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悠闲小日子-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韩正业就低头思索了一会儿,然后郑重其事的问谢青山:“谢老哥,眼下有两条路;您是想要只给那吴庆喜一个教训,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呢?还是想要借机出了这口恶气,让那些泼皮无赖今后再不敢觊觎你家钱财?”
“当然是出了这口恶气,要是能让那些整日围着俺家转悠的泼皮收了心,再不敢搅扰,就更好了!”谢青山不假思索道。
谢萱却问道:“韩爷爷,如果是前者,会怎样?如果是后者,我们又需要付出什么代价?”
韩正业不由得鼓掌赞叹:“还是萱萱认的清楚!”
刘斯年挑眉的看了她一眼,却在旁边不做声,仔细听韩正业说话。
“要是你们只想给吴庆喜一个教训,让他再不敢惹你们,这就简单的多。不过是找里长和村中耆老做主,让那吴庆喜赔了你们损失,再给他一个教训罢了!倘若是后者,咱们就要出几十两银子,打通衙门上下关节,不但要吴庆喜赔偿损失,还要他拶他一拶,打上几十板子,再坐上几年牢,震慑其他想要觊觎谢家的无赖!”
韩正业意味深长的说:“牢里可不比外头,终年不见天日,时常不给饭吃,牢头又个个心狠手黑,关上几年,不死也得脱层皮……”
一番话说罢,大家都安静了。
“这……这恐怕还弄出人命哩……不过是偷偷摸摸,哪儿有恁大仇怨?要不……就给他个教训算了?”
半晌,谢青山迟疑着说。
第71章 借虎威()
谢萱内心叹了口气,果然是如此啊!
以她来选,肯定是选第二个方法的,先不说她还记着那两耳光的仇,那吴庆喜既然能做出此事,就要承担起相应的代价。既然这就是这个时代对做此类事的惩罚,凭什么不让他去承担?
况且,吴庆喜家中只要掏得起贿赂牢头的钱,也不一定会让他吃多大苦头,最多搞个倾家荡产罢了。
这不正是当初她恨极之时威胁吴庆喜的狠话儿?眼下不正是时机?真要让那吴庆喜家破人亡,她恐怕要大笑三声才能出得心中这口恶气。
但是……
看了一眼迟疑的谢青山,谢萱心中刹那间转过千万个念头,最后只得化作一声长叹。
倘若不顾谢青山的感受,硬要选择第二法子,那她的形象就坏了。
她何以在此立足?不过是凭着自己超前的知识,还有向来和善、不与人为恶的性格罢了。
与人为善,而且还有很多能够挣钱的点子,既对别人没有威胁,又能带来无数利益。这样的人谁不喜欢?
但是,一旦发现这个人并不是那样善良无害,而是睚眦必报记仇的性子,恐怕她的境遇就没那般好过了。
就算口上不说,心中想必也会有芥蒂吧!毕竟身边放着这样一个人,不知何时一不小心就得罪了她,哪里能安下心来?
所以,目前在她还在依附别人而活,没有自保能力之前,只能做一只善良的小白兔,维护好自己和家人和睦友爱的形象。
至于谢青山的选择,谢萱是能够谅解的。
虽然谢家人不脱农户人家的粗俗、吝啬、小算计,偶尔还有些农民特有的狡诈,但谢家人本性是淳朴善良的。
如果谢青山不是这样的性子,她哪里能安心呆在谢家,哪里能真心接受谢家人,为谢家致富出谋划策呢?
虽然心中转了一大圈,但时间不过是须臾之间而已。
谢萱就笑道:“韩爷爷,我姥爷狠不下那心,活生生弄出一条人命哩!只给他个教训,也让别人不敢再觊觎俺家就行。”
谢青山见谢萱也这样说,就仿似有了支持一般,连连点头。
韩正业仔细看了这爷孙两眼,不由得赞叹道:“贵家爷孙都是宽厚仁德之人,是我亵慢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啊!”
“韩爷爷怎么这样说,您是一片为我家的好意哩!我们都领您的情。爷爷不忍心见那吴庆喜进了牢房,一家儿没法子过活。但那吴庆喜所作所为也实在过分,要是轻饶了他,恐怕他日后还要报复哩,所以,咱们得想个一举两得的法子,不必害他性命,也能绝了后患……”
“是哩,是哩!要是轻饶了他,那吴庆喜日后报复,可咋弄?”谢青山一时又后悔起来。
“姥爷,您甭担心。虽然为了一片仁厚,不想经过县衙管,但是借借他们的势还是可以的。”谢萱转头向韩正业笑道:“韩爷爷门路广,我们就厚颜请您联系两个相熟的衙役皂隶,咱们出去吃顿酒饭,解释一番情由,请他们陪俺们回岗上村一趟,壮壮声威也好哩!事后定少不了他们的好处费。”
韩正业不由得眼睛一亮,不是为这个法子好,而是为谢萱小小年纪竟能想出这法子而惊叹:“萱萱,你这脑袋瓜子怎么长得?老夫还没想到这一茬儿哩!”
“不是有个狐狸假借老虎逞威风的故事么,我这也是学着狐假虎威哩!”谢萱托词道。
“萱萱读过《战国策》不成?”刘斯年笑问道,目光带着审视。
“什么战国策?我是听人家说过这个故事哩!”谢萱朝他挑了挑眉毛,抛出一个挑衅的眼色。
韩正业就逗她:“萱萱,前儿我提的意见你再考虑考虑如何,我家二小子虽然比你大几岁,但老实可靠,模样也不差,学堂里也是数一数二。要是你同意,我甘愿降一辈儿,喊你姥爷做叔……”
谢萱见他又提起做亲这回事来,就佯装羞涩,躲回谢青山背后,娇声道:“韩爷爷,你又拿我寻开心,我再不理你了……”
谢青山就同韩正业一齐笑起来。
刘斯芸也看着谢萱哈哈笑着,戳着自己的脸蛋儿羞她。
只刘斯年,虽然脸上笑笑的,但望着谢萱若有所思,那双星目中却半点笑意也无。
众人也不续闲话,韩正业父子俩就亲自出门去南城县衙打听消息。
快到晌午时候,韩宏才传话回来,说县衙两个衙役今日轮班休息,他正请他们到泰和楼,让他们赶紧去泰和楼准备。
谢家爷孙听了,赶紧和刘斯年刘斯芸一齐坐了百草堂马车,赶往泰和楼。
他们快马加鞭赶到泰和楼时,韩正业和两个衙役还没到。
谢青山和谢萱就在包间儿雅座叫了一桌儿上好席面儿,八凉八热带八果盘,两坛金华酒,只等着三人到来。
不一时,三人来到,相互见了礼。原来这两个衙役一个叫应一元,三十来岁年纪,长的粗壮威猛,满面胡须。另一个叫孙和,五短身材,黝黑皮肤,面黑无须,眼中透着精光。两人都穿戴着衙役的青衣皂帽,围着红腰带,脚蹬桐油靴。
谢青山和韩正业请应一元孙和两人上首坐,谢青山和韩正业对席,韩宏才带着三个孩子打横。
应一元并孙和两人见有三个孩子同桌,不禁心中不喜,觉得他们有心怠慢。
韩正业是何等精明,看出来了,连忙指着刘斯年刘斯芸介绍道:“这两位乃是百草堂刘神医的孙子孙女,才跟随父母从京城回来探亲,跟谢家向来亲厚的。”
又指着谢萱道:“这是谢老哥的孙女,跟刘小官人刘小姐作伴,最是聪慧,跟大人比也不差什么,谢老哥向来当大人看待的。”
应一元和孙和就起身朝刘斯年和刘斯芸起身作揖行礼,又赶紧请他们上坐,笑道:“原来是刘小官人与小姐,早就听说刘大人回乡探亲,咱们害怕叨扰,不敢上门拜见。今日就有幸得见小官人和小姐,真是冒犯了!”
原来他们做衙役的,临漳县城各家大户背景必定要清楚,否则无意中得罪了谁,恐怕还不知怎么死的哩!
刘一帖生有两男一女,大儿子刘正康在京城太医院任正八品的御医,可是为皇帝治病诊脉的人物,而他那一身医术就是来源于刘一帖。二儿子刘正寿在詹事府任九品录事,虽然官职不大,但是詹事府是什么地方,那是太子东宫的小朝廷,等太子登了基,刘正寿岂不是有辅佐之功?哪里有人敢小看于他?
所以刘一帖在诊治富人时,哪怕诊金收的再贵,也没人敢有异议。一是因为刘一帖医术高超,怕得罪了他,今后再难请动;二就是两个儿子都在京城为官,刘一帖地位超然。
不过这些没人跟谢萱说过,刘家又向来是低调行事,怎会向旁人炫耀,是以今天在酒席上,谢家父子才知道刘家的背景。
怪不得韩正业向来对刘家人尊重有加,原来不只是刘一帖救治过他,还有这么一层原因。
谢青山得知刘家背景,又知晓刘斯年刘斯芸身份,唬得连忙起身,请刘斯年和刘斯芸上坐。
刘斯年就赶紧礼让道:“谢老爹,您赶紧坐,我和芸芸两个就是闲来无事,又见你家遭难,心中愤慨,才来参合这事儿,您不嫌我们两个多事就好,哪里还敢上座?”连忙推却了。
几人再三退推让一番,刘斯年只得带着刘斯芸坐了上首,让应一元孙和坐了对席,谢青山带着谢萱、韩正业带着韩宏才打横。
这回,倒是谢萱不断的打量刘斯年,刘斯年只做不知。
说了会儿闲话,撤了八个果盘,小二上了八凉八热。凉菜乃是火熏肉、糟蹄子筋、糟鹅掌、猪耳脆、五香酱兔、豆芽拌海蜇、甜酱瓜茄、酱大通姜伴笋;热菜是椒末羊肉、玉丝肚肺、咸鼓芥末羊肚盘、杏酱香豕头、白炸猪肉、八宝鸭、熬鸡、两熟煎鲜鱼,都是用里外青花的细瓷盘盛着。又上了一盆三鲜汤,给刘斯芸和谢萱两个小姑娘上了酸甜汤。
这一顿端的是丰盛香美,不必细说。
席间,韩宏才和谢青山两个将情况细说,惹得应一元孙和两人义愤填庸,恨不得立刻就要前去捉拿吴庆喜。
谢萱知道,此事是十拿九稳的了,只是到底是托了刘斯年和刘斯芸的福,还是看在这一顿酒席和后续的好处费上,还真不好说。
第72章 发毒誓()
吃了饭,应一元孙和两人就同谢青山一同回岗上村,谢萱同刘氏兄妹乘马车回去。
到了岗上村,谢萱先往家去拿了一样东西。
谢青山和两个皂隶直奔吴庆喜家,还没进到吴庆喜家院门,就听见里面闹哄哄的一片说话声儿,门口还围着些人。
见门口停了谢家的骡车和一架马车,门口围着正往里张望的人都纷纷看过来,见谢青山骡车上乘着两个穿皂隶服的衙役,都面上露出惊讶带着畏惧的神色。
至于马车上乘着谢萱和刘氏兄妹三个孩子,反倒没人关注了。
“来了!来了!谢老汉带着官差来了……”
“铁公鸡这回是赖不掉了……”
“破家知府,灭门县令。要是吴庆喜真见了官,不死也得倾家荡产哩!”
“怪不得他谢家能富了,谢老汉真狠啊……”
“也怨不得谢家,铁公鸡偷人家菜,还把人家菜棚子给糟蹋了,这不是绝人后路?谁能忍得下……”
…………
在议论纷纷中,谢青山带着应一元孙和两人冷着脸进了吴家院子,谢萱带着刘斯年刘斯芸也跟着进去,并不管旁人各种目光和议论。
这还是谢萱第一次进吴家院子,照常是北方常见的三合院,东西厢房和堂屋,眼下院中聚集了一群人,正闹哄哄的说话。
除了看热闹的围观村民,仔细看去,人群中分了两班。
一边是谢家兄弟,还有谢王氏带着周芹周柱,惠娘抱着小盛林儿,旁边跟着李英李莲。只林氏和秋娘还有志远志诚不在,林氏和秋娘应该是去庄子上给工人们做饭去了,志远志诚两个应该是被大人赶去上学了。再旁边是谢家的几个族亲。
另一班是灰头土脸的吴庆喜和妻子吴孙氏,儿子吴飞虎,还有吴家的几个族亲。
站在中间充当调解人的是村中里长和几个耆老,正中间地上正放着四把铁壶。
从夜里直闹到晌午,中午也才草草吃了几口饭,大家都筋疲力尽,是以已经没有什么力气再大声嚷嚷。
因谢青山半晌出发时说了要去告官,谢家人都在等着谢青山回来,而吴家人正嚷嚷着说谢家除了四把谁家都有的铁壶,就没其他证据,正要谢家人给个说法。
里长和耆老只一味的和稀泥,想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他们只想村中平静无事,倘或闹出了什么大乱子,县官会追究里长的连带责任。耆老则秉着乡邻和睦的原则,不想闹到见官的程度,那就不是他们所能控制的了。所以大凡发生了什么事,里长和耆老最先想到的平息下去。
眼见谢青山带着两个青衣皂帽的皂隶进来,围观的村民们最先噤声了,那些胆小怕事的都偷偷走了开去,只剩下那些胆大的闲汉村妇还在旁边瞧着。
感觉到四周安静了些,人群中间的人纷纷往这边看过来,早就疲惫不堪的谢氏兄弟看到父亲带着两个皂隶,一下高兴起来。
而吴庆喜则脸色大变,强自忍住了,只后退了几步,退到几个吴家族亲中间,仿似觉得安全了几分。
里长和耆老看到三人过来,里长脸上就有几分变色,忙踱几步走上前来,脸上露出几分殷勤的笑意:“原来是应都头和孙都头,村中小事,倒劳您两位大驾过来,真是太失礼了,太失礼了……”
原来一个县的衙役人数不多,大概有十几人,分三个班,每个班的班长称“班头”。在县里,凡是县里的衙役,都可以称为都头,不过是借用前朝禁军中的“都头”一职,表示对衙役的尊重罢了。
“哪里的话,俺们也是职责在身,贵村既然发生了偷盗,自然该俺们管,倒不是俺们伸手太长,管到恁们这里来了……”伸手不打笑脸人,孙和精明的脸上露出几分笑,对里长说道。
应一元却是不给面子,嘿嘿笑道:“说恁些废话作甚?”粗壮的身子往人群当中一站,大声呵道:“哪个是吴庆喜?自己站出来让俺绑了去县衙,省的咱们费功夫去捉,再追追逃逃的,甭还没审问打板子就先弄得瘸腿断胳膊的,倒不合算!”
谢萱不由得一笑,这应一元孙和两人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配合的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