丁的什么过来。关仪将各家的家将集中起来,统一交给廖勇训练、编队。最后汰裁掉老弱、兵痞之后。得到了精干的士兵五百人。
蜀汉的税收承袭东汉,每年征收出产粮食的十五分之一作为田税。最近这些年军费开支越来越大,所以每亩还加收十钱的现金。此外还有户税、算赋、口赋等。实话实说,对老百姓的搜刮还是比较残酷的。基本上老百姓每年年收入的三分之二都会被刮走。
可是即便如此,在涪陵郡这个在册田地只有13万亩多一点,在册人口两万出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