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处世101箴言-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汉武帝听了很不高兴,他觉得汲黯太不通情理了。于是什么话都没有说,拂袖而去。后来他对汲黯更加置之不理,而汲黯在官职上也只能在原地踏步了。
汲黯把富贵看得太重了些,并不是上进的表现。
其实富贵是实现自己梦想的资源,它不过是个手段,而不是结果。如果谁拿富贵去当结果的话,百分之百以后会后悔自己当初怎么会那么傻,傻得可怜和可悲。一个人如果太爱富贵,那么就会被富贵所控制住。
一个人追求富贵,应该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一些想法,人总有些想法,如果在有生之年不能实现,临死的时候一定会十分遗憾,十分后悔的。为了不遗憾不后悔,人要对富贵有所追求。但是如果追求富贵会失去一些最基本的东西,比如自由和自尊,那么宁愿不要,否则到老的时候会有比遗憾更深一层的悔恨。
成大事者认为,富贵不是根本的,更谈不上最根本;富贵是重要的,但绝对不是最重要的。根本的东西是你的生存之本,而重要的东西是你的追求。富贵只是重要的。
第80章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成大事者认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取得一些成绩之后一定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冷静思考未来。
项羽是秦朝末年十分出名的霸主。他的祖父项燕是楚国名将,但是后来被秦将王翦所杀。他一直和叔父项梁在一起生活。秦统一六国后,项梁因为杀了人,便和项羽一起在吴中躲避,暗地里开始通过兵法来组织和训练子弟兵。项羽是个大力士,年纪很轻的时候就能扛鼎。就在项羽他们积极操练子弟兵的时候,陈胜和吴广首先在大泽乡发难,他们建立了张楚政权。原来的六国贵族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起兵造反。项梁和项羽觉得机会难得,于是果断地杀了会稽守将,在吴中举兵反秦。项梁则自立为会稽守,项羽为裨将。后来,由于陈胜过于轻敌,结果被杀,他的部将就拜项梁为上柱国。项梁于是率部渡江,联合了陈婴的义军,又受到英布、蒲将军等部队的相助,兵力多达六七万人,很快成为当时反秦的主力。为了师出有名,项梁立楚怀王的孙子为大王,仍称楚怀王。项梁则自号武信君。不久,斗志高昂的义军在东阿、定陶大破秦军。项羽和刘邦也攻占了城阳,一直打到雍丘。此时的项梁有点骄傲,但两军作战容不得半点志得意满,于是项梁很快就被秦将章邯乘隙袭破,项梁阵亡。形势陡转直下,项羽和刘邦不得不退保彭城和砀。与此同时,秦将章邯率领大军渡河攻打赵,同时和秦将王离、涉间军一同进逼巨鹿,楚怀王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共同率兵去救赵。然而宋义行到半路,畏葸不前。项羽十分生气,为了夺取兵权,项羽便以宋义与齐密谋反楚为名,袭杀了宋义。这个时候,怀王也只得任命项羽为上将军,让他统率全军去救赵。项羽夺得兵权,士气正盛,于是亲自率全军渡河,破釜沉舟,攻打秦军,经过多次激战,大破秦军。当时楚军在攻打秦军的时候,很多诸侯军都作壁上观。结果战争刚一结束,各个诸侯将领都纷纷前来谒见项羽,十分谦卑地膝行而前,不敢仰视,而且对项羽的军队十分畏惧,愿意听从项羽的全权指挥。不久,项羽再次大破秦军,而且将秦国名将章邯招降。然而他害怕秦降卒不服他的统治,于是将20万降卒全部坑杀。
巨鹿之战是项羽的转折点,诸侯的所作所为让他更加轻视别人,而注重自己。巨鹿之战后,项羽再也无法保持一颗平常的心,他所希望做的,所要做的就是称王称霸,让所有诸侯都匍匐在自己的脚下,宣誓效忠。巨鹿之战至少给项羽埋下了三个隐患。第一个隐患是项羽无法保持一颗平常心,他轻视所有的人,认为自己功勋卓著。如果他袭杀宋义之初还有一些顾忌的话,此时任何顾忌都不存在了,因为他成功了。事实也证明宋义该死,如果宋义不死的话,根本就不可能有巨鹿之战的胜利,至少项羽是这样认为。第二个隐患是项羽开始轻视诸侯,在他看来那些诸侯都是软骨头,自然会依靠实力强大的一方,因此只要保证自己的势力强大,就可以牢牢控制这些诸侯。项羽后来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咎于这些反复无常的诸侯。第三个隐患是项羽坑杀降卒,过于意气用事。他没有想过这些降卒基本上都是关中子弟,以他这样残暴的手段,以后去攻打关中时,怎么可能得到关中百姓的拥护,怎么可能以富庶的关中为根据地来进一步壮大自己呢?果然项羽后来选择迁都彭城,而把关中垂手让给了野心勃勃的刘邦。
然而即便如此,当项羽率军进入关中时,刘邦已经乘隙进据咸阳。当时楚怀王已经有约在先:先入关者王之。也就是说刘邦应该理所当然地成为关中王。但是项羽入关后凭借自己手上的40万大军,试图一举消灭刘邦,独霸天下。刘邦此时没有力量和项羽抗衡,只能卑辞言和,同时让出关中。项羽随即带兵进入咸阳,然而他没有施行仁政,而是大肆屠杀和掠夺,秦民大失所望。不久,项羽便以怀王为义帝,都郴,同时分封诸侯,而项羽则自立为西楚霸王,占据有梁等9郡,以彭城为都城,同时,封刘邦为汉王。由于分封不均,不久田荣、陈余等相继举兵反楚。此时,刘邦也认为时机成熟,于是立即出兵,平定三秦,进逼西楚,楚汉战争正式爆发。战争刚一开始,刘邦利用项羽去齐国平乱的时机,直接进军彭城。项羽听到消息后大怒,立即回师救援,结果大败汉军,刘邦只得退据荥阳,形成对峙的局面。后来项羽虽然接二连三地取得战役的胜利,但是在政治和军事上却十分被动。他的都城在彭城,无险可守,自然也没有办法建立一个十分巩固的后方,以致一直处于两线作战的境地。同时项羽在分封诸侯的时候,做法有失公平,那些没有得到满足的诸侯自然会倒向刘邦,使得项羽在政治上异常的孤立起来。加上项羽自身又是个武将,他虽然作战骁勇,却十分不懂得用人,唯一一个谋士范增也被他逼走了。四年后,楚国军队在垓下被汉军围困,为了瓦解楚国军队的斗志,汉军在四面唱起了楚歌,让人误以为楚地已经尽被汉军占领。而此时,项羽只得与虞姬对饮,慷慨悲歌。很快,他就带领从者800余骑突围,最后在乌江亭自刎而死。
项羽的失败在后世看来是必然的,其中和他的性格关系最大。他刚愎自用,过于自负,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过于意气用事,有着莽夫的冲动,这导致他在那个战乱的年代虽然手握雄兵,却处处被动,处处挨打,遭人算计。项羽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如果他能够像当年指挥巨鹿之战一样,破釜沉舟地对待敌人,天下早已平定。如果他能够对待诸侯友善,对待人民仁慈,和他当初起兵时对待士卒一样,也不至于失掉民心。如果他能够像当初到吴中逃难一样,把自己的生命看得第一重要,也不至于在乌江自刎,或许以后真的还可以卷土重来,毕竟项羽是很得吴中民心的。而这些,在取得了巨鹿之战胜利以后,他都做不到了。他忘记了自己是个普通人,而在吹捧和奉承中将自己当成了神,无所不能,所做的一切即使是错的,也可以改变战局。他不屑于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因为他看不起刘邦,他已经忘记了自己的肉体凡身,再也无法保持一颗平常心。
成大事者认为,项羽没有远虑,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第81章 人生在于选择()
成大事者认为,人生在于选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找最适合自己的事业来做。如果当初刘备决定去学舌辩之术以便日后去打动诸侯来匡扶汉室,结果会如何?刘备肯定会失败,因为刘备从小就不喜欢读书,况且又没有读书的环境。
人生在世,首先要决定自己做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都有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但是并不是任何人都能成为自己心目中英雄。因为个体的差异实在太大,心目中的英雄所具备的条件也许自己并不具备,因此人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来选择自己应做的事,包括选择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有这样两个故事,可以说明选择原则的重要性。
第一个故事是法国有一家报纸曾经刊登过一个智力问答:如果卢浮宫发生火灾,此时,你只能拿出去一幅名画,你会选择哪一幅?很多人回答说当然要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可是这幅“永恒的微笑”在最里面的展馆。最后一位社会学家做出了最正确的答案:拿离出口最近的一件。理由很简单,因为这样最容易实现。
第二个故事是有一架飞机坐着三个人,其中一个是物理学家,一个是总统,还有一个是哲学家。突然之间,飞机发生了故障,必须让其中的一个人跳伞以减轻飞机的负重,请问在这个时候你会选择哪一个?结果是众说纷纭。答案是选择体重最重的一个。理由也很简单,这样可以保证飞机最小负重,保证安全。
以上两个故事充分说明了选择原则的重要性。人们做任何一项决策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好恶来作为做决策的理由。殊不知这种选择原则很容易导致决策的失败。因为选择理由太过于主观,而没有考虑到客观实际。
决定做什么当然要客观地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来决定。自己究竟能做什么是最大的选择原则。如果一个不了解军火生产的人去做军火生产,其风险是非常大的。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一厢情愿而作出决策,而应该根据自己最适合做什么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人们应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来选择日后要走的路。每一个人都有特长,人们有权利根据自己的特长来决定自己该做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有一个人,他特别擅长打草鞋,他的妻子纺的白绸特别漂亮。他们在鲁国生活得并不开心,于是想搬到越国去。
有个从越国来的人告诉他说:“你们到了越国,一定会变得很穷的。”
鲁国人很奇怪地问是什么原因。
这个人解释说,打草鞋是为了给人穿的,而越国人并不喜欢穿鞋,他们通常都赤脚走路;织的白绸是为了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国人也不喜欢戴帽子,而特别喜欢披着长发。如果你们搬到不能施展自己才能的国家去,必然会受穷。
人们要学会发挥自己的长处,要在自己能够发挥长处的地方活动,否则很容易把自己的长处变成短处。其实人们如何选择和自己的知识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有些对于某人来说不是资源的东西,对于别人来说可能就是大资源。因此,人们应该开阔自己的视野,看得多、经历得比较多,才有可能有更多的出路。
成大事者认为,人们要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事情做也必须懂得不断学习。从来就没有一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人,人都是在有意或者无意地学习,并且将学到的东西用于实践。对于一个人来说,学习永远都是必须的,尤其是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得很快,如果人们还抱残守缺,将自己以前的陈年知识作为炫耀的资本,而不思汲取新的知识,那么必然会很快失败。因为人掌握的知识越多,思路就越开阔,所能做的事情就越多,自然就越有希望生活得比其他人都好。
第82章 锋芒太露,必遭灭亡()
成大事者认为,锋芒毕露,必遭灭亡。
人与人是平等的,一个人不应该让他人感觉到自己受到了威胁。当一个人让别人感觉到自己被威胁的时候,往往会受到很强的抵抗,这种抵抗很多时候是玉石俱焚的。一个人太优秀了,容易让别人受到威胁,因此群体往往不喜欢太优秀的人;一个人太富有了,也容易让别人受到威胁和伤害,因此有些人不能用正常的心态正确对待财富。人不但不能表现太优秀,不能表现太富有,而且更不能表现太狂妄。太狂妄的人往往给人造成的威胁最大,是应该极力避免的。过于狂妄的人往往会导致灭亡。
春秋时期,经过长期的争霸战争,很多小的诸侯国被大国吞并。然而大的诸侯国内部也在发生着变化,国家大权很快就落入到大夫们手中。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晋国。晋国是当时的中原霸主,到了春秋末期,国君的权力开始衰落,最后国家大权掌握在四家大夫手中,这四家分别是智家、赵家、韩家、魏家。在这四家中以智家的势力最大。
当时智家的大夫智伯瑶想抢占其他三家的土地,他的理由是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但是后来被吴国和越国夺去了地位。要想让晋国再次强大起来,只有每一家都拿出一些土地来。
其实大家都明白,智伯瑶不过是想通过公的名义来压迫他们交出土地。然而三家此时还没有结成同心,不会联合起来抵制。这个时候,韩康子首先答应了智家的要求,而魏桓子看到事情已经发展到了这个程度,他也没有必要去冒犯智伯瑶,于是也答应了他的要求。
已经得到了两家土地的智伯瑶很是得意,于是向赵襄子要土地,但是没有想到的是,赵襄子居然一口回绝了,理由是土地是祖上留下来的产业,说什么也不能随便送人。
智伯瑶听到后感到十分生气,于是让韩、魏两家和自己一起发兵去攻打赵家。
不久,智伯瑶就以自家军队为中军,同时率领韩家的军队和魏家的军队共同讨伐赵家。
赵襄子知道自己寡不敌众,便带领赵家兵马退守晋阳。智家军队势如破竹,很快就将晋阳城团团围住。这个时候,赵襄子命令所有将士只能守城,绝对不允许交战。当时只要三家兵士攻打城池,赵家的将士就射箭,结果箭如飞蝗一样从城楼上射了下来,三家人马根本就没有办法前进一步。就这样,依靠弓箭,赵家死守晋阳城长达两年多。三家兵马对其无可奈何。
智伯瑶很是焦急,有一天,他亲自到城外察看地形,突然看到了晋阳城东北的晋水,于是想到了一个很好的主意。因为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