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可惜的是,这一届的学员中显然没有几个出类拔萃的指挥官,至少他们的天赋都不怎么样。之后的几组演习,都进行的枯燥乏味,没有任何出人料想的经典战术出现,学员们头脑僵化,技战术技能僵硬刻板,以至于其后的演习难以吸引人的注意力。
第二轮的演习进行完,时间也到了午餐时间,为了不影响演习继续进行,午餐是在教室里用的,每个学员只有十分钟的用餐时间,十分钟之后,演习继续进行。
就这么连轴转,到了下午四点钟,整个演习进行完毕,而最后由评审小组宣布结果,鲍里斯他们的三人组,毫无意外的获得了一个“优”的考评。
不要小瞧这个优等的考评,当这一期的培训结束之后,学员在校期间的成绩,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回到部队之后的任职。
在演习的最后,成绩公布出来,评审小组还就各组的战术安排做了点评。无疑,鲍里斯他们一组的战术安排被拿出来大书特书,用彼得罗夫斯基上校的评价来说:“战争并不是逞血气之勇,它是一种智慧,需要你调动思维去安排每一个细节,而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决定着战争的成败。”
一场看上去似乎并起眼的军校演习,将重生以来一直处在迷茫状态里的鲍里斯带进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他开始第一次发自内心的,对军事指挥这门技能产生了兴趣。
当然,在此之前,鲍里斯也很注重个人的军事素质培养,不过那个时候,他的最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能够在即将到来的战争中存活,而从这一场演习开始,他开始逐渐的将军事指挥当成了个人的兴趣。
“战略行动的基本方法是进攻。军事学术的真谛,是从敌人最要害的部位直接进攻敌人,而不是采取间接的迂回方式接近敌人。”
“战术的基本原则是:观察、快速、猛攻,而战争的主要目的则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打退敌人是失败,而消灭敌人才是胜利。’”
“战争中没有一成不变和一劳永逸的原则,一切都要根据敌人的特点,以及难以预料和变化多端的条件而定。”
在平静的校园生活里,鲍里斯开始系统性的接触和学习真正的军事指挥思想,包括苏沃洛夫、温菲尔德?斯科特、霍雷肖?基齐纳等诸多世界着名军事家的军事思想不过,他的起点毕竟低了点,没有参加过真正的实战,这些东西只能作为一种知识储备在大脑里,还行不成自己的东西。
而随着鲍里斯沉浸于军事学习,整个世界的脉轮也正在向战争的深渊里滑行。
3月份,苏芬战争进入尾声,随着铁木辛哥赶赴列宁格勒以及西北方面军的成立,第7、第13集团军在卡累利阿地狭方向,对芬兰军固守的阵地发起了全面进攻。战争进入2月份,芬兰军的维普里集团被苏军合围,陷入重围的芬兰军在坚持了不到两周之后宣布投降,而几乎在同一天,苏军第13军强渡武奥克萨河,发起了对凯基萨尔米的强大攻势。芬兰守军弹尽粮绝,最终被迫投降。
到3月中旬,芬兰人的各条防线全面崩溃,为了不至于丢掉首都赫尔辛基,芬兰政府最终选择投降,双方约定于12日在莫斯科签订最终合约,持续了数个月的苏芬战争至此结束。
就在苏芬双方签订合约之后不到半个月,德国人发动了对丹麦的突然袭击。丹麦薄弱的陆军面对1000名德军士兵组成的入侵部队,仅仅经过了微弱的抵抗,便放弃了阵线,随即,年老体弱的丹麦国王宣布投降,丹麦沦陷。
继占领了丹麦之后,德国人又与五月初发动了对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入侵,挪威成为了它所要吞并的下一个目标。
就在入侵挪威的过程中,德军与英法两**队组成的所谓盟军发生了交火,可谁也想不到,就在入侵挪威的过程中,5月10日,成群结队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突然对法国以及比利时等低地国家炸开了大规模的空袭。几个小时后,随着大批德军的涌入,卢森堡率先亡国,比利时的阿登山区也随之落入德军之手。
消息传开,举世震惊,而在仅仅两天之后,法军马斯河防线的陷落,更是令整个世界都为之失声。
法国战场的被动,给莫斯科提了醒,当初签订的那份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显然并不能令克里姆林宫心安。不管前世的历史教科书上是怎么说的,至少哎鲍里斯看来,莫斯科对德国人的防备并不是没有,相反,在德军攻破法国重镇色当的那一刻起,莫斯科已经在为随时可能到来的战争做准备了。
就在德国人对法国发动进攻的第一时间,在诺门罕战役中表现出众并深受斯大林同志器重的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同志被晋升为大将,随即,便被任命为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员。
与此同时,为了构筑完整的“东方防线”,苏军在六月初进驻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帕茨政府与乌尔马尼斯政府相继倒台,两国随即加入苏联,与其后并入苏联的立陶宛,一同构成了东方防线的北部战线。
战争的阴云开始在整个欧洲大陆上弥漫,春夏之交,从西边吹来的风里,似乎都夹带着硝烟的气息,各种军事调动的命令往来传递,莫斯科更实在进入六月之后,搞了两次戒严,原因是为了抓捕从事破坏活动的间谍。
早在进入五月份之前,鲍里斯所在的军事学校便忙碌起来,先是有上级的命令传达下来,学院要挑选一批学员参加五一节的阅兵式,接受斯大林同志以及各位领导同志的检阅。
作为一名红旗勋章的获得者,长的身材挺拔、相貌出众的鲍里斯自然而然的获选成为参演人员之一。不过他并不是作为学生兵代表参加的阅兵式,而是作为战旗方阵的一员参加的阅兵,至于他所扛着的军旗,则是列宁格勒军区的旗子。
也不知道是因为长得太帅的缘故,还是命里遭了厄运,五一节的阅兵式结束之后,不到一个月,也就是在6月初的时候,鲍里斯接到了由学院转发的,来自上级部门的命令,包括他在内的20名学员,将与6月中旬转调基辅,并到第6集团军司令部所在科罗斯坚报道,他们的人事档案也将随之转过去。换句话说,鲍里斯在莫斯科的培训提前结束了,不仅如此,他还从列宁格勒军区调到了基辅军区。
这一份调令的出现,令鲍里斯如遭雷击。前世记忆如此清晰,他当然知道这个时候调去基辅军区意味着什么。要知道,在他前世的那个空间里,基辅战役可是在苏德战争早起进行的一场规模庞大的围歼战,苏军有超过70万的兵力在这一场战役中被德军歼灭,这里面似乎就包括了这该死的第6集团军。
人生就是充满戏剧性,在重生到这个世界之后,鲍里斯绞尽脑汁,不择手段的想要尽可能离战争远一点,可努力到最后,他却是离战争更近了。
如今,距离苏德战争的正式爆发仅剩一年时间了,他却接到了调往基辅军区的命令,而且不止是他,别立克,奥古斯特同样也接到了调令。
最后,有传言流出来,说是莫斯科正在加强基辅特别军区的军事力量,那里急需一大批的中低层指挥员,在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之后,学院向上级部门推荐了20名表现优异的学员,鲍里斯他们就在推荐的大名单里。
原来根本的原因是在这里,一切都是他们自己作出来的,鲍里斯恨不得给自己来上狠狠的两个耳光。
第24章 筹谋()
缺少富有经验的中低层指挥员,这是苏军目前所面临的尴尬局面。德国人在西欧的迅猛攻势令全世界不寒而栗,克里姆林宫自然也不能放松警惕。“东方防线”的构筑,是莫斯科用来应对德国人攻势的最强壁垒,而基辅特别军区就是这道壁垒上的关键一环。
在此之前,莫斯科搞过一次“红蓝军演”,主导红蓝两军的指挥官分别是巴甫洛夫和朱可夫,结果,朱可夫采用德国人所采用的“闪电战”方式,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冲垮了巴甫洛夫所指挥的红军防线,在那场演习中,红军一方所象征的西部特别军区实际上是全军覆没了。
正是这场演习,令莫斯科开始注重对基辅特别军区的建设,表现卓异的朱可夫调任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员,开始对这个全苏联最大的特别军区展开调整。而在接到这个职务之后,朱可夫的第一个要求就是给他配备足够数量的中低层指挥员——必须是有一定作战经验,至少是接受过系统军事培养的中低层指挥员。
鲍里斯调任基辅特别军区的第6集团军,他所接受的职务是集团军下属某营的营长——这种看似儿戏的任职方式就是目前苏联的模式,而且是很普遍的模式。
第6集团军的司令员伊万尼古拉耶维奇穆济琴科少将,这家伙也算是一个传奇人物了。在调往第6集团军任职之前,他还仅仅是一名上校,指挥着第4步兵师在苏芬战场作战,直到6月份,也就是苏军实行军制改革的时候,他才由上校晋升为少将,然后跳过军级指挥员的层级,直接成了一名集团军级指挥员。
穆济琴科之所以能够得到跳跃式的晋升,一方面是因为他本身的军事素养的确过硬,他指挥的第4步兵师在苏芬战场上表现非常出色。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得到了朱可夫的大力推荐。穆济琴科应该算是朱可夫的老部下,他从32年开始,就在朱可夫的麾下效力,是朱可夫极为看重的一名指挥员。这次,朱可夫调任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员一职,自然而然的要将这名手下大将调过来。
第6集团军在由穆济琴科接手之前,是一个不满编的集团军,这次,集团军司令部暂时驻扎在科罗斯坚,就是为了接收部队,补充兵员和军备。等到兵员和军备补充完毕,集团军司令部将转移到利沃夫地区,并在利沃夫一线组织防御。
鲍里斯接手的步兵营是按照1935年的步兵师编制条令组建起来的,营级指挥部下辖三个步兵连和一个机枪连。前面的三个步兵连不满编,但差额也不大,而机枪连却是满编的,拥有三个机枪排,其装备的1910型马克沁重机枪可以为步兵部队提供有效的火力支援。
鲍里斯是七月初赶到的利沃夫,并在集团军司令部报了到,之后,接手了实际上已经归属于他的第209营。
到鲍里斯接手营务之后,才知道这个营目前的副营长一职缺编,政委则是一名叫瓦西里罗曼诺维奇鲁尔斯坚的年轻人,这家伙是地地道道的乌克兰人,家乡是利沃夫、
接手营务后的第四天,鲍里斯接到他所属的第47团团部的指令,全营开拔,移防罗夫诺以西40公里处的卢茨克。
接到这条移防命令的时候,鲍里斯险些没昏过去,他发现那该死的命运正在肆无忌惮的玩弄着自己,冥冥中似乎有一个厄运之神正漂浮在他的头顶上,噘着嘴的朝他阴笑。
在前世的时候,鲍里斯并不是一个军事历史爱好者,他对苏德战争所了解的东西也不多,至于那些拗口的地名,他能记在脑子里的也算不上有多少,尤其是那些并不怎么出名的地方。而就在他所知不多的那一点地名中,恰恰就有这个该死的卢茨克。
接触这个地名是在一张照片里,照片中的主角则是德军名将古德里安。这张照片是当时鲍里斯的一个朋友在ebuy网上买下来的,花了五十美刀,照片的背后就有“1941年7月,卢茨克”的字样。鲍里斯的朋友为了这张照片专门查了不少资料,据这个朋友说,这张照片是真的,是古德里安在1941年率军突入苏联时拍摄的。
这说明什么?毫无疑问,这就说明卢茨克这个该死的地方,正好处在古德里安装甲集群突进的道路上,而从月份上看,这地方应该是在苏德战争第一阶段就被德军占领了。现在,鲍里斯接到了移防卢茨克的命令,这也就是说,再过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和他的部队将正面对抗潮水般涌来的德军装甲集群。
再翻出地图来看一看,哈,这个卢茨克竟然差不多就在边境线上,距离着名的布列斯特要塞仅仅只有80公里。
上帝,耶稣,神啊,难道自己的运气真的就这么背?
鲍里斯有些不知所措,他对自己最近一个阶段的学习很有信心,也对军事指挥这门技能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可问题是,在该死的战场上,有时候指挥员的军事素养并不能决定最终的战局,比如说,敌对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差距过于悬殊的时候,更何况,鲍里斯也不认为自己的指挥才能会高于古德里安那种人。
没错,鲍里斯是具备重生的金手指,可这个金手指就能改变局势吗?难道他还能靠着这个金手指,以一个营的兵力阻挡德国人的钢铁洪流?鲍里斯可没有那么疯。
怎么办?逃跑?那可不行,按照如今苏联的国内氛围,逃兵被抓到就得枪毙,没二话。找借口脱离部队?什么借口?因病?那也不行,会被查出来的。自残?貌似下不了手。
连续几天,鲍里斯都再考虑这个问题,可是左思右想,他才猛然间发现,自己竟然没有任何有效的办法可以逃脱去往卢茨克的命运。
营部移防的那一天正好是7月的最后一天,西乌克兰迎来了短暂的雨季,卢茨克是个小城,之前的五年建设计划并没有将这里的交通状况提升上去,一进入雨季,小城周边的道路就变得异常泥泞。
绵绵的阴雨带来的是潮湿黏稠的空气,崭新的军装穿在身上,似乎都在散发着淡淡的霉味,被雨水一打,摸上去黏黏糊糊的,非常不舒服。
这样的天气里,车辆根本没法出行,鲍里斯不得不将团部配备给他的军用吉普车留在团部所在的勒沃茨基,骑马行军。
勒沃茨基位于卢茨克以东15公里处,正好处在由科韦利通往基辅的铁路线上,战略上的重要性显然要高于卢茨克,从这方面看,集团军指挥部将47团主力安放在那里是正确的。不过,鲍里斯这两天也在查看地图,并仔细研究了一番,他发现,卢茨克这个地方正好处在苏军重兵设防的阵地外围,古德里安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