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耽美辣文电子书 > 盛世倾情:王爷,别风流 >

第91章

盛世倾情:王爷,别风流-第91章

小说: 盛世倾情:王爷,别风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贺卡送出,很快又收到宁公子送来的新年礼物,是一幅写意墨梅花挂轴,墨意淋漓,枝干劲挺,花色虽为素净的白,但黑白之间却有说不出的风雅俊逸,神采风骨。

    凌小落不十分懂画,但也看出笔力遒劲,墨透纸背。

    落款题字为:“香如故,任众芳妒,宁某自况。”想来此画是宁公子手笔。

    清雅俊逸,让凌小落想起一袭冰蓝色长衣的宁公子立在风雪之间卓尔不群,凌小落暗笑,有人竟自恋如此。

    如此传递小礼物,使凌小落想起读书时,和同学在老师眼皮底下互相传递纸条的情形。

    只是现下,两人隔着的并不是那重重课桌,老师猜疑目光,而是隔了教坊和皇宫的朱墙宫禁,但却更有种说不出的惊喜和意趣。

    两人如两个小孩子一般,守着彼此的小心思,传递着彼此亲厚无间的情谊。

    如此两相传递,寂寞的日子便多了一些意趣,凌小落竟然喜欢动手做起以前从不喜欢做的手工。

第378章 宫中(一)() 
她有时会折一条小纸船,有时会剪一些窗花,有次甚至动手做了一个万花筒,都是她小时候在少年宫学做的小玩意。

    不知宁公子是否喜欢这些这些如哄小孩子的玩意,但凌小落既不会绣花,也不会绘画,天赋如此,没法做些更艺术的礼物送给他。

    过了年后,宁公子让景秀捎话给凌小落,说道宫中起了疫情,所有进出皇宫的人员都隔离起来,恐有一段时间不能送东西给她,而且与她相见还要过一段时间。

    凌小落知道他康健平安,也就不以为意。

    汴梁,大宋皇宫

    荆王从紫宸殿下朝后,便即前往福宁殿向皇帝宋仁宗请安。

    安静的福宁宫色泽仍以明黄为主色调,纱幔绣着雅致竹叶花纹,不华贵,但让人有一种安宁之感,流鑫鼎燃着龙涎香屑,整个宫殿安宁祥和。

    宋仁宗斜倚在龙榻上,正由太监伺候着,一勺勺喝着冬日滋补汤药。

    他的脸容依然清秀儒雅,眉目温润,并无一般帝王的威严之相,看着倒象一位文人雅士,虽年已四十二,但保养极好,发色仍是黑亮。

    精神尚好,看着气息比数月前荆王进宫时好了很多。

    只是他的眼眶处略有青淤,看着稍显疲态。

    荆王总是对这位以“仁”称颂于世的帝王怀着一种很复杂的情感,怜悯、敬重,兼而有之。

    宋仁宗看着荆王从小长大,而荆王看着宋仁宗渐渐老去。

    两人不是真正意义的父子,但关系、情感犹胜于父子。

    宋仁宗看得荆王进内,他让太监拿帕子印了印嘴唇,又用花茶水涮了口,才在龙榻上坐正了身子。

    荆王向他跪拜后,便垂手立于一旁。

    宋仁宗温润的眼神落在荆王低眉顺目的脸宠上。

    看着他如他一样温润的眉眼,谦恭的身姿,脸上露了温厚笑意。

    荆王自小进宫,虽由曹皇后抚养,但难得的是没有一丝一毫专横独断。

    让宋仁宗更为喜欢的是,荆王天性极为淳厚,喜好读书,谦卑有礼。从不不做嬉游玩乐的事情,而且能秉承祖宗遗训,穿的用的节俭朴素得像一个儒者。

    朝堂上下,对他交口称赞。

    包拯说他仁慈忠厚,有仁君之风。

    王宫教授吴充则说他好学自律,能将他所进呈的宗室六箴背诵如流,以用作约束自己。

    只是那些武官将军对他性子柔弱颇有微词,认为肃王赵翔飞更有担当。

    为免那些武将对他有所抗拒,所以宋仁宗便将他封为右羽林军大将军,自小让他习武,但他看这个养子,喜欢做学问多过习武。

    他熟读诸子百家,四书五经,文采斐然,出口成章,连一向以博学著称的吴太傅也认为他是当世奇才。

    曹皇后虽性子执拗,在后宫中事事专横,对自已这个皇帝也不留情面,但她教子有方,这个养子自小由她教导,竟然文才武略,温文有礼,自已纵使无后,大宋也有明君延续。

    宋仁宗对这个养子颇为放心和满意,放眼皇族子侄,能担当大宋明君非这个养子莫属。

    唯一让宋仁宗感到遗憾的是,他不是他的亲生儿子。

第379章 宫中(二)() 
他缓缓对荆王道:“朕数月来生病,难为你主持朝政。听皇后说,你勤于政事,日夜批阅奏折,处理事宜也较为得当,朝中文武百官也没有多少异议,甚好。”

    荆王连忙道:“谢皇上夸赞,这是儿臣份属应当,皇上现今龙体康健,儿臣这便将朝事交回皇上主政。”

    “不忙,太医说朕的病还需要仔细调养,不可过于劳神,朝政之事还是先由你监国,等过得中秋,朕再亲政。”

    “近日宫中起了疫情,可是处理好了?”

    “已经处理妥当,着命太医搜集良方,煎药煮水,用艾草除毒,患病的宫人妥善安排隔离,而且为免与民间相互传染,严禁宫中人等进出,若宫中之人要外出,必有专门的宫牌才可出入。”

    宋仁宗脸露笑意:“你做事朕放心,此疫情切不可大意,太祖当政时,此疫症从宫中蔓延,至民间和军中,死了太多人,真是一大祸事,不可不防。”

    “儿臣谨记,只是。。。。。。”荆王欲言又止。

    “只是什么?”

    “只是永宁公主不满此举,一天到晚吵吵嚷嚷要出宫,儿臣怕阻拦不及,永宁出宫会有凶险。”

    “这个永宁,真让贵妃惯坏了。”宋仁宗揉揉眉心,又道:“论辈份,你是永宁兄长,论权重,你有管束永宁的权力,你可得要多管教她,别让她太过骄横任性。”

    “是,儿臣定当多约束管教她。”

    宋仁宗又温言对荆王道:“近日听闻朝堂多有喜事,你坐下来,仔细说给朕听听?”宋仁宗喝了一口茶道。

    转头命人赐座。

    荆王坐下来,仍是一副恭敬的样子,肩背挺直,头微俯,态度谦卑。

    “是,托皇上圣恩,近来喜事连连,边塞军事捷报频传。”

    “其一喜是肃王赵翔飞亲自领兵镇守西北,西夏曾集结十万大军于边境与肃王对阵,此一仗敌众我寡,打得甚是艰苦。”

    “哦”听到此处,宋仁宗不由得坐直身体。

    “虽然打得甚是艰苦,但肃王善出奇兵,夜袭西夏大军,并于于数万敌军之中射杀敌将元括,震摄敌军,激起将士杀敌立功的士气,西夏就此退兵,并派遣使者与我大宋订立和约。”

    荆王又用他不疾不徐的语调说道,即便是当时如凶险万象,到了他的嘴中便变得云淡风轻。

    “战事不可忘,朕养兵百万,为的只是抵抗外侮,并不外侵。因一旦开战,生灵涂炭,劳民伤财,西夏若能遵守和约,能不开战就不要开战。”宋仁宗沉吟着道。

    “皇上圣恩;想必休战此举能让百姓安居乐业;休养生息虽边将无功,但也是我等子臣之幸;儿臣谨记皇上教诲。”

    “对了,闻说肃王在此战中也受了伤,伤势如何?”

    “肃王率玄甲精锐,孤身杀入敌阵,受了西夏军暗算,他的伤”荆王斟酌着用词“性命没有大碍,只是那伤可能要多加医治,要过得一些时日才好。”

    “没有伤到性命就好”宋仁宗宽慰地道:“若西北战事已定,朕想将他诏回京城。”

第380章 宫中(三)() 
宋仁宗又轻叹一口气:“他长年累月镇守边境,的确能做到保家卫国,却将自已的终身大事耽误了,朕对他有所亏欠,此次回来,便将永宁公主指给他,让他能成家立室,也是对他的娘亲有所交代吧。”

    “是,全凭皇上安排。。。。。”荆王低睑的脸容,看不到什么表情。

    “另外一些喜事是什么?”

    “狄青将军带兵奇袭昆仑关,大败侬智高叛军,追击五十里,斩杀侬智高同党黄师宓、侬建中、侬智中以及伪官僚吏属五十七人,只可惜让作乱的叛逆主脑侬智高逃脱,现正全力追辑中。”

    “好,好,狄青将军不愧为朕难得之将才,朝堂之上,名臣辈出,名将威武,文有包拯、武有狄青,实是大宋之幸,只是。。范爱卿去岁于徐州病疫,他文武双全,对朕一片赤胆忠心,唉可惜。”宋仁宗长唉一口气道。

    宋仁宗与范仲淹之间虽为君臣,但其情谊却是深厚,宋仁宗想起碍于朝中势力和刘太后的逼迫,新政落败,不得不将他贬谪外放,便心中怅然。

    “儿臣已经传皇上圣谕,将范大人追封为兵部尚书,由皇上亲书褒贤之碑也送至其子手中,以慰忠贤。”

    “好,此事甚好,范爱卿子侄也要妥善安排。”

    “是”

    “听说他还收了一名义女,若寻得此女子,也一并赏赐。”

    “好。”

    “还有何喜事?”

    “还有辽朝派遣使者想取皇上画像回朝供奉;但朝中有大臣恐外族人行蛊虫之术;于是皆反对;此事由皇上圣断。”

    宋仁宗微笑一下,道:“辽人与我朝订下澶渊之盟已久,朕待之以诚,相信他们也能待朕以诚,便赠送予之无妨。”

    “是”

    这时,一个太监进来,跪拜道:“张贵妃鸾驾已从凝和宫起驾。”

    宋仁宗一听,脸有喜色。

    荆王非常知情识趣,连忙起身告退道:“儿臣告退。”

    “下去吧,若政事烦忙,便不用天天前来请安了。”

    “是”荆王躬身道。

    刚跪安站起,宋仁宗又叫住了他。

    “上次你遇袭事件,朝中流言四起。”宋仁宗字斟酌句地道“说是张贵妃暗中指使玄甲兵袭你,简直一派胡言。”

    宋仁宗脸色不愉,继续道:”这事经朕细查,绝无此事,禁军报给朕的可靠消息是江湖上有一个叫归魂阁门派的阁主假扮你的模样,玄甲兵得报,进行捉拿,谁知将你误认作他,此事到此为止,朕实不想皇后和贵妃之间再起风波。”

    “儿臣谨遵皇上教诲。”荆王又应道。

    “为了安全起见,朕特派了宫中侍卫童亮、郭襄贴身保护你,宫中再无人可伤你。”

    “谢陛下圣恩。”荆王又跪拜谢恩。

    这时;有宦官在外面大声唱报:“张贵妃到。”

    宋仁宗一听,一脸笑意,道,“快宣。”

    两人说话之间,张贵妃已经进来了。

    凤冠霞披;云袖轻摆;行走之间,珠摇翠摆,暗香盈袖。

    荆王看得她进来,连忙行礼跪拜。

    张贵妃看得荆王在场,微微一怔,但笑意很快便在唇边漾了开去,脸上便是温婉美好的笑容。

第381章 宫中(四)() 
张贵妃含笑道“原来荆王也在这里。”

    “儿臣叩见张母妃。”荆王仍然是一副温顺谦卑的样子。

    张贵妃一脸关心道“免礼。听说你近日身子抱恙,想来定是政事烦忙,你难以应付,有些事情能交给下面的臣子就交给臣子,你可得要学会抓大放小,否则,事事躬亲,会累坏身子。”

    “多谢母妃关心,政事虽然烦忙,但能为皇上分忧,儿臣定当歇尽所能。”

    “本宫只是担心,你歇尽所能,非但无助于国事,还劳体伤神,到时得不偿失,皇上还要操心你。”

    荆王看着一脸感激,无比诚挚地道“张母妃教诲得是,儿臣自会劳逸结合,好好调理身子。”

    “你身子一向不好,体弱多病,本宫已经命宫中太医为你搜寻调理方子,你不防一试。”

    宋仁宗微笑道:“宗儿,你看,张母妃多记挂你,多疼你,昨日,她还连朕的太医也要调动给你。”

    荆王连忙道:“谢张母妃恩典,儿臣铭记在心。”

    又再倒头跪拜“儿臣告退”

    他倒退而出。

    远去的视线中,看到宋仁宗还没等他转身离开,便迫不及待地向张贵妃伸开双手。

    张贵妃投身他的怀中,坐在他的腿上,宋仁宗用身上的锦袍紧裹了她,两手交握,两人身子重叠在一起。

    “想死朕了”

    “才一天不见就想,陛下骗我”

    “朕怎舍得骗你?”

    “肃王西征回来;陛下可要记得赐婚”

    “朕将此事记住了;来;今日御厨给朕做了百合宁神汤,朕特意给你留了一碗,你快尝尝”

    荆王立于福宁殿外一会;他耳目聪锐;将这些话听了去。

    这么多年在宫中;他若想听;便能听到许多他想听的事情。

    他举步朝东首储宫而去,脸上犹带着清淡的笑意,映着沉暗暮色,竟然有淡淡的落寂之意。

    那张俊美的脸容肤色暗淡,在他的低眉敛首之下不见光华。

    他的衣着也并不是那华贵的冰蓝服色,只是一件绣了华虫章纹半旧的紫色朝服。

    他的步子不疾不徐,行走之间若一个普通儒者。

    路上碰到太监总管、宫女秀官,皆谦谦有礼。

    皇宫玻璃黄瓦,飞檐画壁,映着落霞,流彩烁金,更显皇家气派。

    荆王站定,望向西边天际云彩,一阵出神。

    想来,那一处幽静小院中,有佳人也会如此遥望在天际。

    他真的想就此纵身出这皇宫,与她又在那园中品茶谈笑。

    但政事烦忙,宫中又起疫情,而且他知道,这皇宫各处,有无数双眼睛盯着他的一举一动,他只要在这皇宫一日,作为储君一日,他便不能随心所欲。

    众人想争夺的至尊之位,无非是想权倾天下,掌握天下生死大权。

    而他君临天下,想得到只是能有掌控自由的权利,给自已,给让他真正珍惜和在乎的人更大的自由。

    他继续前行,有一名太监匆匆而来,看到他,连忙跪下叩头“荆王殿下,王妃晚膳已备好,就等殿下”

    荆王温言一笑,将太监扶起,嘴里道“有劳。”

    还没有走到明德殿,便听得背后一把爽脆的声音叫到“赵宁,你别走。”

    这人叫的是荆王,但太监一听这声音,身体便不由得僵直了一下。

第382章 戏弄(一)() 
荆王温言对他道“你先回去。”

    太监如蒙大卸,远远向身后之人跪拜一下,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