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耽美辣文电子书 > 山村养殖户的悠闲生活 >

第95章

山村养殖户的悠闲生活-第95章

小说: 山村养殖户的悠闲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了,玩归玩,大学毕业证还是要拿的,要不然以后找工作可就麻烦了。

    前世的时候,王少东大学里面有个同班同学,是泰南市泰山区的,原先比他们高一级,结果在大二的时候一下子有四门课重修,只能留级。齐鲁师范大学里面对于考试有个规定,一学年之内有四门课以上不及格就取消学位证,有四门课以上重修就直接留级。当然了,留级的话,学位证也没有了。不及格补考的资格线是45分以上,然后45分以下需要重修。超过四门课重修就得留级了,而不到四门课重修的,可以继续跟着自己的班级上,但是那些重修的课程,要交费,然后跟着下一级的学生一块上。

    好在,王少东虽然一路歪歪嘴,大二上学期期末考试一共七门课,王少东有四门得了六十分整。

    六十分是什么概念呢?六十分的意思,实际上是你根本就不及格,然而不及格的人太多了,老师会选择那些接近及格的,给他一个六十分,让他过关。

    能一下子有四门六十万,王少东都怀疑自己上辈子拯救了地球了。

    当然了,毕业证也拿了,学位证也拿了,可是到后来,什么用也没有,照样跟着一些学历只有初中高中的人跑销售,问题是还不如人家低学历的卖得好。

    其实王少东心里也觉得,大学是个应该每个人都需要去经历经历的过程,你经历过了大学,你以后的人生就会和没经历过的不一样。没上过大学的人,永远都在想,大学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大学生活到底怎么样?这是一种遗憾,一种无法弥补的遗憾。为了不让这种遗憾发生,每个人最好还是上一上。毕竟,最优秀的那伙同龄人,他们都在上大学,考不上大学的,虽然以后也有混出头来的,但是大多数,都在社会的底层。

    王少东前世的时候上过大学,有过大学的经历,知道里面也就那么回事,纯粹是浪费四年的青春年华,所以这一世他是绝对不会再去上大学了。

    王美娜比王少东下一岁,按说应该今年就去上大学了,可是这个小姑娘早就已经辍学在家好几年了,人家初中毕了业就不上了。

    有时候王少东在想,要不要跟这个小姑娘做做工作,让她去上个大学玩玩?然而他又看到,上了大学的马丽丽,结果在2003年的暑假的时候直接就没回家,王少东就有些担心,怕要是自己真送王美娜去上学了,下一步这个玩的不错的小姑娘也不会再跟自己玩儿了。

    松柏山上现在已经有500只蛋鸡,500只红玉公鸡了,那500只蛋鸡是在六月份上的,大约四个月后到十月份就可以下蛋了。而那500只红玉公鸡,则是在阳历三月份上的山,七个月后,同样是到阳历十月份的时候出栏。

    到那几天的时候,松柏山上肯定要比现在忙活多了。

第0209章 雨后泥泞的山路() 
吴家峪子水库里面撒上鱼之后的第二天,下了一场大雨,雨后天气有些闷热。

    天没有放晴,下午两点之后,雨势变小,渐渐地从上午的瓢泼大雨,变成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王少东看着雨势变小了,便催着赵士海赶紧回家帮忙哄孩子去,而松柏山养鸡场这边,刚给鸡填了饲料,打扫鸡舍的工作明天才需要做,所以山上暂时没有事情忙了。于是,他留下郑辉、郑涛和王玉亮在山上看家,自己则打着伞,打算到水库去看看。

    水库里面的水快要蓄满了,刚放了鱼苗,不知道有没有鱼苗从水库大坝上溢流出去。

    天一下雨,这山坡上的泥巴小路,就难走去了,踩在上面,没走几步,脚底下就沾满了泥巴,走起路来很不舒服。

    其实有些时候大家会看到,在山上小路上,许多农民扛着农具,手里提着沾满泥巴的布鞋,光着脚丫在泥巴路上走。

    原先路上碎玻璃和碎石渣子都少,可是后来整条小路上就全是碎玻璃和碎石渣子了,真要敢光着脚丫,肯定要割破脚丫子了。

    王少东不敢穿布鞋和凉鞋,而是穿了个长筒皮靴,这东西在雨后的泥地里非常有用。

    不过,即便是穿着长筒皮靴,王少东也不敢抄近路爬山。松柏山王少东他们鸡舍这边距离水库的直线距离不到五百米,从吴家峪子山和松柏山中间的分水岭翻过去的话,是最近的距离。可是,这条路太陡,又有好几个需要爬大石头的地方,雨天太滑,危险太大,所以王少东是不敢走那条路的。

    要到吴家峪子水库,王少东只能先回到桃花岭村,然后再折返路到吴家峪子水库,这样,就得走三里路了。

    八月份的田地里,翻地瓜秧的,收玉米的,看花生高粱等庄家的,掐小米的,人来人往总不断人。

    原先农村老百姓的主业就是种地,除了种地,就没啥事干了。而到了2003年以后,对于大寨乡上的老百姓来说,种地就不是主业了,外出打工赚钱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种地不赚钱,光指着一口人两三亩地,能把人给饿死。

    从山上往下走,村民们遇到王少东,都会笑着打招呼“下山呢东子。”

    而王少东,也会热情得该叫叔叔的叫叔叔,该叫大爷的叫大爷。沿着山路下了山,王少东的长筒皮靴上面已经沾满了泥巴,在村头的自来水龙头前冲了一下,然后王少东掉转头,便沿着上吴家峪子水库的南大路走去了。

    从南大路往南,翻过吴家峪子东边的山脊,就到清泉岭了。整个吴家峪子、松柏山的山脉,就是桃花岭村和清泉岭村的分界线。

    王少东的家在桃花岭村的最东边,村里俗称叫做东坡的地方,而现在王少东来到了村子的最南边,距离他们家,还有一百多米的距离,大约走过三个胡同就到了。王少东没打算回家,上午的时候他跟父亲打过一次电话,知道家里面明天要给小鸡仔防疫鸡苗,所以他明天还得回去,今天就不打算回去了。明天不光他得下山到养鸡场那边去,估计还得从山上抽调两个人,山上就留下郑辉和赵士海看家就可以了。

    沿着南大路,走了百十米,王少东忽然听到身后有人喊自己的名字,便忙回过头去。

    “王美娜。”

    王少东看到,王美娜打着一把伞,穿着一个红色的长筒皮靴,向他这边跑了过来。

    “哥,哥你干什么去?”

    王美娜气喘吁吁得追了上来,在这泥泞的路上跑步,需要付出比平时多得多的能量。看得出来,王美娜累坏了。

    “哦,到水库那边看看。你干什么去,妹子。”

    王少东在扣扣上面跟王美娜总是以哥哥妹妹来称呼对方,而王美娜到了桃花岭村之后,这个叫法也没有改过来。王家忽然来了一个模样清秀的姑娘,村里人自然议论,问起赵士玲的时候,赵士玲就说王美娜是王少东的妹妹。

    王美娜手里提着一个塑料袋,然后向王少东亮了亮,笑着说道:“婶子说山上有地皮儿,俺要去采一些,晚上让婶子做个地皮儿鸡蛋汤。哎我说哥,要不你晚上回家吃饭吧,上次玉江婶子跟咱们些地皮儿,打个鸡蛋做个汤,可好喝了。”

    地皮儿,又叫地耳、鸡蛋儿皮,是雨后在山上枯草堆里长成的一种菌类,营养价值丰富,味道鲜美,凉拌做汤都是绝美的食材。

    王少东在2006年以后几乎就再也没有见到过这种东西,不过在小时候,王少东的记忆里面,地皮儿可是自己梦寐以求的美食了。

    现在才2003年,山上应该还有这种好东西。

    “啥?你们啥时候吃过地皮儿了?”王少东着急地问道。

    “就今天中午,玉江婶子趁着大雨到山上拣的。”

    王少东刚想质问为什么不打电话让自己也来尝尝鲜的时候,一想那会儿还在下大雨,父母肯定担心路上不安全,才没有给自己打电话的。

    “哦,那今天下午你捡了地皮儿,可得让俺尝尝鲜了。”

    王少东想说,这东西自己都十多年不吃了。

    童年里面有许多来源于山上的东西,可是后来,自己怎么也没有吃到过,城里超市里面也没有卖的,真是可惜。

    比如说这个地皮儿,还有“瞎碰”——一种个头只有指甲盖那么大的小虫子,还有山水牛子——一种只有立秋后第一场雨才会从地里钻出来的超级美食……

    所有这些东西,好像都在从2002年到2006年这段时间都消失了。在2002年以前,王少东觉得自己的家乡,桃花岭村,是个山青水静,桃源深处的好地方,可是随着2002年京沪高速将桃花岭村的西山一劈为二,随着各种高效农药,除草剂等等的使用,桃花岭周围的环境,慢慢变得跟以前不一样,许多物种也在悄无声息得消失着。

    如果王少东有能力去阻止这些悲剧,他会去阻止,如果说自己阻止不了,那也只能在这些可爱的物种没有消失之前,尽情得享受一番了。

第0210章 水库里面水满了() 
路是泥泞的,好在有长筒皮靴,要不然可就真寸步难行了。

    南大路两边,是一大片田地,田地里面,夹杂得种着地瓜和玉米。山上种植的农作物,主要就是地瓜、玉米和小麦这三种,一直以来这三种也是公粮作物。桃花岭村最好的地在河两边,干旱的时候可以从河水里面抽水浇地,这些地一直是种植小麦的田地。靠近村子周围的田地,大多用来种植玉米,然后远处的山地,则主要用来种植地瓜。

    桃花岭村能种小麦和玉米的田地不多,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桃花岭村村民的主食是地瓜面煎饼。

    在先进的种子和化肥没有使用之前,像桃花岭村这样的山地地区,小麦的亩产量很低,常年平均亩产量也就只有四百来斤。在二十年前还没有包产到户的时候,集体公社里面粮食的产量更低,分到老百姓手里面,一年到头能吃顿馒头水饺的情况,是数的过来的。

    相比较小麦,玉米和地瓜就高产多了。尤其是地瓜,亩产四五千斤很正常,甚至于后世的新品种能到亩产一万六七八千斤以上。

    更重要的是,地瓜抗旱抗涝,尤其适合山地种植。

    可以这么说,如果人类没有发现地瓜这种农作物,桃花岭村这样的山区,是很不适合人类居住的,整个鲁中市的人口容量,将会比现在减少百分之八十以上。

    红薯是个伟大的发现,明朝万历八年陈益从安南引进这种东西,绝对应该给他发个大大的奖状。

    整个这一片田地,大约有一千多亩,其中有六百多亩是集体承包给个人的田地,另外还有四百来亩,是包产到户以后,桃花岭村的老百姓各自开出来的土地。

    所有的土地都是老百姓一铲子一铁锹挖出来的,一直到2006年的时候,吴老二还喜欢在吴家峪子山上开地。

    对于个人开出来的地,政策上面有规定,要到县级政府里面确权。但是老百姓对于这些法律上的条条杠杠肯定不懂了,大多数人都觉得谁开垦的四荒,就应该归谁经营,所以村里有四百来亩开荒地,到2003年却也一直没有闹出什么乱子来。

    四荒地被开垦成田地之后,后来到2012年的时候,大寨村吴家要买吴家峪子当坟场,然后还跟许多开荒的老百姓打过交道,补偿标准当时按的是一亩地一万块钱一次性付清。不过大寨村吴家要的地也不多,就要了十几亩,修了条路,另外山脚下的地要了一些。

    南大路这边的田地里面,下了雨之后肯定不能进去捣乱了。下了雨,地里面土壤很软,人踩进去,甚至于能将整个脚都陷进泥巴里面,然后要是从地里面走一趟的话,那一路的庄稼,可就遭殃了。

    要想拣“地皮儿”,需要到吴家峪子山坡上面。

    现在整个吴家峪子山都被王家承包过来,然后山上又用铁丝网圈了起来,所以现在王少东是一点也不用担心山上的“地皮儿”会被别人抢走,然后他们两个走路的时候,并不怎么着急。

    两个人一路上谈的很投机,王少东发现,跟王美娜在一块聊天的时候,总让自己觉得很快乐的样子。

    到了吴家峪子山脚下,王少东抬头看去,橡胶坝上,有水溢流了出来,便着急起来。

    “妹妹,你自己到山上去拣地皮儿,我到水库上面去看看了。”

    王少东加快了脚步,身后,王美娜则走另一条路,在多草的山坡上,开始找“地皮儿”。这种美味的菌类,最喜欢生长在干枯的草堆上面了,找到之后,往往就是一片。

    王少东怀疑,前世到2006年以后这东西灭绝,可能和那些剧毒的农药有关。

    别说“地皮儿”了,高毒性农药泛滥的2006年到2012年这段时间里面,农村里面连麻雀都明显的减少了。后来,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些动物的耐药性上来了,还是农药的用量上了,麻雀才又开始慢慢多起来。不过“地皮儿”这种东西,却在钢城县灭绝了。

    王少东是非常希望王美娜能多拣一些“地皮儿”,让自己解解馋的。不过现在他更关心的是水库里面的鱼苗,便急匆匆地来到了水库边上。

    天空中还飘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吴老二仍然在看家的小屋里面听收音机,里面播放的,是田连元说的《小八义》。

    “二爷爷,听着呢?”

    “听着呢,怎么这么路滑的,你还来了呢?”

    进屋之后,王少东闻到一股浓浓的酸煎饼的味道,另外当中还夹杂着一些韭菜花酱的味道。这个季节是做韭菜花酱的时候,在煎饼上抹一层,然后再卷一颗大葱,对于山里的农民来说,就是最好的美味了。当然了,如果不喜欢吃辣的朋友,这么吃上一口,回头非得辣的头晕眼花了。

    “哎呀,二爷爷啊,我的看看我的鱼苗,有没有从大坝上流出去啊。”

    王少东在屋里转了一圈,然后找了个棍子。

    “再下,那水可就要漫过拦河坝了,到时候真跑了也不奇怪啊。”

    王少东点了点头,出去了。后面,吴老二也跟了出来。

    虽然吴老二被王家招安了,但是他那放羊的老手艺还没有丢,就在看水库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