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耽美辣文电子书 > 山村养殖户的悠闲生活 >

第34章

山村养殖户的悠闲生活-第34章

小说: 山村养殖户的悠闲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一种尝试,成功之后,或许会像当年的桑基鱼塘那样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

    听到王少东问鸡粪能不能养鸡的问题,王富民皱起了眉头,看了看旁边苏玉龙的老婆和刘玉江的老婆。

    两个雇工都很卖力,毕竟一天15块钱的工钱在当时可不算低。

    “你问这个干啥?”

    王富民不理解自己儿子的目的。

    “爸,咱们的鸡粪太多了,不赶紧处理掉,整个养殖小区都臭的要命。我是想,如果说鸡粪能养鱼的话,咱们可以弄个鱼塘,然后再拿我们的鸡粪养鱼。”

    具体的实施方案王少东没有详细介绍,只是简单得说了说自己的思路,看看自己父亲的反应。

    王少东从自己的父亲王富民的眼神里面看到的,是轻视,甚至还有点鄙视。

    “我说儿子,你整天别想那些有用没用的,咱们养鸡的好好养好自己的鸡就行了,鸡粪还担心处理不了?那些种苹果的巴不得要咱们的鸡粪呢。”

    旁边刘玉江的老婆眉头紧皱,看着王富民说道:“富民大哥,你还别说,这个鸡粪养鸡呢,确实可行。我娘家就是包池塘养鱼的,平时鸡舍里面的鸡粪啊,都撒到池塘里面,那些鱼长得可好了。”

    听到旁边有人支持自己儿子的说法,王富民张着嘴巴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玉江婶子,鸡粪养鸡真的可行吗?”

    听到说旁边竟然有行家,这可让王少东有点喜出望外了。

    “可行,完全可行,鸡粪完全可以替代鱼饲料。鸡粪里面含有很多未消化的粮食,可以直接当做鱼的饲料,而且鸡粪肥料也可以让池塘里面的水草长得更茂盛,变相地也增加了池塘里面的鱼饲料,养鱼用鸡粪是很划算方便的。”

    王少东高兴地拍了拍手,说道:“太好了,爸,既然鸡粪能养鱼,那咱们把吴家峪子那条山沟拦起来,拦出一个大水库,下一步咱们直接用咱们的鸡粪在那水库里面养鱼多好啊。”

    旁边苏玉龙的老婆听明白了王少东的想法,点着头说道:“富民大哥,你看这侄子,果然有头脑啊。”

    然而这时候王富民却皱起了眉头:“把吴家峪子拦起来?那得多大代价啊?”

    王少东保守估计,把吴家峪子那条山沟拦出一个水库,最少得花二十几万,但是一道拦河坝就可以拦出一个三百多亩的水库,也是很划算的。

    更重要的,吴家峪子虽然是山沟,但是山沟下游地势比较平坦,出口窄,修建水库的成本并不很高,修成水库之后,浅水区面积大,平均水深不到七米,最适合放养四大家鱼的同时再在浅水区种植莲藕了。

    更主要的,吴家峪子两边很适合发展水果林业,而现在承包吴家峪子的刘玉江和苏玉龙两个人的老婆,就在王家打工,下一步转包的事情也比较好商量。

    整个吴家峪子面积一千三百多亩,其中山地面积一千亩,山谷平地面积三百亩,因为每年山洪暴发之后山谷平地都会被淹,所以这些地方也没有人愿意种地,一直被刘玉江和苏玉龙两个承包着,三年里面有两年没有啥收成,剩下那一年,收获也很少。

    渐渐的,刘玉江和苏玉龙两个也死了从这山沟里面发财的心,山上种的果树也不管理了,跑到外面打工去了。

    头几天苏玉龙和刘玉江回来过几天,不过这几天,又跑到南方大城市里面去了。

    “二十万左右吧。”

    听到王少东的估价,苏玉龙老婆使劲咽了口唾沫。

    二十万,敢喊二十万,这说明人家王家有这个钱呢。

    村里面现在都传开了,说是王家因为高考那件事,最少得了上百万的好处。反正高考那件事请,村里是越传越离谱了。

    一下子,王富民成了桃花岭村有头有脸的人物了。

    王富民也咽了口唾沫。

    家里的钱总共三十几万,现在基本上都投在养鸡场这边了。2万4千小鸡,就算是鸡苗和饲料便宜了,但是一只鸡到出栏投入10块钱也是有的。也就是说,这2万4千小鸡到出栏的时候,最少得投资24万。另外,上两套笼养鸡设备,花了6万8;再加上另一个大棚里面的两千鸡,基本上王家手里的钱都投进去了。

    钱就这么多,都投到养鸡场里面了,哪里还有什么钱投资搞什么水库啊。

    再说了,这个鸡,桃花岭村老百姓可是祖祖辈辈都养过的,可是这鱼,可就没有几家养过了,能不能赚钱,容易不容易养,这些还都两说着呢。

    “去去去,净说瞎话,咱们家哪有那么多钱。”王富民连连摆手。

    王少东见父亲这样说,吐了吐舌头,然后笑着说道:“爸,我跟你开个玩笑,你还当真了呢?”

    而实际上,在王少东的脑海里,一个规模化复核生态农业公司的雏形,正在慢慢形成。

    王少东从父亲的眼神里面,看到了迟疑,而父亲迟疑的,恐怕只不过是投资建水库的本钱罢了。而这些,到了年底,王家养鸡场卖了鸡之后,就完全不是问题了。

第0074章 山里的秋收() 
建水库的想法暂时还不能付诸行动,主要的原因并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因为马上进入农忙季节,雇工不好找,同时山沟里面雨水说来就来,好不容易修好的拦河坝要是被山洪冲了可就让人看笑话了。

    修拦河坝建水库这件事,得等到转过年头地里化冻之后的春天。

    一百五十来米宽的拦河坝,工程不小,大约需要两个月的工期。二十万是王少东估摸的造价,具体说转过年修拦河坝究竟花多少钱,他自己也没个准儿。

    修好了水库,反正以后吃鱼就方便了。

    至于说种什么果树,王少东心里也有了个大体思路。

    秋收时节到了,桃花岭村平均每人有一亩半的水浇地以及一亩八分的山地。

    水浇地土地肥沃,旱涝保收,适合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而山地则主要种植花生、地瓜等抗旱作物。

    桃花岭地处鲁中山地丘陵地区,年平均降水只有四百多,十年九旱,原先这个地方是非常贫穷的。

    解放前,鲁中当地灌溉水利几乎没有,全部土地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饭,然后又因为过去种植技术和种子都不行,所以当地老百姓一年到头能吃饱饭的不多。每到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桃花岭村周围几个村子便会有大量的穷人到外地去乞讨。

    后来解放后,政府发动当地老百姓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这才让各村都有了水浇地,种上了小麦和玉米等高产作物,然后老百姓才能有了饱饭吃。

    当然了,这些事情都是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发生的,王少东并没有经历过。

    农忙开始,王家那四亩半水浇地里的小麦玉米和五亩半的山地里的地瓜都要收,而家里面养殖场这边更是离不开人,所以到了农忙之后,王家的人手一下子紧张起来。

    在种地上,王少东毕竟体力和经验方面都比父母差了许多,所以农忙一来,王少东便被留在家里负责照望着五个大棚里面的鸡仔,而他的父母,则急急火火得到地里收庄稼去了。

    秋收是从掰玉米开始的。麦子已经在夏天小满节气以后收割完了,麦地里面全是麦茬。

    玉米收完之后,接着高粱、谷子、地瓜等等的都要收获。高粱和谷子不是家家都种的作物,但是地瓜是桃花岭村村民们都种的作物。

    原先穷的时候,地瓜是充作粮食来食用的,现在大家玉米白面的都够吃的了,地瓜种植了主要用来喂猪或者直接卖掉换钱。

    山地贫瘠,不适合种植其他的农作物,但是红薯这种作物却很好的适应山地的环境。

    倘若没有明末1593年的时候从吕宋引进的红薯,恐怕桃花岭村这片土地上到现在还是荒无人烟。

    看着父母到地里每天辛劳的劳作,而自己则每天清闲得在几个鸡舍走来逛去的,王少东这心里也很不是滋味。

    父母两个人种植十亩地,实在是太辛苦了。

    不过,这种情况明年就会有所改变了。等到明年的时候,自己成立了生态农业公司之后,家里面这十亩地,完全就可以由公司的员工去负责春种秋收的工作了。

    从每年的九月中旬一直到十月底,都是玉米秋收的时节。然后玉米收完之后,家家户户又开始忙着切地瓜。

    地瓜是根茎作物,含水分比较高,不适合保存,然后老百姓便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地瓜切成薄片,再晒干成地瓜干,就解决了储存的问题。

    地瓜是高产作物,亩产可达七八千斤左右,晒干成地瓜干也有一千五百斤左右。

    所有的地瓜要赶在上冻之前全部晒成地瓜干,要不然一上冻,地瓜便会烂掉了。

    在2002年的时候,如果雇人收玉米的话,一亩地大约需要35块钱,不过王富民两口子可不舍得。

    今年王富民两口子种了两亩地的麦子,收获了1600斤小麦,足够他们吃一年的了。剩下的两亩半的水浇地,王富民两口子全部种成了玉米。现在因为玉米种子好,产量也很高,一亩可产一千多斤。要知道,在明清时候,玉米的亩产只有150斤到300斤左右。

    科技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不过,有些科技一方面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隐患。

    比如说大量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让农民种植出来的粮食,已经开始伤害人们的健康了。

    王少东有心要经营一个完全生态绿色的农业企业,起码自己生产出来的东西能够让自己放心大胆的吃,那是基本的要求。

    进入九月底,王富民两口子便整天靠在地里了。

    两亩半的玉米,五亩半的地瓜,单靠两个人,没有一个月的时间都收不完。

    然后这段时间,王少东却非常清闲。

    养殖区这边也确实不能没有人,每天起床之后,王少东便需要先到另外三家养鸡户里面看看自家鸡的生长情况,温度湿度情况,记录一下伤亡情况,观察一下大群里面的健康状况。王少东是个仔细的人,对于养鸡很上心,这让马振堂、何家庆和何家祥三个帮工也不敢怠慢。

    而且,对于王少东养鸡方面的知识,大家伙也都是很佩服的。

    只要听听大群里面的声音,王少东几乎就能判断出鸡群的健康状况,这可是没有七八年的养殖经验所不能做到的。

    做完这项工作,大约需要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然后上午剩下的时间,王少东便无事可做了。

    家里面,两个鸡舍都由刘玉江的老婆和苏玉龙的老婆照顾,而自己也就是观察观察鸡群和鸡舍的情况罢了。

    闲暇时间多了,王少东便用来上网。

    网络游戏王少东偶尔会玩,不过大多数的时间,王少东希望能遇到马丽丽然后聊聊天。

    不过让王少东感到疑惑的是,马丽丽对自己的态度好像是不冷不热的,这可不是前世里面韩康说的马丽丽喜欢自己的情况啊。

    这让王少东挺着急的,他到现在还把马丽丽当做自己这一世重点培养的对象呢。

    接下来,王少东心里面开始筹划着一个计划,那就是要给自己找个每个月都能去一趟泉城的理由来。只有这样,才能够多跟马丽丽接触,也才有下一步的可能。

第0075章 坐火车() 
农村的秋天是最繁忙的季节,收完了玉米和地瓜之后,接着便开始耕地,播种小麦。

    不过,秋收忙完了,便是漫长而又清闲的冬季了。

    原先还没改革开放的时候,大家的经济意识还都很淡薄,农村老百姓一到了冬天之后,那可真就是有大把的时间休息了。

    到那个时候,每个村每条胡同都会有个朝阳的地儿,也会有个特别能讲故事的人,到了冬天,只要天气不错,然后就会有人围着讲故事的听故事。

    桃花岭村的吴老二,便是桃花岭村最会讲故事的那一位。

    甚至于到了九十年代的时候,农村里面许多老百姓的经济意识还没有觉醒,到了冬天仍然像以前那样拉呱,说笑,晒太阳。

    不过,慢慢的,当看着那些匆匆忙忙的人穿上了笔挺的西装,开上了崭新的汽车,盖上了瓦亮的二层小楼之后,所有的悠闲的人都坐不住了。

    有时候王少东真希望能过上一天原先那些人过的日子,可是他不能,因为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他想听故事,可是吴老二还得去放羊呢。

    经济意识觉醒了之后的老百姓,想要再过几天从前那种吃了这顿不想下顿的日子,很难了。

    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大多数人都没有钱。如果说有人像王思聪那样有钱,还会每天着急上火的为着怎么样多赚几块钱而皱眉头?

    所以说,王少东明白一个道理,要想以后自己过得舒服,过得自在,就得必须先把钱给赚起来。

    秋收完了之后,天色渐渐冷起来,养殖场这边也没啥可忙的,活鸡的市场价格也是一天比一天低,毫无起色的样子,整个养鸡场里面没有人有个笑脸。王少东决定到外面走走,散散心,另外也到处考察考察活鸡市场。

    就在2002年11月11日这天,王少东选了一个非常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告别了父母,踏上了到周围地市去调查市场的路。

    因为有上一次王少东自己到泗店镇找到鸡苗的事情,所以王富民对于自己的儿子还是比较放心的。

    调查活鸡市场?

    这简直就是个笑话,这市场还用调查吗,现在的市场比这冬天还寒冷,调查能有什么意义。大家要做的,其实就是好好养鸡,然后再等三个月的时间,年底一到,市场一暖,然后王家便迅速将所有的鸡都处理掉,这钱也赚了,这年也过了,一切就都好起来了。

    转过年,这拦河坝也建起来,这水库也修起来,整个吴家峪子也承包过来,他们王家的日子啊,就像那芝麻开花一样,一天比一天高了。

    王少东知道这一切,看清这一切,但是却无法跟父母解释。

    他要做的,只能到各地考察市场,然后回去之后,告诉大家,周围的市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