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细沙河 >

第69章

细沙河-第69章

小说: 细沙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胡斌又坐下来,说:“依我说,两家都退一步,咱们也别去大秦庄,在细沙河镇找一家饭店,摆两桌。我们一家人和秋智一家人,有两桌就够了。外人一个也不找。也算亲家互相认识一下。现在人们都这样办,你哥、你姐都是这样办的。”

    胡依萍说:“那两回事。”秋智明白这句话背后的意思,人家都是平德市里人,自己是乡下人,想要反驳两句。

    没等他说话,胡斌先说了:“胡说,啥两回事,就这么定了。秋智,你要是没意见,就去征求你母亲的意见。”秋智知道,能去细沙河,已经是给足了自己的面子。

    其实秋智也希望这样,说:“没意见。我争取作通我妈的工作,我先选一个好日子。”

    胡斌饶有兴趣地问道:“我听依萍说,你学过周易?”

    秋智笑着说:“学了一些。我大爷怕他的学问失传,把《周易》、《梅花易数》、批八字、看相都教了我。只是可惜了,我太笨了,学的不好,又很少用,现在也生疏了。”

    没等胡斌说话,依萍妈妈说话了,她才知道自己未来的女婿会这个,非常高兴,说:“改天给姨好好算一卦,我的一些朋友四处淘换这样的人,不是一无所得,就是被骗,早就让我物色这样的人。”秋智礼貌地答应一声。

    这时胡斌板起了脸,说:“秋智,按说咱们都是党的干部,不信那些庸俗的东西。但是《易经》是国学精髓,在《五经》《六艺》中占主要地位,在科举时代,属于必考科目。你们年轻人学一些是有好处的,只是不要在单位谈这些。”秋智郑重地点点头。

第158章 往肚里招呼() 
秋智把胡斌的意思告诉了妈妈。秋智妈满心不乐意,也不好再说啥了,只好这样了。

    秋智把时间选在了一个周六,让秋信在义利酒家定了三桌,两桌酒席,一桌茶点,还专门为司机准备了一个小包间。这天,秋智妈带着儿女们到了饭店。时间不长,胡斌带着老婆孩子也到了。大家寒暄了几句,林主任的车子也就到了,先对两家道歉,说自己来晚了,然后又道喜,互相介绍一下。接下来林主任把秋智妈和秋仁、秋智叫到隔壁,问老人家有什么规矩,秋智妈就一一地说了,几个人就回去了。两个大桌子挨在一起,男的一桌,女的一桌。

    林主任作为红娘,先说了几句开场白:“各位,今天我很有幸做了秦秋智同志和胡依萍同志这对金童玉女的红娘。常言道:千里姻缘一线牵,孩子情投意合,家长也都满意,我这做红娘的就好办了。今天我受双方家长委托,在这里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下面由秦秋智的大哥秦秋仁同志讲几句话。秋智同志幼年丧父,由母亲和长兄拉扯成人。长兄如父,今天就代替父亲的位置。”

    大家象征性地鼓掌。秦秋仁也今非昔比了,做了多年的村会计,现在又成了村支书,有了一定的外场经验,说话也非常得体了。他先说了几句欢迎词,又说了几句感谢林主任的话。然后让秋信拿上来一些东西,说:“这是按我们乡下人的规矩,给介绍人(媒人)的谢礼,礼太薄,见笑了。”

    林主任愣了一会,直到秋信把一个系着大红绸子的的篮子放在桌子上,才醒过神来,说:“秦秋仁,这使不得,我……”

    秋智妈站了起来,笑着说:“林主任,这可不是我们自己家的故事眼子,这是祖宗的亏成(规矩),你们都听秋仁说一下。”说完坐下了。秋仁说了一下:一对鸡,一对鱼,吉庆有余;一对野鸭子,代表着鸳鸯,象征着忠贞的爱情;六尺红布,寓意着月下老人的红线,把秋智和依萍仅仅地拴在一起,一生一世不分离。

    林主任有几分为难,看了一下胡斌,胡斌高兴地说:“林主任,我看挺好,这可是彩头,寓意不凡啊,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拿着吧。”转过脸来对秋智妈说:“老姐姐,这不少了,咱们都是过来人,没变的就是这六尺红布,以前比这少多了。”大伙儿都笑了。

    林主任说:“我也没做什么啊,受之有愧啊。”司机进来拿到车上去了。

    接下来胡斌说了几句。然后秋信拍了一下手。服务员端进来几盘点心。都是北河地区地小吃,脆油酥、炸春卷、脆条和炉果。每桌摆了四盘,两桌八盘,寓意四平八稳。秋信让服务员给每个人都倒上茶水。

    林主任说话了:“大家都吃一点,这也是咱们平德市的传统,来,各位,一起举杯庆贺。”

    大家都站了起来,一起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坐下来吃几口点心。林主任说:“下面由胡依萍同志敬茶、改称呼。”

    依萍端着茶壶走过去,给秋智妈倒上茶,端起来递给秋智妈,说:“妈,请喝茶。”

    秋智妈坐着不动,接过茶来,呡了一口,说:“妈谢谢你了。”

    接下来林主任带着依萍给所有男方的家人都倒上,称呼一句。从现在开始,胡依萍已经是秦家人了。秋智也照样给女方家人敬茶。

    都完事后,服务员端着大红托盘走过去,秋智妈拿出一个红纸包,上边写着666三个大字。这是给新人敬茶钱,也叫“满水钱”或“改口费”,这几个字象征着六六大顺,其他的长者都有红包,比秋智小的或小辈的都不用给。女方家人也给了秋智同样的钱数,这事先都通过气儿的。仪式结束,大家鼓掌。林主任让大家站起来一起祝福,然后让服务员把点心撤了下去。

    接下来正席开始了。服务员开始上菜:四个凉盘、四个热炒和四个大碗,俗称“八顶四”,有人家图吉利反着说“四顶八”,取的也是四平八稳的意思。别小看了农村宴席的变化:由六大碗到八大碗到十个盘又到这“八顶四”,它见证了农村由贫到富、由粗糙到精致,人们的生活和饮食思想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林主任让服务员拿来四个小酒盅,放在胡斌夫妇、秋智妈和秋仁的前面,林主任亲自把这酒盅倒满酒。现在人们喝酒也变了,不像前些年一盅一盅地喝,而是用杯子。这些年小酒盅已经不多见了。但是饭店都备着,知道这种场合经常有。林主任倒满后,让四个人都举起来互碰一下,不喝,又放回原处。接下来,是这桌上的重头戏,“换盅”。依萍妈和秋智妈换,秋仁代替爸爸,和胡斌换,不管你平时能不能喝酒,都必须得一饮而尽,表示对这门亲事的认可,四人喝下去,众人鼓掌。

    依萍马上让服务员把酒盅拿下去。别人没注意,秋智看见了,心里明白,她怕自己父母一会儿还用这个酒盅,无非是嫌弃秋智妈和秋仁。秋智心里想到:“胡依萍,你想多了,一会儿喝酒时不用酒盅。看一会儿你们吃不吃菜,不忙,等着瞧吧。”秋智看了姐姐胡丽萍一眼,发现她也在看自己。

    大家正式入席了,女方的客人开始都挺矜持、斯文,过了一会儿,开始了乡下的酒文化。男主人有秋仁、秋礼、秋信再加上秋华的爷们孙龙;女主人有迟彩琴一个人就够了。他们轮番上阵,各种酒词层出不穷、花样翻新,没有一句是重复的,把这些女方客人,也称新亲的都喝的酩酊大醉。就连胡斌夫妇都撑不住了。这时也不管谁是城里的、谁是乡下的;也不管是谁用过的碗筷;也不管是哪个菜,合着火辣辣的白酒,一起往肚子里招呼。秦秋智心里冷笑不止。

第159章 不是为面子() 
这时候林主任急眼了,有许多事没办完呢,喝止了秋仁,这才刹住车。看秋智这边,孙龙醉了,其他人问题都不大。新亲这边,只有胡斌清醒,连丽萍都醉了。秋智看着大姨子红红的脸显得更加妩媚,不免从心里又骂了一顿老天不公平。他知道一会儿还有业务,想起了李奇的“饮而不醉神仙汤”,走过去和服务员耳语了几句,服务员出去了。

    这时林主任把几人引到隔壁,茶点已经摆好。两家的孩子们都没过来。趁这功夫,秦秋智和胡依萍一起去看了一下司机,他们已经吃过饭了,在休息。秋智每人给了两盒红塔山。然后也来到了茶室。“神仙汤”已经上来了,大伙儿都不知道是啥东西,看着黑乎乎的,喝不下去。秋智介绍了一下,自己先喝下去一杯。其实他和依萍都没喝酒,只是给别人看一下。胡斌夫妇和林主任都喝了两杯,秋仁也喝了一杯。

    林主任的业务开始了:“*****,这是男方家的意思,你说是彩礼也行。男方给姑娘两万,今天定亲给八千,给姑娘买衣服首饰,剩下的在纳彩和结婚时再给过去,此外还有,猪酒钱、离娘布等。”说完看着胡斌。

    胡斌刚刚有些头晕,喝下这个汤,感到清醒了许多,他疑惑地看着这个“神仙汤”,黑乎乎的,什么东西十几分钟就见效?于是对服务员说:“把这个给隔壁送过去,每人喝两杯,如果不够,你们就再煮些。”然后看一眼老伴,看她还是醉眼迷离。自己对秋智妈说:“老姐姐,咱们都是一家人了,可没有这些俗礼了,我替我姑娘谢过,但是钱不能要。”

    秋智妈说:“亲家,这是乡下人的亏成,也不是给你的,是给孩子的。按理说,请媒人下茶时还有带四盒礼,林主任让免了,我们也就没坚持。这些可不能再免了。”

    林主任说:“*****,你经常教育我们,到了哪个山,就唱哪的歌,这是习俗,不能在你的身上改吧?”说着又拿出一个大红纸包递给胡斌,说:“这是四千块,你们养大了孩子,这是给你的打(买)酒钱。”

    这时依萍妈也清醒了许多,说:“亲家,你这不是打我们的老脸吗?我知道你们家大灰厂开着,不差这两个钱。可是我们也有自己的原则,什么‘打酒钱’、‘猪酒钱’、‘离娘布’都别再提了。”

    最后林主任做主,拿着依萍这八千元,其他啥也不要,结婚时需要准备东西,两家一起花钱。最后敲定,农历七月二十六过礼(纳彩),八月二十二结婚。

    接下来秋智和依萍开始申请婚房。这时候就看出了不同阶层人的待遇。在这县城里,普通的公务员,包括科级干部,可能都在租房住。那一代人都是“遛过房檐(租房)”的。即使结婚打报告,房子也很难分到,论资排辈,各项加分,把人弄得晕头转向,最后气馁了、放弃了。像秦秋智这样的,如果不到四十岁或熬到正科实职,分房的事想都甭想。

    他们的报告转到机关事务局,不到半月就批了两居室,这使秦秋智着实感叹了一番:人人都是平等的,只是在社会上的分工不同,这话无疑是正确的,可是把这话反过来还成立吗?

    两人腾出空来就开始收拾,依萍妈找人来给刷了油,秋智买了一些家具。下过采之后,该张罗结婚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这个东风不是别的,而是城乡的差异。那就是结婚的仪式。

    只为这结婚的仪式,两人争吵不休。秋智家里的意思是按农村习俗办理;而依萍家里想在城里,两家办在一起,这时候已经兴起了西式婚礼。依萍的许多小姐妹都是这样办的,穿婚纱、走红毯,依萍还给他们做过伴娘。秋智也出席了几次这样的婚礼,他都看在眼里。人们都说新式婚礼简单,嘴上说越简单越好,其实只是名义上是西式婚礼,中国传统的也没落下,反而更加麻烦了。他想:人们说国人在条件改善后,越发贪心了,通过各方面来看,这种说法是成立的。不但是婚礼,还有一年一度的生日,也是中西合璧了。他不知道这是贪心呢还是智慧。

    这次秋智妈一点面子也不给,必须按她的意思办理。为了给秋智结婚,家里在秋智定亲后,就把刚刚翻盖的主房又重新粉刷一遍。秋仁以为,妈妈也是一个要面子的人,儿子是政府干部,家里开着灰厂,儿女都有出息,她还想重振祖宗秦举人的善业呢。孩子当了干部,她正可以在村里大摆宴席,风光一回。最后妈妈让秋智给胡家下了最后通牒:要想结婚,就得到秦家庄办喜事。

    秋智毫不保留地把这些话告诉了胡斌。秋智明白,这老头是个明白人。最后真的就是胡斌拍板:“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入乡随俗。”依萍一百个不愿意,也不能再说啥了。还有两件事令依萍母女恼火,一是父母不能去送,其实胡斌两口子都知道,北河省就是这风俗,“姑不接,姨不送,姥姥家人全不用”;第二,不用汽车,全用小马车,就连胡斌这好说话人都觉得太过分了。秋仁和几个弟弟妹妹也一起抵制妈妈,可就是没有商量的余地。

    秋智开始也很生气,也觉得好笑,他原来以为妈妈是为了风光、找面子,那来了一排小汽车不是更有面子吗?他明白了,妈妈可不全是为了面子,她在骨子里有一个评判是非的标准,那就是根深蒂固的民俗伦理,她要坚守这道伦理和习俗的阵地,但是她不会表达,这是一种朴素的东西。

    秦秋智不免对自己的母亲更加钦敬,反过来支持妈妈。最后敲定,有马车、有汽车,新媳妇坐马车,其他新亲随意,胡家虽然觉得滑稽,也无可奈何,勉强同意了。就为这事,依萍妈对自己的这位亲家母很反感,觉得她不通人情。

第160章 闹闹更健康() 
办喜事的日子到了,前一天的傍晚,在原陵县城通往细沙河镇的公路上,出现了百年一遇的奇观,六辆马车和四辆小轿车一起奔驰在路上。这些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前面绑着红绸子,这红绸子在落日余晖的映衬下耀眼夺目。驾车的清一色的枣红马,马脖子上也挂着红绸子,每辆车上都装着东西,不管是什么东西,统一是红色的,车上坐的人数也不一样,或两个,或四个。

    这是秦秋智的接亲队伍,他本人在头车上,穿着一件滑稽的大红吉服,不时地向第四车看去,神思有几分恍惚,好像那里坐着的就是花丽。他定一下神,看着奔驰的马车和后面缓缓行驶的小轿车,觉得非常有趣,他想让依萍看一下,但是跟来的两个嫂子特意强调,不准新娘子掀起盖头,入洞房之前不能看到秋智。秋智早都发现,依萍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