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说话101法则-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田单跟兵士们同甘共苦,还把本族人和自己的家属都编在队伍里,抵抗燕兵。即墨人都很钦佩他,守城士兵的士气旺盛起来了。
乐毅把莒城和即墨围困了整整三年,都没有攻下来。燕国有人十分嫉妒乐毅,于是在燕昭王面前说:“乐毅能在半年之内打下七十多座城,为什么费了三年还攻不下这两座城呢?并不是因为他没有那个能耐,而是他想收服齐国人的心,等齐国人都归顺了他,他就自立为齐王。”
燕昭王十分信任乐毅。他说:“乐毅的功劳太大了,就算他真的做了齐王,也是完全应该的。”于是燕昭王打发使者到临淄去见乐毅,封乐毅为齐王。
乐毅十分感激燕昭王,但宁死也不肯接受封王的命令。这样一来,乐毅的威信反而更高了。
又过了两年,燕昭王死,太子即位,他就是燕惠王。田单认为这是个很好的机会,于是暗中派人到燕国去散布流言,说乐毅本来早就当上齐王了。为了讨燕昭王的好,才没接受称号。如今新王即位,乐毅就要在齐国做王了。其实燕国只要另派一个大将来,就一定能攻下莒城和即墨,毕竟齐国只剩下这两座城了。
燕惠王在即位之前,就和乐毅有些疙瘩,听了这个谣言,就决定派大将骑劫到齐国去代替乐毅。乐毅害怕回国受到迫害,于是就跑到赵国去了。
骑劫当了大将,接管了乐毅的军队。但燕军的将士都很不服气。很快骑劫就上了田单的当,一会挖了即墨城里百姓的祖坟,一会又削去俘虏的鼻子,使得即墨城里的兵民更加众志成城。同时田单还诱骗骑劫说会来投降,结果骑劫信以为真。后来的结果是众所周知的,田单使出了火牛阵,燕军大败,所攻占的70多座城池全部被田单收复了。
燕昭王和燕惠王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有自己的立场,绝对不听信谗言;一个毫无立场,一有风吹草动,就左右摇摆。这也是圣君和昏君的重大区别之一。
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在是非面前,我们不但要学会抵制,还要学会培养自己的立场。我们一个最基本的立场就是不要恣意去怀疑别人,不要恣意去猜忌别人。只要一种下怀疑的种子,这个种子就由不得你控制,就会生根发芽,它会疯长。
从前有一个人,他在自家的地窖中储存种子的时候,将一把斧头忘了从地窖中带出来。几天后,他要用斧头的时候才发现自家的斧头已经丢失。他四处找都没有找到,于是他开始怀疑是别人偷去了,而有最大嫌疑的就是他的邻居。于是,他仔细地观察他的邻居,觉得是他偷了斧头。看他那走路的样子,很像是偷了斧头的,不仅如此,连他的神态、动作、表情也像,甚至他说话时的声调,都像是偷了斧头一样。总之,越看越像,几乎可以肯定,就是他偷了斧头!又过了几天,这个人又跑去地窖储存物品。当他打开地窖门时,突然发现那把斧头正躺在地上。到了第二天,这个人再去看邻居的时候,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就连笑的神态,一点儿也不像是偷斧头的样子了。
成大事者认为,人确实存在着这样的弱点,当你开始怀疑一个人的时候,你的怀疑如果不能顿时消除,就一定会扩散开来,最后自己成为是非者愚弄的对象。
第10章 对事不对人,批评不批判()
成大事者认为人说话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对事不对人,批评不评判。事就是事,人就是人,人和事一定要分开,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不随意上纲上线,才能够做到公允,也不会因此而让人结怨。
当别人事情做错了,你指责别人的事情做得不对的地方,千万不要上升到做人的高度。在职场中说话,尤其应该注意这一点。
在职场中,要学会将做人和做事分开。做人有做人的原则,做事有做事的原则,不要将做人和做事混为一谈。无论是领导还是员工,做人做事一定要学会分开。我们从领导和员工两个角度来谈如何将做人做事分开。
首先是领导方面。现实中,最容易犯人和事不分毛病的往往是领导。
属下的工作出了错,领导往往不会针对事情本身进行批评,而是一个劲地说这个属下真是猪脑袋,以此来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怒。其实属下做错了事情,很多时候都是做事方法有问题,而不是属下人品或者能力有问题。这个时候即使要批评也应该针对做事方法,而不应该侮辱属下的人格。况且属下做错了事情,心中已经是很惶恐了,在这个时候还对属下毫不客气的批评,属下心中的惶恐自然会加深,以后做事会异常紧张,那样错误会更多。
不仅批评员工要针对具体的事情,表扬员工也应该以具体的事情为依据,而不要随便上升到做人的高度。比如员工做的事情很不错,你可以表扬他这件事情做得漂亮,但是你最好不要说他的办事能力很强,因为一件事情的好坏不能说明一个员工的办事能力的强弱,而只能说明这个员工在这件事情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如果领导说这个员工办事能力很强,潜台词就是别人的办事能力不行,自然其他员工会有些不服气,往往会忿忿不平地说,他曾经做什么事情的时候犯了很多错。这样的话,自己不但会被怀疑看人不准,而且自己表扬的员工也容易被同事给孤立起来。“不是说你的办事能力很强吗?那你自己去办好了。”同时领导也不要随意把对员工的表扬上升到人格的高度,不要因为某一件事情的好坏而公开说这个员工是个能人,因为你这样评价,别人自然会认为自己比他差一些。这对于企业来说并不是件好事。
对事不对人,批评不批判,要求领导不要以人品来判断能力。在企业中最忌讳以个人的喜好来安排工作。很多人的能力很强,但是由于他的人品有一些瑕疵,所以领导不愿意用他,这对企业来说并不是明察秋毫。刘邦建立汉朝的功臣中有韩信和陈平。刘邦很不喜欢这两个人,他认为韩信居然从别人的胯下钻过去,受那种屈辱,一点骨气都没有。而陈平生活作风有问题,他很不喜欢。但是韩信当时如果不从那个人的胯下钻过去,他所做的就是杀了那个侮辱他的人,或者被那个侮辱他的人杀。如果他杀了那个人,自己就成为了杀人犯,根本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大将韩信;如果当时被那个人所杀,自然这世界上也就没有了韩信。因此韩信当年的选择毫无疑问是明智的,他并不是迂腐的人,他看得比较长远。至于陈平的生活作风,当时和项羽的争霸战争又不是谁的生活作风好,谁就能成为胜利者。生活作风和当时的战争形势一点关系都没有。相反当时他正处在用人的阶段,确实需要陈平这样的人才。因此作为领导,不能随便以员工的人品作为衡量其能力的标准,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而要学会以员工的能力作为根本的标准来用人唯才。
其次是员工方面,也必须做到对事不对人。
员工不要随便非议领导。不要将领导的作风问题作为领导能力的衡量标准。任何领导都有自己的领导风格,都有自己的个人生活,这些和员工没有任何关系。其实,员工在背后非议领导,十有八九会被领导知道。这种话传到领导耳朵里,绝对对自己是个致命伤。自己可以是君子,不去领导那里打小报告,但是你能保证你周围的人都是君子吗?你知道他们心中是如何想的吗?况且自己是君子,就不应该随便去非议别人。
其实从根本上讲,任何一个人都没有教导别人做人的权利,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世观念,教导别人如何做的人往往自己做人就很不成功。如果自己做人成功,也就不会在做人开口?天地滋生万物,日月星辰都按照规律运行,但天地有开口吗?没有。其实做人比较成功的人也是不会随意开口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别人要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他们做人确实不应该横加指责,但是在做事上,完全不同。虽然条条大路通罗马,不同的道路和方法都能够达到最后的目标,但是最近的道路毕竟只有一条。对于领导来说,要学会指导员工找到最近的一条路;对于员工来说,要接受领导在做事方法上的指导。
员工不要将对领导工作上的不满而上纲上线到做人上来。比如不受领导重用,就认为领导有眼无珠;受到领导批评,就认为领导是非不明。对领导一产生厌恶,领导说的每一句话都认为是讽刺和挖苦,一个很小的举动就认为领导在暗示什么。这样的员工已经完全将做事上升到了做人的高度,而且自己为人过于敏感。事实上,很多时候都是员工想得太多,想错了领导的心思。领导是人,总有情绪发作的时候,领导不会始终心平气和。有些领导说话往往过于严厉或者刻薄,这个时候,员工应该趋利避害,尽量不往坏的方面去想。如果领导真的有侮辱的意思,他无非是想伤害到你,你根本就不认为是侮辱,不受他的那种伤害,侮辱自然也就不成立了。
成大事者认为,不仅在职场中,而且在我们平时的交往中,一定要学会对事不对人,批评不批判,把人和事严格地区分开来。这样说话才不会让人感受到屈辱,才会创造和谐融洽的气氛。
第11章 挑拨离间,易招灾祸()
成大事者认为,挑拨离间的人容易招致灾祸。不仅因为挑拨离间的人往往有颗狭隘的心,也因为他们的挑拨离间容易招到别人的怨恨。
这种怨恨将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灾祸。
在说话的时候,人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口气和说话的内容。口气不能像挑拨的口气,无能有意装作无心出口。而说话的内容更要谨慎选择,即使自己是个心直口快的人,也要学会有些话可以说,有些话万万不能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很多话当你说出来之后,才会发现那些话特别的刺耳,甚至有可能让听者勃然大怒,去找其他人算账,在这个时候,你是去煽风点火呢,还是任其发展?这些都是让人不齿的行为。
事实上,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只要你话说出口,它如何传播就已经不在你控制的范围之内。试想一下,如果挑拨别人的关系,被当事人知道的话,在他心目中会认为你是什么人?显然是小人,是进谗言的人。有了这种判断,那么他觉得无论他对你做什么,都是正义的,因此他也不会吝惜使用各种手段来对付你,你无形中就树立了一个敌人。
鸿门宴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刘邦有个属下叫曹无伤,这个人想挑拨项羽和刘邦的关系。于是他对项羽说,刘邦有称帝的迹象,以前刘邦爱财贪色,但是自从进了关中以后,他就完全变了一个人。项羽听了曹无伤的话于是摆出了鸿门宴,请刘邦来赴宴,要在宴会上结果了刘邦的性命。刘邦得到邀请后,知道有人在挑拨离间。不去解释的话,自己只有死路一条,于是带了大批礼物去见项羽。项羽一看礼物,觉得刘邦还是很恭敬,不像是要谋反。刘邦看项羽语气有所缓和,于是对项羽说不知道是谁在挑拨将军和我的关系。项羽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说是曹无伤。
刘邦从鸿门宴脱险回来后,找了个理由就把曹无伤给杀了。
事实上,没有任何人喜欢挑拨离间的人,都将他当作小人。然而在我们每天的说话中,可能经常做着挑拨离间的事情。或许出于嫉妒,或许出于愤怒,或许出于其他种种不可告人的想法,或许仅仅出于无心。在这个时候,我们一要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智慧。不挑拨离间,不仅是修养,也是智慧。挑拨离间不仅是败德行为,而且也是十分愚蠢的。另外我们要注意改变我们说话的语气和句式。谨慎使用这样的句式“有些话我本不想说的,但是”,这种句式在挑拨别人关系的时候经常使用。
在与人谈话的过程中,不要总是成为秘密的宣扬者,不要总是跟别人说“有件事,不知道你知不知道”或者“我原来也以为他不是那样,但是”。这种话的影响很坏,很容易让人相信,也难免成为了挑拨离间的用语。
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千万不要挑拨离间别人的亲朋好友关系。即使他们有矛盾,也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有机可乘。对于亲朋好友,即使再大的矛盾,也难免有“历经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一天。试想,这一天到来的时候,他们自然将矛头全部指向自己。
光明磊落、正大坦荡的人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鬼鬼祟祟、挑拨离间的人只会让人唾弃,被人看不起。成大事者认为,人说话做事,心中都应该有个尺度,这个尺度是道德底线,显然挑拨离间是在道德底线之下的。
第12章 与人争论,是非漩涡()
成大事者认为,与人争论容易产生是非漩涡。从某种意义上讲,争论永远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也永远不会把人说服。
公交车上两个人争论起来,他们会反复强调自己这一方面有理,自己那样做是应该的。但是事实上,人们根本就看不到另外一方被这方的理由说服,只有嗓门越来越大的争吵,甚至发展到动手动脚的地步。
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争论的双方早有立场和观点,他们所有的证据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无法证明立场和观点的证据他们有意忽略。到最后的结果是,双方都在比较谁说话的声音大和争取更多的人同情。事实上,谁会同情他们?
这种争论是无谓的,是毫无意义的。这种争论只会浪费人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还将人们转入到是非之中。这样的争论,到最后难免会上升到做人的高度,上纲上线,最后都变成了胡搅蛮缠。
有的人认为自己掌握着真理,自己就是正确的,所以他们经常要和别人辩解,要让别人也承认自己正确。事实上,很多时候,自己的真理,对于别人来说,不是真理。我们不妨来看看下面一则寓言。
有一个盲人,对他来说,最大的不幸是眼睛看不见了;对全村人来说,最大的不幸是他居然成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