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浣衣女-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大夫聊的兴起,便拉着刘大牛,要看看他的伤腿。
刘大牛庄户汉子哪里管那许多,便在人家大堂上,堆起了裤腿,让大夫检查。
王大夫摸了半天摇了摇头说,这是骨头没接好。可以打断重接,从今后,跛得就不那么厉害,只是断了的筋,没法重新接上,还是不能干重活。
伤筋动骨一百天,要做好在床上躺上三四个月的准备。
刘大牛要和家人商量此事,对于他来说,跛不跛并不重要,在家躺上三四个月,损失可就大了,错过了春耕,一年要少拿多少工钱和分红呢。
没想到回到家和李小红一说,李小红大喜,即便只是为了平时走路不跛,这样的付出也是值得的。
刘大牛看着妻子如此关心自己的身体,心里也是暖暖的,便同意去朱大地主家与管家商量此事,提前请好假。
那管家一口便同意了,开玩笑,朱大地主家的年会邀请函都已经到了刘家了,刘大牛请个假又是多大的事儿?
王大夫有着西北汉子特有的仗义,专程打听了一个骨科专家,甚至陪着刘大牛奔波五十里路,前去求治。
那专家就是专家,仅凭着一双手,没有任何仪器设备,摸了摸刘大牛的伤腿,便给了他留了一碗药。
问他是什么药,人家开玩笑说是蒙汗药。
刘大牛笑道,希望你这蒙汗药效果好,质量好,能让我一觉睡过去,啥都不知道。
专家见得多了到这里吓得哭着喊着的,这样笑咪咪面对即将到来的痛苦的人少见,表示佩服刘大牛这样的勇气。
待刘大牛醒来的时候,腿上已经上了夹板和一些黑膏药。
王大夫赞叹道:“这位大夫的双手象有透视功能一样,对人体的骨骼非常了解,摸一下就知道你哪里没有接好,哪里错位,这才是神技。”
刘大牛看看自己的腿,没有任何伤口,也点点头赞叹神乎其神。
刘大牛和王大夫坐着青帷牛车,慢腾腾地回到了古浪县城。
李小红对王大夫谢了又谢,还让王大妈给他包了许多自家做的小吃,王大夫乐滋滋地收了谢礼打道回府。
李小红看着眼前热腾腾的一笼土豆包子发着呆。虽然早就想到了,与王大妈约好必须做好家务,才能有保底工资,接着外面的活计必然会影响到家里的生活,但是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
这已经是本周内第三次吃土豆包子了,应该是王大妈一次性做了很多,冬天易于保存,隔一天拿出来吃一顿。
李妈妈倒是不管那许多,带上大宝小宝,拎了一兜包子,直接说你自己的问题自己处理,便出去玩儿去了,边走边对大宝小宝说,我们去看赵奶奶,赵兰子,大宝小宝跟着学,我们去看赵兰子。
李妈妈边走边教育他们说:“你们要喊奶奶,我喊赵兰子。”
李小红默默的吃下包子,任何事情都需要有约束和监督机制啊。
晚饭后,大家齐聚在油灯下各干各的事,王大妈忙着绣帕子,她算过一本帐,打络子虽然快,可是提成太少,大件的幔帐提成高,太费工,就是这小帕子最合算,也不费工,提成也合适。
小桃忙着缝补收来的破衣服,只有这时候她才有时间做这些缝缝补补的活。
大宝和小宝忙着捯饬自己的玩具,李妈妈坐在一边含笑看着。
李小红不慌不忙地把自己的算盘拿了出来,小桃和王大妈不由得一怔,把手里的活停了下来,这是要算工钱吗。
李小红是要结算工钱,结算本月前十天的月钱。不仅每个人按自己的工作量,进行了奖励,而且王大妈因为做饭不用心,连续几天让家里人吃同样的东西,房间也是两三天才收拾一次,扣十文钱。
小桃因为庭院里暖棚没有打理好,复耕得不及时,全部注意力都在卖兔子上面去了,扣了20文钱。
李小红让她们回去反省自己。
李妈妈冲她伸出了大拇指,大宝小宝钦佩地看着母亲,好厉害,把王大妈和小桃姐姐都训得不敢说话。
王妈妈和小桃,静坐了半天。
小桃发狠地说:“我以后每天晚上少睡一个时辰,我就不相信干不好。”
王大妈点点头说:“我以后,也要更加努力,快过年了,各种事更多了。”
她遗憾的看着手里的活计说:“这些活计也赶不出来了。耽误了主家过年,估计会被扣的一分钱工钱都不剩。”
府城里居然也送来了一车年礼,是大姐和三牛送来的,都是当地土特产,拖人捎话,两人都不回来过年了。
李小红把东西理了理,都是些日常用的南北货,用得上的留下了,用不上的送到店里出售。
顺便把自家出产的土特产原车装回,送给大姐和三牛过年用。
县令大人在年前,公布了冬季的劳役政策。各村各里以户为单位,所有的壮劳力必须服劳役,劳役可可顶替明年应纳税银。
最人性化的是,劳役的计算并不以天为单位,而是以土方量为单位,完成多少土方量即可算一个工。
一时之间,家家户户,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齐上阵。刘大牛也大为遗憾,这么宏伟的场面见不到了,他只能老老实实呆在家里养腿伤。
听官府里设计师说,修好了路之后,刘家庄距离县城的路程,半个时辰就可以赶到。
甘肃的山,都是砂石碱地,要想平一座山,其实很容易,只不过以前政府没有出面。现在有了强权机构出面,一切都挺顺利。
个别坚固的地方,政府甚至安排了炸药上去炸山,一时之间,整个县城搞得轰轰烈烈。
第88章 初见小妞()
刘家庄里男女老少全部都跑到修路工程上去了,刘白氏见到这挣钱的好机会,哪肯放过,连自己都上去干了,更别说刘老实和刘二牛了。
因为按土方量计算,有的家里报了一个人,其实全家都出动了,拼命地想把明年的税银挣够,就算挣不够,能抵一部分也是好的。
若明年没什么大灾大难,看来大家又可以过个好年成了。
李小红家里唯一的壮劳力躺在家里养伤,便出了银子顶劳役。
刘大牛在家里,时不时听得刘二牛过来给他转述一下,漫山遍野的人,漫山遍野的工具。
今天听说修了哪条路,明天听说炸了那座山,不由得心痒难熬,便求家里人把他抬出去看了看修路工程,回家来兴奋地说了半天,只觉得这一辈子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场面。
快过年了,正是锦绣坊最繁忙的时候,云大娘居然提着东西来串门,李小红蛮惊奇。
云大娘不与她客套,只说锦绣坊每年年底都要买一批女孩子,心灵手巧能学会刺绣的,补充到全国各地的锦绣坊,这是全国各地绣坊的一个固定任务。
李小红奇怪,今年风调雨顺,哪里来的这么多女孩子要卖。
云大娘惋惜的叹道,就是因为多收了三五斗谷子,许多人便把家里的糟糠之妻和不想要的女儿卖掉,换个美娇娘,有些人家是要娶个妾。
往往越是风调雨顺的时候,越是卖儿卖女的多。
李小红觉得真是不能理解,若是日子过不下去了,卖儿卖女还可以说,偏偏日子过得越好,反而卖得越多了。
最近有一批官奴要发卖,云大娘想让李小红买个小丫头。
李小红一听便想推辞,我这样的庄户人家,要买也是买上几个老婆子帮忙干下家务就行了,买那不经事的小姑娘,能做什么?
云大娘明白李小红这种人一定要跟她直白的说,你跟她玩虚的,非但达不成目的,等她意识到了之后,反而会跟你生疏。
坦白与李小红说,有一户人家,被秋后处斩了,家里所有的妻女,全部作为官奴发卖。
这户人家与云大娘有一定的渊源,云大娘不好出面照顾这个孩子,想托李小红出面,把这孩子买下来,让她过得正常一些,不要被卖到乱七八糟的地方。
李小红还是有顾虑,不想这样的人有瓜葛。
云大娘再三保证,绝对不会有后顾之忧。原本就是莫须有的罪名,是那嫉妒心重的仇人,故意陷害。
现在整个家都灰飞烟灭了,那仇人的嫉妒心也就平息了。
官奴所是一个大院子,一群群的人,如同牲畜,关在一个栏里。里面散发出莫名的臭味。
李小红强压着涌上来的恶心,随着云大娘往里走。
云大娘与官奴所的官员相当熟悉,对方熟练的把一批年龄相当的女子,赶了出来,便于大量挑选。
这些女子都有一个共性,都在8到13岁之间。有一定的针线功底。
这是李小红第一次观摩买人的场面,一言不发,瞪大眼睛仔细观察着。
云大娘如同场上的主宰,对这些女子一个个询问家世,学过哪些针线绣法,有时还摸一摸这些孩子的手。
李小红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不问问这些人的人品呢?但是此时不是问话的好时机,把这个疑问压在了心底。
云大娘订了十一二个人带回去,最后给官奴府的那个官员,使了个眼色,那人直接拿出了一个契约,递给了李小红,“这位大娘,您签了字就可以把人领走了。”
李小红知道这是云大娘,提前已经安排好了,不问什么签了字,这或许是一种盲目的信任,她觉得自己起码应该相信云大娘不会坑自己,不会把一个麻烦放到自己身边。
最后李小红领回家的是两个婆子,两个小姑娘。
云大娘是把主角混在了一群人中间,掩人耳目。
回到家中,只见王大夫来做客。
刘大牛养伤期间,王大夫来的非常频繁,比以前相见的次数更多了。
李小红回家见着堂屋炕桌上满满登登的小吃,觉得王大妈每次对王大夫都特别热情,招待的规格比其他人高了不是一等两等。
李小红与其他人简单介绍了带回的人,让那两个婆子、两个小丫头都交给王大妈先调理着,熟悉家里的事务。
其中一个婆子却不满意,趾高气昂的说,自己是大户人家的嬷嬷,完全可以帮忙操持着家里的所有食物,希望能让自己亲自照顾小小姐。
“看来这位大娘是不满意我们家的生活,不如把你退回官奴所,其他人愿意留就留,不愿留就算了。”
“我虽然受人之托,把你买下来,让你过正常的生活,但是在我看来,正常的生活就是要下地种田,就是要喂鸡养猪。”
“如果你不满意,看能不能回到官奴所后,再找另外一户人家。”
李小红冷冷看着脸色煞白的那个大娘,最讨厌这种抱着以前的辉煌不放手的人,。
直接定下四个人的名字大娘、二娘和大妞、小妞。大娘看自己金尊玉贵的小姐,居然被取了个这么土的名字,眼瞅着要过庄户人家的生活,不由得满眼含泪。
到了晚上,全家人打算休息,因为房屋紧张,王大妈便暂时安排让她们四人住一屋里。
没想到这位大娘不同意,坚决要求她的小姐需要单独一屋。
李小红勃然大怒,真是给脸不要脸。那大娘只是哭着说自己可以出去住地上,都没有关系,只求给她们家小姐一个好一点的地方。
李小红觉得自己冒着风险留下这些人,恨不能把她们的过往全部擦干净,洗洗白,这个大娘却好,东一句小姐,西一句小姐,这是怕周围人不知道她的底细吗?
与这种糊涂蛋讲道理,是白费唇舌。李小红直接让人直接把官奴所的官员唤了来。
只说这位大娘不听话,不服主人管,另外给换一个。
那官员原本心中就是忐忑,这位大娘还节外生枝,二话不说,立刻将人绑了去。
第二天又补了李小红另外一个年轻的婆子。新换的婆子,膀大腰圆,一看就是能干粗活的,就是有点傻,说什么都说不清。刘家人就叫她傻姑。
第89章 小宝过敏()
遥远的京城,高屋建瓴,层层叠叠的房屋将宽敞的街道衬托的狭窄拥挤。
昏暗的房屋里,一灯如豆,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穿着便服坐在桌前。
他问那跪在桌前的黑衣人,“钟家老老少少都如何了?”
那黑衣人沉稳地言道:“皆已伏法,男子全部处斩,女子皆贩卖为奴。”
老者又问:“那钟家被誉为最有灵气最会读书的小丫头如何了?”
“已想办法把她发往最边远的苦役之地,在金城郡下面一个非常偏远的县城,有专人看着,被当地一个庄户人家买走。目前天天负责起做饭,带孩子。”
“那些讨厌的护主的奴仆还在她的身边吗?”
“只剩下一个奶妈,被庄户人家买去后,听说不听使唤,被主人退回官奴所,目前钟灵秀只是一个人在庄户人家生存。”
那老者放声长笑:“老钟头啊老钟头,你一辈子桃李满天下,可看到你的身后事,哪有一个桃李为你出头,连你最喜爱的孙女也沦落为农妇。”
“那农户的底细查清了么?”
“那农户姓刘,祖祖辈辈没有离开过古浪县,上数十代无人出来做官,彻彻底底的泥腿子。”
黑衣人抬头偷看了一眼上座大人,“还需要再盯下去吗?”
“不需要了,她这一辈子,就这样了。”
家里突然多了空闲的人手,李小红筹措着收拾行李,要搬到新房去。
新宅子其实早就可以入住了,只是家里一件事情连着一件事情,她腾不出手来搬家。
趁着现在有人手,派了两个人把新宅子彻底从头到尾收拾了一遍,该烧的炕烧起来,该暖的灶暖起来。
人多就是力量大,三天后,李小红就已经搬到自己新家,看着所有的东西都归置得整整齐齐,她找到了一种做领导的感觉。
最不爽的是李妈妈,以前住的地方毕竟属于内城,相熟的人家多,到外城来,想找个人玩都不容易了。
李小红只好劝导李妈妈,等这边住的人多了,朋友自然会有的。
话音还未落地,便有那附近那还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