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耽美辣文电子书 > 清明上河图密码(1-5册):隐藏在千古名画中的阴谋与杀局 >

第347章

清明上河图密码(1-5册):隐藏在千古名画中的阴谋与杀局-第3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什么人?”

    “一个老者,奴家从没见过,一把花白胡须,垂到胸前——”

    “老者?他要我鞋子做什么?”

    “奴家也不知情。他只说与人打赌凑趣。”

    “他与昨晚那官户子弟可相识?”

    “他们两个似乎是初次相见,昨晚那酒宴,也是那老者出的钱——”

    匡志顿时惊住,那双鞋子是有意设计嫁祸!

    那田主的钱恐怕也是那老者填赔,甚而官户子弟昨晚那二百两银子也是由他所出。因而那官户子弟才如此得意轻快。那老者是什么人?为何要花数百两银子,又设下这局,来陷害我?

    他心头纷乱如麻,理不出一丝头绪,忙厉声警吓:“此事莫要告诉任何人!”

    “奴家知道。”姜丝儿慌得脸色青白。

    他愤愤转身下楼出门,骑了马却不知该去哪里。焦乱间,竟行到知州宅院前街,一抬头望见街口那家酒楼,他猛然想起一人:王豪管家老孙。

    正月初十,他与老孙在这酒楼上说过话。

    那天,匡志得了一篓太湖银鱼,知道知州是苏州人,最爱这银鱼。自家便没舍得吃,叫仆人提着,要送去给知州。刚走到这街口,却见老孙骑马从西边行了过来,垂着头,瞧着有些愁郁。匡志知道知州要荐举王小槐,王小槐却答应了拱州知州。老孙一定是来回话,自然犯愁。

    匡志心想,恐怕是底下办事之人不得力,我且再说说看,若能说得老孙回转心意,岂不是一件功劳?

    于是他迎上去唤住老孙,邀他去旁边这酒楼上说话。老孙有些不情愿,却不好违他,只得跟着上了楼。匡志只要了一壶煎茶,两人对坐着,老孙面色枯灰,像是着了病一般。

    匡志笑着问:“你可是为王小槐的事,来回禀知府?”

    老孙黯黯点了点头。

    “恐怕是你没有尽力?”

    老孙眼里闪过一丝痛:“知府下的令,老朽哪敢不尽力?只是小相公性子太拗,老朽委实没有办法。推官若不信,可差人亲自去问小相公。”

    “信?”匡志听到这个字,不由得笑了一下。

    活到如今,他已不知能信什么。才出仕时,他正英姿勃发,不但深信圣贤之语,更仰慕历代那些名臣,豪想此生,必能成就一番宏业。然而到了任上,上司说话从无一句准信,同僚之间尽是敷衍,下头吏人又满嘴瞒骗。他不知能信谁,只能信自家,以为只要秉公行事,便能兴利除害。

    他初任是盐监,发觉有人盗用官制盐袋,盛装私盐,蒙混贩卖。他便一路追查,捉到了那盐商。正在欢喜,却反被人参了一本,说他索贿不成,协逼良商,竟被革了职。困滞两年,幸遇大赦,才得以起复。自那以后,他再不敢信任何人,更不敢一意孤行,尽力揣测上司心思,只奉命行事。哪怕如此,也时常难免错会意旨,办差了事,招致上司怪罪、同僚挤陷。磨砺十来年,才学会如何自保。若问他如今信什么?他只信私心。

    当然,他也见过许多怀信之人,或信德,或信义,或信情……但在他瞧来,这些都不过是愚。一遇私利,大半信便要溃散。再遇到性命之忧,仍能守得住信的,恐怕万中无一。老孙只是豪强家一介仆役,哪里会有什么坚固不催之信?

    于是,他笑着问:“我信不信,无关紧要。你自家信不信你自家?”

    “……信。”老孙语气极虚。

    “你信什么?”

    “老朽信人该守住一个信字。有人疑心老朽对小相公不忠,可老朽既受老相公临终托付,便得守住这个信。”

    “你真能守得住?”

    “能!”老孙声气陡然加重。

    “你若真能守信,事事便该尽力为王小槐着想。他一个幼童,哪里知道好坏轻重?正需你替他拿主意。拱州知州是蔡太师门下,而应天府知州则是当今宰相王黼门生,一个半隐退,一个正当位,哪头好,你岂不知?”

    “老朽也死劝过小相公——”

    “古往多少忠臣义仆,为劝谏主上,不惜性命,头撞柱、身投河,这才叫死劝。你之死劝,可曾撞过一次头、流过半滴血?你肯拿性命去守住这信?”

    “……”老孙顿时垂下头,半晌才低声说,“老朽只知对老相公一片忠心,从没变过。”

    “王豪临终大愿,无过于王小槐一生能平安长顺。可仅我听闻,王小槐这一年所作所为,惹怒了多少人?积了多少冤仇?这般怨愤丛集,他能保得住安、求得到顺?你对王豪之忠,除了心头嘴头这般念,常日里真尽过心力?王小槐变成这般模样,你真无愧憾?”

    老孙身内的骨头顿时垮散了一般,半晌才攥出一点儿气力,嘶哑着说:“老朽亲眼瞧着小相公出生,不离左右,看护到如今,老朽心中之情,上天见得到。”

    “你们这班人,词穷时,惯会说上天。若上天有眼,那眼在哪里?就算上天见得到,嘴又在哪里?上天可曾向人间道过半句言语?你若是真信,只问你自家之心,莫要拿上天来做幌子。若是亲生父母,说自家疼儿护儿之情为真,倒也说得过。见儿落了水、遇了火,亲生父母自然是不顾性命也要去救。王小槐如今脚陷泥沼、身向火海,你却只坐在这里空说自家如何爱惜,如何情真,你自家真的瞧不见,心无疚?”

第320章 天篇 焦尸案(7)(。com) 
“老朽愧、老朽疚,但老朽心中真假,老朽自家明白。”老孙抬起眼,眼圈血红,嘴唇抖个不住。

    匡志却忍不住笑起来:“世间之人,最善瞒骗的,偏生是自家那颗心。有时,旁人反倒瞧得清楚透彻。王小槐人虽年幼,心智却远过常人,你之心,他自然看得最清,因而才不肯听你之劝。而你,也只拿一句‘死劝不听’来劝慰自家,好相信自家真已忠心尽力。”

    “我……”老孙空张着嘴,额头、脖颈青筋涨起,却说不出话。

    匡志知道自己已将老孙心中那愚信击碎,最后又祭出一句:“我若是你,便立即回去劝王小槐改主意,他若真改了主意,你之忠心方为真忠心,否则,日后再也莫提忠心二字——”

    说罢,他便起身,笑着离开。临下楼时,回头瞧了一眼,见老孙坐在那里,嘴仍微张,瞪着桌面,那把花白胡须抖个不住。

    过了几天,匡志听说王小槐终没改变主意,跟着拱州知州去了汴京。昨晚在和春园,那个官户子弟从京里得了一个信儿,说王小槐竟被烧死在虹桥上。匡志当时听了,虽有些吃惊,却也并没如何在意。

    此刻,他才恍然惊悟:老孙是因王小槐之死,迁怒于我。我那日无意间说王小槐身赴火海,老孙恐怕疑心是我下手烧死王小槐,因而才在府衙前烧死那人,嫁祸给我。

    他更想起,那王家靴鞋铺店主也姓王。据说当年跟王豪攀上亲,得了王豪资助本钱,才开起那店铺。又借王豪之势,专给官员富户制鞋。老孙恐怕正是由此才想到窃取我那双鞋子,穿在那焦尸身上,留下嫌证!他自然也听闻了知州与那官户子弟有仇隙,才特地使钱,引那官户子弟昨晚与我相会,令我不敢说出和春馆事情,来替自己脱罪。

    如今那鞋子已记录在案,无法藏匿,推级和鞋铺店主都已知情,即便二人都不敢开口,其他人发觉鞋底这印字,为争功,恐怕也会寻查过去……即便最终推脱得过,历子上也平白多了条污迹。他越想越怕,不由得怨怒起来,我不过多说了几句话,哪里有如许过恶,要用杀人之罪来抵偿?

    然而,等这怨怒散去,他忽然忆起,自己当年遭人诬陷革职时那等心境:仕途遇挫固然痛心,心底那“信”字被毁,才更如地陷了一般。平日里并不觉着这信有何用,真的溃散后,顿时不见了天日。满眼所见,尽是人心之昏暗可怖。就连自己,也不敢直视深想,从此,只凭一点儿私心私欲求生存活。落入陷阱前,尚是个人;浑身伤痛爬出来后,已成了兽。

    匡志心下黯然:虽说只是一席话,我却击毁了老孙心中那信,让他变作了负伤之兽……

    他又悔又惧,暗暗观望了两天,并没有人来问及那双焦鞋子,也无人查出那焦尸身份,更没有谁知晓背后凶犯是老孙。

    他实在受不得,骑了马赶往皇阁村,想寻见老孙,当面致歉,了结此怨。到了才听人说老孙去汴京料理王小槐后事,尚未归来。那院门前候了许多人,在等着向相绝陆青求教驱祟。他早已听闻陆青盛名,并非寻常方士,精通古人望气之术,最善观人。他心底正无着落,便也走了进去。

    陆青见了他,只抬手示意,请他落座。等他坐下后,望着他凝视了半晌。他先还有些避忌,看陆青目光清明平和,才稍稍心安。半晌,陆青徐徐道:“千里无住,乃旅之卦。人世浮沉,存身如寄。时真时假,寒来暑往。或得或失,山高水长。何忧何惧?此消彼亡——”他听着这些词句,虽并无几多奥义,心中暗霾却似乎被风荡扫开了一般,渐渐豁然。最后,陆青教了他一句话,他听了,不知是悲是喜,顿时怔在那里:

    “暂为世间客,滚得一身尘;天青洗眼望,几曾见云停?”

    【第七章巽】

    君子志存乎谦巽。达理,故乐天而不竞;内充,故退让而不矜。

    安履乎谦,终身不易,自卑而人益尊之,自晦而德益光。

    ——程颐《伊川易传》

    雷德清极爱动怒,这焦尸案更让他恼得肝一阵阵作痛。

    雷德清今年六十二岁,身形瘦高,面色微黄,他是应天府通判。历朝并无这通判一职,太祖平定天下后,深戒唐末五代各州郡拥兵自重、分裂朝廷,因此于知州之外,又设通判,命通判来监察知州及属官。一州之中,凡兵民、钱粮、户口、赋役、狱讼等事,皆由知州和通判两人共同签书,方能施行。

    雷德清今年即将转任,大宋选官,首重考课,只要无大过犯,按年累资,便能逐级而升。雷德清一生始终守住“小心”二字,这几十年,新党旧党、新法旧法,混战更迭。他哪一边都不站,只遵朝廷诏令,朝廷让新便新、归旧便旧,一句多语都不添,更不褒贬,因而一路侥幸,有惊无险到如今。应天府这三年也同样如此,虽无大功,却也无甚过误,只等升迁。他年事已高,不愿再四处奔波,盼着这回能任个朝官,哪怕清冷散职也好,无事无忧,安待致仕。谁知临末竟遇上这桩案子。

    原本这案子由下级推官、判官查办,有过责,也是他们来承当。但这焦尸烧死在府衙前,已惊动了提刑司,而且这是命案,得上报刑部,若查办不当,历子上多少会记下一笔,连知州和他,都不能再坐视。

    只是,除了催问下属,他也别无他法,只能焦闷闷坐等回话。小吏将京里传来邸报呈给他,他原本最爱细读这邸报,密切留意朝中动静,一字一句都不肯错过。可今天却毫无心绪,只匆匆泛览了一遍,唯有一条,略停了停:正月十五夜,有个幼童在汴京东水门外被烧死,尸身戴一条银项圈,刻有“三槐王家”四字,腰间一个银匣子,里头有一纸履历状,为拱州襄邑县皇阁村王豪之子王小槐。

    他看了,有些吃惊,但随即想:那小猢狲处处招怨,早已该死。于是他便没有在意,丢下邸报,继续等候那焦尸案下情,却始终不见有人来回话。等得口干舌燥,唯有坐在官厅后头小院中不住吃茶。大半天,竟将王豪去年送他的一饼小凤春茶吃尽,吃得心头一阵阵发悸。茶水吃多了,又得不住地去茅厕。他穿着官袍,怕知州或提刑来,不敢换。跑了许多回厕,那袍子又不好撩,襟子上泚了尿,满身一股臊臭气。

    下午,总算有小吏来报,刑司一个押司求见,他忙命唤进来。那押司微弓着背,小心走了进来。他并没见过,即便见过,也认不得。每到一处任职,除了顶头的几个孔目,这些吏人在他眼里,都生得一般模样,孪生兄弟一般。那押司只比其他人略胖些,神色有些古怪,藏藏掖掖的,才得了手的贼一般。

    “通判,那焦尸案卑职查到了一根线头。”

    “说。”

    “此事有些难处,卑职不敢让旁人知晓,赶紧先来禀告通判。”

    “快说!”

    “那焦尸旁丢了个油罐子,凶手应该正是拿这陶罐里的油浇到死者身上。卑职提了那油罐子,去城里各家油铺询问,将才在城南一家油铺终于问到,这油罐子正是他家的。为了好记账,他家的油罐子上都用朱笔标个数字。这罐油是昨天下午卖出去的。卑职问店主可记得买主,店家说出来后,卑职唬了一跳——”

    “快说!是何人?”

    “周二相公。”

    “谁?”

    “通判家那周二舅。”

    “周攀?”

    “嗯……”

    “果真是他?”

    “卑职也反复问过那店主,他说那周二相公哪里能认错。”

    雷德清顿时惊住,这周攀是他妻弟。原本选官任职要避嫌,但他妻族在青州,周攀自小被过继出去,随养父迁移到了应天府。雷德清来此赴任,周攀忙巴附过来。雷德清见周攀还算识得高低,在应天府开间生药铺,家境也颇过得,才认了这门亲。

    雷德清忙问:“此事你没有告诉旁人?”

    “卑职哪里敢乱说?卑职去问那油铺店主时,所幸并未说明来由,因此,他也不知所问何事。”

    “嗯……周攀一定不会做这等事,你暗地里去查问查问,莫要让人知晓。”

    “卑职这便去。”

    那押司走后,雷德清才连连跺脚,连声骂那周攀。这两年周攀借着他的势,四处招摇,恐怕满应天府都知晓周攀是他妻弟。他恨恨想,若真是周攀做下的,也只有秉公处置,不能让他牵累了我。但随即,他又想起那片褶子田,周攀恐怕要拿那事来要挟自己,叫我替他脱罪。念及此,他越发烦躁,后悔自己不该起那贪念。

    他俸禄虽不低,本俸月钱三十五贯、绢二十六匹、罗一匹、冬绵三十两,另有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