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文娱行者 >

第58章

文娱行者-第58章

小说: 文娱行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这种讨论,大抵无用的居多。

    尽管一直在批评教育,就像一直批评高考一样,大家都知道其中有种种不好,可是却找不出可代替的方法。就连简单的补救方法,也很难找到。

    所以很快就有人撰文辩驳,谈论张斯的特殊性与巧合性。

    在这些人看来,张斯的出现完全是个意外,这是他自身特殊决定的。

    若是其它学校也学着桃源中学的做法,定然会形成极大的混乱,收到与原意相反的效果。

    不论支持或反对,中间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大家承认了张斯是个异数。

    并且以此为论点,展开了辩论。

    当然,异数并不见得就是天才,很多人,尤其一些成年人,还是将他的成就归结于个人的多年坚忍与努力,这是这些成年人真正佩服他的地方。

    由此,他也获得了许多家长的支持,以他为榜样,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第九章节目之后(三)() 
对于一些细心的人,在调查之后,还是联想到了一些东西。

    因为许多报纸披露了张斯家人的信息,其中单云清占了大部分,偶尔也提到了张倩依两人。

    对于更远一段时间的那场争论,许多武侠还清楚地记得,提到张若虚的时候,曾牵扯到了张倩依。

    以对张倩依的亲密程度而言,张若虚和张斯似乎存在着某种相似性,那么,这两人是否存在着什么关系呢?

    当然,很少人会猜到这二者原是一个人。

    因为报纸宣传的缘故,张若虚被人的定位大概是一个四十左右的中年人,尽管他本人从未承认过,可读者的潜意识非常强大,根本未曾将他与一个高中生联系在一起。

    此外,这次意外走红的,无疑是桃源中学的“三剑客”了。

    张相文与谢敏振完全没有料到这种事,许多人对冯涛的随口一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张相文与谢敏振的原身份也对这种兴趣起到了催化作用。

    “三剑客”的组合本身确实也吸引人,一个少年才子,一个业界泰斗,一个原大学教授,这种强势组合,在一个小小的中学中出现,想不引人注意都不行。

    同时,也使得桃源中学出尽了风头,给普通观众的一个模糊感觉就是,这个学校藏龙卧虎。

    当然,对这个组合的关注,大家还是比较善意的。

    在对张斯的宣传中,这一事实,无疑成为了使人惊奇与赞赏的佳话,张相文与谢敏振给人的总体印象,也成了年老而活泼,才高而坦荡的形象,同时,还带着点读书人的怪异。

    这场小有规模的议论,算是替张斯正明了,此后再也没人提及他的演讲是节目组作假这种话。

    至于学术界的讨论,比娱乐界来的迟些。

    不知是否因为张斯年少的缘故,他遭遇到的抨击比易中天少的多,大部分人还是从欣赏的角度来看待他的。

    也有严厉些的文章,比如这篇:

    “现在大家对品三国一片叫好,我并不反对。

    单从普通观众的角度来看,这个节目确实已经够‘高品味’了。但从学术角度来讲,其中还是有许多问题的。

    首先说一下内行与外行的问题,张斯同学如此还是个高中生,所学所知,其实全凭自己理解得来。

    通过这种‘野狐禅’修炼出来的‘野翰林’,如果说是内行,就实在有点令人发噱了。

    对于许多观众称其为‘专家’,我还能理解,因为大家并不了解其中的细枝末节。

    对于许多专业人士,还一味激赏,我就很难理解了。

    学术问题是个很内行的事,外行不是不能讲,但外行讲内行的话,往往会出现许多错漏。

    品三国的问题主要在于,使得学术庸俗化,娱乐化,甚而是娼寮化了。

    学术本身是很严肃,也崇高的。

    张斯同学却使得这些统统不见了,许多人对他的语言很赞赏,说是通俗易懂,幽默风趣,这也正是我要批评的地方。

    学术有学术的语言,这是它自身品格的一种体现。

    品三国中,完全看不出这种高雅的语言,而是在扯家常。

    这是没有责任心的一种表现,为了获得观众的喜爱,竟将一些史实拆开打碎,用现代语言重新包装,而不顾历史本身。

    这种用学术来获得经济利益的手段,完全是娼寮化的”

    ————大学某教授

    这是从总体上的评价,不好判断是非,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评价的倾向,完全凭作者的喜好。也有一些比较实际,列举了令人信服的例子:

    “从一般观众角度而言,我还是非常欣赏这个节目的,不过里面有些错误或是不足,还是应该指出来的。

    第一,资料运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特别是清代朴学家王先谦、赵一清、王鸣盛、钱大昕、沈钦韩,潘眉、侯康、梁玉绳等人的注释考证以及丛书、类书有关三国史的资料等等还没有充分利用。

    上述资料,有许多是零金碎玉,搜集起来颇费功力,但专攻三国史的人,这项工作必须要做。

    此外,今人之著作,采择面也比较窄,史家和书名太多,恕不一一列举。

    第二,文中有不少硬伤及注释翻译欠妥处,我在后文将一一举出。

    第三,有些逻辑思维方法和学术见解不无需要商榷之处。

    第四,张斯的历史观点有的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他的史观只是强调人性、制度、文化等等,而没有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看问题。

    有些青年人对马克思主义冷漠了,但这其实很有用,很重要,应该花些时间研究一下。

    第五,”

    像这样的评论,看不出作者的明显倾向,但所列所举,均是确有其事,即便不喜欢,也没书名话可说。

    至于之言片语的评价,就更多了,完全不成系统。

    “以三国演义为假想敌,用历史来要求文学,对文学不公平——伤害了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伟大的作品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葛洪

    “大众化不是娱乐化、通俗不可庸俗、普及不能粗鄙。”

    ————某教授

    “品三国的文字却很粗糙,不值得一读。如果只是听听他在百家讲坛的讲座还是不错的,因为这样的东西更适合视听而不是阅读。”

    ————许令

    “大家对张斯的批评大都处于误解,在我看来,他的演讲是极好的,确实值得许多老师学习。”

    ————张春

    “张斯对普及历史知识,做了很大贡献。把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从追捧影星、歌星、玩电子游戏,看无聊的肥皂剧的现场,拉到了‘百家讲坛’来。能多了解一些中国地历史与文化,总比拿着荧光棒在台下起哄,迷失自我强的多。”

    ————某专家

    “许多人的批评我很看不惯,纯粹出于一种‘吃不到葡萄嫌葡萄酸’的心理,有理没理都来瞎凑热闹。张斯的演讲并没那么多毛病,许多问题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哪有一棒子打死的?按捺不住的话,自己也可以去试试,不必在这儿瞎骂人。”

    ————佚名学者

    “让一个高中生讲历史,有点太荒唐了”

    “张斯缺少一个严肃的心态,做学术不是说相声,可以那么随便。他的语言太随便,不够精炼,对许多史实问题说的过于模糊”

    “大家太过苛责了,他还是个中学生”

    “对曹操的评价应该是品三国最大的缺陷出,张斯只顾着新颖,却提出了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的说法,实则上,说在传播一种消极影响”

    “”

第十章节目之后(四)() 
在这许多纷争之后,出现了一篇长文,得到了很多观众的赞同:

    “首先,给大家说一个不则笑话的笑话:

    甲:雍正和乾隆都是谁的儿子?

    乙:

    甲:你连这个都不知道?雍正是康熙的儿子,乾隆是雍正的儿子啊!

    乙:不,他们都是编剧和导演的儿子。

    许多人看了感觉好笑,但在好笑之余,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多问一句:

    为什么史学被糟蹋成这个样子?

    原因很复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史学知识的普及程度不够。

    历史上真实的武则天、康熙、乾隆等等,‘长在深闺人未识’,就让那些胡编乱造者钻了空子。这就给史学家和史学工作者提出一个要求,必须加快史学知识普及的步伐。

    有人试着去做了,但遇到了很大的挫折。

    因为学术,从来都被认为是严肃的,崇高的,高深的,只是少数专家学者的禁脔,芸芸众生是不能靠近,不能染指的。

    近现代以来,提倡学术大众化的声浪此起彼伏,但时至今日,学术仍然未能很好地从象牙之塔走上十字街头。

    拿历史学来说,大众化没什么显著发展,却被影视界糟蹋的不成样子,人们从电视荧幕上接受了许多‘戏说’式的所谓‘历史剧’,它们严重地违背了史实,把历史知识完全搞乱。

    在荧幕上出现的武则天、唐明皇、雍正、慈禧,反复被改编,版本众多的康熙、乾隆二帝,都远不是他们的历史本来面目,只是编剧和导演主观意志的形象化。

    可近来,我看到了一个明显的进步,也看到了改变现状的可能。

    自百家讲坛开播以来,我每期都有看,深深为这种新颖的形式所打动,同时,也对主讲人张斯同学很感佩服。

    有人用‘内行’与‘外行’的话来批评他,说‘外行’不应该插手‘内行’的事。

    我很不理解这种说法,学术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能把某一学科视为禁脔而不许别人染指。不看出看身水平,不论门派比武功;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这才是正确地态度。

    以专业的眼光来看,张斯的品三国确实有些问题,但都是些小瑕疵,主题上还是很符合史实的。

    至于很多细枝末节,连史学家都争论不清,为什么要去苛责一个高中生?

    难道这样做,感觉很有面子么?

    并且,人家有错,提出来好了,有什么好指责的,学问就是在互相发明间增长的。

    史学界这一亩三分地不是禁区,应该欢迎任何人来玩,不管你娱乐化也好,商业化也好,借鉴于评书、相声的手法也好,凡是有利于普及历史知识的做法,都应该受到欢迎。

    只要注意,不要把科学的历史观搞错,不要把历史知识搞错,不要把古文翻译拧了,也要注意逻辑上不要欠通。

    张斯是完全能达到这些标准的,他为什么不能来玩?

    有人感觉他年龄太小,可是,这种事向来‘达者为先’,可不是论资历,排辈分的事,那套官场上的龌龊伎俩,还是少出现点好。

    我总结了一下,大家对他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三点:不严肃,娱乐化,商业化。

    关于严肃。学术诚然是严肃的东西,但我们说它严肃,甚至可以说它神圣,是说我们研究它的时候,要有严肃的、严谨的、认真的、一丝不苟的精神。

    但一旦产生了成果,除了要用专业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写成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或专著公诸同行、同好之外,还应该用通俗的形式,把它向广大群众、芸芸众生进行传播,否则你的成果,就不能产生社会效应,就不能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思想水平。

    从这个方面来讲,张斯走在了大家前头,姑且不论学问高深,有一点很明白,大部分学者是产生不了什么社会效应的。

    由于个人的去向和条件不同,你可以不搞普及工作,而选择坐在象牙之塔研究。

    这是一种分工,总有要去做的。

    但你不能反对别人以通俗的方式传播学术成果,不能认为那么干就是‘不学术’的,就是破坏了学术的尊严,破坏了学术的崇高神圣。

    你歌你的阳春白雪,他唱他的下里巴人。

    尽管你是美声唱法,他是民族唱法,但你不能阻止人家赶歌会,录影碟。

    再说娱乐的问题。把大众化等同与娱乐化,不准确。

    但若说大众化不允许有一定的娱乐成分,这就不对了。

    我们普及历史知识,在内容方面要尊重历史,这是一个前提;但在表达方式方面,加上一些娱乐成分,以吸引观众,增加传播知识的效果,寓教于乐,有何不可?

    关于商业化。这是华夏国地传统导致的,士人多瞧不起商业和商人。

    但在眼下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学术和商业也绝非‘风马牛不相及’的事。

    以理工科为例,可以有一部分人搞基础研究,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另一部分人则把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商业利益。文理科隔行不隔理,既然理科行,为什么文科不行?

    商业与学术确实有矛盾的地方,商业要求利润最大化,学术则要求实事求是。这只要把握好度,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至少,张斯做的就非常好。

    最后,再谈一谈财富的问题。

    大家似乎对张斯的忽然拥有这些财富,感到心有不平。也有人感觉,他讲的那些东西不值钱,只是卖弄些古人的东西而已,不配有钱。

    如果有谁问我,值不值?

    我就一个字:值!

    我来举些其它例证:

    一个女孩子,嗓子不错,唱几首歌,然后可以堂而皇之地拿出场费,出唱片,做广告,收入不下千万。

    一个影视明星,演一部电视剧,或一部电影,收入是张斯的几十、几百倍,至于演的好不好,或是凭什么红的,我们暂且不说。

    一个体育明星,得了冠军,收入更是吓人。

    一个

    现在我再问,张斯拿那点钱,值不值?

    体育明星还好说些,尤其能拿世界冠军的,确实付出了太多了。

    那么,那些歌星、影星呢?

    他们能拿大笔的钱挥霍,为什么张斯就不能拿点钱养家糊口?!去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