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帝国往事:国史经典蚜 >

第33章

帝国往事:国史经典蚜-第33章

小说: 帝国往事:国史经典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是一个自草原深处脱颖而出的部族领袖。在许许多多半汉化的游牧部族在中原昙花一现后,拓跋珪草原政治传统的遗产证明更为坚韧。因此之故,日后反对汉化的呼声如此之高,是不足为奇的。

    太祖道武皇帝[太祖道武皇帝:拓跋珪,北魏建立者,公元386—409年在位。鲜卑族拓跋部,先世建代国,为苻坚所灭;淝水之战后复国,改称魏。公元397年,攻破后燕都城,统一黄河以北。公元398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统治期间,使鲜卑人分地定居,从事耕种,任用汉族地主官僚,加速鲜卑社会的发展。晚年失去理智,残暴滥杀,为其次子所杀。],讳珪,昭成皇帝之嫡孙,献明皇帝之子也。母曰献明贺皇后,初因迁徙,游于云泽,既而寝息,梦日出室内,寤而见光自牖属天,欻然有感[欻然:若火光之一现]。以建国三十四年七月七日,生太祖于参合陂北[参合陂:今内蒙古凉城东北],其夜复有光明。昭成大悦,群臣称庆,大赦,告于祖宗。保者以帝体重倍于常儿,窃独奇怪。明年有榆生于埋胞之坎,后遂成林。弱而能言,目有光曜,广颡大耳,众咸异之。年六岁,昭成崩。苻坚遣将内侮,将迁帝于长安,既而获免。语在燕凤传[“苻坚遣将”至此:指昭成帝死后,苻坚派兵入袭,准备把拓跋珪带到长安,经燕凤劝说作罢]。坚军既还,国众离散。坚使刘库仁、刘卫辰分摄国事。南部大人长孙嵩及元他等[南部大人:原为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拓跋氏建代后沿用,将“诸方杂人来附者”分为南北两部,分设二部大人统领。北魏初沿置,为八部大人之一。],尽将故民南依库仁,帝于是转幸独孤部。

    九年,库仁子显杀眷而代之[眷:指刘库仁之弟,刘库仁被杀后,由其代理国事。],乃将谋逆。商人王霸知之,履帝足于众中,帝乃驰还。是时故大人梁盖盆子六眷,为显谋主,尽知其计,密使部人穆崇驰告。帝乃阴结旧臣长孙犍、元他等。秋八月,乃幸贺兰部。其日,显果使人求帝,不及。语在献明太后传。是岁,鲜卑乞伏国仁私署大单于。苻坚为姚苌所杀,子丕僭立。

    登国元年春正月戊申[登国元年:即公元386年],帝即代王位,郊天,建元,大会于牛川。复以长孙嵩为南部大人,以叔孙普洛为北部大人。班爵叙勋,各有差。二月,幸定襄之盛乐。息众课农。三月,刘显自善无南走马邑,其族奴真率所部来降。

    夏四月,改称魏王。五月,车驾东幸陵石。护佛侯部帅侯辰、乙弗部帅代题叛走。诸将追之,帝曰:“侯辰等世修职役,虽有小愆,宜且忍之。当今草创,人情未一,愚近者固应趑趄,不足追也。”

    秋七月己酉,车驾还盛乐。代题复以部落来降,旬有数日,亡奔刘显。帝使其孙倍斤代领部落。是月,刘显弟肺泥率骑掠奴真部落,既而率以来降。初,帝叔父窟咄为苻坚徙于长安,因随慕容永,永以为新兴太守。八月,刘显遣弟亢泥迎窟咄,以兵随之,来逼南境。于是诸部骚动,人心顾望。帝左右于桓等,与诸部人谋为逆以应之。事泄,诛造谋者五人,余悉不问。帝虑内难,乃北逾阴山,幸贺兰部,阻山为固。遣行人安同、长孙贺使于慕容垂以征师[慕容垂:十六国时期后燕建立者,鲜卑族。初投靠前秦,淝水之战后,恢复被前秦所灭的前燕,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州)。初称王,后称帝,史称后燕],垂遣使朝贡,并令其子贺帅步骑以随同等。

    冬十月,贺军未至而寇已前逼,于是北部大人叔孙普洛等十三人及诸乌丸亡奔卫辰。帝自弩山迁幸牛川,屯于延水南,出代谷,会贺于高柳,大破窟咄。窟咄奔卫辰,卫辰杀之,帝悉收其众。十二月,慕容垂遣使朝贡,奉帝西单于印绶,封上谷王。帝不纳。

    是岁,慕容垂僭称皇帝于中山,自号大燕。苻丕死,苻登自立于陇东。姚苌称皇帝于长安,自号大秦。慕容冲为部下所杀。慕容永僭立。

    秋七月壬申,讲武于牛川。行还纽垤川。慕容垂止元觚而求名马,帝绝之。乃遣使于慕容永,永使其大鸿胪慕容钧奉表劝进尊号。其月,卫辰遣子直力鞮出棝杨塞,侵及黑城。九月,帝袭五原,屠之。收其积谷,还纽垤川。于棝杨塞北,树碑记功。

    秋七月,慕容垂遣其子宝来寇五原,造舟收谷。帝遣右司马许谦征兵于姚兴。东平公元仪徙据朔方。八月,帝亲治兵于河南。九月,进师,临河筑台告津,连旌沿河东西千里有余。是时,陈留公元虔五万骑在东,以绝其左,元仪五万骑在河北,以承其后,略阳公元遵七万骑塞其中山之路。

    冬十月辛未,宝烧船夜遁。十一月己卯,帝进军济河。乙酉夕,至参合陂。丙戌,大破之。语在宝传。生擒其陈留王绍、鲁阳王倭奴、桂林王道成、济阴公尹国、北地王世子钟葵、安定王世子羊儿以下文武将吏数千人,器甲辎重、军资杂财十余万计。于俘虏之中擢其才识者贾彝、贾闺、晁崇等与参谋议,宪章故实。班赏大臣将校各有差。十有二月,还幸云中之盛乐。皇始元年春正月[皇始元年:即公元396年。],大搜于定襄之虎山,因东幸善无北陂。三月,慕容垂来寇桑乾川。陈留公元虔先镇平城,时征兵未集,虔率麾下邀击,失利死之。垂遂至平城西北,逾山结营,闻帝将至,乃筑城自守。疾甚,遂遁走,死于上谷。子宝匿丧而还,至中山乃僭立。夏六月癸酉,遣将军王建等三军讨宝广宁太守刘亢泥,斩之,徙其部落。宝上谷太守慕容普邻,捐郡奔走。丁亥,皇太后贺氏崩。是月,葬献明太后。

    天兴元年春正月[天兴元年:即公元398年],慕容德走保滑台[慕容德:慕容垂之弟,封范阳王。公元398年,北魏攻占河北,他率众迁滑台。后称帝,史称南燕。],仪克邺,收其仓库。诏赏将士各有差。仪追德至于河,不及而还。庚子,车驾自中山行幸常山之真定,次赵郡之高邑,遂幸于邺。民有老不能自存者,诏郡县赈恤之。帝至邺,巡登台榭,遍览宫城,将有定都之意,乃置行台,以龙骧将军日南公和跋为尚书,与左丞贾彝率郎吏及兵五千人镇邺。车驾自邺还中山,所过存问百姓。诏大军所经州郡,复赀租一年,除山东民租赋之半。车驾将北还,发卒万人治直道,自望都铁关凿恒岭至代五百余里。帝虑还后山东有变,乃置行台于中山,诏左丞相、守尚书令、卫王仪镇中山,抚军大将军、略阳公元遵镇勃海之合口。右军将军尹国先督租于冀州,闻帝将还,谋反,欲袭信都。安南将军长孙嵩执送,斩之。辛酉,车驾发自中山,至于望都尧山。徙山东六州民吏及徒何、高丽杂夷三十六万,百工伎巧十万余口,以充京师。车驾次于恒山之阳。博陵、勃海、章武群盗并起,略阳公元遵等讨平之。广川太守贺卢杀冀州刺史王辅,驱勒守兵,抄掠阳平、顿丘诸郡,遂南渡河,奔慕容德。

    秋七月,迁都平城,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

    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杰、吏民二千家于代都。

    是岁,兰汗杀慕容宝而自立,宝子盛杀汗僭立。慕容德自称燕王。

    二年春正月甲子[二年:即天兴二年,公元399年],初祠上帝于南郊,以始祖神元皇帝配,降坛视燎,成礼而反。乙丑,曲赦京师。始制三驾之法[三驾之法:帝王车乘的三种车驾分别名为:大驾、法驾、小驾。]。庚午,车驾北巡,分命诸将大袭高车。大将军、常山王遵等三军从东道出长川,镇北将军、高凉王乐真等七军从西道出牛川,车驾亲勒六军从中道自驳髯水西北。

    二月丁亥朔,诸军同会,破高车杂种三十余部,获七万余口,马三十余万匹,牛羊百四十余万。骠骑大将军、卫王仪督三万骑别从西北绝漠千余里,破其遗迸七部,获二万余口,马五万余匹,牛羊二十余万头,高车二十余万乘,并服玩诸物。还次牛川及薄山,并刻石记功。六年夏,帝不豫。初,帝服寒食散[寒食散:又名五石散,因服之宜食凉食,故名。魏晋人服之成风,及于南北朝,有毒。],自太医令阴羌死后,药数动发,至此逾甚。而灾变屡见,忧懑不安,或数日不食,或不寝达旦。归咎群下,喜怒乖常,谓百僚左右人不可信,虑如天文之占,或有肘腋之虞。追思既往成败得失,终日竟夜独语不止,若旁有鬼物对扬者。朝臣至前,追其旧恶皆见杀害,其余或以颜色变动,或以喘息不调,或以行步乖节,或以言辞失措,帝皆以为怀恶在心,变见于外,乃手自殴击,死者皆陈天安殿前。于是朝野人情各怀危惧。有司懈怠,莫相督摄;百工偷劫,盗贼公行,巷里之间人为希少。帝亦闻之,曰:“朕纵之使然,待过灾年,当更清治之尔。”秋七月,慕容支属百余家,谋欲外奔,发觉,伏诛,死者三百余人。八月,卫王仪谋叛,赐死。冬十月戊辰,帝崩于天安殿,时年三十九。永兴二年九月甲寅,上谥宣武皇帝,葬于盛乐金陵,庙号太祖。泰常五年,改谥曰道武。

    延伸阅读

    国史之狱

    清河崔氏是北方第一等的高门士族,其祖上官至曹魏司空,列位封侯。永嘉之乱后,崔氏族人相继仕于后赵、后燕、北魏。崔浩的父亲崔宏官至北魏吏部尚书,赐爵白马公。

    崔浩自幼聪颖,谙熟儒家经传、史籍,且于诸子百家无不涉猎。年长后,崔浩仕于北魏,为道武帝拓跋珪近臣。明元帝继位后,崔浩开始崭露头角,以后奉事明元帝、太武帝两代。崔浩在朝,参与决策迁都、破夏、征柔然、灭北凉等军国大计。其计谋为皇帝采用者,多有应验,崔浩也因此见重于北魏太武帝。

    崔浩既见信于皇帝,遂有意一逞其志。其时鲜卑贵族大多崇佛,汉人之中也多有信奉者,故而佛教寺院渐成一莫大势力。在崔浩坚持废佛的建议下,太武帝裁汰僧人,焚烧寺院,捣毁佛像。太武帝灭佛给佛教势力以莫大打击,但是崔浩也因此引来许多怨恨。以后崔浩又企图依照汉族门阀旧例,整理甄别氏族门第。崔浩身为汉人,却位居宠臣之列,本来已经引起鲜卑贵族的不满。甄别门第对鲜卑贵族尤其不利,故而他们对崔浩的忌恨一发不可收拾。崔浩曾经奉命编修北魏国史。经过八年的努力,崔浩终于编成国史,以后又费五年之久刻成碑石,使之传诵四方。国史之中颇有触犯鲜卑族忌讳的记载,鲜卑贵族遂以此诉于太武帝。太武帝愤怒之下,下令处置崔浩。崔浩备受侮辱后被杀,与崔氏结为姻亲的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受株连灭族,史称“国史之狱”。“国史之狱”是北魏初期政治上的一大变故,自此中原士族元气大伤,对朝政多有疏远。

第47章 魏孝文帝迁都() 
(北宋)司马光等

    导读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卷一三八、卷一三九、卷一四〇。

    自拓跋珪立国后,北魏经过几代经营,国势日盛。至皇帝拓跋焘时,北魏向北击破草原部族,其后消灭前秦灭亡后兴起的诸割据势力,向南又夺取中原部分地区。自此北魏大致囊括了前秦的疆域,北方分崩离析的局面从此告一段落。至孝文帝拓跋宏出生时,北魏的疆域和统治尚可谓稳定。宫廷密谋和地方反叛时有发生,却都不足以撼动拓跋鲜卑部的事业。此时,北魏依然是一个位于中原文明边缘的部落国家。其都城位于偏远的平城,中原地区反而是北魏的边疆。北魏迅速进入中原政治史,尚有待于孝文帝汉化的激进理想来实现。

    拓跋宏的汉化理想很大程度上得自于他幼年时接受的汉式教育。拓跋宏出生前不久,一名汉族女子在宫廷政治中脱颖而出,这就是后来的北魏文明太后冯氏。冯氏是北燕王室后裔。汉人冯弘建立的北燕亡于北魏后,其后裔入仕北魏。冯氏的父亲后来因故被诛,冯氏被没入宫中,后来被立为文成帝的皇后。在北魏早期“子贵母死”的宫廷中,这位没有子嗣的皇后注定要成为最有权势的人物。文成帝去世后,年幼的献文帝即位。冯氏乘机诛杀政敌,临朝听政,后来又毒死了年长后逐渐掣肘的献文帝,并以年幼的孝文帝的名义执政。对于孝文帝拓跋宏,冯氏不一定真心爱护,却注意使其接受汉式教育。北魏的汉化,其渊源就在此。

    冯氏执政直至去世,拓跋宏事无巨细,皆秉承其意旨行事。冯氏去世后三年,拓跋宏决意借南伐之名迁都洛阳,实施激进的汉化政策。拓跋宏克服重重阻力后,才使迁都洛阳勉强成为定局。迁都之后,拓跋宏又发布一系列强制性命令,迫使鲜卑人放弃鲜卑风俗,改汉姓,从汉俗,与汉族通婚,最后又建立了中原政治制度。

    拓跋宏的激进汉化政策不仅传统的鲜卑贵族反对,连汉族官员也感到意外。拓跋宏的决然也许是因为他期望追随汉、晋的事业,以中原王朝为政治蓝本建立新王朝。就政治策略而言,拓跋宏的汉化略显草率、不免矫枉过正,其中依稀可见青年君主的激切和任性。以致在北魏末期,鲜卑化的倾向一度强烈复苏,这证明拓跋宏的政策要比他最初的估计更激进。可是在这些不免令人沮丧的反复之后,方可理解一次自宫廷发端的变革的全部蕴涵。

    既还宫,召澄入见[此文之前提到,魏孝文帝拓跋宏意欲迁都洛阳,以为将来经略中原张本,可是鲜卑贵族大多习于北方生活,不愿南迁。公元493年,拓跋宏想借征伐齐国之名迁都。对南伐的占卜结果是“革”,拓跋宏借此鼓动朝臣,但是尚书任城王拓跋澄提出异议。拓跋宏假装发怒,以防朝臣应和,使借南伐迁都的计划夭折,事后,拓跋宏单独召见拓跋澄,向其交代自己的真实意图。],逆谓之曰:“向者‘革卦[革卦:六十四卦之一,离下兑上。易曰:“泽中有火,革。”]’,今当更与卿论之。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