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走私1859-第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李永吉这次不是一个人离开的,他还带了随船同来的几个中国人跟外国人一起去冷气房吃他的小灶,而这几个人是谁呢?正是李永吉让王韬招募的那三尊大牛——李善兰、徐寿、华衡芳。
当初王韬毛遂自荐之后,李永吉虽然收了他,但暂时来说也没有太合适的岗位给他,毕竟他是个外人,不是从军中体系内提升的,又没经过商,不擅长处理政务,于是就任命他为自己的私人参赞的职务,帮自己出出点子,分析一下情报,顺便熟悉一下精武军目前的情况,是一个类似于私人顾问一样的存在。
一开始,王韬倒也理解,觉得这是理所应当,不过等他知道越多精武军的情报之后,心情也就越复杂,那份功利之火也烧的越来越旺,并感叹自己选对了人。
无他,因为在王韬看来,以精武军目前的实力,已经完全可以扫平中国,一统天下,所以他开始不停的推销他的所谓军略,怂恿李永吉尽快造反。
按照王韬的计划,他是想让李永吉先跟太平军的人合作,然后留一支并看守老家,再发一支兵北伐,学当年林凤翔李开芳那样,一举直捣黄龙,打下北京!
只要打下了京城,清廷在法统上就等于灭亡了,然后就可以挟战胜之威,建国称帝,号令天下。到时候,清廷覆灭,新国初建,各地督抚大都是汉人,必将真心拥戴,就算有一二不服者,发兵讨伐就是,那种情况下,就算是反抗的,也只能是孤军奋战,绝对挡不住精武军一击。
根据王韬的预估,精武军现在造反,一年时间就可以灭掉清廷然后称帝建国,扫平天下则最多三年,也就是说,三年后就可以重显汉家王朝的辉煌了。
不得不说,王韬的策略是有一定可行性的,可惜不是李永吉的菜,因为那种方法变数太多,而且一旦迅速统一中国,李永吉就要承担旧王朝所有的包袱,这会让他步履维艰,不利于他的改革策略。
李永吉真实的想法是先当一段时间的军阀,然后在自己的地盘上集中力量发展工商业,用全国的市场与资金,来供应自己这一小块地方,等自己地盘上的工商业发展起来,特别是工业实力强大到至少在初级武器的生产方面能够自给自足,而不是全靠他自己的输血,他才会放手大干,一统整个天下。
这样的好处是稳妥安全,自己也能过的更舒服,可以先安稳的培养自己的人才,不必一开始就为了全国的麻烦事儿而焦头烂额,但是这种明显损人利己是吃外地的事情,李永吉肯定不能对王韬说,所以,李永吉干脆从经济的角度,先给王韬算了个账。
首先是军费。
李永吉的精武军,目前分三个部分。
第一个是精锐野战部队,就是精武军老营基础上扩张的部队,这支部队在经过扩张后,一共有三个师,大概六万人左右。
这三个师的花费最高,不算武器弹药的花费,光算官兵的薪水支出跟各种伙食费、医疗费等福利支出,就要近五十万两银子,等于平均每人每月要花费8两银子,注意,这只是平日的固定消耗,不算武器弹药的花费与消耗,如果算上武器弹药,还要翻一倍(实际当然没那么多,因为武器都是现代品,价格超便宜)。
第二个,是地方守备部队,这主要是指各地正在组建的警察部队、精武镖局的保镖部队、以及其他各种原因组建的非精武军嫡系部队,到如今,这支部队的总数一共有三万人,不算武器弹药,单纯算薪水支出,每个月就要花费10万两银子!
第三个,民兵部队。这主要是从李永吉在各地招纳的农民工中选出来的非脱产式的部队,类似于武工队,全部使用大砍刀之类的冷兵器。这支部队人数最多,目前一共有十万人。民兵只有在战时,也就是下令征召的时候才按人头发津贴,津贴是每人每月一两,平时都是不发这个钱的,他们平时会做工,做工有工钱拿。但是,一旦全部征召起来,那一个月最少也要支出十万两银子。
也就是说,光养军队,不打仗的情况下,李永吉一个月就要支出一百多万两银子,如果打仗,算上各种消耗,那起码翻一番,一个月就要两百万两银子!简直就是个吞金巨兽!
其次再算算务工支出。
李永吉目前在各地大兴土木,陆续招募的各地农民工总数已经高达八十万人,这八十万人做工都是要给工钱的,加上伙食上的福利,平均每人每月要二两银子,也就是说一个月单纯给农民工的工钱,就要一百六十万两银子!
这一百六十五还是纯薪水支出,如果算上他们用的工具,那又是个不小的支出。要知道,为了加快进度,李永吉虽然没给这些农民工配备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但像铲子锄头等,却都是精钢制品。以这个时代的精钢价格算,这八十万人光工具的采购费就超过三百万两银子,每个月因为各种工具的磨损以及损坏等消费,也要三十万两银子以上。
那么现在总结一下,李永吉每个月光算上养兵养工人的花费,就高达三百万两银子,这还是没有大仗可打的情况,如果打仗,那估计就要翻一倍。
花费这么大,钱从哪来?李永吉控制下的地区内,李永吉又没有收什么农税,相反,跟随他的人还可以免税,这虽然让李永吉以及精武军赢得了民心,但却少了一大块稳定的收入来源。
因此毫不客气的说,这些军费跟工钱都是李永吉自己在掏钱补贴,或者说,是李永吉通过旗下的各种商号所赚的高额利润在支撑。
当然,李永吉并没有把自己的财政来源全说成自己经商的利润,他说这主要都是海外人士的捐款。
“兰卿啊。”李永吉当时对王韬说到这里的时候,还故意叹了口气,“你现在懂了吧,我们目前看似强大,其实是危在旦夕啊,关键就是缺钱。暂时我还能支撑一下,时间一长必然不行。”
“可,可正因如此,我们才要早日造反啊。”当时的王韬还想挣扎一下,“打下的地盘越多,我们就能收取更多的税收,以全国之力养这些军队,应该是足够了。”
“足够?你大错特错了。”看到对方跟着自己的步伐走了,李永吉当时就笑了,“你忘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精武军凭什么可以战无不胜?除了将士用命外,最关键的是我们有世界最先进的武器,可这些武器都是花钱进口的,连弹药也是。现在防守,弹药消耗不大,别人摸不透你的情况,还无所谓,可一旦进军全国,那消耗就是天文数字,可这些武器弹药……我跟你说实话吧,那些洋鬼子都不可信,我们现在只是个地方军阀,他们会全力支持我们,如果我们有问鼎天下的意思,那情况就不同了,他们必然要跟我们索要诸多不平等条约,这一点你想必能想明白。
所以说,自己不能生产武器,就等于受制于人,因此如果我们要想真正崛起,就必须先把工业搞上去,起码能让我们自己在武器方面自给自足。
正所谓无农不稳,无商不富,无工不强,我们现在要利用这大好局面,先发展我们自己的农工商体系,特别是工业,等我们自己可以制造火枪大炮,那自然就什么都不怕了!
可是,怎么发展工业呢?我跟你说,我现在手头有很多通过各种方法弄来的新技术与新设备,但因为方法不是那么正大光明,所以暂时见不得光,而且我也严重缺乏懂得操作的人才。
因此,我现在最缺乏的就是人才,特别是各种懂得天文地理与格致物理的人才,这些人来了,才能让我手头弄到的东西发挥威力,才能尽快让我们强大起来,所以,兰卿啊,如果你真的有心,就先帮我把那些大才请过来吧!”
别说,李永吉的这番忽悠还真见效了,起码王韬是信了。
就是从那次长谈之后,王韬不再推销他那套速攻论,而是放下原先心中的那点小九九,开始真心实意的去上海,极力的游说当初认识的那一票老中青的小伙伴们,忽悠他们来为精武军效力。
王韬口才了得,加上李永吉开出的条件也够好,特别是对李善兰、徐寿、华衡芳这三人每人给一个高标准实验室的诱惑,让他们再也忍不住,答应了来李永吉的地盘看一看。
正好,这时候李永吉刚跟美国人谈妥了一笔战舰生意,王韬为了加深这几个人的观感,让他们认识到精武军的强大以及李永吉的开通,就刻意延缓了回青浦县的时间,要求跟着三艘战舰一起去莫家港。
别说,这种方法还真管用,特别是当李善兰等人知道这是中国人买来当战舰之后,更是激发了心中的那一点爱国情操,觉得李永吉的确是个开明的人,或许真能让自己一展所长。
等真的见了李永吉,跟他进了那个所谓冷气房吃小灶之后,虽然感叹李永吉的年龄太小,不过一番对答,还是让他们大吃一惊,因为他们都能感受到李永吉那扎实的数理化功底,甚至李永吉在很多方面的奇思妙想,更是给了他们许多启发。
或许是因为已经认同了李永吉,再加上酒精的刺激,年龄最大的李善兰忽然开口道:“提督大人,对您的盛情邀请,我们都十分感激,不过您请我们来,究竟是想要我们做什么呢?我听兰卿的意思,您是想找我们来办军械所么?”
“军械所啊,这当然要办。”李永吉笑了笑,“不过你们这几位大才都去搞军械,有些太浪费了,再说军械方面暂时我也不缺。实际上,我请你们来,是想先搞好我们中国真正的基础工业,比如就在这嘉兴,我就打算投产一所新式的海盐化工厂,至少要先把三酸两碱弄出来。”
“三酸两碱?”李善兰愣了一下,显然没有一下反应过来。
“就是硫酸、硝酸、盐酸这三酸,外加烧碱、纯碱这两碱。合起来,就是三酸两碱。”李永吉笑着解释,“我要你们在短期内给我大量制造出这三酸两碱,然后再谈其他。”
“这几样东西可不容易做。”说话的是徐寿,他对化学方面所知较多,所以开口接话道,“就算在西洋,这些东西的制作方法也是秘而不宣,我们要想自己把这些做出来,小批量的还好说,要大量制造……难啊。”
“这个您不需要担心。”李永吉眯眼笑了笑,“实不相瞒,我手头有一批关于如何生产三酸两碱的完整技术资料,还有一批跟新技术相匹配的生产设备。只可惜,我有资料有设备也有资金,却没人可用。只要你们肯下功夫帮我去研究,那不管是资料、设备还是人手资金,一切优先供应你们。”
“如果是这样,那我愿意一试。”徐寿点点头。
“另外,我还准备组建一所理工科的大学。”李永吉又道,“以后专门教导数学、物理跟化学还有现代医学这些知识。大学的地皮、楼舍、生源还有教学资料全有我提供,你们只要安心过去当老师,把你们的学问传授下去就行,当然如果你们还有什么亲朋好友十分有才能,也可一并请来,我来者不拒,全部高薪聘请,不知道你们乐意不乐意?”
“要真能如此,那大人可就功在千秋了!”华衡芳一抱拳,“别人我不管,我自己的话,一定愿意去当这个学校的老师。”
“我也愿意去试一试。”李善兰也点点头。
“那咱们就说定了!”李永吉笑着举杯,“你们来我这里,什么都不需要考虑,只要安心的做学问就行,别小看这个,做学问就是救国兴邦!我就是要通过你们,来告诉世人一个道理,在这个世界上,最贵的不是什么黄金,而是人才!人才中最贵的不是玩诗词文章的穷酸文人,而是会数理化的技术人员!我就是要通过你们,来扭转世人重文轻理的观念,让大家都重理轻文!或许这个重理不重文的观念不是一年两年可以做到的,但只要努力,终归是可以做到的!”r1152
第一一六章 基础科学的重要性()
李永吉是真心要成立一所大学,也是真心希望这三尊大牛去当老师做学问,好好的教书育人,教导基础知识,而不是提前把他们弄进什么军械所当普通的技术工人。
没错,李永吉的确也想搞工业开工厂,也的确需要很多技术人才,但说句实话,李永吉有另外一个世界的完整技术资料与完整设备做后盾,要想开办工业的话,如果只是单纯的开工生产,只要这边的普通工匠就可以照猫画虎的做到。
要知道,这时期的工匠阶层,比如泥瓦匠,铁匠,木工等,他们虽然社会地位比较低,但通常是代代相传,大多数从小开始子承父业,正因为从小就开始钻研,所以无论是手艺还是识字率,都是相当不错的。
等那些人长大了,所具备的知识量以及知识面虽然不如后世的中学生,但如果只看某一个或者某几个专业领域的话,按照李永吉的看法,起码可以达到现代初中生甚至中专生的水准。而且他们创造力或许还不行,但因为心无旁骛,对新知识的吸收能力特别强,学习速度远不是现代中学生能比的,因此,让他们按照完整的图文并茂的全彩页技术资料,用跟技术资料完全对应的相关设备,搞出一些工厂根本不是难事儿。
事实上,就在李永吉在无锡搞军政府的时候,他就悄然的通过笔试,把自己军中的各种手艺公认比较好的工匠聚集起来。又在无锡本地用笔试以及推荐的方法招募了一批手艺高超、年龄不大、识字率也比较高的工匠。这批各类型的工匠人数达三千人,然后李永吉就把这三千人的工匠群,组建了一个技术装备部。他们的任务,就是在规定的地区认真研读李永吉提供的技术资料,并用李永吉提供的设备跟原材料,在现实中复原技术资料中的生产流程。
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在无锡的新工业区兴办了许多工厂,比如一座5000kw的小型水力发电厂,一座现代缫丝厂。一座现代绸缎厂,一座现代染织厂。一座现代化食品加工厂,一座现代木工厂,一座现代陶瓷厂,一座现代玻璃厂。一座现代的烧窑厂,现代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