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水浒终结者 >

第238章

水浒终结者-第238章

小说: 水浒终结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鲁智深道:“洒家到此,便是为了说服相公投明。

    若同意,自当喝酒庆祝,若不同意,日后难免厮杀,喝酒作甚?

    现下洒家在明军中也是一个统制官,地位不低,若相公不降,自可拿了洒家,去找赵佶那软蛋请功。”

    种师中闻言,只沉默不语。

    鲁智深道:“想当年我等驻守边境,无日不与西夏人见仗,多少手足兄弟,凭白死在了党项人手里。

    现今倒好,赵佶那厮直接放了党项人进来,直把我等血汗视作无物,相公心中无怨?”

    哎~种师中叹了口气。

    鲁智深又道:“我国陛下神威,领兵全歼入侵西夏兵,实在大快人心。

    且,各部趁其空虚,已经占领了这。河套许多地方,实现了我等一贯的夙愿。

    若是老种相公泉下有知,自可含笑瞑目。

    若相公投明,自可部领大军,直击兴庆府,实现边境百姓百年愿望,也可告慰种师宇。”

    听到种师宇这个名字,种师中不禁陷入了回忆中。

    种师宇,乃是种师中的堂弟,关系相当亲厚。

    当年,他初入军中,便与鲁智深同在一伍。

    他们所在的部队巡边时,突遭西夏兵袭击,因寡不敌众,损失惨重。

    五百余人,回来不过一百。

    种师宇被鲁智深带了回来,可惜只是一具尸体。

    种家时代戍边,战死者数以百计,种师宇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个。

    但是,这是种师中心中的痛,永远也无法忘记的痛。

    此时伤口被揭开,种师中却无力发作。

    明军越来越凶,赵宋不知道还能撑多久。

    若是仍旧留在船上,击破兴庆府,活捉李乾顺的心愿,怕是永远不能实现了。

    鲁智深又道:“各种条件多说了,洒家也不废话,只一句,若相公远征西夏,鲁智深愿为先锋!”

    闭眼仰首将就,种师中突然起身,道:“即如此,我便降了吧。”

    鲁智深纳头便拜,道:“相公明智,保存了许多西军老兄弟,请受鲁达一拜!”

    种师中拦住,叹道:“左右不过为了苟全性命罢了,如何当得了明智之说?”

    鲁智深不管,坚持拜了,道:“我西军好男儿,为保家卫国死于边疆,并无怨尤,消耗于内战,实乃可悲可怜之事。

    相公置个人名望于不顾,选择了投明,免了许多伤亡,又使得天下统一进程加快,功莫大焉!”

    从始至终,兵辰都没插上一句话,完完全全地打了一回酱油。

    不过,只要种师中投降,他的目的就已经达成,其余都是细节,不用在意。

    当然,他也不会把功劳全部归于鲁智深。

    种师中投明,原因很多。

    直接原因,当然是赵宋选择了引西夏人入境,伤害了他的感情。

    根本原因,当然是明国强大,迟早全取天下。

    另外,明国的许诺,也是重要原因。

    按照约定,种师中投明后,册封伯爵,平西将军。

    待明国全面进攻西夏时,种师中可以独领一路,以实现他种家的百年夙愿。

    而且,明国还会追封种师道以及种家历代殁于边境者。

    条件还是相当优厚。

    毕竟,能够和平拿下利州路,对明军也是一件十分值得庆幸的事。

    种师中既然决议投降,要做的事情相当多。

    “首要的并不是清除赵宋死忠!”兵辰道。

    种师中问道:“未知要我做何事?”

    兵辰道:“利州路往北,仍然有险要关隘,此时消息未曾走漏,我等当趁机取之,好为进取关中扫平障碍。”

    如此这般,这般如此,兵辰把后续计划一并说了。

第441章 大散关下() 
六月,骄阳似火!

    汉中城里,方天定心头也是火热无比。

    种师中降,利州路下,只要拿下大散关,便可兵临陈仓,直入关中。

    到时候,赵佶要么据城坚守,要么越萧关西去,并无第二条路好走。

    看着十五万大军依次出城,方天定也下了城头,翻身上马。

    大军前方,有散布大量斥候,用来遮蔽消息。

    更前方五十里处,有一队押运粮草的队伍缓缓前行。

    一千五百粮车,三百军兵,两千民夫,与往常利州路转运粮食入关中的队伍并无两样。

    领头偏将,乃是种师中的亲卫张大同,就是鲁智深在衙门口遇到的哪个。

    做为嫡系心腹,张大同确实没什么名声,然而一直负责给关中送粮食,沿途守卫都是熟悉的。

    咕噜噜的车轮转动声中,车队不断向前。

    利州路境内,各处关卡都已经被换上了自己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妨碍。

    唯有各条路的出口关卡,全被赵佶换了心腹之人。

    当然,赵佶的心腹,这个时候也不一定靠得住。

    不过,明军想出关,非得夺取几处出口才好。

    晓行夜宿,几天后车队到了大散关前。

    “呦,老张,又送粮食来啊。”守将远远地调笑道。

    张大同黑着脸,喝道:“狗日的开门,老子要过去。”

    一点都不客气,本也不需要客气。

    自古以来,只有后方往前线送粮食的,可没有前线向后方送粮食的道理。

    赵佶当然懂得这个道理,可是他也没办法啊。

    各处退守关中的大军几近二十万,区区关中之地,如何供养的了?

    不仅如此,到了长安后,赵佶仍然拼命扩充部队,现下宋军可能超过了四十万。

    这么多部队,哪怕只是吃糠,赵佶也养不起。

    事实上,赵佶自己也快穷的吃土了。

    所以,做为相对富庶的地方,利州路必须向关中转运粮食。

    这是后方有求利州路,张大同当然不需要客气,张口就骂,毫不掩饰自己的不满。

    呸~晦气……守将怪了下自己嘴贱,下令开门。

    检查都没有。

    一是熟人到此,运粮队中多有熟面孔,并无异常。

    再则,守关将士也不想得罪运粮的人。

    因为心中憋着火,这些人爆的很,一言不合就要火并。

    现在赵宋上下都哄着种师中,真闹翻了,死的肯定不是张大同等人。

    而且,利州路一直平安无恙,也没什么需要值得担心的。

    利州路不失,便是明军突袭拿下大散关,又能有什么意义呢?凭白折损人手罢了。

    看着关门缓缓打开,张大同朝旁边的军士打了个眼色。

    这人布衣无甲,只有一把刀在手,和普通的乡兵也没什么两样。

    然而细看,不是箫嘉穗还能有谁。

    再看队伍中,邓元觉、袁朗、包道乙、郑彪、历天闰、张俭、张韬、白钦、高宠、马劲、马犟、高玉、卫忠、鲁智深。

    一共十四个大将在此,全都是宋军乡兵的打扮。

    关门打开,张大同当先向里走去,众人跟上。

    入了城门,便是翁城,众人不露异样,继续往里。

    城头上守军看着,也不来管。

    不一刻,全部穿过了翁城,到了城内。

    眼看最后一辆车出来,袁朗大喝道:“杀!”

    刀随声至,把旁边的两个宋兵拦腰斩断。

    鲜血喷溅,五脏六腑淌了一地。

    两个宋兵并未断气,只是哀嚎惨叫。

    事发突然,守军呆呆反应不过来。

    其他人可没愣神,各自从车里抽出兵器,分头杀向城头。

    以各个大将带头,其余精锐士卒跟上,开始了大杀特杀。

    如此多的凶恶大虫同时发作,莫说宋兵没有戒备,便是有戒备也拦不住。

    不一刻,两千余人杀上了城头,沿着关墙开始扫荡。

    真是虎入羊群,莫可阻挡。

    守军只顾抱头鼠窜,沿着城墙一溜烟跑没了。

    杀上了城头,箫嘉穗喝道:“白钦,带人接管弩砲,准备迎接宋军反扑!”

    “弩砲手,随我来!”

    呼喝中,两千多人分出了六百多,接管了宋兵留下的床弩等守城器械。

    宋军走的太快,这些大型器械都没来得及破坏,全都便宜了箫嘉穗等人。

    要知道,大散关防御重心乃是南边,因此各式器械都在这边。

    接管了这些东西,宋军想要反扑,只能依靠人命堆。

    轰隆隆~

    震天价的马蹄声在关外响起。

    箫嘉穗探头一看,关胜郝思文领着三千马军已经到了关下。

    这时间,卡的严丝合缝,可谓分秒不差。

    箫嘉穗喝道:“开门,放他们进来。”

    城门缓缓打开,箫嘉穗对着下方叫道:“关将军,切勿停留,直接扫荡城内。”

    “好!”关胜扭头喝道:“来啊,随我杀进去!”

    城门洞开,众人策马狂奔。

    街道上空荡荡的,并无一个人影。

    从南门冲到北门,全无一丝阻碍。

    北门大开,可见宋兵夺命狂奔的背影。

    奔跑中,不断有宋兵脱了衣甲、扔了兵器,拐进了旁边小路里。

    很明显,他们是不打算回去,直接就做了逃兵。

    关胜也不追赶,只喝令众人下马,接管城防。

    区区逃兵,不足为虑,不值得浪费力气和时间。

    左右门户在手,也不怕他们飞了。

    掌控了城墙,箫嘉穗分出两千兵,逐屋搜索隐藏起来的宋兵。

    倒也有没跑的,却没有反抗,各个老老实实的投降。

    便是大散关主将也留在了这里,见到明军就降了。

    他把门户丢了,回去也是个死,不如投降活命。

    一个时辰后,又有五千步卒进关。

    这下,大散关稳妥了。

    一万人在此,宋军又留下了海量的物资,哪怕宋军反扑,也可以坚持到主力到来。

    说实话,他们已经计划好了,若是宋军赶来,便领兵出城冲杀一阵,好杀杀宋军的锐气。

    可惜,直到第二天方天定领兵来了,也没看到宋军的身影。

    按理说,大散关背后的陈仓有兵五万,又是赵宋新任太子赵构亲自坐镇,不该如此迟缓的。

    然而,赵构并不敢出兵,只坐守城池,等长安援军到来。

    赵构不来,方天定可不会等他,略做休整,便领军到了陈仓城下。

第442章 赵跑跑的第三步() 
秦末群雄争霸,刘邦封汉中王,采纳张良的建议,烧掉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以示无心争霸。

    后来韩信拜将,建议刘邦明修栈道,暗地里带领军队走陈仓道进入关中,始有两汉基业。

    当时,刘邦实力相对项羽并不够看,因此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

    此时,明国实力势力全面占优,方天定不需要学刘邦,直接大张旗鼓地直接领兵到了城下。

    陈仓位置虽然关键,然而此时已经不是县城,城墙年久失修,多有坍塌处。

    赵构到此后,一直在加固大散关,对陈仓只是稍微补了补。

    大概,几轮轰炸,陈仓城墙就没了。

    而且,城中守军虽然不少,其实并没多少战斗力,最主要的是缺乏弩砲与火药。

    这些东西,同样都丢在了大散关内,成了明军的战利品。

    城头上,脸色苍白的赵构看着城下连绵的营寨,惊地说不出话来。

    此时,他还不是哪个南宋的宋高宗,只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罢了。

    讲真,即便是后来的宋高宗在此,也不敢和明军对抗。

    不然,坐拥那么多良将,赵构也不可能一味地苟且求和。

    “长安方面,可曾派出援军来?”赵构问道。

    守将回道:“已紧急派出信使,只是四百里路,援军急切也来不了。”

    “这可如何是好,这可如何是好……”赵构不断地转着圈圈。

    “四百里路,便是即刻出发,也要十天才到,待援兵到达,陈仓怕是已经失守。

    且,大散关失守,明军可直抵长安城下,腹背受敌,恐难持久。”

    秦桧一席话说完,整个朝堂鸦雀无声。

    种师中投降的太过突然,赵宋上下全无半点准备。

    虽然大散关失守,朝堂当天就收到了消息,却没什么用。

    人人都知道大厦将倾,赵宋要完了。

    惶惶不可终日,便是赵宋上下最好的写照。

    便是赵佶自己也麻了爪子,全无半点主意。

    大散关可是在西边,他若是继续向西逃窜,就要冒被半途拦截的风险。

    可以说,宋廷上下,已经被堵住了。

    当然,要是沿途地方坚持抵抗到底,也可以争取足够的时间,让赵佶跑路。

    半晌,赵佶打破沉默,道:“折彦质、宋江到了何处?”

    罗戬道:“诏令昨日方出,未曾有回复。”

    赵佶道:“拟诏,册封折彦质为通安郡王,立刻派兵接管潼关防务。

    册封宋江为通义郡王,卢俊义为通义国公,余者皆为男爵,诏书到时,立刻启程回长安,护驾西行。”

    终究,赵佶还是决定跑路。

    若是四关不失,关中自然是最合适的基地。

    但是以关中的地理地形,一旦有关卡失守,立刻就是关门打狗的下场。

    长安城防虽然坚固,也不足守。

    历朝历代,战斗大多发生在四关之外,敌军兵临长安城下,其实发生的抵抗并不够激烈。

    所以,赵佶跑路并不奇怪。

    不然被围在城里,明军凭的消耗一年半载,终究是能耗死赵宋的。

    之所以选择宋江随行,那是因为赵佶发现,搞到最后,最忠心可靠的,还是这个曾经的绿林大寇。

    曾经,他以为那些饱读诗书的翩翩君子们最知忠义,会为他的王朝正统殉节死难。

    结果,除了寥寥无几的真君子,余者皆是真小人。

    明军到来时,一个个不是比兔子逃的快,就是摇身一变成了反正的忠义之士。

    只有宋江,虽然一直在挨打,却从未放弃过抵抗,更在开封外一举坑杀了五万明军。

    这种战果,可是前所未有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