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逆之吕布新传 >

第338章

汉逆之吕布新传-第338章

小说: 汉逆之吕布新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来如此!”脑筋儿慢半拍儿的九部大人也都明白了。

    韩老大又满饮了一杯酒,吃了一支鹅翅膀,又打开了话匣子。“高顺告诉我,这些都是吕奉先和他交代的,吕奉先还告诉他,见了我,一定要把这些话儿原原本本地告诉我。还有一句话,原话是这样说的:文约兄,你征战数年为的是什么?如今可还有遗憾吗?”

    “当时我听了之后,心情沮丧极了!吕奉先此举是阳谋,我要做什么,如何做,什么在前,什么在后,我全都告诉你,你看着办!你要是不服,尽管再次降而复叛!我等着!偏偏我却无法抵挡!真的无法抵挡呀!现在反叛,先不要说有没有粮食。便是手中有了四五十万石粮食,那些杂胡羌人们明日听到这些措置,还有几个愿意跟我们起兵的?”

    “我等征战数年,为的是什么?不过是一场富贵,衣锦还乡罢了!再说得高尚一点儿,弟兄们能够有碗饭吃,能够活下去,能够发一笔财,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如今都能看到了,你们说说,还有什么遗憾的?还有什么理由举兵造反?”

    “所以呀,我决定三日后便入京赴任。这几日,你们有什么话儿,需要我和高顺说的,都趁早儿说!有什么托我做的事儿,也趁早说!”一听韩遂如此说,阎行立刻就表态了:“岳父,你身边没个人儿不行,我便随你赴任吧!”韩遂想了想,终于点了点头:“也好!”

    “你们这些留下来的!好好做事儿,严肃军纪!高顺眼里可是不揉沙子的!吕奉先这人,我算看明白了,降将他先要撂一撂,撂上一两年,两三年,如果过关了,便会再度出来掌军的。日后我们有没有再见之日,就看你们能否严肃军纪,谨言慎行,多立军功了!”

    “来来来!都他娘的喝酒!今夜不醉无归!”

第536章:韩遂入京() 
五月末,韩遂赶到了长安城。他是个有心人,一路之上用心查访,把司隶发生的新变化都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上。一路迤逦行来,到处都是热热闹闹的景象,小吏们将直裾的下摆掖在腰带上,赤足麻鞋,忙着赈济灾民,修桥铺路,清理、重建被烧毁的房屋。

    本朝的官场,只有在文帝、景帝在世之时,才会出现这样官吏与小民和谐共处的场面。即便是身在西凉,韩遂在洛阳、长安也都有小耳朵的,他知道这是大司马下了严令,兼之在河套书院--如今已经改名叫做国子监了――受到熏陶的结果。无论如何,这种场面还是颇令人激动的。莫说大汉雄风,便是这般官吏和谐,也已经有许多年不见了。

    虽然已经过了农时,还有很多百姓们头戴斗笠,冒着酷暑,在小吏们的带领下抢种豆麦、蔬菜之类的庄稼。韩遂看得心热,勒住马匹,蹲在垄沟儿上和力田的百姓聊了几句。“阿翁,这都过了农时了,你还在抢种,这些豆麦还会有收成吗?你就不怕血本无归吗?”

    正在力田的老翁直起身来,定定地看着韩遂,他的脸上沟壑纵横,眼神儿却很是明亮,全身都被晒成了古铜色,瘦削的胸膛甚至可以看到肋骨。“这位官人想必是刚从凉州来吧。”韩遂顿时就大吃一惊了:“阿翁,我的确是从凉州来的,你是如何得知的?”

    老翁憨厚地笑笑:“这些日子,从凉州来的官人都是你这般样子,问东问西的。从长安来的便不是这样,一到了这里便带着大家伙儿做这做那,好似胸有成竹一般。这豆是不挑地方儿的,只要不种得太晚就行,而且能种两季到三季,至于收成,还要看贼老天。”

    “这麦呢,这个时节种是有些晚了,但是还算不误农时,今年也只能种上一季了。菜蔬正当时令,萝卜、芋头之类,最然当不得主食,却也能够填饱肚子。其它的、葱、韭、蒜之类作物,算是调味品。除了自家用,还有小贩们收了卖到城里去。”

    “可惜的是,今年因为兵灾,桑树大部分都毁掉了,好在官府发了树苗儿,种完麦豆、蔬菜,便要种麻了,种完麻,便去种桑。麻可以织布制衣,桑可以养蚕做丝绸。今年都忙活完了,明年便会有个开门红!若是没有兵灾,三五年之内定然会过上好日子。”

    听了老翁的话,韩遂的脸顿时就发烧了,老翁口中的兵灾,六七成是他的部下所造的杀孽。好在常年风餐露宿,他的脸都被西凉的风吹成古铜色了,不细看还真看不出来。“阿翁,这地可是你自己的吗?”“都是从官府手中租的无主之地,原先的大户人家都死了,官府做主,耕种五年,完了贷款便是自己的了。通扯下来,占到每年收获的四五成。”

    “不是三十税一吗?竟然有四五成之多?”韩遂诧异地问道。老翁站直了身子,看了一眼韩遂:“官人定是不知农事的,三十税一那是两百多年前的老黄历了!在兵祸以前,租子收到七成就已经是很克己了,再加上别的使费,算下来有八九成之多。”

    “现在的租子,算上所有的使费,大致在四成五到五成之间,比起兵祸以前,已经是天壤之别了!五年之后,这五十亩田便是自己的了。那时候,租子只合到三成,再加上桑麻、养猪养鸡养鹅的收入,小日子就舒服多了。只是贼老天保佑,千万莫要再有兵祸!”

    “阿翁,叨扰了!”韩遂站起身来,吩咐亲兵取出一贯肉好五铢钱给他。一见到簇新的一千肉好五铢钱,老翁的双眼立刻就冒出了金光。“小老儿叩谢官人!愿贼老天保佑官人公侯万代!”在老翁不住口儿的赞颂声中,韩遂飞身上马,一溜烟儿去了。

    此时此刻,他的心中无比沉重,小民百姓们便是如此,谁对他们有一分半分的好,他们便会在心里记上一辈子。他们所求的,不过是安稳的小日子,至于谁做天子,谁是权臣,在他们心中,都不如按照农时种植五谷、瓜果、桑麻,饲养六畜重要。

    十常侍之乱前,韩遂曾经去过京师洛阳城,和大将军何进见过一面。返回西凉之后,韩遂便被北宫伯玉胁迫入伙,到今日为止已经七年了。这七年来,韩遂率领西凉叛军,烧杀劫掠,祸乱凉州,从没有想过小民百姓们的死活。直到军粮将尽才意识到出了问题。

    这十几日来的所见所闻,使得他新生愧疚,也使得他的内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终于意识到了,一个稳固的强大的政权对大汉的意义,对小民百姓的好处。于是乎,当晚在传舍中歇息之时,他洋洋洒洒,写了一封信,把所见所闻告诉部下,叮嘱他们切莫再反。

    “数年征战,所为者何?不外乎富贵尔!若能体会小民百姓的艰难,大乱之后人心思安,做上一任好官儿,为自己和儿孙多种些福田,使得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方不愧为能吏!如此,才是吾辈所能身体力行的,也是吾辈该当做的!”在书信的结尾,韩遂如此写到。

    六月初一,韩遂终于到达了长安城,他从直城门入城,直奔尚书台。一听韩遂前来,曹雍连忙拱手出迎:“文约兄别来无恙乎?一路辛苦了!”韩遂早就事先做过功课了,知道曹雍是大司马的旧部,也是朝廷中炙手可热的红人,连忙拱手见礼:“谢过曹尚书!咱老韩是个粗人,身子骨儿还好。倒是曹尚书日理万机,案牍劳神,还是要注意休息呀!”

    寒暄了几句之后,这才转入了正文。“文约兄,在未央宫和长乐宫各有一处军营,里面已经有四千步卒了。你的两千骑兵可以分为两部分,驻扎在两座大营中。营房、给养早就准备齐全了,就等着你们进驻了。至于出警入跸之类的公务,就慢慢熟悉吧。”

    “至于贵婿阎行,大司马的意思,安排做卫尉丞,做文约兄的副手儿。这个官儿是比千石,比成公英他们要委屈了些,大司马之意,再加个中郎将的虚銜儿,便都肩膀头儿一般齐了!如此措置,不知文约兄以为如何?”“甚是妥当!”韩遂拱手谢过了。

    “文约兄,我这里公务繁忙,就不陪你了。一会儿我亲自带你去取了官印、告身,袍服,你便去见你的顶头上司太尉吧。原太尉赵谦因为涉及到烧毁粮仓一案中,已经引咎辞职了。现在的太尉是皇甫义真,御史中丞点了徐庶,你们老对手见面,定有一番惊喜。”

    “哈哈哈哈!”韩遂大笑了:“我对皇甫义真闻名久矣,此次定当好好把酒倾谈一番!”等到到了太尉府一打听,皇甫嵩巡视司隶各地,监督整修城池、整肃郡兵的差事儿虽然还没有完,此时却是正逢回京述职,正在府中,完全可以见得到。

    一见了韩遂,皇甫嵩并没有说话,反倒是上上下下仔细打量了一番韩遂,这才哈哈大笑道:“不错!不错!老夫心目中的韩文约便是如此!真英雄也!我和你在西凉大战数次,竟然还未曾谋面!说来众人不信,七年前你入京之时,我还未曾进京呢!来来来!请入内叙话!来人!摆酒!来访的客人一律挡驾!今日我要与文约兄一醉方休!”说着便伸手延客。

    “义真兄谬赞了!韩遂祸乱西凉多年,实在是国家的罪人!”韩遂连忙是起身谢罪。“文约兄!我就看不起你们文人这股子酸劲儿!呸!他娘的比陈年老醋还酸!董卓秉政,坏事儿没少做!就他那个折腾劲儿,换了我也是要反的!再说,你如今不是已经就抚了吗?”

    “哈哈哈哈!还是义真兄理解我!来来来!咱哥俩儿他娘的干一杯!不!三杯!”韩遂一听这话,立刻就不再做作了,老兵痞的本性立刻就显露出来了。“哈哈哈!这就对了嘛!来来来!我先干为敬!两个老兵痞装什么酸溜溜的读书人!”皇甫嵩大笑道。

    就这样一来二去,两个老兵痞越发觉得投缘了,两人边喝酒边倾谈,将那些军旅阵战之事拿来下酒,这场酒便越喝月高兴了。酒到半酣之际,韩遂压低了声音问道:“义真老哥儿,大司马此番招我入京是何意?还望老哥儿替我解惑一二,韩遂不胜感激之至!”

    皇甫嵩干了一杯酒,放下酒杯徐徐说道:“这事儿你还真就问对人了!放眼整个长安城,,能回答这个问题的不到一巴掌,可是,只有我说的话,你才能相信!大司马对待降将,除了极少数民愤极大的,一般是不杀的。他会把你放起来高官厚禄养着,撂上一阵子。”

    “看看你这一段时间内的表现如何,同时也看看你的部曲表现如何,过个一两年,两三年,再考虑你的出路。依我之见,你心中不必有包袱,该作甚便作甚,教你做卫尉,你就把这个卫尉做好!过上三两年,通过了他的考验,定会有重用的!”

    说到这里,皇甫嵩压低了声音:“大司马要的是能臣、良臣,不是混日子的官僚!”

第537章:新移民新生活() 
时光荏苒,转眼就到了六月中旬,平定凉州的战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汉军分三路出击,凉州十郡中,只剩下张掖、酒泉、敦煌三郡没有收复。斩首一万三千,俘虏了两万七千,一个月前刚刚自称河首平汉王的宋建被打得落荒而逃,只剩下了七千骑兵。

    在卫将军高顺统率的大军后面,是五万郡兵和十万青州军,还有一百二十万自愿迁来的难民。凉州牧给他们的政策是交还他们原有的土地,官府给与货币赔偿,或者不予赔偿,在凉州划给他们相当于原来面积的两倍土地。自然,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用土地赔偿。

    百姓贷款从官府取得土地、耕牛、生产器具、种子,用五到七年还完贷款,土地便成为自己的财产,这项政策被形象地称为“借鸡生蛋”。这项政策已经施行了十四年,有了一套极其完善的制度和方法,并州来的官吏也很熟悉,同时也在百姓们心中建立起了公信力。

    这十八万户,一百二十万移民,大致分为三部分。六成原本就是凉州人,当初是为了避乱,才不得不携家带口远赴并州的。如今闻听凉州粗定,百废待兴,官府又有诸般好处,立刻便动心了。本朝人的乡土观念极重,谁不想落叶归根终老故乡呢?

    三成儿是来自鲜卑草原的移民,他们大多数是破落户儿,祖上都曾经阔过,只不多最近几十年才渐渐穷了,可是骨子里的那一份儿自尊自傲还在。兼之小时候都是享过福儿的,鲜卑草原的苦寒如何能受得了?仔细打听一下政策,便禀告官府,收拾行囊动身了。

    最后一部分人都是勇健豪雄之辈,若是细细追究考证的话,祖上多数都是有案底儿的绿林后代,剪径为生的强人。这拨人以四海为家,在乎的是功成名就和大发横财,他们愿意远赴凉州,为的是和西域离得近,要在刀头上舔血,博一场泼天的富贵。

    这三拨儿人,再加上原有的凉州百姓,便形成了本朝新凉州的主体。新凉州的百姓,都经过数次战乱,心理承受能力极强,数年的奔波飘零,使得他们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就像鲜卑大草原上的青草一般,哪怕冰天雪地,哪怕野火大风,熬到来年,便又是一地碧绿。胆大心细、坚韧顽强、骁勇彪悍、吃得下苦,耐得住寂寞,给他点儿雨水,他就能种出一百亩的粮食,这,便是新凉州百姓们的真实写照。

    移民们来到官府,问询了官府开出的条件,他们得知除了土地、耕牛、生产器具、种子以外,官府免费送到自己想去的地点,其间还有米粮补贴。具体的路径是,从各处到晋阳集中,然后乘坐运输船逆流而上,抵达汉阳郡的郡治冀县,再从那里分散去凉州各郡。

    “凉州十郡,土地补偿的力度是不一样的,离长安越近,补偿越少,离长安越远,补偿越多。最少的是两倍,最多的是五倍,是在酒泉、敦煌两郡。以前的贷款完了的,可以再次申请贷款,越往西,贷款的条件越好。譬如敦煌、酒泉,利息便是武都、汉阳的三分之一。为什么如此呢?就是因为凉州地广人稀,地多人少。”

    “大司马的意思,是要充实边疆,人多了,才能让荒无人烟的边郡热闹起来,繁荣起来。所以嘛,越往西去,条件越优厚。不过,敦煌、酒泉两郡也不是一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