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第1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博罗季诺,鲍里斯曾经协助波洛苏欣指挥第32步兵师,最终,该部苏军损失过半,伤亡数千人;在克林城,鲍里斯负责指挥第133步兵师,在随后的战斗中,该部苏军虽然进展顺利,但最终的伤亡数字也不会少于两千人;在诺沃西利……在斯大林格勒……
不细细的数一数还没有察觉到,如今,认真的计算一下,鲍里斯惊讶的发现,虽然自己自战争爆发以来,就没有打过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败仗,但在自己指挥下阵亡的苏军士兵人数,估计仍旧有数万人之多。
数万人啊,一具具的尸体摆放在一起,恐怕早就铺满整个红场了,当然,若是摞起来的话,高度也早就足够将他从烈士墓送到观礼台上了。
都说一将功成万骨枯,过去,鲍里斯对这个说法还从没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如今回想起来,它说的实在是太有道理了。
鲍里斯觉得,这逝去的数万名士兵,都是在自己的命令之下前仆后继的牺牲的,是自己将他们送上了战场,送到了死亡线上,而今,荣誉归属于自己,这些人却永远倒在了自己通往成功之路的荒地上。
呵呵,思绪从沉湎中拉回来,鲍里斯觉得自己有些无病呻吟了,战争便是如此,总不能每个人都做将军的,试想,最初的时候,他不也是从炮灰那样的角色一步步走过来的?如果硬要说和别人,尤其是和那些至今拼搏在战场一线的士兵们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只能说他的运气比较好罢了。
放弃了那些不切实际的悲天悯人,鲍里斯开始将全副心思都收回到正在进行的庆典上,不过到了这个时候,负责庆典表演的几个方阵已经通过了红场,正在走过的,则是来自各个工矿企业的代表团体。在穿过红场之后,这些游行的人群会在莫斯科市区内继续行进,而这样的庆祝活动,将会持续一整天。
如此盛大的活动,自然免不了会有外国记者的采访,而苏联政府也很乐意将这繁盛的一幕向全世界展示。
“……规模盛大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庆典活动,预示着拥有钢铁般意志的斯大林和他的将军们,已经带领着整个国家,渡过了最为艰难的时期,”《时代周刊》在评述这场庆典活动时,使用了这么一段话,“同时,也意味着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经走到了转折点。”
五一国际劳动节庆典结束后的第二天,莫洛托夫向斯大林提交了一份来自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倡议,这份倡议提出: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掀开了新的篇章,为了确定三国在今后对德作战中的共同行动原则,三国领导人应进行一次“符合时宜”的会晤。
(有朋友提议建个群,那就建一个,群号:582399247,有兴趣的可以加。本群主会在群空间里发些想写却只写了一部分的稿子,有兴趣,不怕tj的也可以看。)
skbshge
第169章 难耐的等待()
苏、美、英,不管世界各国在战后的历史上如何评述,这三个国家都是欧洲战场上的绝对主力,这就像中、美是亚洲战场的绝对主力一样。
这三国首脑要想进行一次会晤,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最起码的,需要确定一个安全的会晤地点,还需要搞好完备的安保工作,任何意思错漏,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比如斯大林,无论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在真正的苏德战争期间,如果苏联没了他,这场战争的走向将难以预测,因为除了他之外,如今的苏联再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将整个国家的力量凝聚在一起了。
为了这次的会晤能够顺利召开,从五月份开始,苏、美、英三国,连续召开了数次的外长级会议,地点都选择在了莫斯科。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就三国首脑会晤所需要讨论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多次繁琐而反复的磋商。
就苏联来说,自然是希望美英能够尽快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以削弱苏联所面临的压力,减少苏联所承受的损失;美国重视的则是构建战后世界格局,并成立由此成立一个国际合作组织;英国则更重视建立一个包含可供盟国磋商与战争有关问题的欧洲机构。
三大国各有自己的打算,比如在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上,美国态度不甚积极,英国则希望在巴尔干半岛开辟第二战场,取道罗马尼亚进攻南斯拉夫和匈牙利,并最终向德国本土发动攻势。
英国开辟第二战场的作战计划,实际上,是打算将苏联的战后势力范围,限制在1941年的苏联旧有势力范围内,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将成为欧洲与苏联之间的势力缓冲地带。仅从英国的这一项提议就能看出,此时的英国已经形成了真正意义的铁幕思维,其**反苏联的思维方式并未因战争而有所改变。
莫洛托夫带来的谈判记录,令斯大林看了之后极其愤怒,他命令莫洛托夫给美国国务卿科尔带去一句话,意思是,若美英盟军将第二战场的开辟地点定在巴尔干半岛,那么苏联将不排除与德国法西斯进行单方面媾和的可能性。
无独有偶,就在莫斯科会议进入第二轮谈判的时候,日本外相松冈洋右派遣特使抵达莫斯科,向莫洛托夫转达了一项意愿,即日本政府愿意做中间人,为苏德双方的何谈穿针引线。
几乎是同一时间,中国国民政府驻苏大使傅秉常从南京抵达莫斯科,在与莫洛托夫协商未果之后,向美国国务卿科尔递交了一份备忘录。在这份备忘录中,大使详细阐述了自抗日战争爆发以来,中国政府及中国人民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战场上,所付出的的巨大牺牲和代价,因此,中国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强国之一,其地位理应受到尊重。
在见到击败德国人的曙光之时,盟国内部的利益纠葛开始显现出来,这一点其实也很容易理解,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说,这就是一个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转换问题。
在整个五月份,三国外长会议一共召开了4次。在这个时候,世界反法西斯阵营里,还缺不了苏联的存在,而苏联的卫国战争,也离不开美英在物资上的援助,因此,谈判中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契合点就成为了必然。
在43年之前,苏联政府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态度还是暧昧的,他们一方面支持着同为**阵营的中国友党,一方面又同国民政府眉来眼去。而在43年5月之后,随着三国外长会议的一次次磋商,苏联的外交态度开始发生转变,其对国民政府的支持力度明显提升,这也是从苏联自身的利益出发考虑的。
同样也是在五月初,还有另一件事情发生,在斯大林的亲自关照下,经过卡卢加战区游击队的多番努力,搜寻列昂尼德的工作总算告一段落。一支游击队在临近鲍里索夫斯克的一处丛林中,发现了列昂尼德坠毁的战机,同时,也发现了被认为是跳伞逃生的列昂尼德的尸体。
经过多方努力,在将近五月中旬的时候,列昂尼德的尸体被辗转送到莫斯科,其叛国投敌的谣言,自然也不攻自破。随后,列昂尼德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并追授少将军衔,这个在鲍里斯前世悲剧了数十年的人物,总算是得到了一个公正的对待。
仍旧是在这个五月,英美盟军在经过了长达近三年的鏖战之后,终于在北非取得了最终的胜利,5月13日,德意两国的北非军团被迫向盟军投降,北非战事正式结束。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美英等多国盟军先后击溃了德意12个师的兵力,与莫斯科战役……好吧,与莫斯科战役没得比,嗯,与斯大林格勒战役也没得比,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场意义重大的关键性战役,因为有了这场战役的胜利,英美盟军才打通了前往西西里岛的通道,使得盟军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构想具备了可行性。
仍旧是在这个月,波兰首都华沙的犹太人区,爆发了自战争爆发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场犹太人暴动,尽管这场暴动很快被镇压,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德军对占领区的控制正逐渐变得薄弱。
尽管整体局势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但库尔斯克方向的沉寂,仍旧令人有一种发狂的**。
不过,在鲍里斯看来,德军在库尔斯克方向的攻势,发起的越晚,对苏军越是有利。因为就在这个等待的时间里,苏军装备部门才有更多的时间,将可以用来对付德军虎式坦克的反坦克武器部署到库尔斯克方向。
自从列宁格勒地域出现德军的虎式坦克以来,苏军的作战部门就在研究如何对付这种钢铁怪兽,除了大口径的反坦克炮、防空炮之外,苏军装备部门也对苏军现有的对地攻击机、自行火炮做了论证。
在对地攻击机方面,伊尔—2对地攻击机对虎式坦克的杀伤效果足以令最高统帅部感觉满意,可是自行火炮却方面却难以得出什么成绩。
在经过论证探讨之后,苏军装备部门开始竭尽全力的量产代号为“kv—14”,正式名称为su—152的自行突击炮。从3月底到5月中下旬,乌拉尔地区的车里雅宾斯克、南乌拉尔、科尔基诺、上乌法列伊等地的兵工厂,开始不眠不休的全力生产这种型号的突击炮。到6月初,装备了该种自行火炮的三个突击火炮团成型,并部署到了库尔斯克方向上。
除此之外,苏军装备部门还下达命令,在后方的27个兵工厂内,大批量的生产76毫米zis_3加农炮,这些火炮除了输送到库尔斯克方向用来构筑反坦克炮兵阵地之外,苏军还在沃罗涅日方面军和中央方面军辖内,组建了两个3团制的反坦克炮兵旅,每个旅各配属该型号火炮72门。
作为总参谋部的作战部部长,鲍里斯还向两个方面军递送了反坦克步兵演练战术,该演练方案来自于鲍里斯当年在卢茨克训练步兵反坦克的经验,主要是要求步兵潜藏在堑壕内,由坦克在堑壕上方来回碾压,以训练士兵在这种高强度心理压力下继续作战的能力。
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的中央方面军,从5月初开始进行了类似的反坦克步兵演练,而戈利科夫所指挥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动作更快一些,他在演练战术训令下达的第二天,便在全方面军范围内,推广和采用了这种训练方式。
由此,整个五月份,包括六月上旬的一段时间内,整个库尔斯克的两翼防线上,苏军的大规模操演就未曾停息过,数以万计的苏军士兵冒着初夏集结的瓢泼大雨,在泥泞不堪的堑壕内摸爬滚打,用泥块和碎石充当反坦克手雷,向推进防线内的假想敌坦克发动攻击。
这种持续不断的训练,到六月中旬才告一段落,按照最高统帅部的命令,从六月十二号开始,库尔斯克一线的防御部队进入待命状态,同时,各火力点和反坦克火力堡垒进行了重新的部署,并加装隐蔽措施。苏军全部的防线内,开始实施灯火与无线电通信管制,大口径的防空火炮被拖入阵地,总参谋部下达命令,严谨这些防空火炮向德军的飞机开炮,它们的目标是在各自地段上实施进攻的德军坦克。
从六月十五号开始,斯大林连续四天召集最高统帅部成员、国防人民委员会委员以及军事委员会委员参加会议,同时,也向西方盟国通报了苏德双方将在近期于库尔斯克地域展开大会战的情报。
六月二十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特使哈里·霍普金斯,英国首相丘吉尔的特使霍尔特·蒙克顿抵达莫斯科,他们将代表美英两国,全程关注这场大决战的进程。
skbshge
第170章 筹划未来()
作为苏联的最高统治者,斯大林本人是希望德军能够在预定的6月22日发起对库尔斯克的进攻的,因为这个日期具备很强的政治意义。
6月22日,两年之前,德军正是在这个非同寻常的日子里,向苏联发起全面进攻的,而在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中,苏联红军在正面战场上可谓是一溃千里,损兵折将。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斯大林牟足了劲想要对德国人展开报复,血淋淋的报复,但却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恰当的机会,而现在,就在库尔斯克,这个机会似乎是到来了。
但是,令包括斯大林在内的所有人极度失望的是,在预定的6月22日,德军原本应该发起的进攻并没有到来,而在此之前,中央方面军擒获的一名德军俘虏也证实了,德军的进攻已经被推迟,正式发起的日期改到了7月3号。
没人知道德军的进攻计划为什么会突然做出改变,情报部门也未能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准确情报。
因此,在6月22号到7月3号之间,苏军高层再次出现了一番争论,支持主动进攻的建议,甚至一度占据了上风,鲍里斯的坚持在某一时刻甚至都产生了动摇。
不过,6月28日,一架德军战机在别尔哥罗德以北地域被苏军击落,地面搜索部队找到了战机残骸,并从中搜获了一份情报残页。
通过国家安全委员会情报部门对这份情报残页的复原,苏军最终确定,德军的攻势很可能就是在7月3号正式发动。随后,斯大林拍板作出决定,苏军暂不发动主动攻势,将战役时间延后到7月3号。
就在这大战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作为作战部部长的鲍里斯反倒清闲下来,对于他来说,这场大战中,他所能负责的或者说是应该由他来做的工作已经做完了,至于下面的执行细节,那就是总参谋部以及具体负责作战的方面军指挥部的事情了。
考虑到鲍里斯自从战争爆发以来,还从未休过假,目前,又正在谈恋爱,经由斯大林亲自批准,从6月24号开始,他获得了为期两周的长假。
不过,鲍里斯虽然进入了度假期,但他的心思还是记挂着库尔斯克方向的战事,毕竟这是他制定的第一份大战役作战计划,同时,也是一场意义重大的战役。
……
里海海滨,马哈奇卡拉。
夕阳西坠,微波荡漾的里海海面上反射着一片暗金色的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