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耽美辣文电子书 > 罗辑思维 >

第41章

罗辑思维-第41章

小说: 罗辑思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妖术,他怎么可能知道那么庞大的信息呢?我随便举个例子,一个美国农民现在有几百亩地,今年要种玉米还是种大豆,请问他怎么判断?如果他整天到处搜集信息,哪个地方玉米市场怎么样,哪个政府用玉米提炼油的计划到底有没有破产,中国人接不接受转基因大豆那么,这个美国农民无论组织多大的班子,都不可能把这些信息搜集完全。搜集完全之后再做决策,黄花菜都凉了,下种的时机早就过了。

    这就是阴谋论的一个根本难题,在一个开放的自由市场上,想封闭信息和了解全部信息的真相,都是完全做不到的事情。那请问,市场经济是怎么来完成对这个世界的控制呢?很简单,用两个方法。第一个方法叫分头决策,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利益做自己的决策;第二个方法叫用价格信号来调整每一个人的行为。

    我们再来看刚才那个美国农民,要种几百亩地,种玉米还是种大豆?不知道。决策方法很简单,到期货市场上看价格。玉米和大豆的期货价格哪个高就种哪个。

    就这么简单?就这么简单。因为期货市场上的价格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个数字,它的实质是什么?实质是全世界关于玉米和大豆的复杂信息,通过市场交易的机制,最后浓缩成价格这一个信号。北京市到底哪个企业污染,哪辆车不达标,我们不知道所有的信息;我们只知道,今天pm2。5多少值,这就是最终合成的信号。

    今天早上要不要出门锻炼身体?看看pm2。5数值就可以了,没必要说今天有多少辆检验不达标的车从我们家门口过,这些信息你是不可能掌握的。这就是市场的优越作用,分头决策,最后加一个非常精妙的、集成的价格信号。

    价格是由消费者自己来决定的

    很多人其实并不了解什么叫市场经济,尤其在价格这个问题上。比方说到现在为止,中国和外国很多媒体都在讲央行决定利率,我们经常在各种财经评论里头听到,央行该不该升息,什么时候升息,大家都盼着呢,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央行在决定。当年格林斯潘每天夹一个公文包到美联储开会,大家都说,要根据他公文包的厚度判断,他到底是要升息还是降息。

    我要告诉你,根据经济学理论的分析,格林斯潘每根本没这权力。权力在哪儿呢?权力是市场给的。央行——不管是中国人民银行还是美联储——能干的只有一件事,就是跟在市场的屁股后头,想办法把市场已经决定好的那个利率表达出来,仅此而已。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什么是利率?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简单地说,构成利率最重要的因素是人们对于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比如说我预计一万块钱到明年只能买一盒火柴,那我现在最理智的行为是什么?赶紧找所有朋友借钱。因为明年一万块钱就只值一盒火柴了,明年买几盒火柴还给他们,我就赚了。

    所以利率的本质是人们对于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就那么简单。央行行长、美联储主席能做的是什么呢?就是判断人们对未来的预期。由于这个预期全是分散的,所以他们要去想,人们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那个合适的点在哪里。因为这个决定很重要,如果把利率定低了,没有跟上市场,大家会拼命来借钱;如果定高了,没有人来借钱,会导致市场的银根不足。

    所以央行行长的工作就是体察市场,寻找到、倾听到那个市场已经形成的利率,然后把它告诉公众,仅此而已。他们不是在决定利率,因为利率的本质是什么?是货币的价格。价格是不可被预测,而且不可被决定的,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举两个例子,第一个,现在很多人都在说火车票价格、地铁车票价格、暖气价格应该怎么样,好像价格是能由谁决定似的。其实,价格从来不是由谁定的,甚至不是由商家定的,因为商家和顾客之间从来不是竞争关系,他们永远是合作关系。是谁在竞争?是消费者自己,价格是由消费者自己来决定的。就算是天上掉馅饼,也得看底下有多少人抢。天上掉下的馅饼本来是不要钱的,但是底下饿汉太多了,馅饼的价格仍然会涨。经济学的道理就这么简单。

    第二个例子,如果你熟悉过去十几年中国的经济新闻,你可能听说过,2000年中国诞生了一个彩电价格联盟。因为国美、苏宁太不像话,把价格搞得太低,这个联盟坚决不降价,不停开会,还签下生死文书。后来呢,中国的航空公司也搞了个价格联盟,声称绝不打折。2007年,重庆洗车行业也有一个价格联盟,说10块钱洗车太便宜了,我们要涨到20块钱。

    所有的价格联盟基本上瞬间就崩塌了,因为那十几年我都在做财经报道,在我印象中这些联盟结成一两周后就崩塌了。所以,商家若想多挣钱,控制价格是没用的。那政府把价格按住有没有用呢?我告诉你,一样没用,历史上这样的案例多了去了。最可笑的是,对于兰州拉面,政府都出过一纸公文,规定一碗拉面不准超过多少钱。

    最典型的就是眼下对房地产的限价,请问有用没用呢?当然没用。为什么没用呢?因为大家误解了价格的本质。价格是什么?价格不是这个商品销售的价格,价格是指你要购买的一整套配套服务。你如果能理解前面两个价格控制和价格联盟崩溃的原因,你就能理解这个道理。

    为什么航空公司的价格联盟没用?因为我们即使定下来北京飞深圳的经济舱多少钱,但是每个航空公司都有办法在私下里突破这道底线。航空公司可以不背弃联盟,但是它们可以把座位加宽点,把机舱的伙食变得好一点,还能免费送票上门,对70岁以上的老人免票,对一米以下的孩子免票,甚至还能把空姐弄得漂亮点,这都是在价格之外建立自己的竞争力。

    所以价格联盟有什么用呢?价格是一整套服务最后的信息标签,你把这个标签定死了,后面的实质内容还是可以变的,所以价格联盟是控制不住的。政府限价是同一个道理,你可以限一碗兰州拉面的价,但你无法限制里面有多少根面,有多少块牛肉,牛肉是找贵的大厨做还是找街边的小工来做。你怎么控制?

    最著名的案例发生在1973年,阿拉伯国家联合起来跟美国人对抗,要控制对美国的石油出口,导致石油价格飙涨。于是美国政府就做了一件事,限制汽油价格,结果呢?加油站大排队。你以为你到加油站买的是汽油吗?错,你买的是汽油周边的一整套组合服务,其中就包括买汽油,包括不排队买汽油,包括买汽油没有搭售。

    结果政府一限价,汽油的价格是控制住了,但是要排队了。不排队买汽油这项服务不提供了;24小时营业的加油站就没有了,因为不挣钱,加油站为什么要24小时营业?我一天营业几个小时就可以了嘛!如果不想排队怎么办?有的加油站就开始提供一种服务,只要同时购买某款润滑油,买汽油可以不排队,这款润滑油的价格就上去了。美国当时有一个评论员开玩笑说,石油危机期间是美国车辆润滑销售状况最好的一段时间。

    因为价格是一个剧烈变动的因素,而价格本身仅仅是一个信号。所以老想控制这个世界,老想控制价格,这是人类从权力时代带来的一个妄念,由此才产生了阴谋论的想法。这个世界实际上是由谁控制的?由所有在自由市场中作为交易主体的决策者。他们分散决策,形成的一个总体现象,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世界,没有谁能够真正控制它。

    如果这个道理你还没弄懂,你就想想,冬天要不要穿秋裤这件事情。政府、中央银行行长是可以规定你哪天穿秋裤,但是你真正穿秋裤的时间,跟你妈妈、你媳妇、跟任何人都没有关系。你穿秋裤只是对天气变冷的一种反应,而不是说你可以通过穿脱秋裤来控制外在的天气。

    阴谋论为什么会破产

    前面我讲了一系列经济学的原理,其实只是想描述一个趋势,就是历史越往回追溯,你越会发现人类社会是由权力来主导、由中心来控制的一种社会样态。但是越往后,越往未来,人类社会就越以自由为前提,以市场来协同,由分散的节点来分头决策,就会变成这样一种社会样态。如果你接受这个前提,我们回头再来看阴谋论这个话题,你就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个结论,在空间上看,阴谋会永远存在,但是阴谋的规模会遭到限制。为什么?因为阴谋的前提是保密,策划阴谋的一帮人不跟其他人说。但是保密的难度和成本越来越高,所以阴谋的规模就会越来越受控。你瞒着你老婆出去玩点儿花花肠子也许能做得到,一帮人躲在家里想控制全世界几乎是不可能的。

    第二个结论,在时间上,历史越往回追溯,和中心化的社会联系越紧密的时候,阴谋就越奏效。但是越往后看,随着开放社会的到来,信息流动的加强,阴谋得逞的可能性就太低了。

    如果你还是觉得有点儿糊涂,那就记住这句格言吧:“你可以短暂地骗住所有人,你也可以永久地骗住一部分人,但是如果你想得永久地骗住所有的人,对不住,您办不到。”这就是阴谋论会破产,它的理论根基扎不牢的根本原因。

    我们不想跟阴谋论者抬杠,因为他们是说服不了的;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想探查一下人类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叫“去中心化”。你可能会反驳,人类没有中心怎么行?没有国家,没有政府,没有法律,这天下不就乱了吗?

    你还真别把这个中心的作用绝对化,我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叫市场的力量,作者叫李子旸,是一个用小故事来揭示市场经济原理的高手。在这本书里,他讲到一个例子,18世纪的时候,欧洲对于鲸鱼的需求非常大,那个时候妇女穿的裙子里面都是用鲸鱼骨来支撑的,而且家家户户点灯用的都是鲸鱼油。但是在浩瀚的大洋上,那些分头进行捕猎和作业的船只之间产生矛盾的可能性太大了,因为一头鲸鱼那么大,不可能一个鱼叉叉上去它马上就死,一般会带伤逃亡一段;第二艘船上去再来一叉子,这条鲸鱼死了,请问这头鲸鱼是谁的?非常容易产生纠纷。

    奇怪的是,在18世纪中期,将近100年的时间里,英国法院很少接到这个方面的诉讼。说白了,就是捕鲸船的老板们和水手们之间形成了一套规矩,没有法院的掺和,没有成文的法条,他们就可以解决自己的纠纷。

    根据李子旸先生的介绍,欧洲的捕鲸船大概形成了两个规则。第一个规则在英国海岸周边适用,叫系牢原则。什么意思?就是一个鱼叉叉上去,你后面得带根绳子,这头鲸鱼负伤跑掉以后,你可以像牵着一条狗一样跟在后头追,一直追到这头鲸鱼死掉,你把它收获上来。但是请注意,什么能够证明你是这条鲸鱼的主人呢?就是这条绳子,一定要系牢。

    可是到了北美海岸就不一样了,就不能用系牢原则了,为什么?因为鲸鱼品种不一样。英国海岸的鲸鱼叫露背鲸,性格比较温顺,它不会往下沉,不会跟你折腾,它就是跑,跑累了就死了。美洲海岸的叫抹香鲸,抹香鲸的脾气很大,你扎我,我就下沉上浮跟你一通折腾,所以这个时候再牵一根绳就太危险了,容易把船都拽到大海底下去。那就得另定一套规则体系,叫“鱼叉占有规则”。就是每个鱼叉上要带有这艘捕鲸船的标志,最后这头鲸鱼死了,就看上面的第一个鱼叉是谁的,那这头鲸鱼就归谁。

    虽然形成了两套规则,可是这两套规则不能互换,比如说在英国海岸,如果你用鱼叉规则的话,那就很麻烦,因为露背鲸常常单独出现,一堆捕鲸船要是都上来用鱼叉戳,最后怎么判别哪个是第一个叉的?但是抹香鲸不一样,抹香鲸成群出现,几艘捕鲸船可以一起作业,分头追捕,所以容易平息纠纷。

    任何一个长期在一起博弈的群体,都可以形成大家默认的法规,而没有必要用白纸黑字把它写下来。

    但是很奇怪,到了19世纪中期,英国法院突然接到很多捕鲸业的诉讼,为什么呢?根据李子旸先生的分析,原因很简单,这个行业没奔头了,大西洋海域的鲸鱼都被捕杀得差不多了,这个行业很快就要日落西山了。

    所以这又得出另一个结论,人们在长期博弈过程中,要想形成一套共同遵守的规则,得有一个前提,就是有盼头、有奔头。如果没盼头、没奔头,大家都倾向于打破这个规则,这个时候就得法院介入,就得中心化的那个社会结构来介入了。

    西方的法理学当中有一脉理论,叫作自然法理论,它的理论就和李子旸先生讲的这个理论差不多。自然法理论认为,人类的法律是客观的,它有一些公序良俗、天理人心、公平和正义、先验的原则在。我们人类制定法律,不过就是把这些早已经客观存在的法律条文落实到纸面上,然后在执行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更倾向于公平正义、公序良俗,仅此而已。所以法律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不是什么统治阶级的工具,而是我们努力去发现的一个天条。

第46章 看不懂的中国经济(3)() 
看到这儿,你是不是发现,这跟我们刚才讲的那个利息、利率的来源有点像?美联储不是去制定利率,而是去发现市场已经形成的利率,然后把它表述出来而已。所以这个社会到底是由中心来控制,还是由大家分头决策,早已经形成,最后只不过是通过价格、法律法规这些显示屏把它显现出来而已。

    最后,我们还是回到阴谋论这个话题,阴谋论有一个隐藏得更深的前提,那就是阴谋论者认为这个世界是以谁战胜谁、谁控制谁、谁把谁搞定为基本样式的,就像30多年前的一首歌唱的那样:“东风吹,战鼓擂,这个世界到底谁怕谁?”但是站在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你会发现谁怕谁一点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和谁发生了良性的、有行为规范的合作,这个世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