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耽美辣文电子书 > 罗辑思维 >

第80章

罗辑思维-第80章

小说: 罗辑思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消费者剩余”。其实所有的创新活动都会创造出一块新增的财富,这就是“消费者剩余”。这块财富随着时间的推进,渐渐都会归于消费者,而不是归于资本家。资本家能够获得的,仅仅是一个时间窗口里的一小部分财富。

    就拿菲尔德来讲,他虽然铺设了大西洋底的第一条电缆,然后迅速发了财,三年就收回了成本。可问题是,他的好日子也就过了三年,因为三年后法国人就铺了第二条海底电缆。原来一个单词10美元的好生意没得做了,因为有了竞争者,你们俩得打价格战。最后,资本家的利润率,也就是毛利,基本逼近于零。只要有竞争,一定是这样的,他只能被逼着再去创新,才能够再获得超额的利润。

    可能还是有一部分觉得:我就是穷,我挣不到钱,所以我看富人挣钱,就是不爽。今天你罗胖把天说下来,说富人挣钱有多少道理,我就是不服。

    那好,我们现在就切换到你的角度看,你会发现,你这么想还是错的。为啥?因为穷人生活状况的改善,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要依赖于富人的努力的,他们创造更大的社会财富,他们自己才能够分享到其中的一部分。

    就拿马云来说,他现在超越李嘉诚成为亚洲首富。可是他坐首富位置的前提,是他要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让大量的淘宝商家有钱可赚,他才可能是那个首富,对吧?

    好,那假设现在有人问我们一个问题,让穷人的生活改善十倍,让富人们的财富增加一万倍,这两个结果同时出现,我们要不要呢?反正我要是穷人,我就要,因为每个人算自己的账就可以了。

    在21世纪资本论那本书里面,其实一直就在讲一个道理,随着自由市场经济的演化,贫富矛盾会变得越来越大。没错,如果贫富矛盾是穷人根本吃不饱饭,啼饥号寒,那这确实是一个不公正的社会。

    可是如果穷人的生活也在改善,富人改善得更快,我觉得这不是什么坏的结果。为什么?因为一旦摆脱了匮乏经济之后,实际上我们和富人之间的差别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如果我们穷人也可以开上一辆三万元钱的“qq”,其实也挺好。富人再嘚瑟,不过买一辆几百万元的迈巴赫,他跟我们的差距好像有几百倍,但是两种车都能上高速公路,都能到郊区去野游,其实差距没有那么大了。

    所以社会并不会因为表面上的贫富差距而变得不稳定,关键是财富的总量是不是在增加。

    这个社会其实很让人讨厌的就是那部分评论家,他们一方面自己没有能力创造财富,另一方面天天骂那些富人或者走在成为富人道路上的人。

    就像中国的互联网上,也有一些人号称互联网专家,经常还开班授徒,经常写那些文章——谁谁谁为什么会失败,其实人家也没有失败。这种评论家其实特别可恶。

    其实在菲尔德那个时代就有这样的人,比如说,一个著名的文人,也是今天中国很多文艺小青年心目中的偶像——梭罗。

    梭罗在他的时代,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这个故事的时代,一直扮演评论家的角色。比如说,美国国内正在搞电报投资,梭罗就说:“凭什么呀?从缅因州到得克萨斯州,这两个农业州,有什么信息可传?为什么一定要搞电报呢?”你看,这是评论家的嘴脸。

    再比如说,要铺大西洋海底电缆了,这个梭罗又说:“哎呀,铺什么电缆,欧洲的消息有什么要知道的呢?花那么多代价,最后从欧洲传来的新闻,不过是哪个公主又咳嗽了、感冒了,我们为什么要知道这些事呢?”你看,这就是评论家的可恶。

    所以今天,面对那些阴阳怪气的评论家,我罗胖特别想用我招牌式的“呸,讨厌”这句话来评价他们。

    自打我几年前读到了这本疯狂的投资,我就一直把它搁在我的书架上,时不时翻一翻。我觉得在里面可以找到所有创新者用于激励自己的素质,很多细节,菲尔德在160年前就已经给我们做了示范。

    如果你是一个创业者,抑或者你希望成为一个创业者,或者你作为一个创业者想激励你的兄弟们,欢迎你来读一读这本书。在这本书里,你能找到相关的企业家的禀赋、素质,以及那些给你启发的细节。

    五年内,什么大事都可能干得成,什么奇迹都会发生。疯狂的投资,随时等着你。

第87章 互联网进化论(1)() 
01和你赛跑的不是人

    这是一场空前的人类危机

    有一则新闻,说中国今年大学生的就业签约率不足30%。大家就开始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人说是经济不景气,有人说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有人说是社会太不公平,还有人说是中国教育实在太糟糕,等等。这些分析都有其道理,但是直到我看完与机器赛跑这本书,我才觉得,实际情况可能不像表面上看起来这么简单。

    在我们短短的一生中,不仅会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可能人类底层发展的一些趋势,也在推动我们人生的变革和转折。这些转折有可能是好的,也有可能是空前糟糕的,比如说失业。

    我们在谈论中国大学生失业问题的时候,忘了这是一个遍及全球的现象,而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

    我们都知道,2008年的金融海啸导致大量的就业岗位消失(现在美国人拼命地想把这些就业岗位补回来),一共1200万个岗位。1200万个岗位是什么概念呢?不是说1200万人没有工作,而是有意愿工作的人当中有1200万人没有工作。而美国2013年每个月只能新创造出13万个就业岗位,甚至比这更低。即使在这个基础上翻倍,达到了20万个以上,这个缺口也要到2023年才能补上。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没有任何人有任何理由相信这个缺口会被补上。

    今天,我们要说的不是经济学的事,因为与机器赛跑这本书告诉我们,这不是一次通常的失业,这是一次可能会给一代人的命运带来巨大转折的空前的人类经济、社会乃至政治领域的危机。

    现在这种经济状况,专家们有两种判断。第一种判断是一种普遍的判断,说这是经济周期带来的,有好就有坏,有升就有降。当然,看得深一点儿的人会说,这是因为人类发明了互联网之后,我们一直处于技术爬坡的阶段,这个技术所结出的果子,我们今天摘一个,明天摘一个,摘到现在越来越少,果子甚至变小了,剩下的都是又酸又小的果子,所以现在我们处于一个大萧条的时代。这个观点感觉好深刻。

    而与机器赛跑这本书的观点恰恰相反,它说根本不是什么技术带来的繁荣和增长停顿的结果,而是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结果。就好像一个房间里突然闯进来一头大象,这头大象横冲直撞,把这个房间里所有的坛坛罐罐打得稀里哗啦。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面对的情况。

    这头大象是什么?这头大象就是互联网以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一系列新技术。它的出现,使我们很多人原来赖以生存、糊口的那些工作突然一下蒸发了、消失了。

    很多人对互联网技术其实还是掉以轻心的,比如说,传播学界、传媒学界很多人都在说,别动不动就讲什么老媒体要死,你们干新媒体的人不要老说老东家的坏话。我说传统电视有危机,传统电视要死,那真的是捶胸顿足地在说,因为这不是预言,我是在把我们看到的东西讲给大家听。

    当然,很多传播学教授会反驳:当年电视发明的时候,很多人就说电影要死,你看电影死了吗?电视发明的时候,很多人说广播要死,广播死了吗?不是直到今天还硬朗着吗?你们凭什么做出这么草率的判断?

    要知道,这一轮可不是什么简单的新技术,这一轮是底层技术革新。互联网是什么?互联网根本就不是什么新媒体,互联网是母媒体,原来的媒体样式都要重新换一个地基,在上面重新运行。所以说,这一轮传统媒体遇到的危机,我们只能用一个中国人才能听得懂的话来描述,叫“强制拆迁,异地重建”。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传统媒体,你必须把自己的每一根血管、每一块血肉,在互联网这个基础上重新搭建起来,获得重生。所以说,传统媒体如果不去应对互联网这个全新的技术,就会死无葬身之地。

    当然,今天我们主要不是讲传媒,我们仍然回到整个经济的产业大势来看。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互联网都有一种低估的态势,觉得互联网就是玩闹,你看小孩在网吧玩游戏,发qq、玩微信,这不就是玩闹吗?对产业能有那么大的影响力?没错,我们今天就从失业这个角度,去看看互联网到底在对我们干了什么,将要对我们干什么。

    我们都低估了互联网

    话说2004年有两个经济学家,他们当时也意识到互联网、计算机对人类的就业可能会带来一次大冲击,所以趁这个冲击还没有来的时候,先排排座,看看哪些产业会被冲击,哪些产业相对是安全的。

    他们觉得从事简单劳动的人可能够呛,比如说写代码、大规模的运算,所有干这些事的人可能够呛,这个就是名单的一部分,这些职业是危险的。

    而安全的是什么?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说驾驶。一个人在开车的时候,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接触、处理的信息那是海量的,所以开车这种事情互联网暂时是搞不动的。

    我们不知道2004年经济学家们说的这个“暂时”是多长久,反正六年之后的2010年,纽约时报就报道说,谷歌在官网上已经宣布,他们已经成功地研发出了自动驾驶汽车,这辆自动驾驶汽车在美国的几个州已经跑了十几万英里了,而且过程中只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有人开着车撞了它。这就证明这个东西在技术上已经成熟了,原来我们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才能处理的海量的信息,自动驾驶汽车已经做到了!在汽车上装上各种传感器,增加运算速度,每秒20次探测周围所有移动物体的状态,再反馈到电脑的中枢,以此来控制车体的运行。这就是计算能力,包括网络能力、各种各样的技术能力进步的一个结果,而这个结果从预言不可能实现到真正实现只花了6年时间。

    2004年,就在经济学家们做出那个判断的同时,美国还搞了一个无人驾驶汽车拉力赛,全程一共150英里,好多人用自己设计的无人驾驶汽车软件把汽车送去参赛。结果,荣获第一名的汽车只走了八英里,而且还用了好几个小时,剩下的车不是被碰得歪七扭八,就是压根儿没有走完。所以,当时人们长出了一口气:哦,原来人类在驾驶汽车这方面的能力,电脑是无法替代的。可是结果呢?仅仅六年之后的2010年,这一切都实现了,快得让人始料未及。

    这事儿就这么完了吗?没完。当无人驾驶汽车真的实现之后,我们可以判断一下,它对人类的就业会有什么影响?司机可能要失业。没错,判断正确。还有呢?我曾经问过一些企业家朋友,我说:“给你们出个题目,假设无人驾驶汽车在中国普及,那你说会对整个的汽车产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大家都说:“就意味着我没有驾照,我不会开车,我也可以买汽车啊,所以汽车的销量会上涨。”

    我说:“我的判断可能跟你们正相反,汽车的销量不仅不会上涨,而且汽车作为一个耐用的、高价的消费品,也许会彻底退出消费者的清单。像什么玛莎拉蒂、迈巴赫这种有收藏价值的奢侈品类的汽车不在讨论的范围内,而给普通老百姓代步的那种汽车也许会退出消费者的清单。”

    此话怎讲?你想象一下,假设现在满大街都是无人驾驶汽车,我们可以靠互联网来预订,你到哪儿来接我,把我送到哪儿,我在智能手机上下载一个app,几点几分我要一辆车,到哪儿接我,通过地图把我送到哪儿,然后我下车,车就可以去承接下一个客人了。所以无人驾驶汽车很可能不会增加汽车的拥有量,而是让汽车进入一种共享经济的状态,让它变成一种公用的出租品。

    假设我的这个推论是对的,结果会是什么?结果就是现在的汽车产业里面有半壁江山,将会在无人驾驶汽车普及之后整体消失。哪半壁?汽车公司里面搞销售的、搞品牌的、搞市场的、搞客户俱乐部的,一直到所有的营销渠道,如4s店,围绕汽车的其他产业,如汽配、维修、保险等,这么庞大的产业群落都会消失。

    如果按照我的推测,你可以每天预订自动驾驶汽车送你上班,之后,它到别的地方去接人。你到了公司发现有个东西忘带了,你老婆正好还在家,你就可以再订一辆无人驾驶汽车,让你老婆下楼把东西搁车里,车来到你公司楼下,你下楼取了,车再跑它的。如果车有问题,车自己回修理厂修,修理厂有可能是在一个密闭的地下防空洞里,也不需要占用街边的店面资源。你说,这对就业市场会是一种多么巨大的冲击?

    我们以为互联网的浪潮对就业的冲击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相对来说会是比较温柔的一刀,但是现在看来,可能是惊艳的一枪,直接要把这个社会扎出一个血窟窿。所以六七年之前,我们绝对低估了互联网,而且我们现在仍然可能低估了互联网。

    你会不会技术性失业

    现在人们利用互联网在很多领域开发了一些技术,比如说前面讲的无人驾驶汽车,比如说翻译,再比如说大量的医学技术资料的处理、法律文书的处理等,计算机正在呈现出越来越强悍的对人工的替代能力。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想,如果真要这样发展下去太可怕了,它能不能被遏止呢?西方有这么一句谚语:“如果马能投票的话,汽车就不会诞生。”在汽车诞生之前,仅英国就有200多万匹马,如果马要捍卫自己的工作岗位,投票把汽车废止掉不就完了吗?这个想法可以有,而且每个时代都会有,但是很可惜,永远不会得逞。

    马现在到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