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时代-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规矩?”旁边的一个白面绸衣的中年人,在言老九的耳边说了些什么,言老九脸上露出了笑容,道:“既然是按规矩的,那多有得罪了!”
说完,言老九一声令下,所有的马匪都开始转身,马速在不断的加快,很快的,马帮都消失在了旷野之中。
杨悦表情放松了一些,对杨元钊道:“那个绸衣中年人,应该是一线红的字匠黑心书生吴朵!”
“规矩是什么?”
“规矩就是买路钱的!”
杨元钊脸色微微一变,他没有继续询问买路钱到底是多少这个问题,穿越到了包头,认识了杨悦,跟四大家之中的三大家合作,共同成立的包垦公司,似乎一切的一切,都步入了正规,让他忘记了真实历史的残酷,仿佛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建设游戏,他只用不停的建造,攀升科技之树就可以了,可是一线红的出现,让他明白,这是残酷而混乱的晚清,即便是四大家的杨家,面对着凶残的马匪,也只能够用买路钱了事,要知道,后世学者根据民国历史,民国的土匪总数高达2000多万,民国才多少人,平均20个人之中,就有一个是土匪,难怪中国会混乱这么久。
这件事情,就如同一个小小波澜一样,没有在商队之中有任何的反应,杨顺发也只是在戒备了半个多小时之后,解除了戒备,马匪们言而无信是常态,可是他们的实力占优的情况之下,他们也不会贸然进攻。
马车继续开行,今天需要走的路,略微的有些长,从绥远到大同,比昨天多了几十公里,因为中午发生的事情,耽误了一个多钟头,中间没有过多的停留,到大同已经是深夜了,舟车劳顿的,杨元钊也没有逛大同的想法,大同以商贸出名,可是给杨元钊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金庸鹿鼎记上面的大同妹子。
马队的到来,打破了大同夜的宁静,这是中国的现状,哪怕是贸易重镇的大同,过了9点之后,也没有多少的店家开门,好在,杨家在西北实力雄厚,每个地方都有分铺,早就安排好了,大师傅们沿着道路一路下去,来到了一个巨大的院落面前,赶着车,进入道了院落之中,顺利的住下,没有多耽误工夫。
躺在床上,无论如何却睡不着,今天的经历实在是太惊人了,或许对于刀客们而言,只是无数曾经经历过的普通的经历,可是对于和平时代而来的杨元钊而言,这确实血粼粼的经历,战斗和冲突没有起,可是平淡的背后,却有着无数的尸骨,交通是制约商业发展的一个瓶颈,之前杨元钊的许多设想,更多的是建立在交通便利上面,他在思考如何改善包头的交通环境,可是今天的事情,却让他感觉到了另外的一种威胁的,土匪,即便修建了再好的商道,因为土匪的出现,一切都需要从头来过,也就是这个时候,掌握枪杆子的想法,出现在了杨元钊的心头。
一支受到他的控制,可以保护他在这个乱世之中,拥有财富和建设工业基地的力量,可惜,现在的他,还没有这个能力,建立他,不代表他不再准备,之前因为好奇而制作的委员会1888,杨元钊继续的开始制作,顺便的,让伙计们在大同,购买更多的枣木。
一夜休息,除了杨元钊购买了十几方的枣木,就没有发生别的事情,第三天,继续上路,过了大同,黄土高原的景象,似乎微微的有些变化,周围的山脉上面,多了一丝的绿意,不知道是错觉什么的,杨元钊感觉到似乎路程加快了许多,正奇怪着,马车的帘子突然被掀开,杨悦闪身进来。
第十七章 杨家大院()
马车的帘子被掀了起来,杨悦探身进入了杨元钊的马车车厢中,连续的跋涉,特别是在尘土极多的黄土高原之上,每一个人,都是灰突突的,就算是注重打扮的杨悦也不例外,看起来像留学生,更像是一个老百姓。
“季堂兄!”杨元钊诧异的看着杨悦,问道:“有什么事情么?”
“元钊贤弟,今天我们不去太原,到我家休息一下!”
“可是,太原那边?”
“我已经让人订票了,是明天下午的,我们休息一晚上,也赶得及?”
杨悦的家,在太平,太平,只是山西的一个小镇,在清末的历史上面,这个小镇的名气不小,在这个只有几十个村庄的小镇之中,却诞生了四大家,太平是四大家源头和老家,晋商的辉煌,有很大一部分,是太平创造的,杨家,就在太平南赵,属于太平这边的大族。
马队在前方的一个岔路口开始转向,离开了官道,走上了一条小路,是小路,却修建的比官道更好,一块块整齐的青石板路,夯实在路基之中,中心填充着三合土,常年的通行,让他们完美的结合到了一体,显得比较的平坦。
参与的商队,都是老杨家出来的,商队的总负责杨德发,是杨悦的远房四叔,杨家的直系,杨悦的父亲和四个叔伯,他们在20年前起家之后,开始开枝散叶,形成了巨大的杨氏家族,积累了巨额的财富,这才把早已经卖出去的杨家大院给买回来。
杨家大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康熙年间,曾经,作为皇商的晋商家族,在漫长的岁月之中,或迁出,或者没落,封建王朝几百年的历史,是取决于上位者的意志,往往统治者的一声令下,就可以带来一个家族的兴衰更替,作为财富的掌握者的晋商,又属于其中首当其冲的。
“太平到了!”伴随着伙计们的吆喝声音,似乎整个车队都洋溢着兴奋,这是到家的感觉,经过了几百公里艰苦的跋涉,他们终于到了他们的大本营,对于太平这个古镇非常好奇的杨元钊,也掀开了马车的帘子,映入到他的眼帘的,是一条古色古香的清末建筑物,一个个布局典雅,里外的当的店铺,热闹的人流,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前方,那个三层楼高大阁楼,这里是太平最标识的建筑物
三层的古老店铺上面,写着招牌,杨元钊辨认了一下,念道:“尉家票号!”他一阵了然,这里应该是尉家票号的总号吧,尉家能够在四大家之中独树一帜,被誉为四大家之首,也不是没原因的,哪怕是在后世,金融业也是诞生一大批超级富豪和世界性公司的最大的类别之一,甚至在许多国家之中,金融业还蕴藏着无数的隐形的富豪。
曾经为满清入关立下汗马功劳的晋商,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满清的钱袋子的,除了最初的优待,到后面的打压和勒索,晋商在中国的版图之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小,可是票号却成为晋商最多涉足的行业。
晋商的传统,从原来的普通走商,到交通运输,商业批发,再到票号,山西的票号,一度上,曾经成为了清政府的中央银行,中枢都拿不出来资金的时候,票号,却可以轻松的拿出百万,甚至更多的资金,这也是山西晋商经久不衰的根源。
太平可以说是四大家的核心,除了尉家票号之外,杨家和刘家等都在太平有总号,商队没有在太平镇上过多的停留,归家心切,在分出了的一半以上的马车之后,剩下的马车,开始快速的向南边而去,富贵不归家如同锦衣夜行,晋商在发家之后,多会泽及乡里,修桥修路,建设祠堂,开辟学校,所以从太平到南赵,一路上都是青砖铺设的大路,速度上快了不少。
也就是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前方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村落,看起来,差不多有几平方公里,是靠在一个土山的旁边,土山上面,没有山西特有的窑洞,反而营造了一些园林,而土山的下面,绵延不绝的是青砖大瓦的房屋,绵延数里。
“元钊贤弟,我们杨氏绵延数代,现在宗族之中,都居住在这里,最中心的,就是我们杨家的大院!”
杨家大院,杨元钊后世听说过很多这样那样的大院,杨家大院似乎没有乔家和王家那么的知名,可是看眼前的排场,着实让他惊叹,200多年历史的大宅子,寄托着历史的厚重,经过了一代代的兴建,曾经在杨家没有兴盛的时候,这些房屋,基本上都卖出去了,自从杨家老爷子从20年前起家之后,花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脉,一步步的把老宅给收回来,翻新兴建,形成了这个连绵数里,有超过300个不同的院落的大宅,这也是南赵杨家的根基。
杨悦带着杨元钊缓缓的前行,整个杨家大院分成东大院,西大院和孝义祠三个部分,孝义祠作为杨家的祠堂,要到年节祭祖或者是重大事件的时候才会开启,一般情况下,都是紧闭着,密闭庞大院落,显得一丝宁静和神秘,东大院和西大院,作为杨家大院的主体,分成了五巷五堡,其中五个院落的布局,分成了龙凤龟麟虎五种,全部明代粗狂风格,几乎每走一步,都可以看到精美的石雕和壁画,不少壁画之上,已经有了历史的伤痕,但是杨家在发家之后,开始对这些壁画和石刻进行修筑和改造的,不认真看,几乎看不出来。
缓慢的步入了杨家的核心,几乎是移步换景,浓浓的古风吹来。
“那里就是红门堡!”杨悦指着整个建筑最核心的,以龙形雕刻为基调的建筑群,道:“那是我大伯祖住的!”
红门堡(龙)最为核心,他处于整个建筑群的最中心位置,紧紧的挨着孝义祠,住着的是杨家的大房,他们是嫡支,负担着守护祠堂的重任,杨家在三房,所以住在跟红门堡一墙之隔的崇宁堡。
崇宁堡的建筑风格总体跟红门堡相似,建筑斜倚高坡,负阴抱阳,堡墙高耸,院落参差,古朴粗犷,近于明代风格。
一路走来,差不多用了一个多小时,近乎是近似的院落,却能够让杨悦说出一番的道理,终于,过了桥之后,来到了崇宁堡的主院,整个杨家大院,五大主院,都是三进式的四合院,周围各种小院环卫在其中,显得特别别致。
杨元钊前世因为工作的忙碌,没时间看电视剧,偶尔瞥了一眼,只是感觉到电视上所说的晋商奢华,真正的处在这个场景之中,作为贵宾,被迎入到杨家,才发现,奢华已经没有方法来表达了。红红的灯笼高高的挂起,夜幕都没有降临下来,就映衬着整个杨家灯火通明的,杨家大院占地庞大,一共有数十个不同的大门,正门在旧时代,是最重要的,除非是贵客,否则不开正门。即便是崇宁堡的大门,等闲也不得开。
杨悦有些不好意思的道:“元钊贤弟,我们从这边走!”
杨元钊浑不在意,他不知道大家族的规矩,却也知道,有如此大宅的家族,肯定是有很多的他不知道的地方,不过是进家,从正门走跟从侧门走,没多大区别。
就在正门旁边,一个稍稍位置偏一点的巍峨的大门,此时门大开,一个看起来很普通,却极为有气势的中年人,站在门前,他的身后是一个中年美妇,还有七八个下人打扮的站在身边。
杨悦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激动的道:“元钊,我父母都来了!”
第十八章 杨世堂()
站在崇宁堡前方的,正是杨悦的父亲杨世堂,作为杨家二代领军人物,负责的是杨家最重要的商队,超过100个不同的商队,控制着20多个城市不同的集散地,每年产生的价值,何止是百万,是杨家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极有能力,极富手腕的人。
“欢迎杨贤侄光临寒舍,有失远迎!”杨世堂拱手行礼,眼神却带着审视,在杨元钊的身上扫来扫去,似乎想从杨元钊的身上看出来点什么。
杨元钊就这么平静的站着,来之前,他就知道,要受到这样的审视,一个陌生人,接入到了他们杨家,甚至开启了一个
杨元钊这个名字,在过去的半个月之中,已经数次的上了他的案头,突然出现在包头,似乎带着某种目的,接触到了杨悦,作为唯一的儿子,又被他寄予厚望,到美国留学,学的专业不算很满意,却也学成归来,在他看来,是未来家族的精英,现在还稍显有些稚嫩,可是假以时日,必然有一番作为。
杨元钊的出现,本不足为奇,杨世堂一笑置之,大家族的底蕴,是允许儿郎走弯路,甚至是碰壁的,他们有这个底蕴,把他们再拉回来,这也是大家族管用的方法。
可接下来,关于杨元钊的一些情况,却又报了上来,杨元钊在尉家票号存下了万元银元,万元银元,不算很多,起码不在杨家的眼里,可是一次性拿出来万元的,在中国不大不小,也算是一个人物了,杨元钊这么一个年轻的后辈,他们的家族真的有这么打的底蕴么,没听说过同样的姓杨的,有这么大的实力,最少,在山西没有。
接下来的一切,更加出乎杨世堂的预料,杨元钊没有贪图利益,他出让了一部分的利益,把杨家,刘家,尉家,还有吴广仁和赵书明纠结到了一起,成立了一个所谓包垦公司。
包垦公司,已经不算是小打小闹了,几万银元,210倾土地,巨额的投入,真的能够产生效益么,而且还是包头从来不曾有过的棉花种植,棉花是好东西,杨世堂控制的商队,也有收购棉花的任务,每年高达数十万担,多是供给东南沿海的棉纺织厂,他们的需求量巨大,效益也不错,可是一亩地的产量,跟用工很不对称,特别是在西北,恶劣的环境,让棉花的产量,远比东南沿海低的多。
一连串的调查报告,让杨世堂心中怀疑,可是无论如何,杨元钊都不能够被称为骗子,1万元的投入,又是种植业,合作的只是土地的租约,不是转让土地,最少,见多识广的杨世堂,看不出任何行骗的可能性,失去了一个把杨悦引入正途的机会,杨世堂微微的有些失落,可是看了儿子发自内心的笑容,他心中转念,是不是这样更好?
不提杨世堂的心中,转过了多少的念头,杨悦跟杨世堂打了一个招呼,杨世堂微微的点头之后,他已经走到了母亲的旁边,赵翠娥轻轻的拍去杨悦肩上的尘土,道:“一路辛苦了,赶快去洗洗吧,都脏成猴子了!”
“妈!”
“好了,都这么大了,晚上我跟你爸设宴招待你的朋友!”
“真的?”杨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