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逆之吕布新传 >

第236章

汉逆之吕布新传-第236章

小说: 汉逆之吕布新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案行使者光禄大夫温毅的檄文,是下达给您的,书中历数王睿的罪行,请您把他处死!王睿出身世家,向来拿我等不屑一顾,想必文台兄早有同感吧!说句实话,荆州苦王睿久矣!”说到这里,曹寅放声大哭了。

    孙坚打开檄文,仔仔细细看了一番,并没有什么破绽。“如此,某愧对使君了!险些中了王睿的借刀杀人之计!使君请回!某这就起兵,直捣襄阳,诛杀王睿!”说完,孙坚一拱手,带领军马去了。左右大惊道:“使君算无遗策,一封伪造的书信竟然退了孙文台两万大军!”曹寅微微一笑:“吾观孙文台不服王睿久矣!只是没有借口罢了!”

    王睿闻知有军队到来,登楼观望,并派人询问这些兵来此的意图。孙坚的前部回答:“我们长久奔波在外。劳苦不堪,所得的赏赐,还不够做衣服呢!这次来,不过是想请您开恩,再赏些财物。”王睿信以为真,说道:“这有何难,我做刺史的,难道还去吝啬吗?”当下传令打开库藏,让兵士们自己进去,看还有什么东西可资用度。

    等到来兵涌到楼下,王睿才发现了孙坚,大惊,忙问:“士兵们自来请求赏赐,孙使君怎么也在这里?”孙坚回答:“奉案行使者檄文,特来取你的首级。”王叙又问:“我犯了什么罪?”孙坚回答:“在下我也不知道!”王睿走投无路,刮金饮之而死。

    孙坚逼杀王睿之后,引军到达南阳。下公文给南阳太守张咨,请他供应军粮。当时孙坚部下已有数万人,袁术也已上表,奏请以孙坚为假中郎将。张咨问左右应该如何对待。左右说:“孙坚不过是邻郡的一个太守,他无权调发我们的粮饷。”张咨认为言之有理,于是,对孙坚不加理睬。于是,被左右亲信害死的大员,又多了一位。

    孙坚以牛酒为礼物去拜访张咨,张咨第二天只好也来答谢。孙坚设宴款待,酒酣,孙坚的主簿进来禀报:“前有文书传给南阳太守;但至今道路尚未修整;军用钱粮尚未备足;请将他逮捕交付主簿问个明白。”张咨见势头不好,想要离去。

    但四周已布满士兵,根本无路可走。一会儿工夫,主簿又进来向孙坚请示:“南阳太守稽停义兵,使贼不时讨,请收出案军法从事”。说着,便令部下将张咨推出军门斩首。南阳郡府官员大为震惊,从此,孙坚的部队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孙坚率兵前进,到达鲁阳,与袁术相见。袁术于是和孙坚联手,又表奏他为破虏将军,兼领豫州刺史,于是,孙坚就在鲁阳休整部队,厉兵秣马,准备进军讨伐董卓。如此一来,孙坚便正式归入袁术的麾下,做了袁术的部属。

第373章:刘表单骑定荆襄(一)() 
荆州刺史王睿被乌程侯孙坚杀掉,导致荆州无主,这一来就便宜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刘表刘景升。刘表今年四十八岁,山阳郡高平人,是汉家宗室,前汉鲁恭王刘余的后代。刘表身长八尺余,姿貌温厚伟壮,少时知名于世,名列“荆襄八俊”。

    说起荆襄八俊,就不能不说一说本朝的名人榜,这个名人榜出自于太学生,然后才口口相传,传遍天下的。时人戏言,是不是真正的士人,背一背名人榜,再讲一讲这三十五个人的籍贯、家世和事迹就能分辨出来了。

    名人榜以“三君”为首,“三君”是三个人,窦武、陈蕃、刘淑,言其能为一代宗师。有所谓“八俊”,言其为人中只精英。有所谓“八顾”,言其能以德行引导士人。有所谓“八及”,言其能导人追随宗师。有所谓“八厨”,言其能能以财物营救士人。

    这份名人榜上面的三十五人,在天下的清流士子心中,就是一座座巍峨的高山,里面的每一个人都堪称道德楷模。士人们以能见他们一面为荣,这些人出行,身后总是跟着数十数百辆车,成为本朝的一道儿美丽的风景。

    刘表,就名列“八及”之中,是名闻天下的大名士。

    “荆襄八骏”又叫做“江夏八俊”,指的是刘表、陈翔、范滂、孔昱、范康、檀敷、张俭、岑晊这八个人。这八人都是荆州人,年少时便知名于世,都是名震一时的大名士,在荆襄一代声名远扬。

    陈翔字仲麟,汝南邵陵人,祖父陈珍,官做到司隶校尉。陈翔少年时就很有名了,善于交结士人。他如此有名,人缘又好,自然就走了举孝廉这一条路了,被太尉周景察举,任命为侍御史。当时元旦朝贺,大将军梁冀威仪不整,陈翔上疏弹劾梁冀,说他自持贵宠,应该坐大不敬之罪。虽然此事不了了之了,但是令士人们刮目相看,认识了这个铁面御史。

    后来宦海沉浮,担任过定襄太守、议郎、扬州刺史。在扬州刺史任上,揭发豫章太守王永勾结宦官,吴郡太守徐参在职贪秽,并把他们槛车押送廷尉府治罪,还曾经弹劾中常侍璜之弟,由此威名大盛。后来担任议郎,御史中丞,党锢之祸中被关在黄门北寺狱,没有证据无法定案,才被释放,最后在家中病死。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少年时就为人清正有节操。后来举孝廉,担任过曾任清诏使、光禄勋主事。巡查郡县,处置不法官吏,举劾权豪,见时政腐败,弃官而去。后来汝南太守宗资请他担任功曹,严肃法纪,察查不法,延熹九年,坐党锢之祸下狱,被释放回家之时,士大夫前往迎接的有数千辆车。第二次党锢之祸时,朝廷颁布诏书,缉拿范滂,范滂投案自首,最后死在狱中。

    孔昱,字世元,是孔子第十九代孙,鲁国人。范康,渤海人,字仲真。檀敷,字文有,山阳人。这三人都是党锢名士领袖,孔昱和范康终生没有入仕。

    檀敷,儒生出身,家贫不受施舍,自甘贫苦。后来举孝廉、公府辟召,博士都没有应征。却在家乡建立精舍教授学生,达数百人之多。灵帝即位,被举荐方正,他的答卷符合时宜,多次升迁,后来担任议郎,补任蒙县令。因为郡守为恶,弃官而去。家中没有产业,子孙合穿衣服出门。八十岁时,死在家中。

    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是赵王张耳的后代,他的父亲张成,曾任江夏太守。最初被乡里推举为茂才,但不满意刺史,于是托病不去。延熹八年,山阳太守翟超邀请张俭任东部督邮。

    当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他的家属残暴百姓,无法无天。张俭揭露侯览和他的母亲的罪恶,请朝廷处死他们。侯览把张俭上的章表扣压起来,桓帝没有看到,张俭于是与侯览结下仇怨。张俭的同乡人朱并本性谄媚,卑鄙龌龊,张俭很瞧不起他,朱并对此非常嫉恨,上书诬告张俭与同乡二十四人别立名号,共为朋党,企图危害国家。

    朝廷于是下令捉拿张俭,并把朱并的名字削掉,以示为他保密。张俭逃命,狼狈出走。跑到哪里,天黑了,就到哪家住宿,众人没有不敬重他的名气和品行的,即使会家破人亡,还愿收容他。

    后来流亡到东莱,躲在李笃家里。外黄令毛钦带兵到他家,李笃对毛钦说:“张俭知名天下,逃跑不是因为他有罪。即使见到张俭,您难道能忍心把他捉去吗?”毛钦站起来抚李笃背对他说:“蘧伯玉以独为君子可耻,你为什么一个人独专仁义呢?”李笃说:“我李笃虽说好义,您今日已得义一半啊!”毛钦叹息地走了。

    李笃因此得以送张俭出塞,张俭因而免于遇难。凡是张俭所经过住宿的人家,被处死的数以十计,宗族亲戚都被杀害,郡县因此残破不堪。这就是“望门投止”这个典故的由来。张俭就这样逃往数年,受他牵连而死的,就有数百家。

    直到中平元年,党锢解除后,张俭才回到了家乡。消息传到京师洛阳后,大将军、三公一起征聘他,又被举荐为敦朴,公车特征,任命他做少府,都为张俭所推辞。隐居乡间后,在大饥之年,张俭散尽家财,救济百姓,赖他之力得以活命的足足有数百人。

    当时的党人,一旦听到自己被通令天下缉捕后,通常都会像范滂一样投案自首,死于酷刑之下。像张俭这样爱惜生命的,并不多见,因此,张俭也受到了很多非议。

    岑晊,字公孝,棘阳人。才高而有大志,五经六艺,无不洞贯,被南阳太守成瑨聘为功曹,不畏权势,不避豪强,当时人们说“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意思是成瑨把公务都交给了岑晊办了,岑晊似乎成了南阳的太守。

    这七个人,学问都是极好的,道德方面,除了张俭略有瑕疵外,也都是一时之冠。“荆襄八俊”代表了世家大族中的一种生活方式,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官则刚正不阿,造福一方,回乡隐居,则兴办教育,开拓民智,培养人才。

    这种生活方式是向上的、昂扬的,和袁术为代表的堕落派世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刘表能够跻身“荆襄八俊”其中,他的学问道德,自然也是一时之冠。

    光和七年,党禁解除,刘表受大将军何进征辟为掾属,推荐再次入朝,出任北军中候。本年的三月份,荆州刺史王叡为孙坚所杀,董卓上书派刘表继任。

    此时正逢关东诸侯讨伐董卓,袁术屯于鲁阳,手下拥有所有南阳之众。吴人苏代为长沙太守,贝羽为华容县长,各自拥兵一方。此外还有宗贼,四处遍布,割据一方,大者州郡,小者县乡。所谓宗贼,就是地方武装,江南地广人稀,野兽横行,多以宗族为主干,建立坞堡割据自守。其头目称之为宗帅。

    袁术盘踞南阳郡,其余各郡的宗贼乘乱而起,将其它七郡瓜分完毕,刘表堂堂一个荆州刺史,竟然无法上任!“大汉的天下竟然乱到了这个地步,都是董卓之罪呀!”刘表长叹一声,单人匹马,连一个随从都没有,就这样隐匿身份,直奔荆州而去了。

    荆州的情况比较特殊一些,没有经历过较大的战火,民间殷富,世家大族极多。

    襄阳至宜城间数十里被称为“冠盖里”,就是曾经担任过两千石以上官员的人。有数十家定居于此,其中最有名者七家:庞、黄、蔡、蒯、马、习、杨。这七家族中子弟人才辈出,都是一时之冠,学养深厚,很多人都有一语定乾坤的能力。

    荆州七家,以籍贯论,都是是本土世家,树大根深,尤以学问见长。蒯家是南郡,黄家是沔南,马家是宜城,其余庞、蔡、习、杨都是襄阳。七家虽然都是大族,但是和大汉的四大世家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颍川旬氏、颍川陈氏相比,底蕴上还是差了许多。但是联合起来,足以左右荆州的命运。

    在七家之外还有一家,便是诸葛家,诸葛家祖籍琅琊郡阳都,是前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诸葛珪曾经做过一任青州泰山郡丞,此时已经死去三年了,他的弟弟诸葛玄曾经做过一任豫章太守,此时在南阳郡躬耕为生。

    诸葛珪生有三子,诸葛瑾、诸葛亮、诸葛均,两个女儿中诸葛大姐嫁给了蒯良、蒯越两人的弟弟蒯祺,诸葛二姐嫁给了庞德公之子,庞统的堂兄庞山民。荆襄八大家就这样互相通婚,互相联姻,已经隐隐控制了荆州的风评和世家。

    荆州的第一世家当属庞家,庞家现任家主就是庞德公。庞德公字尚长,荆州襄阳人,是荆襄一代最著名的名士和隐士。他终生不出仕,隐居鹿门山,形成了鹿门一派。他的一言一行,却能影响舆论风向,司马徽视之为兄,黄承彦与之友善,诸葛亮对其最为敬重。

第374章:刘表单骑定荆襄(二)() 
庞德公取了三个外号,个个都广为流传,便是卧龙、凤雏、水镜,是他最早称自家侄子庞统为南州士之冠冕,司马徽与庞统结交谈论之后也为之叹服。诸葛亮这个失怙之孤,没有家族背景的影响力,却被庞德公等人慧眼所识,大加培养。

    蒯家祖先是蒯通,蒯通,本名蒯彻,范阳人,因为避汉武帝之讳而改为通。蒯通辩才无双,善于陈说利害,曾为韩信谋士,先后献灭齐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计。韩信死后被刘邦捉拿后释放,后成为相国曹参的宾客。

    目前蒯家有蒯良、蒯越、蒯祺三兄弟,家主是蒯良。平心而论,蒯家还是比较守规矩的,谨守诗书传家的本分,以政治。军事谋略见长。

    而蔡家则不然,他们最爱以联姻手段结党,以求谋取更大的利益。蔡家的现任家主是蔡瑁,蔡瑁,字德珪,襄阳蔡州人,蔡讽之子。姑母(蔡讽之姐)是太尉张温之妻,长姐与二姐先后嫁给黄承彦与刘表成为继室。蔡瑁少年时就与曹操交好,青梅竹马自幼亲善,交情到了直入内堂呼见妻子的地步。

    黄家出自本朝的名臣黄香,是二十四孝中“扇枕温裘”故事中的主角,官至尚书令。其子黄琼、曾孙黄琬都曾官至太尉。孙坚部下的大将黄盖黄公覆也是他的曾孙,大司马吕布的部下大将黄忠和黄盖也是同宗。只不过黄盖、黄忠出身于南阳黄氏,荆襄的黄家出身于安陆黄氏。黄家现在的家主是黄祖。

    其余几族子弟也都是一时之俊杰,庞德公的侄子庞统、庞林,黄承彦女婿诸葛亮,习家习祯、习珍兄弟,马家马良、马谡兄弟,杨家杨仪、杨颙尤为著名。在当时,年轻一代名望最高的是庞德公的侄子庞统,人称南州士之冠冕,其次为习家子弟习祯,再次为马氏五常中的老三马良。此外,博陵崔州平,颖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琅琊诸葛亮相互友善,结成了一个小团体,整日里读书议论,针砭时弊。

    荆州世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刘表早就摸了个清清楚楚,在赶往荆州的路上,他就想好了对策。若想迅速底定荆襄,就要取得荆襄七大世家的支持,眼看乱世将至,刘焉都躲进了益州,他刘景升一定要保住荆州,即便是拿什么来换,他也在所不惜!

    刘表单人匹马进入宜城,首先请来了南郡的名士蒯良、蒯越、蔡瑁三人。庞德公一向不出仕,黄、蔡、蒯三家的支持就尤为重要了,可是黄祖性情急躁,没什么才智,只能当作打手爪牙,不能作为腹心。自己能否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